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笔头组件及使用其的书写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76592发布日期:2020-06-12 15:24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磁性笔头组件及使用其的书写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磁性笔头组件,尤其指一种使用导磁/隔磁部件来降低磁性部件的磁漏现象的磁性笔头组件,以及使用其的磁性书写笔或触控笔与书写板系统。



背景技术:

磁性书写板是一种既可辅助教学又可提供幼童涂鸦的用具,除了用户可持磁性书写笔对其重复书写及涂鸦之外,又不会增加环境中的垃圾量(例如纸张),更不会释出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例如白板笔挥发的有机溶剂、粉笔掉落的硫酸钙或碳酸钙粉尘)。因此,磁性书写板与磁性书写笔是一种环保又便利的书写与涂鸦用具。

磁性书写板通常是由一层基板与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盖板采用上下方式交迭而成,并且基板与盖板的中间夹层置入磁粉与胶质溶液。当磁性物质(例如磁铁、磁性书写笔前端的磁性部件)靠近磁性书写板的盖板,会使得磁性书写板的磁粉被吸引并形成深色线条显影于盖板表面。若用户欲重复使用磁性书写板,只要利用磁性书写板所附的含磁铁条的滑动器刷过磁性书写板下方,就可以将磁粉向下吸引以去除磁性书写板的显影。

然而,市售的磁性书写板所附的磁性书写笔于磁性书写板上书写或涂鸦时,常常发生磁性书写笔尚未触及磁性书写板的盖板,却已产生显影。此现象是基于磁性书写笔内所含的磁性部件的磁漏现象,意即,磁性书写笔前端的磁性部件其磁路泄漏在空气中所产生的磁场对磁性书写板内的磁粉造成吸引。或者,磁性书写笔于磁性书写板上书写或涂鸦时,也常发生显影的晕开现象,此晕开现象亦与磁性书写笔的磁漏现象有关。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性笔头组件使用具有开口与容置空间的导磁/隔磁部件以围绕与包覆磁性部件的周围,使磁性部件仅裸露出其第一端可与磁性书写板接触或靠近,从而降低磁性部件的磁漏现象。另外,磁性笔头组件可用于磁性书写板或电容式触控面板,作为磁性书写笔或触控笔使用。

基于前述至少一个目的,本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磁性笔头组件包括导磁/隔磁部件以及磁性部件。导磁/隔磁部件具有开口并形成容置空间以容置磁性部件,且导磁/隔磁部件围绕与包围磁性部件的周围。导磁/隔磁部件的开口暴露磁性部件的第一端,以及导磁/隔磁部件的第一端与磁性部件的第一端之间具有不大于2公厘的内缩距离或是外凸距离。

可选地,所述内缩距离或外凸距离较佳地为不大于0.05公厘。

可选地,所述磁性部件为永久磁铁、暂时磁铁、电磁铁或电永磁。

可选地,所述导磁/隔磁部件的材料为导磁金属或塑料。

可选地,所述导磁/隔磁部件为导磁/隔磁车件,其系通过对导磁或隔磁材料进行车件加工而形成;或者,导磁/隔磁部件为导磁/隔磁卷曲件,其系通过卷曲一片状的导磁或隔磁材料而形成。

可选地,所述磁性笔头组件为用于磁性书写板的磁性书写笔或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且更包括笔管部件。笔管部件系连接或容置导磁/隔磁部件。

可选地,所述笔管部件具有笔直部与渐缩部,笔直部与渐缩部的第一端彼此连接,渐缩部由第一端往第二端渐缩,渐缩部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并且渐缩部设有空间以套接或卡合导磁/隔磁部件。

可选地,所述笔管部件具有笔直部与渐缩部,笔直部与渐缩部的第一端彼此连接,渐缩部由第一端往第二端渐缩,渐缩部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并且导磁/隔磁部件黏合于渐缩部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磁性笔头组件为用于磁性书写板的磁性书写笔的磁性书写笔芯或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且更包括笔芯管体部件。笔芯管体部件系连接或容置导磁/隔磁部件。磁性书写笔的笔管部件容置磁性笔头组件,并且笔管部件的开口对应于磁性部件的第一端。

可选地,所述笔芯管体部件具有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第二部件用于连接或容置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具有笔直部与渐缩部,笔直部与渐缩部的第一端彼此连接,渐缩部由第一端往第二端渐缩,渐缩部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并且渐缩部设有空间以套接或卡合导磁/隔磁部件。

可选地,所述笔芯管体部件具有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第二部件用于连接或容置第一部件,第一部件具有笔直部与渐缩部,笔直部与渐缩部的第一端彼此连接,渐缩部由第一端往第二端渐缩,渐缩部的第二端相对于第一端,并且导磁/隔磁部件黏合于渐缩部的第二端。

可选地,所述磁性笔头组件用于为用于磁性书写板的磁性书写笔或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且更包括笔芯管体部件与笔管部件。笔芯管体部件系连接或容置导磁/隔磁部件,其中笔芯管体部件、导磁/隔磁部件与磁性部件构成磁性书写笔芯。笔管部件系容置磁性笔头组件,并且笔管部件的开口对应于磁性部件的第一端。

可选地,笔管部件具有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具有笔管部件的开口,以及第一部件可拆卸地连接第二部件。

可选地,所述磁性笔头组件更包括复数个笔芯切换部件以及至少另一磁性书写笔芯。复数个笔芯切换部件设置于笔管部件中,复数个磁性书写笔芯的每一者对应连接复数个笔芯切换部件的其中一者,以及笔管部件设有复数个开关部件,以控制复数个笔芯控制切换部件切换复数个磁性书写笔芯。

可选地,磁性笔头组件可抽换地设置于抽换座,且抽换座与笔管主体连接。

基于前述至少一个目的,本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书写板系统包括磁性书写板或电容式触控面板以及前述任一个磁性书写笔或触控笔。

简言之,本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磁性笔头组件可以解决传统磁性书写笔的晕开问题与提早显影问题。另外,磁性笔头组件除了可以用于磁性书写板,更可以用于电容式触控面板。

本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磁性笔头组件的方案和优点为:利用具有开口与容置空间的导磁/隔磁部件以围绕与包覆磁性部件的周围,使磁性部件仅裸露出其第一端以降低磁性部件的磁漏现象,且磁性笔头组件用于磁性书写板系统中的磁性书写笔。如此,用户通过磁性书写笔于磁性书写板上书写或涂鸦时,可以避免磁性书写板内的磁粉受到磁性部件的磁漏现象的吸引所造成的晕开现象与提早显影现象。另外,本新型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制造成本与难度皆不高,故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且可以被有效地利用于产业界中。

为让本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与图1b分别是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

图2a与图2b分别是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

图3至图6分别是本新型第三至第六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导磁/隔磁部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7a与图7b分别是本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

图8a与图8b是本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

图9是本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爆炸图。

图10是本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爆炸图。

图11a与图11b分别是本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磁性书写板系统的示意图与剖面图。

图12a至图12c分别是本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抽换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图、剖面图与抽换座的立体图。

其中,附图标记:1、1’、1”、2、2’、2”、4~7:磁性笔头组件;101、201、901:磁性部件;102、202、902:导磁/隔磁部件;402、602、702:笔管部件;4021、p501:笔直部;4022、p502:渐缩部;502:笔芯管体部件;5021、6021、7021:第一部件;5022、6022、7022:第二部件;601、701:磁性书写笔芯;7031:笔芯切换部件;7032:开关部件;8:磁性书写板系统;801:磁性书写笔;802:磁性书写板;8021:磁性物质;8022:基板;8023:盖板;8024:滑动器;d1:外凸距离;d2:内缩距离;e101、e201:磁性部件的第一端;e102、e202:导磁/隔磁部件的第一端;e402、e502:渐缩部的第一端;e403、e503:渐缩部的第二端;e702:磁性书写笔芯的第二端;e703:笔芯切换部件的第二端;o601、o701:第一部件的开口;o602、o702:第一部件的另一开口;o603、o703:第二部件的开口;s101、s201、s402、s502、s503:容置空间;s801:夹层;抽换座:99;座件:991;连接件992;定位件:993;狭缝:l99。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磁性笔头组件,以解决传统磁性书写笔因其磁漏现象所造成的问题,例如,传统磁性书写笔于磁性书写板进行书写或涂鸦会有晕开问题,以及传统磁性书写笔还没有很靠近磁性书写板即有显影的提早显影问题。进一步地,本新型实施例利用导磁/隔磁部件来包覆磁性部件的周围,而使磁性部件仅裸露出其第一端,从而改善磁漏现象与解决上述晕开问题与提早显影问题。另外,导磁/隔磁部件系由导磁材料或隔磁材料形成。

首先,请参照图1a与图1b,图1a与图1b分别是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其中图1a的虚线为剖面线。如图1a与图1b所示,磁性笔头组件1包括导磁/隔磁部件102以及磁性部件101。导磁/隔磁部件102具有一个开口形成容置空间s101以容置磁性部件101,并且导磁/隔磁部件102围绕与包围磁性部件101的周围。导磁/隔磁部件102的开口暴露磁性部件101的第一端e101,以及磁性部件101的第一端e101大致上与导磁/隔磁部件102的第一端e102切齐。

于第一实施例中,磁性部件101可以是永久磁铁、暂时磁铁、电磁铁或是电永磁,导磁/隔磁部件102为导磁/隔磁车件,其通过对导磁或隔磁材料进行车件加工而形成,以及导磁/隔磁部件102的导磁或隔磁材料可以是导磁金属或是塑料。另外,本新型不以磁性部件101与导磁/隔磁部件102的类型为限制。

接着,请参照图2a与图2b,图2a与图2b分别是本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其中图2a中的虚线为剖面线。不同于图1a与图1b中的导磁/隔磁部件102以车件加工方式形成,于第二实施例中,磁性笔头组件2的导磁/隔磁部件202为导磁/隔磁卷曲件,其通过卷曲片状的导磁或隔磁材料而形成。

另外,相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于第二实施例中,导磁/隔磁部件202的成容置空间s201用于容置磁性部件201,且导磁/隔磁部件202围绕与包围磁性部件201的周围。导磁/隔磁部件202的开口暴露磁性部件201的第一端e201,以及磁性部件201的第一端e201大致上与导磁/隔磁部件202的第一端e202切齐。

于第一与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磁性部件101、201仅裸露出其第一端,而磁性部件101、201的周围被导磁/隔磁部件102、202所包围,故磁漏现象可以有效地被改善,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磁性书写笔造成的晕开问题与提早显影问题。另外,虽然第一与第二实施例中的导磁/隔磁部件102、202为以车件或以片状卷曲的方式形成,但本新型并不限制导磁/隔磁部件102、202的形成方式。

接着,请参照图3与图4,图3与图4分别是本新型第三与第四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剖面示意图。不同于第一与第二实施例的磁性部件101、201的第一端e101、e201系切齐于导磁/隔磁部件102、202的第一端e102、e202,于图3与图4中,磁性笔头组件1’与2’的磁性部件101、201的第一端e101、e201相较于磁性笔头组件1’与2’的导磁/隔磁部件102、202的第一端e102、e202均具有外凸距离d1,其中外凸距离d1不大于2公厘,且较佳地,不大于0.05公厘。

接着,请参照图5与图6,图5与图6分别是本新型第五与第六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剖面示意图。不同于第一与第二实施例的磁性部件101、201的第一端e101、e201系切齐于导磁/隔磁部件102、202的第一端e102、e202,于图5与图6中,磁性笔头组件1”与2”的磁性部件101、201的第一端e101、e201相较于磁性笔头组件1”与2”的导磁/隔磁部件102、202的第一端e102、e202均具有内缩距离d2,其中内缩距离d2不大于2公厘,且较佳地,不大于0.05公厘。

第一至第六实施例中的磁性笔头组件1、1’、1”、2、2’、2”实质上为磁性笔头,但本新型不以此为限,磁性笔头组件1、1’、1”、2、2’、2”更可以进一步地被加工而作为磁性书写笔或磁性书写笔芯。

请参照图7a与图7b,图7a与图7b分别是本新型第七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其中图7a中的虚线为剖面线。第一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1系被加工成第七实施例磁性笔头组件4,以作为用于磁性书写板的磁性书写笔或用于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

于第七实施例中,磁性笔头组件4更包括笔管部件402。笔管部件402具有笔直部4021与渐缩部4022。渐缩部4022更包括第一端e403与相对于第一端e403的第二端e404,其中渐缩部4022是由其第一端e403往其第二端e404渐缩。笔直部4021系与渐缩部4022的第一端e403连接。导磁/隔磁部件于此实施例中,渐缩部4022设有空间s402可以容置导磁/隔磁部件4012,并使导磁/隔磁部件102以套接或卡合的方式连接笔管部件402,以使笔管部件402的开口暴露磁性部件101的第一端e101。

另外,笔管部件402与导磁/隔磁部件102的连接方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于其他种实施方式中,导磁/隔磁部件102可以直接黏合于笔管部件402的渐缩部4022,且笔管部件402不具有开口与上述空间s402。再者,上述笔管部件402的实施方式也非用以限制本新型。举例来说,笔管部件402可以仅具有笔直部4021,而导磁/隔磁部件102连接于笔直部4021。

请参照图8a与图8b,图8a与图8b分别是本新型第八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与剖面图,其中图8a中的虚线为剖面线。第二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2系被加工成第八实施例磁性笔头组件5,以作为用于磁性书写板的磁性书写笔或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的磁性书写笔芯。

磁性笔头组件5更包括笔芯管体部件502,笔芯管体部件502具有第一部件5021与第二部件5022,其中第二部件5022具有一个开口,并形成一个容置空间s502以容置第一部件5021。笔芯管体部件502的第一部件5021具有笔直部p501与渐缩部p502。渐缩部p502包括第一端e502以及相对于第一端e502的第二端e503,其中渐缩部p502是由第一端e502往第二端e503渐缩。笔直部p501系连接于渐缩部p502的第一端e502。另外,第一部件5021的渐缩部p502于其第二端e503具有一个开口,以形成容置空间s503来容置导磁/隔磁部件202。如此,导磁/隔磁部件202能以套接或卡合的方式连接笔芯管体部件502,以使笔芯管体部件502的开口暴露磁性部件201的第一端e201。

另外,笔芯管体部件502与导磁/隔磁部件202的连接方式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于其他种实施方式中,导磁/隔磁部件502可以直接黏合于笔芯管体部件502的第一部件5021的渐缩部p502,且笔芯管体部件502不具有开口与上述空间s503。再者,上述笔芯管体部件502的实施方式也非用以限制本新型。举例来说,笔芯管体部件502的第一部件5021可以仅具有笔直部p501,而导磁/隔磁部件202连接于笔直部p501。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9,图9是本新型第九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爆炸图。第八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5系被加工成第九实施例磁性笔头组件6,以作为用于磁性书写板的磁性书写笔或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磁性笔头组件6包括磁性书写笔芯601(即第八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5)以及笔管部件602。笔管部件602具有第一部件6021与第二部件6022,其中第一部件6021具有开口o601与另一开口o602,并且第一部件6021的开口o601系相对于另一开口o602,以及第二部件6022具有开口o603。

笔管部件602的第一部件6021与第二部件6022具有容置空间以容置磁性书写笔芯601,第一部件6021的另一开口o602对应于第二部件6022的开口o603,以使第一部件6021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部件6022,例如通过螺纹锁固。笔管部件602的第一部件6021的开口o601系对应于磁性书写笔芯601的磁性部件的第一端e201。

接着,请参照图10,图10是本新型第十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爆炸图。多个第八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5系被加工成第十实施例磁性笔头组件7,以作为用于磁性书写板的磁性书写笔或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触控笔,其中当作为磁性书写笔使用时,多个磁性笔头组件5的磁性部件的磁力大小可以不同,以对应能够于磁性书写板上画出不同粗细的线条。

磁性笔头组件7包括多个磁性书写笔芯701(即多个第八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5)、复数个笔芯切换部件7031以及笔管部件702。笔管部件702具有第一部件7021与第二部件7022,其中第一部件7021具有开口o701与另一开口o702,并且第一部件7021的开口o701均相对于另一开口o702。第二部件具有开口o703,以及笔管部件702的第二部件7022更设有多个开关部件7032。

笔管部件702的第一部件7021与第二部件7022具有容置空间以容置多个磁性书写笔芯701以及复数个笔芯切换部件7031。每一个磁性书写笔芯701都通过其第二端e702与其中一个笔芯切换部件7031的第三端e703以黏合或套接的方式连接。第一部件7021的另一开口o702对应于第二部件7022的开口o703,以使第一部件7021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部件7022,例如通过螺纹锁固。笔管部件702的第一部件7021的开口o701对应于多个磁性书写笔芯701的多个磁性部件的多个第一端e201。

使用者可通过笔管部件702的第二部件7022的开关部件7032以切换磁性书写笔芯701。复数个磁性书写笔芯701的每一者可个别地包括各种不同磁力大小的磁性部件,以形成一种具有可选择笔尖粗细的磁性书写笔并用于磁性书写板。另外,笔管部件702更可以容置至少一书写笔芯,以形成一种可用于磁性书写板以及纸张的复合式多功能书写笔。

接着,请参照图11a与图11b,图11a与图11b分别是本新型第十一实施例的磁性书写板系统的示意图与剖面图,其中图11a中的虚线为剖面线。本新型所述的磁性笔头组件系可用于磁性书写板系统8中。磁性书写板系统8包括具有磁性书写笔801(例如第7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7,但本新型不以此为限制)以及磁性书写板802。

磁性书写板802具有磁性物质8021、基板8022以及盖板8023,并且磁性书写板801通常是由一层基板8022与一层透明或半透明盖板8023采用上下方式交迭。进一步地,基板8022与盖板8023中间形成一夹层s801,夹层s801置入磁性物质8021,磁性物质8021通常是一有色磁粉。当磁性书写笔801接触盖板8023,会使得磁性物质8021被吸引并于透明或半透明盖板8023显影以形成深色线条。若用户欲重复使用磁性书写板801,则系利用磁性书写板801所附的含磁铁条的滑动器8024刷过磁性书写板801,即可将磁性物质8021向下吸引以去除盖板8023的显影。另外,此处的磁性书写板801的实施例方式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其仅为本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

接着,请参照图12a至图12c,图12a至图12c分别是本新型第十二实施例的抽换磁性笔头组件的立体图、剖面图与抽换座的立体图。抽换磁性笔头组件由磁性笔头组件9与抽换座99所构成,于此实施例中,磁性笔头组件9包括磁性部件901与导磁/隔磁部件902。导磁/隔磁部件902的容置空间容置磁性部件901,导磁/隔磁部件902围绕与包围磁性部件901的周围,导磁/隔磁部件902的该开口暴露磁性部件901的第一端,以及导磁/隔磁部件902的第一端与磁性部件901的第一端之间具有不大于2公厘的外凸距离。磁性笔头组件9设置于抽换座99的容置空间中,并且用户可以将磁性笔头组件9进行抽换,以自抽换座99抽出磁性笔头组件9,并插入新的磁性笔头组件9于抽换座99中。

抽换座99包括座件991、连接件992与定位件993,其中定位件993连接于座件991与连接件992之间。座件991具有狭缝l99与容置空间,磁性笔头组件9插设于抽换座99的容置空间中。于此实施例中,透过狭缝l99的设计,可以让磁性笔头组件9能够可抽换地设置于座件991的容置空间中。连接件992可以卡合至笔管本体,而且定位件993具有止挡功能,以将抽换座99定位于笔管主体。

综合以上所述,本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磁性笔头组件系利用具有开口与容置空间的导磁/隔磁部件以围绕与包覆磁性部件的周围,使磁性部件仅裸露出其第一端以降低磁性部件的磁漏现象,且所述磁性笔头组件系用于书写板系统中的磁性书写笔或触控笔。如此,用户通过磁性书写笔于磁性书写板上书写或涂鸦时,可以避免磁性书写板内的磁粉受到磁性部件的磁漏现象的吸引所造成的晕开现象与提早显影现象。除此之外,所述磁性笔头组件更能够用于电容式触控面板中,以作为触控笔使用。另外,本新型实施例的磁性笔头组件的制造成本与难度皆不高,故具有一定的市场优势,且可以被有效地利用于产业界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