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束排出装置和装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0806发布日期:2020-09-15 19:53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片材束排出装置和装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排出片材束的片材束排出装置和具备该片材束排出装置的装订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收纳多个片材束(册子)的收纳部的装订装置,该片材束是对形成有图像的多张片材进行装订而形成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582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收纳部每当片材束的收容量达到一定量时需要用户取出片材束。在用户将片材束从收纳部取出的期间,必须停止装订装置的动作,因此无法进行连续的装订动作,无法提高装置的生产率。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片材束排出装置具备:

搬送单元,搬送片材束;

导向单元,对由所述搬送单元搬送的所述片材束进行引导;

排出单元,将所述片材束向所述片材束排出装置的外部排出;以及

承接单元,承接被所述导向单元引导的所述片材束,

所述承接单元包括抵接部和推动部,所述抵接部供被所述导向单元引导的所述片材束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抵接,所述推动部与所述抵接部一体地构成且推动所述片材束的第一面,

所述承接单元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旋转,通过在所述第一位置承接所述片材束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旋转,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片材束的所述第一面,将所述片材束的与所述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载置于所述排出单元。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装订装置具备:

装订单元,装订片材束;以及

上述片材束排出装置。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片材束排出装置由于推动部推动承接单元所承接的片材束的第一面,将片材束的第二面载置于排出单元,因此能够在无需劳烦用户动手的情况下得到片材束。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装订装置具备排出片材束的片材束排出装置,因此能够不停止装置的动作地取出装订后的片材束,因此能够提高装订的生产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图像形成系统的沿着片材搬送方向的剖视概略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装订装置的沿着片材搬送方向的剖视概略图。

图3a是图2的装订装置的粘接剂涂布部的主视图。

图3b是图3a的iiib向视图。

图4是封皮装订部、束姿势偏向部、裁断部以及排出部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装置的概略图,是在背承接件接住册子的位置待机的图。

图6是图5的vi向视图。

图7是在图5的片材束排出装置中,背承接件在册子接收位置(待机位置)处接住册子的图。

图8是图7的背承接件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表示图7的片材束排出装置的背承接件为了排出册子而开始左旋转的状态的图。

图10是图9的背承接件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11是背承接件比图7的状态进一步向左旋转并且推动构件与背承接件同步地将册子向搬送方向(箭头l方向)推动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背承接件比图11的状态进一步向左旋转并且推动构件与背承接件同步地将册子进一步向搬送方向推动而将册子放倒在搬送带上的图。

图13是图12的背承接件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14是表示在图7的片材束排出装置中不进行背承接件的旋转动作、或者在不使背承接件的旋转动作与推动构件的推动动作同步的情况下,册子在搬送带上卷曲的情况的图。

图15是册子在片材束送出部上弹起地装载时的图。

图16是表示册子如图15所示那样弹起而离开背承接件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以最佳的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放倒册子时的册子的姿势的图。

图18a是表示根据片材的刚度和册子的长度,将册子装载到片材束送出部上时卷曲的情况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18b是表示册子的从背部到书口的长度的图。

图19是表示相对于册子的长度以及片材的克重的推动构件的动作开始定时的表。

图20a是表示册子的内页纸张数与最佳的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20b是表示相对于册子的内页的张数的推动构件的动作开始定时的实验结果的表。

图21是表示在图7的片材束排出装置中,在放倒册子前通过推动构件使册子弯曲的一例的图。

图22是搬送带从图12的状态起送出册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订装置的装订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具备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装置的装订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进行说明。此外,实施方式中的数值是参考数值,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数值。

图1是图像形成系统d的沿着片材搬送方向的剖视概略图。图2是装订装置b的沿着片材搬送方向的剖视概略图。

图像形成系统d由在片材上依次形成墨粉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a、配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a的下游侧的装订装置b、以及配置在装订装置b的下游的后处理装置c等构成。图像形成系统d通过装订装置b对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了图像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另外,图像形成系统d使不进行装订处理的片材通过装订装置b而由后处理装置c进行后处理并排出。

(图像形成装置a)

图像形成装置a在片材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a有复印机、打印机、印刷机等各种装置,但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a是在片材上形成墨粉图像的复印机。图像形成装置a在装置主体1内内置有片材供给部2、图像形成部3、片材排出部4和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在片材供给部2中沿上下方向配置有与片材尺寸相应的多个纸盒5。片材供给部2将从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指示的尺寸的片材向供送路径6导出。在该供送路径6上设置有对齐辊对7。对齐辊对7在使片材的前端对齐之后,将该片材在规定的定时供送到下游侧的图像形成部3。

在图像形成部3设置有静电鼓10。在该静电鼓10的周围配置有打印头9、显影器11、转印充电器12等。打印头9例如由激光发光器构成,在静电鼓10上形成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显影器11进行墨粉显影,成为墨粉图像。墨粉图像通过转印充电器12被转印到片材上。转印到片材上的墨粉图像通过定影器13定影在片材上。之后,片材被输送至片材排出路径17。在片材排出部4形成有片材排出口14,并且配置有片材排出辊对15。循环路径16将从片材排出路径17排出的片材输送至转向路径并使其正反面翻转之后,将片材再次引导至对齐辊对7。片材通过图像形成部3在反面形成墨粉图像。这样在单面或双面形成有墨粉图像的片材由片材排出辊对15从片材排出口14向装订装置b供送。

设置于装置主体1的上部的扫描单元20光学地读取原稿的图像。如一般所知的那样,扫描单元20由通过用户载置原稿的稿台玻璃23、沿着稿台玻璃23光学地读取原稿的滑架21、以及对来自滑架21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的光学读取机构(例如ccd设备)22等构成。另外,扫描单元20在上部具有自动地将原稿供送至稿台玻璃23的原稿输送装置25。

(装订装置b)

图2是装订装置b的沿着片材搬送方向的剖视概略图。装订装置b与图像形成装置a连接配置。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成为片材束的封皮的片材称为“封皮”,将要由封皮裱装的片材称为“内页片材”,将内页片材的束称为“内页片材束”,将由封皮裱装的内页片材束称为“带封皮片材束”,将修整后的带封皮片材束称为“册子”。此外,有时也将这些片材束简称为片材束。

装订装置b主要由以下的各构成要素构成。壳体30。堆积部40,设置在壳体30内,将墨粉图像形成完毕的内页片材堆积成束状并进行束对齐。粘接剂涂布部55,在来自堆积部40的内页片材束上涂布粘接剂。封皮装订部60,在涂布了粘接剂的内页片材束上装订封皮。束姿势偏向部64,改变装订了封皮的带封皮片材束的朝向。裁断部65,对改变了朝向的片材束的边缘进行修整裁断。片材束排出装置k,排出修整裁断而形成的册子。

(搬送路径的结构)

对各片材的搬送路径进行说明。在壳体30内设置有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片材排出口14相连的搬入路径31。搬入路径31经由路径切换构件36与内页片材搬送路径32和封皮搬送路径34连接。内页片材搬送路径32经由堆积部40与装订路径33连接。封皮搬送路径34与后述的后处理装置c(图1)的后处理路径38连接。装订路径33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纵贯装订装置b。封皮搬送路径34在大致水平方向上横穿装订装置b。因此,装订路径33和封皮搬送路径34相互交叉(正交),在其交叉的位置配置有后述的封皮装订部60。

在以上那样的搬送路径的结构中,搬入路径31从图像形成装置a接收墨粉图像形成完毕的片材(内页片材)。在该情况下,从图像形成装置a供送内页片材和用作封皮封面的印刷有标题等的印刷片材(封皮)。内页片材和封皮通过路径切换构件36被分开到内页片材搬送路径32和封皮搬送路径34。

另外,在搬入路径31(图1)上连接有插入装置26。插入装置26将不由图像形成装置a进行印刷处理的封皮从供纸托盘26a一张一张地向搬入路径31供送。该插入装置26具备1层或多层的供纸托盘26a、封皮供送部29以及封皮供送部29的下游侧的封皮供送路径27,该封皮供送部29配置于供纸托盘26a的前端并将装载于供纸托盘26a的片材一张一张地分离并供送。封皮供送路径27经由路径切换构件28与搬入路径31连接。在搬入路径31配设有搬送辊对31a。在内页片材搬送路径32配设有搬送辊对32a。在装订路径33上配设有夹紧搬送部47、后述的束姿势偏向部64和片材束排出辊对(搬送单元)66等。在封皮搬送路径34上配设有搬送辊对34a,在后述的后处理装置c(图1)的后处理路径38上配设有搬送辊对38a,分别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进行旋转来供送内页、封皮。

(后处理装置c)

在图1中,在装订装置b连接有后处理装置c。后处理装置c设置有与封皮搬送路径34相连的后处理路径38。在后处理路径38上配置有平订单元、打孔单元、骑马订单元等至少一个后处理设备。后处理路径38经由封皮搬送路径34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图像形成完毕的片材。后处理装置c对该图像形成完毕的片材实施平订处理、打孔处理、骑马订处理等至少一个后处理。然后,后处理装置c将图像形成完毕的片材搬出到排纸托盘37。另外,后处理装置c有时也不对图像形成完毕的片材实施后处理而排出到排纸托盘37。

(堆积部40)

配置于内页片材搬送路径32的内页片材排出口32b的堆积托盘41将来自内页片材排出口32b的内页片材装载收纳成束状。如图2所示,堆积托盘41由大致水平配置的托盘构件构成,在其上方配设有正反转辊42a和搬入导向件42b。而且,从内页片材排出口32b排出的内页片材由搬入导向件42b引导到堆积托盘41上,通过正反转辊42a收纳到堆积托盘41中。正反转辊42a通过正转将内页片材移送到堆积托盘41的前端侧,通过反转使内页片材的后端抵靠于配置在托盘后端(图2的右端)的限制构件43来进行限制。在堆积托盘41设置有一对未图示的片材侧整合板,该片材侧整合板整合收纳在堆积托盘41上的内页片材的两侧边缘。另外,伴随着内页片材的装载,堆积托盘41从实线的位置向虚线的位置下降。通过这样的结构,来自内页片材搬送路径32的内页片材依次堆积在堆积托盘41上,被对齐成束状。

(夹紧搬送部47)

在装订路径33上配设有将片材从堆积托盘41移送到下游侧的粘接剂涂布位置e的夹紧搬送部47。堆积托盘41将内页片材束移交给在大致水平的移交位置待机的夹紧搬送部47。如图2所示,夹紧搬送部47将堆积在堆积托盘41的内页片材束从大致水平的姿势向铅垂的姿势改变朝向,使其沿着配设在大致铅垂方向上的装订路径33而载置到粘接剂涂布位置e。

(粘接剂涂布部55)

图3a以及图3b是粘接剂涂布部55的图。图3a是主视图。图3b是图3a的iiib向视图。在图2、图3a以及图3b中,在装订路径33的粘接剂涂布位置e配置有粘接剂涂布部55。粘接剂涂布部55由收容热熔融性的粘接剂的粘接剂容器56、涂布辊57、辊旋转马达mr等构成。粘接剂容器56被划分为液状粘接剂收容室56a和固状粘接剂收容室56b。在液状粘接剂收容室56a中旋转自如地装入有涂布辊57。在液状粘接剂收容室56a中设置有检测粘接剂的剩余量的粘接剂传感器56s(图2)。粘接剂传感器56s兼用作粘接剂的温度传感器。即,粘接剂传感器56s在检测液状粘接剂收容室56a内的液化的粘接剂的温度的同时,利用浸在粘接剂中的部位的温度差来检测粘接剂的剩余量。另外,在粘接剂容器56设置有电热加热器等加热元件50。粘接剂传感器56s和加热元件50与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1、图24)连接。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基于加热元件50的检测温度将液状粘接剂收容室56a内的粘接剂的温度调整为规定的熔融温度。涂布辊57由耐热性的多孔材料构成,构成为浸渍粘接剂而使粘接剂的层在辊周围隆起。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粘接剂容器56沿着内页片材束的背侧往复驱动。在图3b中,粘接剂容器56相对于内页片材束的下端边缘(装订时的背封皮部)p1b形成为较短的长度(尺寸),以与内置于其中的涂布辊57一起沿着内页片材束p1的下端边缘p1b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壳体30(图2)的导轨52。粘接剂容器56与同步带53连结,在该同步带53上连结有粘接剂容器移动马达ms。

粘接剂容器56在图3b的左侧的起始位置hp和沿着片材束开始回程动作的图3b的右侧的返回位置rp之间被导轨52引导,通过粘接剂容器移动马达ms进行往复移动。返回位置rp根据片材宽度的尺寸信息来设定。粘接剂容器56的起始位置hp由起始位置传感器sp检测。粘接剂容器56在装置电源接通时(初始时)在起始位置hp待机,在从先行的例如设置于夹紧搬送部47的夹紧传感器sg(图2)的片材夹紧信号起规定时间后(片材束到达粘接剂涂布位置e的预计时间),从起始位置hp向返回位置rp移动。粘接剂容器56的位置能够通过对粘接剂容器移动马达ms的驱动脉冲进行计数来检测。此外,如图3b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返回位置rp设置超限传感器op,通过其检测来防止超限。在粘接剂容器56从起始位置hp向返回位置rp移动的同时,涂布辊57通过辊旋转马达mr开始旋转。这样构成的粘接剂涂布部55通过粘接剂容器移动马达ms的旋转和导轨52的引导而开始从图3b的左侧向右侧移动。在该去路中,涂布辊57压接于片材束而使片材束的端部散开,在从返回位置rp返回起始位置hp的回路中,利用未图示的升降马达来调整前述的夹紧搬送部47的进给量,以便与片材束的端部形成规定的间隙地涂布粘接剂。

(封皮装订部60)

图4是封皮装订部60、束姿势偏向部64、裁断部65以及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图。在装订路径33的封皮装订位置f配设有封皮装订部60。作为装订单元的封皮装订部60由背抵板61、背折板62和折叠辊对63等构成。在封皮装订位置f配置有封皮搬送路径34,从图像形成装置a或插入装置26供送封皮。背抵板61由支撑封皮的板状构件构成,进退自如地配置在装订路径33上。由背抵板61支承的封皮p2与所裱装的内页片材束p1接合成倒t字状。背折板62由左右一对按压构件构成,为了对接合成倒t字状的封皮的背部进行背折成型,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而相互接近远离。背折板62相互接近而对封皮p2的背部进行背折成型。折叠辊对63对将封皮p2背折成型而形成的带封皮片材束p3进行夹压而进行裱装加工。

(束姿势偏向部64和裁断部65)

在图4中,在折叠辊对63的下游侧配置有使带封皮片材束的上下方向偏向的束姿势偏向部64。在比束姿势偏向部64靠下游侧的裁断位置g,配设有将带封皮片材束的周缘裁断的裁断部65。束姿势偏向部64使带封皮片材束p3从封皮装订位置e(图2)向规定方向(姿势)偏向而向下游侧的裁断部65或片材束排出装置k供送。裁断部65将作为带封皮片材束的被裁断部的周缘切齐。因此,束姿势偏向部64具备把持从折叠辊对63送来的带封皮片材束p3并旋转的旋转台64a、64b。旋转台64a、64b设置于升降自如地安装于壳体30(图2)的单元框架64x。在单元框架64x隔着装订路径33分别旋转自如地轴承支承有一对旋转台64a、64b。一个旋转台64b在带封皮片材束p3的厚度方向(与装订路径33正交的方向)上移动自如地支承于单元框架64x。在各旋转台64a、64b设置有在装订路径33内使带封皮片材束p3姿势偏向的回旋马达mt1、mt2。另外,在可动侧的旋转台64b装备有在图4的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夹紧马达mg。单元框架64x通过升降马达ma使带封皮片材束p3沿着装订路径33升降。升降马达ma固定于未图示的固定构件。升降马达ma使与单元框架64x连结的带67循环,使单元框架64x升降。

被引导至装订路径33内的带封皮片材束p3由左右一对旋转台64a、64b夹紧把持,通过回旋马达mt1、mt2使姿势方向偏向。旋转台64a、64b使背部向下侧搬入的带封皮片材束p3回旋180度,使书口部为下侧,输送至下游侧的片材束排出辊对66。另外,旋转台64a、64b也能够使带封皮片材束p3依次每次旋转90度而使上部、下部、书口部分别在下游侧的裁断位置g偏向下侧,从而能够进行将带封皮片材束p3的3边的周缘裁断的修整切断。在可动侧的旋转台64b设置有夹紧传感器(未图示)。通过该夹紧传感器检测到在左右的旋转台64a、64b之间可靠地夹紧了带封皮片材束p3,在该检测后,旋转台64a、64b进行回旋驱动。

(裁断部65)

在图4中,在束姿势偏向部64的下游侧配置有裁断部65。该裁断部65由刀承接构件65a、将带封皮片材束p3的裁断边缘推压支承于刀承接构件65a的裁断边缘按压单元65b、将裁断边缘裁断的裁断刀单元65c等构成。裁断边缘按压单元65b配置在与配置于装订路径33的刀承接构件65a相向的位置。裁断边缘按压单元65b具有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部在与带封皮片材束p3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加压构件65d。裁断刀单元65c由平刀状的裁断刀65e和驱动裁断刀65e的刀具马达mc等构成。这样构成的裁断部65将除了带封皮片材束p3的背部以外的周缘(被裁断边缘)裁断规定量而切齐。

(片材束排出装置k)

在图4中,片材束排出装置k配设于裁断位置g的下方,由裁断屑回收部k1和片材束排出部k2等构成。

(裁断屑回收部k1)

在图4中,裁断屑回收部k1由清扫部69、裁断屑回收容器68、装满检测传感器68sf、接近装满检测传感器68sn等构成,收纳由裁断刀65e切断的裁断屑。

清扫部69配设于裁断位置g的正下方。清扫部69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而在图4的实线的位置和虚线的位置之间旋转。清扫部69在裁断部65要裁断带封皮片材束的被裁断边缘时,向接住由裁断产生的裁断屑的实线的位置倾斜地待机。在图2中,清扫部69和后述的排出导向件71分别形成为梳齿状,以避免在清扫部69转动时相互干涉。

在图4中,在实线的位置待机的清扫部69接住由裁断部65产生并经由片材束排出辊对66落下的裁断屑,利用倾斜向裁断屑回收容器68引导。此时,由于带封皮片材束由裁断部65被旋转台64a、64b保持,因此不会落下。清扫部69在由裁断部65进行的带封皮片材束的裁断处理结束时,向避开片材束排出辊对66的正下方的、接近裁断屑回收容器68的虚线的位置转动。结果,清扫部69不会妨碍被释放旋转台64a、64b的保持而从片材束排出辊对66排出的册子的落下。册子落下到片材束排出部k2。

当裁断屑在裁断屑回收容器68中回收一定程度的量时,通过接近装满检测传感器68sn,检测到裁断屑回收容器68即将装满的情况。当接近装满检测传感器68sn进行即将装满的检测动作时,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24)向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报告该情况。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操作面板18(图1、图24)上显示即将装满。接近装满检测传感器68sn例如配置为以能够收容相当于将带封皮片材束的周缘裁断的一次量的裁断屑的状态对其进行检测,以避免在带封皮片材束的裁断中装满。当裁断屑回收容器68被裁断屑装满时,装满检测传感器68sf在操作面板18上显示裁断屑装满,并且还进行催促废弃裁断屑的显示。

(片材束排出部k2)

图5是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概略图,是在背承接件81接住册子的位置待机的图。图6是图5的vi向视图。在图1、图2、图4中,片材束排出部k2配置在比片材束排出辊对66和排出导向件71靠下方(下游)的位置。在图5、图6中,片材束排出部k2由推动构件(推动单元)73、斜坡72、背承接件81、片材束送出部90、背承接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hp(图6)、斜度传感器ss(图6)、推动构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th(图5)以及推动位置检测传感器stt(图5)等构成。

在裁断屑回收容器68的上部设置有推动构件73。推动构件73通过推动构件驱动部74而在与册子从片材束排出辊对66落下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箭头l、r方向)上往复移动自如地设置在裁断屑回收容器68的上部。推动构件驱动部74由设置在裁断屑回收容器68的上部的推动构件马达mp、带轮74a、架设在推动构件马达mp和带轮74a之间的带74b、经由带轮74a和未图示的齿轮机构而旋转运动的小齿轮74c、以及沿推动构件73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推动构件73并与小齿轮74c啮合的齿条74d等构成。推动构件驱动部74将推动构件马达mp的旋转力经由带74b和带轮74a传递至小齿轮74c,使推动构件73与齿条74d一体地在箭头l、r方向上往复移动。由推动构件73和推动构件驱动部74构成放倒机构。

图7是在图5的片材束排出装置k中,背承接件81在册子接收位置(待机位置、第一位置)接住册子p4的图。图8是图7的背承接件81的部分的放大图。在图7、图8中,在片材束排出部k2的框架80上,截面为“コ”字状的背承接件81设置为在与推动构件73的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箭头ccw方向、箭头cw方向)上往复旋转。作为承接单元的背承接件81接收作为搬送来的册子p4的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的背部p4b并进行旋转,将册子p4放倒在搬送带92上。搬送带92是循环的环形带。在背承接件81的里侧端部突出设置有后述的支承轴83,在近前侧端部突出设置有导向轴84。背承接件81通过支承轴83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框架80而沿箭头ccw、cw方向旋转。背承接件(承接单元)81能够在第一位置bp1与第二位置bp2之间旋转。

背承接件(承接单元)81是由接住册子p4的背部p4b的背承接底板(抵接部)81c、与背承接底板81c邻接且相互平行的背承接上导向件(限制部、第三平面)81a以及背承接下导向件(推动部、第二平面)81b构成的、截面形成为“コ”字状的长条的桶状构件。即,背承接件81具备:背承接底板81c,供册子p4(片材束)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抵接;背承接下导向件81b,与背承接底板81c构成为一体,且推动册子p4的第一面;以及背承接上导向件81a,以与背承接下导向件81b相向的方式与背承接底板81c一体地形成,在背承接件81位于待机位置时,对册子p4的与第一面相反的一侧的第二面的移动进行限制。此外,册子p4使背的部分(背部p4b)在前头地移动,背部p4b与背承接底板81c抵接。

此外,背承接上导向件81a和背承接下导向件81b相互平行,相对于背承接底板81c成大致直角。由斜坡72引导的册子(片材束)p4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背的部分)与背承接底板(抵接部)81c抵接。背承接下导向件81b(推动部)与背承接底板(抵接部)81c一体地构成,推动册子p4的第一面。在背承接件(承接单元)81位于第一位置bp1时,背承接上导向件(限制部)81a限制册子p4的第二面的移动。支承轴83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与背承接底板(抵接部)81c的长度方向实质上平行。如图8所示,背承接件81具备在位于第一位置bp1时承接册子p4的接收口81d。在背承接件81从第一位置bp1向第二位置bp2旋转时,接收口81d靠近片材束送出部(排出单元)90。背承接件81可以由作为背承接底板(抵接部)81c的第一平面、作为背承接下导向件81b(推动部)的第二平面、以及作为背承接上导向件(限制部)81a的第三平面构成。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与第一平面邻接,并且相互相向。搬送带92具备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倾斜坡。倾斜坡具备第一部分和位于比第一部分低的位置的第二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靠近背承接件81。

图9是表示图7的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背承接件81为了排出册子p4而开始ccw方向的旋转的状态的图。图10是图9的背承接件81的周边的放大图。在图9、图10中,在背承接件81的片材束搬送方向(箭头l方向)的下游侧端部,分别突出设置有一对导向轴84。一对导向轴84与形成于设置在框架80的导向板82的引导孔82a卡合。引导孔82a形成为圆弧状的长孔,其中心与支承轴83的中心一致地构成。背承接件81以支承轴83为中心旋转,一对导向轴84也以相同的位置为中心旋转。背承接件81经由一部分未图示的旋转力传递机构85承接来自作为脉冲马达的排出马达mt的旋转力,能够从由背承接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hp(图6)检测出的册子接收位置(待机位置、第一位置)旋转至排出册子的排出位置(放倒位置、第二位置)。此外,在背承接件81从册子接收位置向排出位置旋转的期间,从上方观察册子时的册子的移动方向旋转到与由片材束送出部90排出的册子的移动方向交叉。

在导向板82上,用于使册子p4通过的切口82b形成为与背承接件81的截面形状类似的“コ”字状。如图12、图22所示,在导向板82与背承接件81的相对位置关系中,导向板82和向箭头ccw方向旋转的背承接件81的“コ”字状的朝向大致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口82b(图22)的里缘82ba形成在比背承接件81的背承接底板81c接住册子p4的背部p4b的槽状的内表面的册子接收面(平面)81ca靠片材束搬送方向(箭头l方向)的上游侧的位置。这是为了避免册子p4与导向板82干涉而无法排出到片材束排出装置k之外。

同样地,背承接件81也在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里侧设置支承轴83,在背承接件81的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近前侧的册子p4排出通过的槽形状的内侧区域不设置旋转轴、支承轴,而是在槽形状的外侧设置作为支承轴的一对导向轴84。由此,能够避免一对导向轴84和在倒下的位置直接由搬送带92排出的册子p4的干涉。

假设不在导向板82上形成切口82b,且不将一对导向轴84配置在背承接件81的槽形状的外侧,以避免册子p4与导向板82的干涉,则必须在册子p4倒下到片材束送出部90上之后,使册子p4向图12的片材束搬送方向(箭头l方向)移送到避开导向板82的位置后,使搬送带92旋转,产生构造复杂且册子的排出控制变得复杂的问题。

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装置中,导向板82形成为在背承接件81旋转到排出位置(放倒位置)时与背承接件81的截面形状类似的“コ”字形状,因此,能够通过在册子p4位于倒下的位置的状态下直接使搬送带92旋转来排出册子p4。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装置具有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迅速地排出册子p4的特征。

此外,排出马达mt除了使背承接件81旋转之外,还成为使后述的搬送带92循环的驱动源。搬送带92和背承接件81分别经由未图示的单向离合器与排出马达mt连接。搬送带92通过排出马达mt的反方向的旋转而被驱动,背承接件81与通过排出马达mt向正方向的旋转而反复进行图8的ccw方向和cw方向的摆动的未图示的连杆机构连接。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排出马达mt与背承接件81之间、以及排出马达mt与搬送带92之间分别设置未图示的离合器,将排出马达mt的旋转分别选择性地传递至背承接件81和搬送带92。

在图5、图6中,在裁断屑回收容器68与背承接件81之间配设有作为导向单元的斜坡72。斜坡72的背承接件81侧形成为下坡。斜坡72和推动构件73呈梳齿状隔开间隔地形成,以避免在推动构件73移动时相互干涉。

图2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框图。在图24中,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基于用户输入到操作面板18的图像形成信息,控制片材供给部2、图像形成部3、原稿输送装置25以及扫描单元20,使图像形成装置a进行图像形成动作。装订装置控制部102设置于装订装置b,通过各传感器的检测动作对各马达进行旋转控制,控制堆积部40、粘接剂涂布部55、显示装订部60、裁断部65以及片材束排出装置k,使装订装置b进行装订动作。后处理装置控制部103设置于后处理装置c,对后处理装置c进行控制,以对图像形成完毕的片材进行平订处理、打孔处理、骑马订处理等至少一个后处理。此外,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装订装置控制部102以及后处理装置控制部103也可以一体化,设置在图像形成系统d的任意位置。

(册子的排出动作说明)

图23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装订装置b的装订动作的流程图。流程图存储在图1、图24的装订装置控制部102的未图示的存储部中。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基于该流程图来进行装订装置b的动作控制。此时,装订装置控制部102与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和后处理装置控制部103进行装订所需的信息的发送接收。

进行图23的处理s101至处理s123的说明。在图2、图23、图24中,由堆积部40堆积的内页片材束(图23,s101)通过粘接剂涂布部55、封皮装订部60成为带封皮片材束(s102、s103),利用裁断部65进行修整裁断而成为册子(s104)。片材束排出辊对66开始将册子排出到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片材束排出部k2的动作(s105)。如图5所示,片材束排出部k2在接收册子时,需要使背承接件81旋转到册子接收位置(待机位置)。因此,装订装置控制部102使排出马达mt旋转,使背承接件81稍微向右旋转(图8,cw方向)(s106)。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在背承接件81被背承接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hp(图6)检测到的待机位置使排出马达mt停止(在s107中为“是”)。

然后,当通过背承接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hp确定背承接件81位于起始位置(待机位置)时,来自片材束排出辊对66的册子在接收排出导向件71(图5)、斜坡72的引导下,通过背承接上导向件81a和背承接下导向件81b之间,滑入背承接件81。如图7、图8所示,背承接件81接住册子p4的背部p4b(s108)。装订装置控制部102通过图6所示的斜度传感器ss的检测动作来判断册子是否到达了背承接件81,当册子到达背承接件81时(在s109中为“是”),使排出马达mt反转,使背承接件81向图8的ccw方向向左旋转(s110)。当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基于由排出马达mt发出的脉冲,检测到背承接件81从起始位置开始旋转并经过了规定时间(或者,检测到背承接件81向左旋转至规定的角度)(在s111中为“是”)时,使推动构件马达mp(图5)旋转,开始使推动构件73向图5的左方向(l方向)移动的动作。即,推动构件73在背承接件81的旋转开始之后开始动作。推动构件73位于比背承接件81靠上游侧的位置。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而与背承接件81同步地在将册子放倒在搬送带92上的方向(图5的l方向)上从背后对册子的第一面的、比背承接下导向件81b推动的位置靠上游侧的位置进行推动(作用)(s112)。图11表示该状态。图11是背承接件81比图7的状态进一步向左旋转并且推动构件73与背承接件81同步地将册子p4向搬送方向(箭头l方向)推动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背承接件81比图11的状态进一步向左旋转并且推动构件73与背承接件81同步地将册子p4进一步向搬送方向(箭头l方向)推动而将册子p4放倒在搬送带92上的位置(第二位置bp2)的图。图13是图12的背承接件81的周边的放大图。在图12、图13、图24中,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基于排出马达mt发出的脉冲,检测出背承接件81将册子相对于搬送带92向左旋转到排出位置(放倒位置),通过推动位置检测传感器stt检测到推动构件73移动到推动最终位置(在s113中为“是”)时,使排出马达mt与推动构件马达mp的旋转停止(s114)。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在排出马达mt与推动构件马达mp的旋转停止后,册子的第二面、即与背承接下导向件81b推动的面相反的面被载置在搬送带92上,当由册子装载检测传感器93s(图22)检测出装载有册子(在s116中为“是”)时,使排出马达mt旋转而使搬送带92循环(s117)。册子装载检测传感器93s在图22中设置于靠近搬送带92的框架80。在处理s116中册子装载检测传感器93s未检测到册子的情况下(在s116中为“否”),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反复进行使背承接件81和推动构件73稍微动作并停止的动作(s115),直到检测到册子为止(在s116中为“是”为止)。

此外,也可以不设置册子装载检测传感器93s,而是在从停止推动构件马达mp的旋转起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定时,开始搬送带92的循环。

推动构件73推动册子的位置、即推动构件73的向册子侧突出的位置优选设为包括在册子的高度方向上比中央靠下部的位置且在册子p4的宽度方向上从中央大致等距离地分配的多个位置。通过设为该位置,能够使册子p4倒下时的动作稳定,减轻搬送带92上的册子p4的位置的偏差。

装订装置控制部102使搬送带92循环,经过规定时间,通过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图22)检测到册子时,判断为开始排出册子(在s118中为“是”),然后,经过规定时间,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不再检测到册子时(在s119中为“是”),判断为册子向箭头q方向搬送并排出到片材束排出部k2外(s120)。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在图22中设置于搬送带92的终端附近的框架80。当册子被排出时,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停止搬送带92,通过排出马达mt使背承接件81返回到待机位置,通过推动构件马达mp使推动构件73返回到由推动构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th(图5)检测的待机位置。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在有下一个册子的情况下(在s121中为“是”),返回到处理s106,重复相同的控制直到没有册子为止,在没有册子的时刻(在s121中为“否”),结束一系列的册子排出控制。

此外,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在处理s118中通过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未检测出册子时(在s118中为“否”)、或在处理s119中通过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仍检测出册子时(在s119中为“否”),判断为册子没有被搬送带92装载到规定的位置,为了防止册子堵塞,在操作面板18上进行错误显示(s122),使搬送带92停止(s123)。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背承接件81接住册子并旋转,从而将其载置于片材束送出部90,通过片材束送出部90将册子排出到外部。因此,能够在不停止装订动作的情况下将册子向机外排出。结果,能够提高装订的生产率。

(排纸动作的详细说明)

以下,对以上说明的图23的处理s101至处理s123中的处理s106~s115、s108、处理s119~处理s123进行详细说明。

图7、图8示出了在处理s106、s107、s108中,背承接件81接收到册子的状态(第一位置bp1)。在图7、图8中,背承接件81的背承接下导向件81b位于与斜坡72的斜坡倾斜坡72a大致平行的位置,且不从斜坡倾斜坡72a向上方(册子侧)突出。由此,搬送来的册子p4不会被背承接件81卡住,而是由背承接件81可靠地接住。另外,由于背承接底板81c形成为相对于背承接下导向件81b成大致直角,因此,背承接件81在紧贴的状态下接住册子p4的背部p4b,从而能够以稳定的姿势接住册子。

图9、图10示出了在处理s110、s111中,在背承接件81利用背承接底板81c接住册子p4之后,排出马达mt(图7)使背承接件81向逆时针方向(箭头ccw方向)旋转的状态。在处理s110、s111中,背承接件81向逆时针方向(箭头ccw方向)旋转规定角度,使册子变化为弯曲的姿势。即,背承接下导向件81b的前端部81ba推动册子的第一面,从而如图10中附图标记w所示,册子p4的下半部向背承接件81的旋转方向侧弯曲。

图11示出了处理s111至s114中的背承接件81与推动构件73的状态。当册子如图10所示那样下半部弯曲时,推动构件马达mp(图5)旋转,使推动构件73向图11的箭头l方向移动而与册子抵接。推动构件73的位置由推动构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th(图5)和推动位置检测传感器stt判断。推动构件73在背承接件81接住册子时,在由推动构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th检测的图5、图7的待机位置待机。然后,当册子如图10所示那样下半部弯曲时,推动构件73一边移动到由推动位置检测传感器stt检测的图12的推动动作完成位置为止,一边与册子抵接(图11),推倒册子。

如图9、图10所示,以上说明中的片材束排出部k2在使背承接件81的旋转动作先进行而使册子p4弯曲之后,使推动构件73推动册子的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开始,将册子推倒在搬送带92上。这是因为,在推倒刚性低的册子、未被修整切断的大尺寸的册子时,若背承接件81与推动构件73的动作没有同步,则在推倒的过程中,册子的书口侧先行倒下,如图14所示,册子的书口在搬送带92上卷曲,有可能造成册子堵塞或对册子表面造成压痕、损伤。而且,由于册子的刚性、册子尺寸由用户选择,因此往往不知道怎样的册子会被搬送到片材束送出部9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部k2为了无论搬送怎样的册子都可靠地装载于搬送带92,使背承接件81的转动动作与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同步,防止册子堵塞或对册子表面造成压痕、损伤的可能性。此外,图14是表示在图7的片材束排出装置k中不进行背承接件81的旋转动作、或者在不使背承接件81的旋转动作与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同步的情况下,册子p4在搬送带92上卷曲的情况的图。

假设在不使背承接件81的转动动作与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同步而同时开始的情况下,放倒册子前的姿势很重要,例如,需要如图21那样在推动构件173的一部分形成向搬送带92侧突出的突出部173b,利用该突出部173b使放倒册子前的形状弯曲。此外,图21是表示在图7的片材束排出装置k中,在放倒册子p4前通过推动构件73使册子p4弯曲的一例的图。

但是,册子中有刚性高的册子、由裁断部65修整切断后的小尺寸的册子等。这样的册子很少发生图14所示的册子的书口在搬送带92上卷曲的情况。因此,片材束排出部k2也可以不使背承接件81转动,而仅通过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来推倒册子。另外,也可以仅通过背承接件81的旋转动作来推倒册子。并且,也可以不使背承接件81的转动动作与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同步而同时驱动或变更推动构件73的动作速度。例如,通过同时开始背承接件81的转动动作和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并将推动构件73的动作速度设定得慢,也能够使册子成为图9、图10的姿势。即,通过根据册子的刚性、尺寸,适当选择背承接件81的动作的内容、开始推动构件73的动作的定时、推动构件73的动作速度,能够减轻放倒时对册子造成的损伤。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放倒册子的方向设为图11的箭头l方向,但也可以设为图11的箭头r方向。但是,在该情况下,若将册子向箭头r方向放倒,则需要使将册子向片材束排出部k2引导的导向构件、本实施方式中的斜坡72等在箭头r方向上待机。因此,装订装置有可能大型化并且构造变得复杂。另外,若一边使导向构件待机一边放倒册子,则册子一边擦过导向构件一边倒下,有可能划伤册子的封皮。作为其对策,能够使导向构件的表面光滑而避免封皮被划伤,但会产生与使导向构件变得光滑相应地生产成本变高的问题。根据以上那样的理由,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部k2使背承接件81的旋转动作与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同步,将册子向图11的箭头l方向放倒,从而将擦过册子的表面的情况抑制为最小限度,避免册子的封皮被划伤。

图12、图13是表示与处理s114、s115对应的、背承接件81的转动动作和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结束的状态的图。在背承接件81结束旋转动作并将册子装载于搬送带92上时,背承接上导向件81a位于与输送支架91的角度大致平行且不从输送支架91向册子侧突出的位置。结果,在图22中,在搬送带92向箭头q方向搬送册子并向装订装置的近前侧排出时,册子的表面不会擦过背承接上导向件81a,能够防止封皮被划伤。

此外,若是在背承接底板81c与册子p4的背部p4b之间产生充分的摩擦阻力的结构,则不一定需要背承接上导向件81a。但是,通过设置背承接上导向件81a,能够稳定地放倒册子p4。即,在背承接底板81c与册子p4的端部之间产生滑动的情况、册子p4的厚度较厚的情况下,背承接上导向件81a能够限制背部p4b的位置,稳定地放倒册子p4。并且,通过设置背承接上导向件81a,能够将背承接上导向件81a与背承接下导向件81b之间设为接收口,将被斜坡72引导而移动的册子p4可靠地引导至背承接件81。即,背承接件81具备在位于待机位置时接收片材束的接收口。而且,该接收口在背承接件81从册子接收位置向排出位置旋转时靠近片材束送出部90。

另外,在图12、图22中,作为排出单元的片材束送出部90具有搬送带92,该搬送带92是将册子p4排出到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外部的环形带。这样的片材束送出部90在背承接件81将册子p4载置于片材束送出部90的搬送带92后进行册子p4的排出动作。搬送带92具备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倾斜坡,该倾斜坡具有第一部分和位于比该第一部分低的位置的第二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第二部分比第一部分靠近背承接件81。即,搬送带92以装载的册子p4的背部p4b低于书口p4c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束送出部90朝向背承接件81倾斜地配置。这是为了防止封皮光滑的册子在背承接件81的旋转动作和推动构件73的推动动作的作用下,由于载置于输送支架91和搬送带92时的势头而向图12、图22的箭头l方向滑动,从片材束送出部90向箭头l方向滑落。

(搬送带92的循环开始定时)

在处理s118~处理s122中,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24)在册子p4被装载于片材束送出部90(图22)时,使排出马达mt工作,使搬送带92向册子的排出方向(箭头q方向)循环。搬送带92将册子向箭头q方向搬送,排出到装订装置b的近前侧的机外。即,排出到用户的前侧。

此外,搬送带92需要如图12、图13那样使册子装载于片材束送出部90上之后使其循环。即,搬送带92需要在由背承接件81将册子放倒的动作结束后进行排出动作。这是为了防止在循环的搬送带92上装载册子时册子在与搬送带92抵接的瞬间斜行。当册子过于斜行时,位于排出方向下游的排出检测部93有可能无法检测册子。因此,搬送带92的循环开始定时设定为在搬送带92上装载有册子以后。册子是否被排出到机外通过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进行检测。当册子被排出到机外时,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24)使排出马达mt正转,并且使推动构件马达mp反转,使背承接件81返回到册子接收位置(待机位置),使推动构件73返回到待机位置。由此,装订装置b的一系列的装订动作结束。然后,在接下来有搬送来的册子的情况下,装订装置b反复进行以上的动作,使册子依次向外部排出。

此外,在采用通过单独的离合器将搬送带92和背承接件81连接于排出马达mt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册子被排出到机外之后,将设置在排出马达mt与搬送带92之间的离合器断开,将设置在排出马达mt与背承接件81之间的离合器接通,驱动排出马达mt,使背承接件81返回到册子接收位置(待机位置)。

在以上的说明中,片材束送出部90由输送支架91、搬送带92等构成,但也可以是在图22的箭头q方向上下坡的、册子因自重而滑落的滑梯(排出单元)。另外,也可以是辊式输送机(排出单元)。

另外,也可以代替利用推动构件73推动册子的侧面而放倒的结构,而采用利用夹具来把持册子的上部而放倒的结构。

(其他实施方式)

如图9至图12所示,片材束排出部k2在使背承接件81旋转动作而使册子p4弯曲之后,开始利用推动构件73推动册子的推动动作,将册子推倒在搬送带92上。这是因为在放倒刚性低的册子、册子的搬送方向的长度长的册子、或者内页纸的张数多的册子时,若背承接件81与推动构件73的动作不同步,则在推倒的过程中,册子p4的书口p4c侧(背部p4b的相向侧)先行放倒,如图14所示,册子的书口p4c的部分在搬送带92上卷曲,有可能造成册子堵塞或对册子表面造成压痕、损伤。因此,为了防止册子搬送时的压痕、损伤,如图17所示,使片材束排出部k2将册子p4放倒(装载)在片材束送出部90上时的册子的动作稳定是很重要的。

图15是册子在片材束送出部90上弹起地装载时的图。图16是表示册子如图15所示那样弹起而离开背承接件的状态的图。图17是表示以最佳的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放倒册子时的册子的姿势的图。

如图15所示,根据册子p4所具有的刚性,有时在将册子p4装载于片材束送出部90时会弹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册子p4向图16的左方向飞起,背部p4b离开背承接件81,因此,有时不会被位于册子的排出方向(图22,箭头q方向)的下游侧的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图22)检测到。未被册子排出检测传感器94s(图22)检测到的册子p4无法检测是否从片材束送出部90排出到外部。因此,如图17所示,在将册子p4放倒(装载)到片材束送出部90上时,使册子的动作稳定是很重要的。

但是,册子p4的刚性根据册子尺寸或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等而变化,它们由用户选择,因此,有可能将各种刚性的册子搬送至片材束送出部90。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部k2无论搬送怎样的册子,都在推动构件73开始向图7的箭头l方向移动以前,使背承接件81先行开始旋转,在经过了旋转规定角度(最佳的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的时间时,推动构件73开始向箭头l方向移动,使册子放倒时的动作稳定,防止册子堵塞或对册子表面造成压痕、损伤。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束排出装置k变更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到推动构件73开始移动为止的规定的时间间隔,即,根据片材的克重、册子的成品尺寸(册子的搬送方向的长度)、册子的内页纸张数进行变更,以与册子的刚性匹配的放倒方式放倒册子。

以下,对片材束排出装置k根据册子的刚性信息来改变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到推动构件73开始移动为止规定的时间间隔,将册子以稳定的状态向片材束送出部90放倒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8a是表示根据片材的刚度和册子的长度,将册子装载到片材束送出部90上时的卷曲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此外,如图18b所示,册子的长度是指通过裁断部65(图2)修整切断带封皮片材束并装订后的册子p4的背部p4b到书口p4c的长度y。未被裁断部65修整切断的情况下的带封皮片材束的长度是与内页纸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图18a的曲线图的纵轴表示册子的长度,横轴表示片材的刚度。片材刚度是指每一张片材的克拉克刚度(clarkstiffness)。克拉克刚度是如下的数值:将片材裁断成规定长度得到的试验片夹持于一对辊,使一对辊左右旋转,测量试验片向左右倒下的角度为90度时的试验片从辊伸出的长度,根据测量值得到的数值。

根据图18a的曲线图,由刚度低的片材形成的刚性低的册子示出了即使册子的长度短也容易在装载于片材束送出部90时发生卷曲的情况。但是,由刚度高的片材形成的刚性高的册子示出了在册子的长度短时在装载于片材束送出部90时不易发生卷曲的情况。此外,克拉克刚度与片材克重成比例关系,若克拉克刚度高,则片材克重也变高。

作为控制单元的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24)根据由用户输入到操作面板18(图1、图24)的作为册子的刚性信息的片材的克重、册子的长度,设定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即,操作面板18是获取与片材束的尺寸、片材束的片材的克重、片材束的片材的张数中的至少一个相关的信息的获取单元。

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对推动构件73和背承接件81进行控制,以使背承接件(承接单元)81比推动构件(放倒机构)73先开始放倒片材束的旋转动作。背承接件81以一定的速度旋转。因此,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在从开始背承接件81的旋转起经过了规定的动作开始时间间隔之后开始推动构件73的移动,从而能够先于推动构件73的动作开始来调整背承接件81旋转的角度。装订装置控制部102能够基于册子的刚性信息,在第一刚性时,将推动构件73与背承接件81的动作开始时间间隔设为第一时间间隔,在比第一刚性小的第二刚性时,设为比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即,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基于从操作面板18获取的信息,控制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的定时。

然后,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在册子的刚性信息是册子的片材的克重的情况下(图19),将推动构件73与背承接件81的动作开始时间间隔例如在克重81g至105g(第一刚性,第一克重)时设为800ms(第一时间间隔),在比第一克重小的克重64g至80g(第二刚性,第二克重)时设为1100ms(第二时间间隔),对推动构件73和背承接件81进行控制。

在以上的情况下,在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起经过了与克重相应的规定的时间时,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但也可以是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在旋转至与克重相应的规定的旋转角度之后,使推动构件73的动作开始。即,也可以是克重越小则越增大背承接件81的规定的旋转角度地使推动构件73动作开始。背承接件81的旋转角检测的方法在后面叙述。

另外,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在册子的刚性信息是册子的长度的情况下(图19),例如将克重为52g至63g的片材的、推动构件73与背承接件81的动作开始时间间隔在a5尺寸的册子(第一刚性、第一长度)时设为800ms(第一时间间隔),在长度比a5尺寸长的a4尺寸的册子(第二刚性、第二长度)时设为1100ms(第二时间间隔),对推动构件73和背承接件81进行控制。此外,册子的长度越长则刚性越小。

在该情况下,在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起经过了与册子的长度相应的规定的时间之后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但也可以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在旋转到与册子的长度相应的规定的旋转角度之后,使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即,也可以是册子的长度越长则越增大背承接件81的规定的旋转角度地使推动构件73动作开始。背承接件81的旋转角检测的方法在后面叙述。

另外,作为控制机构的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24)也设置为根据由用户输入到操作面板18(图1、图24)的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设定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

图20a是表示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与最佳的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的关系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图20a的曲线图的纵轴表示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横轴表示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最佳的背承接件先行旋转角度是指在将册子装载于片材束送出部90上时成为在册子倒下的过程中具有如图17所示的直线性的倒下姿势的角度。此时,不使册子的书口侧先行地倒下,因此册子在片材束送出部90上不弹起地倒下。

图20b是表示相对于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的推动构件73的动作开始定时的实验结果的表。根据图20a的实验结果的表,对于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24),当册子的内页纸张数超过约100张时,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到推动构件73开始移动为止的时间变长。这是因为,在册子的内页纸张数多的情况下,与内页纸的张数少的情况相比,册子的自重增加,册子的书口侧容易下垂,册子容易卷曲。因此,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图24)根据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变多,使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到推动构件73开始移动为止的时间变长,册子以最佳的姿势倒下。

即,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基于内页纸的张数信息,例如,在图20b所示的内页纸的张数为31张至50张(第一张数)时,将推动构件73和背承接件81的动作开始时间间隔设为800ms(第一时间间隔),在内页纸的张数为比31张至50张(第一张数)多的101张至150张(第二张数)时,设为比800ms(第一时间间隔)长的1100ms(第二时间间隔),对推动构件73和背承接件81进行控制。

在该情况下,在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起经过了与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相应的规定的时间时,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但也可以是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在旋转到与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相应的规定的旋转角度之后,使推动构件73开始移动。即,也可以是册子的内页纸的张数越多则越增大背承接件81的规定的旋转角度地使推动构件73的移动开始。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起经过了与册子的刚性相应的规定的时间时,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移动)。规定的时间是由装订装置控制部102基于来自背承接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hp(图22)检测到背承接件81之后的排出马达mt的旋转脉冲来判断。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在从背承接件81开始旋转起经过了与册子的刚性相应的规定的时间时,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移动),但也可以是在背承接件81根据册子的刚性而旋转至规定的旋转角度的时刻,推动构件73开始动作(移动)。该情况下的背承接件81的规定的旋转角度是由装订装置控制部102根据背承接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hp(图22)检测到背承接件81之后的排出马达mt的旋转脉冲来判断。

此外,背承接件81的旋转角度也可以通过设置于背承接件81的旋转区域的多个传感器来检测。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册子的长度、片材的克重、册子的内页纸张数等各信息,能够先于推动构件73的动作开始地设定背承接件81旋转的角度。在设定背承接件81的先行旋转角度时,能够基于上述的各信息中的至少一个来设定先行旋转角度。另外,在基于多个种类的信息来设定背承接件81的先行旋转角度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基于各个信息设定的数值中的最大的数值作为设定值,能够使倒下时的片材束的姿势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刚性信息,通过用户输入从操作面板18获取册子的长度、片材的克重、册子的内页纸张数,但也可以从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01、外部的pc获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装订装置控制部102控制推动构件73和背承接件81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片材束排出装置k另外具有控制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基于从装订装置控制部102接收到的册子的刚性的信息,片材束排出装置k的控制部对推动构件73和背承接件81进行控制。

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变更和变形。因此,为了公开本发明的范围,附上以下的权利要求。

本申请基于2018年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014187、2018年9月1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169207、2018年12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8-245918、以及2019年1月1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9-006723而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的全部内容。

附图标记说明

a:图像形成装置、b:装订装置、c:后处理装置、d:图像形成系统、k:片材束排出装置、k1:裁断屑回收部、k2:片材束排出部、mt:排出马达、ss:斜度传感器、sth:推动构件起始位置传感器、stt:推动位置检测传感器、shp:背承接件起始位置传感器、p1:内页片材束、p2:封皮、p3:带封皮片材束、p4:册子、p4b:册子的背部(搬送方向下游侧端部)、p4c:册子的书口、18:操作面板(获取机构)、40:堆积部、55:粘接剂涂布部、60:封皮装订部(装订机构)、64:束姿势偏向部、65:裁断部、72:斜坡(导向单元)、72a:斜坡倾斜坡、73:推动构件(放倒机构)、74:推动构件驱动部(放倒机构)、80:框架、81、背承接件(承接单元)、81a:背承接上导向件(限制部)、81b:背承接下导向件(推动部)、81c:背承接底板(抵接部)、81ca:册子接收面(平面)、82:导向板、82b:切口、82ba:里缘、90:片材束送出部(排出单元)、91:输送支架、92:搬送带、102:装订装置控制部(控制机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