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以及影像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8679747发布日期:2022-01-29 02:5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以及影像处理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以及影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显示装置,特别是,具备或qled(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显示装置从能够实现低功耗化、薄型化及高画质化等方面出发,备受关注。而且,在这些显示装置中,为了实现进一步的高画质化,一般进行影像信号的校正等影像处理。
3.关于对平面显示器的影像信号的校正处理,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液晶显示装置中,根据施加于相邻像素的信号计算串扰量,进行影像信号的校正,该串扰量由于绝缘层的厚度与像素的大小的关系而产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0-321559公报”(2000年11月24日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5.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的情况下,其影像信号的校正的对象限于与共用的源极布线或共用的栅极布线连接或者电耦合的相邻像素,所以存在以下说明那样的问题:无法对于来自非电性关联的像素的杂散光的影响进行影像信号的校正。
6.图7是示出作为具有qled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示装置100的概略构成的图。
7.显示装置100具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其具有红色r的发光层;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g,其具有绿色g的发光层;以及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b,其具有蓝色b的发光层。并且,这些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105g、105b分别在显示装置100中构成一个子像素。这些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105g、105b分别形成在未图示的基板上,在这些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105g、105b的各自的光出射面侧具备密封层106。
8.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105g、105b中存在两个发光模式。即,通过电能激发量子点而发光的el(电致发光)模式、和通过光激发量子点而发光的pl(光致发光)模式。显示装置100通过使用上述el模式,将与rgb的各波长对应的量子点的材料用于发光层,并且分别通过规定的电能控制,使得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发出基于el模式的红色光r(el)、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g发出基于el模式的绿色光g(el)、从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b发出基于el模式的蓝色光b(el),从而实现自发光显示装置。
9.然而,在来自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105g、105b的基于el模式的各颜色光中,包含杂散光。在图7中,仅图示了来自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b的基于el模式的蓝色光b(el)中所包含的杂散光b(m),但在来自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的基于el模式的红色光r(el)以及
来自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g的基于el模式的绿色光g(el)中也包含杂散光。
10.如图7所图示,由于来自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b的基于el模式的蓝色光b(el)中所包含的杂散光b(m)的影响,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
·
105g中,除了原本的el模式下的发光以外,会产生由于杂散光b(m)引起的在pl模式下的多余的激发光r(pl)
·
g(pl)。因此,由于附近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b的发光,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
·
105g中,存在其发光强度变得与原本想要的发光强度不同之类的问题。
11.另外,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r中的、pl模式中的多余的激发光r(pl)也包含来自量子点发光二极管105g的基于el模式的绿色光g(el)中所包含的杂散光(未图示)的影响。
12.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对杂散光的影响进行影像信号的校正的显示装置和影像处理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案
1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子像素以及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具备以第一颜色发光的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子像素具备以第二颜色发光的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二颜色的波长比所述第一颜色的波长长,所述第二发光层包含量子点,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发光轮廓制作电路,其根据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影像信号,制作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轮廓;以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其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来调整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的第二影像信号。
1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影像处理方法为显示装置中的影像处理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子像素以及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具备以第一颜色发光的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子像素具备以比所述第一颜色的波长长的波长来发光的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包含量子点,所述影像处理方法包括:发光轮廓制作步骤,根据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影像信号,制作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轮廓;以及影像信号调整步骤,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来调整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的第二影像信号。发明效果
1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能够提供对杂散光的影响进行影像信号的校正的显示装置和影像处理方法。
附图说明
16.图1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显示面板的构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的(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具备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显示面板的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电路的构成例的图。图3的(a)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所具备的、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以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中进行的影像处理的图,图3的(b)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中使用的点扩散函数(psf)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的(c)是示出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中进行的pl光校正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的(a)是示出点扩散函数(psf)的一个例子的二维高斯分布的图,图4的(b)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中进行的卷积运算中使用的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的数据值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的(c)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中进行的卷积运算中使用的图4的(a)所示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的图。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电路的构成例的图。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电路的构成例的图。图7是示出具有qled的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若基于图1至图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对与在特定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具有同一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18.〔第一实施方式〕图1的(a)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30所具备的显示面板1的构成的示意性俯视图,图1的(b)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30所具备的显示面板1的构成的剖视图。
19.如图1的(a)所示,显示面板1包括显示区域da和包围显示区域da的边框区域nda。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有多个子像素(sub pixel)sp。
20.如图1的(b)所示,在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da中,基板10上依次具备粘接剂层11、树脂层12、阻挡层3、薄膜晶体管层(tft层)4、发光元件5r、5g、5b和密封层6。
21.作为基底基板10的材料,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但不限于此。
22.作为粘接剂层11的的材料,例如,可举出oca(optical clear adhesive:光学透明粘合剂)和ocr(optical clear resin:光学透明树脂),但不限于此。
23.作为树脂层12的材料,例如,可举出聚酰亚胺树脂、环氧树脂、聚酰胺树脂等,但不限于此。
24.阻挡层3是用于防止水、杂质到达晶体管tr、发光元件5r、5g和5b的层,例如,可以由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这些的层叠膜构成。
25.晶体管tr及电容元件设置在树脂层12及阻挡层3的上层。包含晶体管tr和电容元件的薄膜晶体管层4包含半导体膜15、比半导体膜15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栅极绝缘膜)16、比无机绝缘膜16更上层的栅电极ge、比栅电极ge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第一绝缘膜)18、比无机绝缘膜18更上层的电容元件的对置电极ce、比电容元件的对置电极ce更上层的无机绝缘膜(第二绝缘膜)20、比无机绝缘膜20更上层的形成源极电极、漏极电极及它们的布线的层sh、比形成源极电极、漏极电极及它们的布线的层sh更上层的层间绝缘膜21。
26.此外,电容元件由对置电极ce、无机绝缘膜18、电容相对电极构成,其中,电容元件的对置电极ce在无机绝缘膜18正上方形成,电容电极在无机绝缘膜18正下方形成,且与形
成栅极电极ge的层相同的层,并以与电容元件的电容电极重叠的方式形成。
27.以包含半导体膜15、无机绝缘膜16、栅极电极ge、无机绝缘膜18、无机绝缘膜20、源极电极及漏极电极的方式构成晶体管(薄膜晶体管,tft)tr以作为有源元件。
28.半导体膜15由例如低温多晶硅(ltps)或氧化物半导体构成。
29.栅极电极ge、电容元件的对置电极ce、形成源极电极和漏极电极及它们的布线的层sh例如由包括铝(al)、钨(w)、钼(mo)、钽(ta)、铬(cr)、钛(ti)、铜(cu)和银(ag)中的至少一种的金属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
30.无机绝缘膜16、18、20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氮氧化硅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
31.层间绝缘膜21例如可以由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的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32.发光元件5r、5g、5b包括比层间绝缘膜21更上层的第一电极22、比第一电极22更上层的包含各色的发光层的功能层24r、24g、24b、以及比功能层24r、24g、24b更上层的第二电极25。在层间绝缘膜21上形成有覆盖第一电极22的边缘的边缘罩(堤)23。
33.显示红色(第三颜色)的子像素sp包含发光元件5r,因此具备包含红色(第三颜色)的发光层的功能层24r,显示绿色(第二颜色)的子像素sp包含发光元件5g,因此具备包含绿色(第二颜色)的发光层的功能层24g,显示蓝色(第一颜色)的子像素sp包含发光元件5b,因此具备包含蓝色(第一颜色)的发光层的功能层24b。
3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第一颜色为蓝色、第二颜色为绿色、第三颜色为红色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定于此,第二颜色只要是波长比第一颜色的波长长的可见光区域的光即可,第三颜色只要是波长比第二颜色的波长长的可见光区域的光即可。
3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一个像素由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和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这三个子像素sp构成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一个像素可以由四个以上的子像素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包括显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以外的子像素。
36.在显示面板1中,针对每个子像素sp,包含岛状的第一电极22、包含各色的发光层的功能层24r、24g、24b、以及第二电极25。边缘罩23例如可以由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的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37.功能层24r、24g、24b例如构成为从下层侧依次层叠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对于每个子像素,通过蒸镀法或喷墨法以岛状形成发光层,但是其他层也可以设为整面状的共用层。另外,也构成为不形成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传输层和电子注入层中的一层以上。
38.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由含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发光层形成功能层24r、24g、24b中所包含的各个发光层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只由含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发光层形成功能层24r及功能层24g中的至少一个中所包含的发光层。作为含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发光层的具体材料,例如可以使用cdse/cds、cdse/zns、inp/zns以及cigs/zns中的任一种,例如,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粒径为3~10nm左右。此外,为了使功能层24r中所包含的含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发光层、功能层24g中所包含的含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发光层和功能层24b中所包含的含量子点
(纳米粒子)荧光体的发光层彼此发出的光的中心波长不同,可以在各个发光层中使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的粒径不同,也可以使用彼此不同种类的量子点(纳米粒子)荧光体。
39.第一电极22可以由例如ito(indium tin oxide)和包含ag的合金的层叠构成,但如果能够确保导电性和光反射性,则不特别限定。另外,第二电极25能够由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izo(indium/inc oxide,氧化铟锌)等的具有透光性的导电材料构成,但只要能够确保导电性以及透光性,则没有特别限定。
40.第一电极22被设置于每个子像素sp,且与晶体管tr的漏极电极电连接。另外,第二电极25在所有的子像素sp中共通地设置。另外,每个子像素sp被晶体管tr驱动。
41.密封层6具有透光性,并且包括覆盖第二电极25的第一无机密封膜26、形成在第一无机密封膜26的上侧的有机密封膜27、覆盖有机密封膜27的第二无机密封膜28。覆盖发光元件5r、5g、5b的密封层6防止水、氧等异物向发光元件5r、5g、5b渗透。
42.第一无机密封膜26及第二无机密封膜28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氮氧化硅膜或这些的层叠膜构成。有机密封膜27比第一无机密封膜26及第二无机密封膜28厚,且为具有透光性的有机膜,可以由聚酰亚胺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的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43.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在第一无机密封膜26与第二无机密封膜28之间具备有机密封膜27且由一层有机膜和两层无机膜构成的密封层6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密封层6既可以仅由一层以上的无机膜或一层以上的有机膜形成,也可以由两层以上的无机膜和两层以上的有机膜形成。
44.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显示面板1为柔性显示面板,且经由粘接剂层11将作为柔性基板的基底基板10粘贴在树脂层12上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省略经由粘接剂层11来粘贴作为柔性基板的基底基板10的工序,作为柔性基板可以直接使用树脂层12。另外,显示面板1也可以是非可挠性显示面板,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省略基底基板10、粘接剂层11及树脂层12,在作为非可挠性基板的玻璃基板上直接形成阻挡层3。
45.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30的电路的构成例的图。
46.图3的(a)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30所具备的、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以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中进行的影像处理的图,图3的(b)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使用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一个例子的图,图3的(c)是示出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中进行的pl光校正的一个例子的图。
47.图4的(a)是示出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一个例子的二维高斯分布的图,图4的(b)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进行的卷积运算中使用的γ(b)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的数据值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的(c)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进行的卷积运算中使用的图4的(a)所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的图。
48.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30具备上述显示面板1、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源极驱动电路34和栅极驱动电路(未图示)。
49.显示面板1具备多个像素p,多个像素p的每一个包括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和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并且,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包括发光元件5r,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包括发光元件5g,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包括发光元件5b。
50.如图2以及图3的(a)所示,在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中,基于输入图像,输入如下信号:与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的亮度相关的数据即第一影像信号b、与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的亮度相关的数据即第二影像信号g、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的亮度相关的数据即第三影像信号r。而且,在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中,对所输入的第一影像信号b、第二影像信号g以及第三影像信号r分别进行γ变换,将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γ(b)输出到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将γ变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以及γ变换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输出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独立于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而设置对所输入的影像信号进行γ变换的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也可以分别具备对所输入的影像信号进行γ变换的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
51.如图2以及图3的(a)所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被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γ(b)和图3的(b)所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point spread function)的卷积运算,作为其运算的结果值的第一发光轮廓p(b)被输出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此外,第一发光轮廓p(b)示出蓝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
5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在示出蓝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的第一发光轮廓p(b)的制作中使用了例如图4的(a)所示那样的表示二维高斯分布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是表示某个蓝色的点光源向二维方向的亮度的扩散的函数,最简单地说,成为示出以距点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指数衰减的曲线的、上下左右对称的二维高斯分布。
53.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使用了图4的(a)所示那样的表示二维高斯分布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实际上,衰减率、分布因显示面板1的电极构造、形状、原材料等而变化,因此,优选通过实测来确定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值,例如,也可以使用像素设计的参数(根据距反射层的距离、材料等的特性来确定),进行光线跟踪的模拟,来确定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值。另外,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例如可以通过仅使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点亮,对其用二维亮度计进行测量,并通过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形(例如去噪等的平滑化)来获得。
54.另外,由于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在光学上由线形的区域定义,所以对于和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进行卷积运算的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γ(b),也优选将第一影像信号b进行γ变换而变换为光学线形区域。
55.图4的(b)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进行的卷积运算中使用的γ(b)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的数据值的一个例子的图,图4的(c)是示出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进行的卷积运算中使用的图4的(a)所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的图。
56.图4的(b)所示的被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γ(b)的数据值具有0~255的灰度值,且表示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da的一部分区域(7
×
7像素区域)中的蓝色光的亮度分布。
57.图4的(c)所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是图4的(a)所示的表示二维高斯分布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且与图4的(b)所示的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da的一部分区域(7
×
7像素区域)对应。图4的(c)中示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是示出在图中使将亮度等级表示为“16”的像素以亮度等级“16”点亮时,亮度如何分布在该像素的周围的图。此外,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能够根据需要
而标准化。
5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被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γ(b)的数据值具有0~255的灰度值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被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γ(b)的数据值不限定于此范围的灰度值,也可以具有更大的数据量或更小的数据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使用以亮度等级“16”点亮中心像素时的数据值,但不限定于此,可以适当地确定中心像素的亮度等级。
59.在图4的(b)中,当将由黑框包围的区域(7
×
7像素区域)的正中的像素设为输入图像的关注像素,并使用与图4的(c)所示的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时,能够在上述关注像素的周围上下左右三个像素的区域进行卷积运算。
60.卷积运算能够使用下述式进行。也就是说,卷积运算能够通过图4的(b)所示的被γ变换后的第一影像信号γ(b)的数据值和图4的(c)所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的、对应的坐标之间的积和运算来进行。
61.[数学式1]根据上述式所获得的值是:[(0
×
1+0
×
1+0
×
2+0
×
2+119
×
2+220
×
1+0
×
1)+(1
×
1+133
×
2+0
×
2+128
×
4+49
×
2+77
×
2+4
×
1)+
····
+(0
×
1+0
×
1+192
×
2+50
×
2+0
×
2+0
×
1+0
×
1)]
÷
140=70.6。该值是基于7
×
7像素区域中的每一个像素中的蓝色发光的相对于上述关注像素的坐标位置的第一发光轮廓p(b),该7
×
7像素区域是上述关注像素的周围上下左右三个像素的区域。
[0062]
另外,上述式中的140这一值是图4的(c)所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的数据值的总和。
[006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将7
×
7像素区域作为一个区块进行卷积运算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可以适当地确定作为一个区块的像素区域的范围。
[0064]
通过与以上同样的方式,针对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da的所有像素的各自的坐标(像素)、即改变关注像素的同时进行卷积运算,从而能够制作相对于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da的所有像素的第一发光轮廓p(b)。
[0065]
如图2及图3的(a)所示,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中,基于第一发光轮廓p(b),γ变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及γ变换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的pl(光致发光)光校正,能够得到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及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而且,对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以及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进行γ逆变换,从而返回到原来的数字数据区域,并作为调整后的第二影像信号g’以及调整后的第三影像信号r’以输出到源极驱动电路34。另外,源极驱动电路34中被输入与第一影像信号b相同的数字数据区域的第一影像信号b,该第一影像信号b是输入到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中的与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的亮度相关的数据。
[0066]
如上所述,第一发光轮廓p(b)表示蓝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因此基于第一发光轮廓p(b)对γ变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及γ变换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进行的pl光校
正具体是指,进行减光的校正(减法处理),以抵消基于蓝色杂散光的光激发。
[0067]
如图3的(c)所示,如果第一发光轮廓p(b)的值小,则γ(r’)/γ(r)接近1。即,如果蓝色杂散光少,则pl光校正量也减少,因此,γ(r’)的值和γ(r)的值成为近似的值。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发光轮廓p(b)的值大,则pl光校正量也变大,在pl光校正中,由于进行减光的校正以抵消基于蓝色杂散的光激发,因此,γ(r’)的值对应于pl光校正量,变得比γ(r)的值小。此外,虽然未图示,但第一发光轮廓p(b)与γ(g’)/γ(g)的关系也与图3的(c)所示的情况相同。
[0068]
此外,由于pl(光致发光)发光由蓝色杂散光引起,因此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求出的第一发光轮廓p(b)与由于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gp(b))满足γ(gp(b)=α
×
p(b)的关系(α是表示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的蓝色光激发特性的系数)。也就是说,由于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gp(b))与第一发光轮廓p(b)成比例。而且,能够根据下述(式a)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
[0069]
γ(g’)=γ(g)-γ(gp(b))=γ(g)-α
×
p(b)
ꢀꢀꢀꢀ
(式a)同样地,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求出的第一发光轮廓p(b)与由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rp(b))满足γ(rp(b)=β
×
p(b)的关系(β是表示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的蓝色光激发特性的系数)。也就是说,由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rp(b))与第一发光轮廓p(b)成比例。而且,能够根据下述(式b)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
[0070]
γ(r’)=γ(r)-γ(rp(b))=γ(r)-β
×
p(b)
ꢀꢀꢀꢀ
(式b)如上所述,能够实现能够对杂散光的影响进行影像信号的校正的显示装置30。
[0071]
此外,在显示装置30中,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第一影像信号b的电致发光进行发光,发光元件5g中所包含的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调整后的第二影像信号g’的电致发光和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进行发光,发光元件5r中所包含的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调整后的第三影像信号r’的电致发光、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以及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g中所包含的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进行发光。
[0072]
〔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基于图5,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40中所具备的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中,在基于第一发光轮廓p(b)和第二发光轮廓p(g)得到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这一方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他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说明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073]
图5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40的电路的构成例的图。
[0074]
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40具备已在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显示面板(未图示)、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输出图像处理电路35、已在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源极驱动电路(未图示)、栅极驱动电路(未图示)。
[0075]
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所具备的第一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b中,进行γ变换后
的第一影像信号γ(b)与图3的(b)所示的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point spread function)的卷积运算,作为其运算的结果值的第一发光轮廓p(b)被输出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此外,第一发光轮廓p(b)示出蓝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
[0076]
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中所具备的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制作部33g中,基于在第一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b中求出的第一发光轮廓p(b),通过下述(式c)进行由于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gp(b))计算,亦即进行blue pl光green校正量计算。
[0077]
γ(gp(b))=α
×
p(b)
ꢀꢀꢀꢀ
(式c)此外,α是表示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的蓝色光激发特性的系数。
[0078]
并且,在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制作部33g中,基于来自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γ转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和由于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γ(gp(b)),能够根据下述(式d)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
[0079]
γ(g’)=γ(g)-γ(gp(b))=γ(g)-α
×
p(b)
ꢀꢀꢀꢀ
(式d)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在输出图像处理电路35中被γ逆变换后,作为调整后的第二影像信号g’被输出到源极驱动电路(未图示)。
[0080]
另外,来自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γ变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和由于显示来自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制作部33g的绿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γ(gp(b))充足,并以γ(g)+γ(gp(b))提供给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所具备的第二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g。
[0081]
在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中所具备的第二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g中,如下述(式e)那样,进行上述γ(g)+γ(gp(b))和与绿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psf:point spread function)的卷积运算,作为其运算的结果值的第二发光轮廓p(g)被输出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此外,第二发光轮廓p(g)示出绿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
[0082]
p(g)=[γ(g)+γ(gp(b))]*g(psf)
ꢀꢀꢀꢀꢀ
(式e)在(式e)中,*表示卷积运算符,g(psf)表示与绿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与绿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g(psf)是表示某个绿色的点光源向二维方向的亮度的扩散的函数,最简单地说,成为示出以距点光源的距离的平方指数衰减的曲线的、上下左右对称的二维高斯分布。
[0083]
此外,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和与绿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g(psf)在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显示面板1那样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和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为相同形状且规则地重复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相同的点扩散函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绿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g(psf),使用了与蓝色相关的点扩散函数。另一方面,在各颜色的子像素sp的面积、形状、配置等不同的情况下,需要分别将适当的函数用于运算。
[0084]
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中所具备的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制作部33r中,基于在第一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b中求出的第一发光轮廓p(b),通过下述(式f)进行由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rp(b))计算,亦即进行blue pl光red校正量计算。
[0085]
γ(rp(b))=ε
×
p(b)
ꢀꢀꢀꢀ
(式f)
此外,ε是表示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的蓝色光激发特性的系数。
[0086]
并且,在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制作部33r中,基于来自第二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g的第二发光轮廓p(g),通过下述(式g)进行由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绿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rp(g))计算,亦即进行green pl光red校正量计算。
[0087]
γ(rp(g))=η
×
p(g)
ꢀꢀꢀꢀ
(式g)此外,η是表示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的绿色光激发特性的系数。
[0088]
然后,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中所具备的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制作部33r中,基于来自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γ转换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通过上述(式f)求出的由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rp(b))、以及通过上述(式g)求出的由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绿色杂散光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rp(g)),通过下述(式h),能够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
[0089]
γ(r’)=γ(r)-[γ(rp(b))+γ(rp(g))]
ꢀꢀꢀꢀ
(式h)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在输出图像处理电路35中被γ逆变换后,作为调整后的第三影像信号r’被输出到源极驱动电路(未图示)。另外,源极驱动电路(未图示)中被输入与第一影像信号b相同的数字数据区域的第一影像信号b,该第一影像信号b是输入到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与显示蓝色的子像素sp的亮度相关的数据。
[0090]
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独立于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而设置对所输入的影像信号进行γ变换的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也可以分别具备对所输入的影像信号进行γ变换的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
[009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将进行γ逆变换的输出图像处理电路35与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分开设置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3’也可以具有进行γ逆变换的输出图像处理电路35。
[0092]
如上所述,第一发光轮廓p(b)表示蓝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因此基于第一发光轮廓p(b)对γ变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进行的pl光校正具体是指,进行减光的校正(减法处理),以抵消基于蓝色杂散光的光激发。
[0093]
另外,如上所述,第二发光轮廓p(g)表示绿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因此基于第一发光轮廓p(b)以及第二发光轮廓p(g)对γ转换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进行的pl光校正具体是指,进行减光的校正(减法处理),以抵消基于蓝色杂散光以及绿色杂散光的光激发。
[0094]
如上所述,能够实现能够对蓝色杂散光和绿色杂散光的影响进行影像信号的校正的显示装置40。
[0095]
此外,在显示装置40中,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第一影像信号b的电致发光进行发光,发光元件5g中所包含的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调整后的第二影像信号g’的电致发光和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进行发光,发光元件5r中所包含的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调整后的第三影像信号r’的电致发光、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以及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g中所包含的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进行发光。
[0096]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基于图6,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50中具备blue亮度传感器37,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6中,也能够对反映了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的影响的影像信号进行校正,在这一方面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关于其他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说明那样。为了便于说明,对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构件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0097]
图6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50的电路的构成例的图。
[0098]
如图6所示,显示装置50具备显示面板1、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6、blue亮度传感器37、源极驱动电路34和栅极驱动电路(未图示)。
[0099]
blue亮度传感器37是获取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即blue的亮度成分的强度的传感器。blue亮度传感器37例如能够通过组合光电二极管和彩色滤光片来实现。此外,设置blue亮度传感器37的位置没有特别的限定,但是为了对由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即blue的亮度成分引起的、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pl发光量以及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中的pl发光量进行校正,优选设置在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da内,进一步优选设置在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和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的附近。通过将blue亮度传感器37设置在显示面板1的显示区域da内,还具有能够考虑由于设置在显示面板1的表面的偏振板等部件的影响而使外部光的入光量降低的优点。
[0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外部光均匀地照射到显示面板1,因此在显示面板1上设置一个blue亮度传感器37,但在显示面板1的尺寸大等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多个。
[0101]
blue亮度传感器37获取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即blue的亮度分量的强度,计算与blue的亮度分量的强度对应的外部光值v(ex),并输出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6。
[010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使用blue亮度传感器37来获取blue的亮度成分的强度并计算与blue的亮度成分的强度对应的外部光值v(ex)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能够获取外部光的强度的亮度传感器以替代blue亮度传感器37,在这种情况下,只要计算与外部光的强度对应的外部光值v(ex)即可。
[0103]
另外,与blue的亮度分量的强度或外部光的强度对应的外部光值v(ex)的大小能够根据针对外部光的校正的必要性进行适当调整。
[0104]
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6中,能够基于来自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的第一发光轮廓p(b)、来自blue亮度传感器37的外部光值v(ex)、以及来自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γ变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由于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以及由于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gp(b))成为γ(gp(b)=α
×
p(b)+v(ex)(α是表示显示绿色的子像素sp的蓝色光激发特性的系数)。而且,能够根据下述(式i)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
[0105]
γ(g’)=γ(g)-γ(gp(b))=γ(g)-[α
×
p(b)+v(ex)](式i)同样地,在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6中,能够基于来自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2的第一发光轮廓p(b)、来自blue亮度传感器37的外部光值v(ex)、以及来自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1的γ变换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由于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中的蓝色杂散光的影响以及由于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的影响所导致的pl发光量即γ(rp(b))成为γ(rp(b)=β
×
p(b)+v(ex)(β是表示显示红色的子像素sp的蓝色光激发特性的系数)。而且,能够根据下述(式j)求出pl光校正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
[0106]
γ(r’)=γ(r)-γ(rp(b))=γ(r)-[β
×
p(b)+v(ex)](式j)如上所述,第一发光轮廓p(b)表示蓝色杂散光的二维分布,由于外部光值v(ex)表示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因此基于第一发光轮廓p(b)和外部光值v(ex)对γ变换后的第二影像信号γ(g)和γ变换后的第三影像信号γ(r)进行的pl光校正具体是指,进行减光的校正(减法处理),以抵消基于蓝色杂散光和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的光激发。
[0107]
如上所述,能够实现能够对蓝色杂散光和外部光中的蓝色光成分的影响进行图像信号的校正的显示装置50。
[0108]
此外,在显示装置50中,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第一影像信号b的电致发光进行发光,发光元件5g中所包含的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调整后的第二影像信号g’的电致发光和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进行发光,发光元件5r中所包含的发出红色光的发光层通过基于调整后的第三影像信号r’的电致发光、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b中所包含的发出蓝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以及基于来自发光元件5g中所包含的发出绿色光的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进行发光。
[010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blue亮度传感器37组合到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中的情况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blue亮度传感器37组合到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构成中。
[0110]
〔总结〕〔方面1〕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第一子像素以及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具备以第一颜色发光的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子像素具备以第二颜色发光的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二颜色的波长比所述第一颜色的波长长,所述第二发光层包含量子点,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发光轮廓制作电路,其根据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影像信号,制作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轮廓;以及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其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来调整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的第二影像信号。
[0111]
〔方面2〕在方面1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轮廓制作电路基于所述第一影像信号和第一函数进行运算,并制作所述第一发光轮廓。
[0112]
〔方面3〕在方面2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函数是表示所述第一子像素被点亮时的以所述第一子像素为中心的亮度分布的点扩散函数。
[0113]
〔方面4〕在方面1至3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对所述第二影像信号进行减法处理。
[0114]
〔方面5〕
在方面1至4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显示装置还包含第三子像素,所述第三子像素具备以第三颜色进行发光且包含量子点的第三发光层,所述第三颜色的波长比所述第二颜色的波长长。
[0115]
〔方面6〕在方面5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来调整与所述第三子像素对应的第三影像信号。
[0116]
〔方面7〕在方面6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轮廓制作电路根据所述第二影像信号,制作所述第二子像素的第二发光轮廓,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所述第二发光轮廓来调整所述第三影像信号。
[0117]
〔方面8〕在方面7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所述第二发光轮廓,对所述第三影像信号进行减法处理。
[0118]
〔方面9〕在方面7或8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发光轮廓制作电路基于所述第二影像信号和第二函数进行运算,并制作所述第二发光轮廓。
[0119]
〔方面10〕在方面9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函数是表示所述第二子像素被点亮时的以所述第二子像素为中心的亮度分布的点扩散函数。
[0120]
〔方面11〕在方面6至10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颜色是蓝色,所述第二颜色是绿色,所述第三颜色是红色,所述第一子像素的所述第一发光层以基于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的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的电致发光来发光,所述第二子像素的所述第二发光层以基于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的调整后的第二影像信号的电致发光和基于来自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来发光,所述第三子像素的所述第三发光层以基于与所述第三子像素对应的调整后的第三影像信号的电致发光、基于来自所述第一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和基于来自所述第二发光层的光的光致发光来发光。
[0121]
〔方面12〕在方面1至11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亮度传感器,其用于测量外部光,所述亮度传感器测量外部光的强度,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对应于所述外部光的强度的外部光值和所述第一发光轮廓,对所述第二影像信号进行调整。
[0122]
〔方面13〕在方面6至11中的任一项中记载的显示装置还包括:亮度传感器,其用于测量外部光,所述亮度传感器测量外部光的强度,
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对应于所述外部光的强度的外部光值和所述第一发光轮廓,对所述第三影像信号进行调整。
[0123]
〔方面14〕在方面12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以及所述外部光值,对所述第二影像信号进行减法处理。
[0124]
〔方面15〕在方面13中记载的显示装置中,所述影像信号调整电路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以及所述外部光值,对所述第三影像信号进行减法处理。
[0125]
〔方面16〕一种影像处理方法,其为显示装置中的影像处理方法,所述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子像素以及第二子像素,所述第一子像素具备以第一颜色发光的第一发光层,所述第二子像素具备以比所述第一颜色的波长长的波长来发光的第二发光层,所述第二发光层包含量子点,所述影像处理方法包括:发光轮廓制作步骤,根据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对应的第一影像信号,制作所述第一子像素的第一发光轮廓;以及影像信号调整步骤,基于所述第一发光轮廓来调整与所述第二子像素对应的第二影像信号。
[0126]
〔附加事项〕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方法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工业上的实用性
[0127]
本发明能够用于显示装置以及影像处理方法。附图标记说明
[0128]
1 显示面板5r、5g、5b 发光元件24r、24g、24b 包含发光层的功能层30 显示装置31 输入图像处理电路32、32
’ꢀ
发光轮廓制作电路33、33
’ꢀ
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4 源极驱动电路35 输出图像处理电路36 影像信号调整电路37 blue亮度传感器(亮度传感器)40 显示装置50 显示装置
b、g、r 第一至第三影像信号γ(b)、γ(g)、γ(r) γ转换后的第一至第三影像信号γ(b’)、γ(g’)、γ(r’) pl光校正后的第一至第三影像信号g
’ꢀ
调整后的第二影像信号r
’ꢀ
调整后的第三影像信号sp 子像素(第一子像素至第三子像素)v(ex) 外部光值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