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46521发布日期:2020-06-20 14:02阅读:14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笔,尤其涉及一种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



背景技术:

水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到的学习用品,市面上常见的水笔通由笔杆、笔尖和笔盖组成,在笔杆中设置墨水囊,使用者在书写前需要用力甩一下笔杆,墨水才能流至笔头处,这种形式的水笔在使用上十分的费时费力,并且常会因用力过猛导致致将墨水洒出,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污染,同时,此种形式的水笔的墨水出水也不是很均匀,并且墨水囊里的墨水一旦凝固,便难以出水,不利于使用者的书写。此外,常见的水笔的笔尖均为固定式,一旦损坏后便无法更换,导致整个笔报废,极大的提高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包括笔盖、笔尖、笔杆及尾帽,笔杆在前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部,连接部在前端固定连接有尖部,笔尖可拆卸的安装在尖部内且笔尖延伸至连接部内;笔盖卡合在笔杆的前方,尾帽连接在笔杆的尾端;

笔杆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凸台,凸台的内部中空,凸台在顶端开设有一号开口、在下部四周开设有墨水孔,凸台在顶端的内壁上还固定设置有限位块;

笔杆与连接部在相接处的内部共同设置有上隔板,上隔板与凸台的底端相接且上隔板上开设有二号开口;

连接部内设置有下隔板及海绵,下隔板与上隔板之间形成墨水滞留腔,下隔板上开设有三号开口,海绵填充在下隔板的下方且海绵沿笔尖围设;

一号开口、二号开口、三号开口内共同设置有按压杆,按压杆的顶端延伸至一号开口外、底端与笔尖的顶端相接;按压杆上套设有弹簧,弹簧位于凸台内且弹簧贴合在限位块的下方;按压杆上还固定围设有挡环,挡环位于下隔板的上方。

进一步地,尾帽上设置有外螺纹,笔杆的尾端设置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进一步地,尖部的内壁上纵向设置有卡接条,笔尖通过卡接条可拆卸的安装在尖部内。

进一步地,笔杆的内部放置有玻璃珠。

进一步地,按压杆的挡环下方密封围设有密封胶圈。

进一步地,按压杆由连接为一体的上杆部和下基部组成,上杆部的宽度小于下基部的宽度;弹簧套设在上杆部上,挡环固定在下基部上,下基部穿过三号开口后与笔尖的顶端相接。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笔尖按压出水式水笔,采用按压笔尖的方式实现出水,替代现有的水笔用力甩笔杆才能出水的方式,使用上更为便利,还避免了因用力过猛导致致将墨水洒出的情况。同时,笔尖可拆卸的安装,更便于替换,提高了本笔尖按压式出水式水笔的使用寿命。此外,采用海绵吸墨,使得笔尖出水更为均匀,同时,在笔杆内设置玻璃珠,摇晃笔杆使凝固的墨水分散,解决了墨水凝固后难以出水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笔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按压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标号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标号b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中:1、笔盖;2、笔尖;3、笔杆;4、尾帽;5、连接部;6、尖部;7、外螺纹;8、凸台;9、玻璃珠;10、上隔板;11、墨水滞留腔;12、下隔板;13、按压杆;14、墨水孔;15、海绵;16、卡接条;17、弹簧;18、限位块;19、一号开口;20、三号开口;21、挡环;22、密封胶圈;131、上杆部;132、下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一种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如图1所示,包括笔盖1、笔尖2、笔杆3及尾帽4。其中,笔杆3在前端固定连接有连接部5,连接部5在前端固定连接有尖部6,笔尖2可拆卸的安装在尖部6内,并且笔尖2延伸至连接部5内,同时,笔盖1卡合在笔杆3的前方,尾帽4连接在笔杆3的尾端。

首先,尾帽4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笔杆3连接,即:尾帽4上设置有外螺纹7,笔杆3的尾端设置有与外螺纹7相匹配的内螺纹,从而通过拧接的方式即可便利的打开或闭合尾帽,方便向笔杆3内添加墨水。

其次,笔尖2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尖部6内,方便笔尖2的更换,以提高本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的使用寿命。如图2所示,通常在尖部6的内壁上纵向设置卡接条16,通过卡接条16把笔尖2卡紧,笔尖2可方便的实现插拔。同时,笔尖2延伸至连接部5内,连接部5内设置有海绵15,海绵15填充在下隔板12的下方且海绵15沿笔尖2围设,从而先由海绵15吸收墨水,再由笔尖2吸收海绵15上的墨水,可避免因墨水一次性出水过多导致水笔书写不均匀的问题。笔尖2仍采用现有的水笔笔尖,可均匀的吸收海绵15上的墨水。

进一步地,为解决现有的水笔需用力甩笔杆才能出水的使用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采用按压笔尖的方式实现出水,不但在使用上更为便利,还有效避免了因用力过猛导致致将墨水洒出的情况。

对于按压笔尖出水的方式,其实现的具有结构为:如图2所示,笔杆3的内部底端设置有凸台8,凸台8的内部中空,凸台8在下部四周开设有墨水孔14,墨水孔14用于墨水的通过;如图4所示,凸台8在顶端开设有一号开口19、顶端的内壁上还固定设置有限位块18,限位块18用于挡住弹簧17,实现弹簧17的按压操作;

再如图2所示,笔杆3与连接部5在相接处的内部共同设置有上隔板10,上隔板10与凸台8的底端相接且上隔板10上开设有二号开口;连接部5内设置有下隔板12,下隔板12与上隔板10之间形成墨水滞留腔11,墨水滞留腔11与墨水孔14相通,从而笔杆3内的墨水可通过墨水孔14以及一号开口19的缝隙处流到墨水滞留腔11内;同时,如图5所示,下隔板12上开设有三号开口20;

为实现笔尖2的按压,再如图2所示,在一号开口19、二号开口、三号开口20内共同设置有如图3所示的按压杆13,按压杆13的顶端延伸至一号开口19外、底端与笔尖2的顶端相接;按压杆13上套设有弹簧17,弹簧17位于凸台8内且弹簧17贴合在限位块18的下方。同时,按压杆13上还固定围设有挡环21,挡环21位于下隔板12的上方;从而,在笔尖2未按压时,挡环21封堵三号开口20,可使墨水保留在墨水滞留腔11内;在笔尖2被按压时,挡环21离开三号开口20,墨水从三号开口20流入到连接部5内被海绵15吸收。为提高挡环21封堵的密封性,如图5所示,在按压杆13的挡环21下方密封围设有密封胶圈22。

对于按压杆13,其主要辅助笔尖2实现按压,如图3所示,按压杆13由连接为一体的上杆部131和下基部132组成,上杆部131的宽度小于下基部132的宽度;弹簧17套设在上杆部131上,挡环21固定在下基部132上,下基部132穿过三号开口20后与笔尖2的顶端相接(非固定连接);从而,由笔尖2推动按压杆13的下基部132,按压杆13的上杆部131从一号开口19处向上移动,此时,弹簧17在限位块18的阻挡下被按压,挡环21脱离三号开口20处,实现墨水从墨水滞留腔11流入到连接部5内,以使海绵15吸收墨水。

此外,在笔杆3的内部放置有玻璃珠9,若笔杆3内的墨水凝固后,可以摇晃玻璃珠9,以将凝固的墨水打散,解决了墨水凝固后难以出水的问题。

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按压笔尖出水式水笔,其按压笔尖出水的具体过程为:首先,在笔杆3的内部灌入墨水,墨水可从墨水孔14及一号开口19的缝隙流入到墨水滞留腔11内;未按压笔尖时,挡环21、密封胶圈22封堵三号开口20处,墨水留存在墨水滞留腔11内;当按压笔尖2时,笔尖2推动按压杆13的下基部132,按压杆13的上杆部131从一号开口19处向上移动,此时,弹簧17在限位块18的阻挡下被按压,挡环21、密封胶圈22脱离三号开口20处,实现墨水从墨水滞留腔11流入到连接部5内,海绵15均匀吸收墨水,笔尖2再吸收海绵15上的墨水,实现出水。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笔尖按压出水式水笔,采用按压笔尖的方式实现出水,替代现有的水笔用力甩笔杆才能出水的方式,使用上更为便利,还避免了因用力过猛导致致将墨水洒出的情况。同时,笔尖可拆卸的安装,更便于替换,提高了本笔尖按压式出水式水笔的使用寿命。此外,采用海绵吸墨,使得笔尖出水更为均匀,同时,在笔杆内设置玻璃珠,摇晃笔杆使凝固的墨水分散,解决了墨水凝固后难以出水的问题。

上述实施方式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