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02842发布日期:2019-10-08 20:3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学教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旋转体是由线条沿一轴线旋转形成,但这对学生来说过于空洞,目前,没有用于旋转体的演示和教学的教具,教师在教学时,大多通过手动旋转不同形状的纸片,形成旋转体,但手动旋转较为费力,使教师劳动强度增加,并且,演示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且新颖,便于直观的演示旋转体的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

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包括第一通孔、驱动机构、蓄电池和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外壳的上表面开设,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与驱动机构的表面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内壁底部与蓄电池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池与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第二通孔位于外壳的底部开设,所述外壳的外部包括旋转机构、自锁按钮和防滑凸块,所述旋转机构的底部与驱动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外壳的右侧顶部与自锁按钮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自锁按钮分别与蓄电池和驱动机构电连接,所述外壳的底部与防滑凸块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旋转机构包括支撑块、导向杆、弹簧、第一支撑环、第二支撑环、变形金属丝、螺纹槽、螺纹杆、转盘和推动杆,所述支撑块的底部与驱动机构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的顶部与导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导向杆的表面与弹簧的内壁套接,所述弹簧的上下两侧分别与第一支撑环的底部和第二支撑环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环的内壁和第二支撑环的内壁均与导向杆的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环的右侧内部和第二支撑环的右侧内部均与变形金属丝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螺纹槽位于导向杆的顶部开设,所述螺纹槽的内壁与螺纹杆的表面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顶部与转盘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转盘的底部与推动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的底部与第一支撑环的顶部滑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撑套筒、支撑架、马达、转轴和第一过滤板,所述支撑套筒的表面与第一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套筒的底部与支撑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的内壁与马达的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马达分别与蓄电池和自锁按钮电连接,所述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转轴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表面顶部通过轴承与第一过滤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顶部与支撑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板的表面与支撑套筒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的内部包括第二过滤板,所述第二过滤板的表面与第二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的内部包括扇叶,所述扇叶的内壁与转轴的表面底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杆为正六棱柱,且导向杆的中心与支撑块的中心在同一垂直面内。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弹力大于第一支撑环的重力。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通过设置驱动机构和旋转机构,打开驱动机构,使转轴转动,通过支撑块,带动导向杆上的变形金属丝以导向杆为中心旋转,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变形金属丝能弯曲成不同形状,则会形成不同的旋转体,便于模拟不同形状的线条,同时进行旋转。利用视觉残留的原理,会使学生清楚的看到整个形状,进而便于对不同的旋转体进行演示,有效的解决了目前,教师在教学时,大多通过手动旋转不同形状的纸片,形成旋转体,但手动旋转较为费力,使教师劳动强度增加,演示效果较差的问题同时,通过转动螺纹杆,使推动杆上下移动,弹簧对第一支撑环起到推动作用,使第一支撑环与推动杆之间紧密接触,推动杆上下移动带动第一支撑环上下移动,调节第一支撑环与第二支撑环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变形金属丝能弯曲的形状增多,提高了该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的实用性。

2、该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通过设置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外壳内外的空气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流通,第一过滤板和第二过滤板对空气中的灰尘起到过滤作用,将灰尘阻挡在外壳外部,防止灰尘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进入外壳内部,导致外壳内部零件损坏,同时,通过设置扇叶,转轴转动,带动扇叶转动,转动的扇叶对空气起到引导作用,将外壳外的控制通过支撑套筒,抽入外壳内部,外壳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通孔排出,加快外壳内部的空气流通,防止外壳内的马达长时间工作,马达温度升高,在外壳内部产生热气,外壳内部热气若无法快速散去,容易将外壳内部零件烧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仰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向杆的俯视图。

其中,1外壳、2第一通孔、3驱动机构、301支撑套筒、302支撑架、303支撑架、304转轴、305第一过滤板、4蓄电池、5第二通孔、6旋转机构、601支撑块、602导向杆、603弹簧、604第一支撑环、605第二支撑环、606变形金属丝、607螺纹槽、608螺纹杆、609转盘、610推动杆、7自锁按钮、8防滑凸块、9第二过滤板、10扇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数学教学用旋转体演示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包括第一通孔2、驱动机构3、蓄电池4和第二通孔5,第一通孔2位于外壳1的上表面开设,第一通孔2的内壁与驱动机构3的表面顶部固定连接,外壳1的内壁底部与蓄电池4的底部固定连接,蓄电池4与驱动机构3电连接,通过蓄电池4给驱动机构3供电,第二通孔5位于外壳1的底部开设,第二通孔5的内部包括第二过滤板9,第二过滤板9的表面与第二通孔5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过滤板9的孔径大小为一微米至三微米,第二过滤板9对空气中的灰尘起到过滤作用,防止空气中的灰尘通过第二通孔5进入外壳1内部,外壳1的外部包括旋转机构6、自锁按钮7和防滑凸块8,旋转机构6的底部与驱动机构3的顶部固定连接,外壳1的右侧顶部与自锁按钮7的左侧固定连接,自锁按钮7分别与蓄电池4和驱动机构3电连接,外壳1的底部与防滑凸块8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滑凸块8为橡胶块,使外壳1底部具有一定的防滑效果。

旋转机构6包括支撑块601、导向杆602、弹簧603、第一支撑环604、第二支撑环605、变形金属丝606、螺纹槽607、螺纹杆608、转盘609和推动杆610,支撑块601的底部与驱动机构3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块601的顶部与导向杆602的底部固定连接,导向杆602的表面与弹簧603的内壁套接,弹簧603的上下两侧分别与第一支撑环604的底部和第二支撑环605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块601对第二支撑环605起到支撑作用,弹簧603弹力大于第一支撑环604的重力,弹簧603对第一支撑环604起到推动作用,使第一支撑环604与推动杆610之间紧密接触,第一支撑环604的内壁和第二支撑环605的内壁均与导向杆602的表面滑动连接,导向杆602为正六棱柱,且导向杆602的中心与支撑块601的中心在同一垂直面内,导向杆602转动,带动第一支撑环604和第二支撑环605转动,第一支撑环604的右侧内部和第二支撑环605的右侧内部均与变形金属丝606的表面固定连接,在旋转过程中由于变形金属丝606能弯曲成不同形状,则会形成不同的旋转体,螺纹槽607位于导向杆602的顶部开设,螺纹槽607的内壁与螺纹杆608的表面螺纹连接,螺纹杆608的顶部与转盘609的底部固定连接,转盘609的底部与推动杆610的顶部固定连接,推动杆610的底部与第一支撑环604的顶部滑动连接,通过转动螺纹杆608,使推动杆610上下移动,推动杆610上下移动带动第一支撑环604上下移动,调节第一支撑环604与第二支撑环605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变形金属丝606能弯曲的形状增多,驱动机构3包括支撑套筒301、支撑架303302、马达、转轴304和第一过滤板305,支撑套筒301的表面与第一通孔2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套筒301的底部与支撑架303302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撑架303302的内壁与马达的表面固定连接,马达分别与蓄电池4和自锁按钮7电连接,马达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与转轴304的底部固定连接,转轴304的表面顶部通过轴承与第一过滤板305的内壁固定连接,转轴304的顶部与支撑块601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一过滤板305的表面与支撑套筒301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过滤板305的孔径大小为一微米至三微米,第一过滤板305对空气中的灰尘起到过滤作用,防止空气中的灰尘通过第二通孔5进入外壳1内部,驱动机构3的内部包括扇叶10,扇叶10的内壁与转轴304的表面底部固定连接,转轴304转动,带动扇叶10转动,转动的扇叶10对空气起到引导作用,将外壳1外的控制通过支撑套筒301,抽入外壳1内部,外壳1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通孔5排出,加快外壳1内部的空气流通。

转动螺纹杆608,使推动杆610上下移动,弹簧603对第一支撑环604起到推动作用,使第一支撑环604与推动杆610之间紧密接触,推动杆610上下移动带动第一支撑环604上下移动,调节第一支撑环604与第二支撑环605之间的距离,调节好后,将变形金属丝606折成想要形状,按动自锁按钮7,将马达打开,使转轴304转动,通过支撑块601,带动导向杆602上的变形金属丝606以导向杆602为中心旋转,利用视觉残留的原理,产生旋转体,同时,转轴304转动,带动扇叶10转动,转动的扇叶10对空气起到引导作用,将外壳1外的控制通过支撑套筒301,抽入外壳1内部,外壳1内部的空气通过第二通孔5排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