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及其制作方法、识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587056发布日期:2019-01-14 18:3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及其制作方法、识读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产品标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及其制作方法、识读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更新,产品的标识手段日新月异,从最初的明文标牌发展到可通过智能终端识别的数字化标识。目前比较流行的数字化标识有文字、数字、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图案等。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越来越广,数字化标识的低成本、高效便捷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产品采取数字化标识对产品进行标识。

其中,数字化标识在产品包装方面的应用愈发广泛。在包装产业中,软包装以绚丽的色彩、丰富的功能、形式多样的表现力,成为货架销售最主要的包装形态之一。随着功能性软包装材料的发展和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软包装在许多领域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毋庸置疑,软包装打码标识市场将为物联网标识行业众多厂商带来发展商机。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很多数字化标识应用在包装印刷的实际案例,例如,公开号为cn104875936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二维码印刷物,包括印刷物基材、印刷物基材上的二维码、和二维码区域两侧的撕拉线;二维码印制于印刷物基材的背面,基材的正面印刷通常的瓶装产品标识设计等,以正面的不透明图案或者以基材材质的不透明,达到隐藏背面二维码的效果;沿着二维码印刷品的上沿或下沿,将两条撕拉线撕开后,可以裸露出背面的二维码。再如,公开号为cn106601044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点读器利用无线技术传输信号至电子设备的点读方法,点读器的摄像头拍摄印刷品上的识别标识,并将拍摄到的标识图片进行放大得到放大图片,其中识别标识上也覆盖有与其对应的二维码。

目前,数字化标识大多通过激光打码的方式在印刷品上生成。当标识与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重合时,在标识的识读过程中,由于印刷品上图文背景的干扰而影响标识的识读。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及其制作方法、识读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一基材的表面涂覆或印刷感温变色材料,固化后形成温变膜层;

在基材表面的温变膜层雕刻凹痕,去除所述凹痕处的感温变色材料,形成标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为40~70℃。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上呈现无色透明或单一的颜色,以与凹痕处的标识颜色形成反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下呈现无色透明。

作为优选方案,标识为文字、数字、一维条形码、二维码或图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材为印刷品、金属制品或塑料制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基材为空白基材,所述温变膜层为印刷图案。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涂覆为喷涂或辊涂。

作为优选方案,在对基材的表面进行涂覆或印刷之前,还对基材的表面进行预处理以形成粘合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所述标识由如上任一方案所述的制作方法制得。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的识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所述基材置于一预设温度环境下,所述预设温度处于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之上或之下;

通过一图像采集器采集所述基材表面凹痕处的标识。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作的标识易于被识读,制作流程简单。

本发明易于识别的标识,在特定温度环境下,易于被识读。

本发明易于识别的标识的识读方法,在特定温度环境下,非凹痕区域与凹痕处呈现的颜色形成反差,使得标识易被识读,识读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印刷品;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印刷品与标识在常规温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印刷品与标识在变色温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在空白基材上采用感温变色材料印刷的印刷品;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印刷品与标识在常规温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印刷品与标识在变色温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应用在基材上,本实施例的基材为印刷品,印刷品可以为纸材、薄膜等材质。如图1所示,印刷品的表面具有图文背景,即向日葵。当需要对印刷品添加标识时,现有的方案为:直接在具有图文背景的印刷品上采用激光打码的方式形成标识,打出的标识会被图文背景所干扰而影响标识的识读。基于此,本实施例的标识的制作方法能解决标识被印刷品的图文背景干扰的问题。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具有向日葵的印刷品的表面涂覆感温变色材料,固化后形成温变膜层;具体地,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为40~70℃,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下呈现无色透明,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上呈现单一的颜色,以与凹痕处的标识颜色形成反差。例如:当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为60℃,感温变色材料在60℃以下是无色透明的,即使涂覆在印刷品的图文背景之上,在60℃以下不会影响图文背景的视觉效果;感温变色材料在60℃以上呈现红色,单一的纯色背景便于后续标识的识别。

感温变色材料可以选用目前市面上无色透明的感温变色油墨、油漆等;即在印刷品的表面涂覆感温变色材料,待印刷品表面的膜层固化后即可形成温变膜层,将印刷品置于处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的特定温度环境下,温变膜层由无色透明转变为其它单一的颜色,例如:红色、蓝色等;而且,印刷品在正常使用过程(处于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之外,即常规温度下)是无色透明的,所以不会对印刷品原有的图文背景造成视觉上的影响。其中,涂覆工艺可以采用均匀喷涂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辊涂的方式;固化的方式可以采用高温固化、uv固化等方式。

在印刷品表面的温变膜层雕刻凹痕,去除凹痕处的感温变色材料,形成标识。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标识为二维码,还可以为文字、数字、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图案等可识别的信息。印刷品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即处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印刷品表面没有凹痕处由无色透明转换为其它单一的颜色,凹痕处的标识的颜色不变,这就构成了易于识别的标识,解决了标识会被图文背景所干扰而影响标识的识读问题。其中,雕刻工艺可以采用激光打码的工艺,也可以采用其它可以雕刻形成标识的工艺。

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作流程简单,制作的标识的识读率高。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由本实施例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得。如图2所示,该标识不会影响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的视觉效果,同时,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也不会影响标识的识读。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的识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印刷品放置在预设的温度环境下,预设温度为处于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具体地,通过将印刷品放置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环境下,印刷品上的没有凹痕区域的颜色由无色透明转变为单一的颜色(例如图3的红色),凹痕处的标识不变色,所以凹痕位置处的标识就凸显出来;

通过图像采集器采集印刷品表面凹痕处的标识,即可实现标识的识读。

本实施例的标识的识读方法,通过颜色之间的反差,即没有凹痕的区域呈现单一的颜色,该颜色可以作为背景色,有凹痕的不变色,故而标识就凸显出来,便于图像采集器识读,识读率高。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应用在空白基材上,空白基材可以为纸材、薄膜等材质。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空白基材的表面涂覆或印刷感温变色材料,固化后形成温变膜层,温变膜层为向日葵图案,如图4所示,也可以为其它印刷图案;具体地,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为40~70℃,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下呈现向日葵图案,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上呈现无色透明,以与凹痕处的标识颜色形成反差。例如:当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为60℃,向日葵图案在60℃以下仍然是向日葵图案;感温变色材料在60℃以上呈现无色透明,便于后续打码的标识的识别。

感温变色材料可以选用目前市面上的感温变色油墨;即在空白基材的表面印刷或涂覆感温变色油墨后经过固化形成向日葵图案,将具有向日葵图案的基材置于处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的特定温度环境下,向日葵图案转变为无色透明。其中,涂覆工艺可以采用均匀喷涂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辊涂的方式;固化的方式可以采用高温固化、uv固化等方式。

在向日葵图案上雕刻凹痕,去除凹痕处的感温变色材料,形成标识。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标识为二维码,还可以为文字、数字、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图案等可识别的信息。向日葵图案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即处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没有凹痕处的颜色转换为无色透明,凹痕处的标识的颜色不变,这就构成了易于识别的标识,解决了标识会被图文背景所干扰而影响标识的识读问题。其中,雕刻工艺可以采用激光打码的工艺,也可以采用其它可以雕刻形成标识的工艺。

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作流程简单,制作的标识的识读率高。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由本实施例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得。如图5所示,该标识不会影响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的视觉效果,同时,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也不会影响标识的识读。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的识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具有向日葵图案的基材放置在预设的温度环境下,预设温度为处于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的温度,基材的向日葵图案上的没有凹痕区域的颜色转变为无色透明(如图6所示),凹痕处的标识不变色,所以凹痕位置处的二维码标识就凸显出来;

通过图像采集器采集向日葵表面凹痕处的标识,即可实现标识的识读。

本实施例的标识的识读方法,通过颜色之间的反差,即没有凹痕的区域呈现无色透明,该颜色可以作为背景色,有凹痕的不变色,故而标识就凸显出来,便于图像采集器识读,识读率高。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本实施例的基材同样为印刷品,但是有些印刷品的表面附着力比较差,若直接将感温变色材料涂覆在附着力差的印刷品上,感温变色材料与印刷品之间的结合力弱,容易出现感温变色材料脱落的情况。

基于此,本实施例在对印刷品的表面进行涂覆之前,还对印刷品的表面进行预处理以形成粘合层,具体地,在印刷品的表面涂覆无色透明的胶黏剂形成粘合层,通过胶黏剂作为媒介使得感温变色材料与印刷品之间具有牢固的结合力。本实施例的基材不限于印刷品,还可以为玻璃制品、金属制品、塑料制品等。

其它制作步骤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由本实施例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得。该标识不会影响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的视觉效果,同时,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也不会影响标识的识读。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的识读方法,可以参考实施例一。本实施例的识读方法,通过颜色之间的反差,即没有凹痕的区域呈现单一的颜色,该颜色可以作为背景色,有凹痕的不变色,故而标识就凸显出来,便于图像采集器识读,识读率高。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易于识别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印刷品的表面印刷感温变色材料,固化后形成温变膜层;具体地,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为50~70℃,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下呈现单一的颜色,感温变色材料在变色温度之上呈现无色透明,以与凹痕处的标识颜色形成反差。例如:当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为60℃,感温变色材料在60℃以上是无色透明的,即使涂覆在印刷品的图文背景之上,在60℃以上不会影响图文背景的视觉效果;感温变色材料在60℃以下呈现红色,单一的纯色背景便于后续标识的识别。该印刷品适用于在60℃以上的环境使用。

感温变色材料可以选用目前市面上无色透明的感温变色油墨、油漆等;即在印刷品的表面涂覆感温变色材料,待印刷品表面的膜层固化后即可形成温变膜层,将印刷品置于处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的特定温度环境下,温变膜层由单一的颜色转变为无色透明,例如:单一的颜色可以为红色、蓝色等;而且,印刷品在正常使用过程(处于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内)是无色透明的,所以不会对印刷品原有的图文背景造成视觉上的影响。其中,涂覆工艺可以采用均匀喷涂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辊涂的方式;固化的方式可以采用高温固化、uv固化等方式。

在印刷品表面的温变膜层雕刻凹痕,去除凹痕处的感温变色材料,形成标识。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标识为二维码,还可以为文字、数字、一维条形码、二维码、图案等可识别的信息。印刷品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即处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之外),印刷品表面没有凹痕处由无色透明转换为其它单一的颜色,凹痕处的标识的颜色不变,这就构成了易于识别的标识,解决了标识会被图文背景所干扰而影响标识的识读问题。其中,雕刻工艺可以采用激光打码的工艺,也可以采用其它可以雕刻形成标识的工艺。

本实施例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作流程简单,制作的标识的识读率高。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由本实施例的标识的制作方法制得。该标识不会影响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的视觉效果,同时,印刷品上的图文背景也不会影响标识的识读。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易于识别的标识的识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印刷品放置在预设的温度环境下,预设温度为处于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之外的温度;具体地,通过将印刷品放置在感温变色材料的变色温度范围之外的环境下,印刷品上的没有凹痕区域的颜色由无色透明转变为单一的颜色,凹痕处的标识不变色,所以凹痕位置处的标识就凸显出来;

通过图像采集器采集印刷品表面凹痕处的标识,即可实现标识的识读。本实施例的标识的识读方法,通过颜色之间的反差,即没有凹痕的区域呈现单一的颜色,该颜色可以作为背景色,有凹痕的不变色,故而标识就凸显出来,便于图像采集器识读,识读率高。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发明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