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22681468发布日期:2020-10-28 12:4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平板等便携式电子产品为了实现全面屏显示,将摄像头置于屏幕下方。在拍照场景中光线透射过全面屏的摄像头区域,然后进入摄像头成像在图像传感器上,实现拍照。在全面屏显示场景中摄像头区域会作为显示屏的一部分进行正常显示,实现全面屏显示效果。

全面屏中排列多个像素,由于像素结构中的像素阳极透光率低,使得周期性分布的像素阳极相当于一个振幅型的二维光栅,这样,摄像头拍摄时的入射光线会产生衍射现象,造成摄像头成像质量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非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显示屏处于全面屏显示状态。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前述任一种显示屏,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下方的摄像头模组;

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

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拍摄控制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为前述任一种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检测到摄像头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第一显示屏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以通过所述第一显示区域采集拍摄场景;

检测到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显示屏、电子设备、拍摄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非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显示屏处于全面屏显示状态。如此,对于全面屏电子设备,通过降低第一像素密度来增加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使得第一显示区域下方摄像头模组工作时,降低屏幕结构带来的衍射现象,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三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的衍射模斑分布结果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四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五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包含两个过渡区域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六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拍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申请实施例。

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之前,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适用于如下的解释。

1)像素:整个图像中不可分割的单位或者元素;图像就是由这些像素小方块构成的,每个小方块都有一个明确的位置和被分配的色彩数值,其颜色和位置决定图像所呈现出来的样子。

2)像素密度:像素的密度单位,所表示的是每英寸所拥有的像素数;像素密度值越高,显示屏能够以越高的密度显示图像,画面的细节就会越丰富。

3)透光率:表示光线透过介质的能力,是透光透明或半透明的光通量与其入射光通量的百分率。它直接影响到触摸屏的视觉效果。

目前市面上的手机、平板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为了实现全面屏显示,主要通过弹出摄像头、屏幕开孔方案来实现。其中,对于弹出摄像头方案,是将摄像头隐藏于电子设备内部,当不使用摄像头时,整个显示屏呈现全面显示效果;当使用摄像头时,从电子设备内部弹出摄像头,实现拍摄功能。这种方式虽然实现了全面屏显示,但同时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电子设备比较厚,弹出结构复杂,和电子设备之间有缝隙,容易进灰。对于屏幕开孔方案,是在显示屏上挖一个孔,有通孔和盲孔两种。将摄像头放置在孔的位置,根据摄像头的安装位置决定孔的开孔位置,但这种方式并不是完整的全面屏。

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屏显示,采用屏下集成摄像头的方式,即将摄像头置于屏幕下方。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1和第二显示区域12,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

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的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的第二像素密度,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处于非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处于显示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显示屏处于全面屏显示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屏可以为lcd液晶显示屏、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显示屏,也可以为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显示屏,或者等离子显示器(plasmadisplaypanel,pdp)等,本申请对显示屏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区域下方设置摄像头模组,第二显示区域为电子设备的主屏幕显示区。其中,第一显示区域可以位于显示屏的以下任一位置:左上方、正上方、右上方、左下方、正下方、右下方。

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增大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进而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同时也就降低摄像头拍摄时的入射光线产生的衍射现象,使得摄像头成像质量提高;其中,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第一阈值可以为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这里,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是不需要改变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及电路连接线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及电路连接线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可以是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这样,摄像头拍摄时的入射光线产生的衍射光强减小,进而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像素的尺寸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未对第一像素密度调整之前,第一像素的尺寸与第二像素尺寸相同。后续为了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需减小屏幕衍射,即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这里是通过增大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且第一像素尺寸仍然不变,达到第一像素密度降低的目的。

针对图1的第一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三种显示屏像素阵列排布方式,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三组成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具体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从边缘到中心,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间隔和/或纵向间隔逐次递增。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则第一显示区域中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是大于第二显示区域中相邻第二像素之间的间隔。这样,当全面屏显示时,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交界处会存在明显的显示边界,全面屏显示效果较差。

实际应用中,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时,可动态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包括横向间隔、纵向间隔。具体的,图2中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显示区域内从左、右边缘到中心,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或者,图3中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显示区域内从上、下边缘到中心,相邻第一像素的纵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或者,图4中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显示区域内从四周到中心,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和纵向间隔均逐次递增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这样,使得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向第一显示区域逐渐过渡,避免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提高显示屏的显示质量。

示例性地,图5为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的衍射模斑分布结果图,如图5所示,横轴表示空间位置,即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纵轴表示衍射光强。其中,虚线表示对第一显示区域的相邻第一像素间隔改进前的衍射模斑分布结果图;实线表示对第一显示区域的相邻第一像素间隔改进后的衍射模斑分布结果图。可见,第一显示区域中对相邻第一像素间隔改进后的衍射光强弱于对相邻第一像素间隔改进前的衍射光强,说明使用本申请方案后第一显示区域的衍射光强减弱,使得摄像头成像质量提高。

针对图1的第一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另三种显示屏像素阵列排布方式,其中,图6展示其中一种显示屏像素阵列排布方式,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四组成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具体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间隔为第一间隔值,相邻第一像素的纵向间隔为第二间隔值。

实际应用中,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时,可固定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包括横向间隔、纵向间隔。具体的,图6中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另外,还可按照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或者,同时增加横向间隔和纵向间隔,即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同时以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这里,不对另外两种像素阵列排布方式进行具体展示。上述任一种像素阵列排布方式,使得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向第一显示区域有一个过渡阶段,避免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提高显示屏的显示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全面屏电子设备,通过降低第一像素密度来增加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使得第一显示区域下方摄像头模组工作时,降低屏幕结构带来的衍射现象,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为了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显示屏,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1和第二显示区域12,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渡区域13;所述过渡区域13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过渡区域13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之间;且所述至少一个过渡区域13的第三像素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且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密度;

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处于非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处于显示状态,且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显示屏处于全面屏显示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这样,当全面屏显示时,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交界处会存在明显的显示边界,全面屏显示效果较差。所以,这里通过增加过渡区域,使得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向第一显示区域逐渐过渡,提高显示屏显示质量。

实际应用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及降低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增大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及增大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间隔。其中,第三像素密度大于第一像素密度。这样,提高第一显示区域透光率及过渡区域的透光率,使得摄像头成像质量提高的同时,显示屏的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过渡区域至第一显示区域为逐次过渡效果,即保证了显示屏的显示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及电路连接线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及电路连接线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阈值。其中,第二阈值可以是第二显示区域的透光率。这样,摄像头拍摄时的入射光线产生的衍射光强减小,进而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像素的尺寸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未对第一像素密度调整之前,第一像素的尺寸与第二像素尺寸相同。后续为了提高摄像头成像质量,需减小屏幕衍射,即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这里是通过增大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且第一像素尺寸仍然不变,达到第一像素密度降低的目的。另外,降低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时,第三像素尺寸也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第三像素之间的间隔。

针对图7的第二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六种显示屏像素阵列排布方式,其中,图8展示其中一种显示屏像素阵列排布方式,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五组成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所述过渡区域13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具体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间隔为第一间隔值,相邻第一像素的纵向间隔为第二间隔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区域内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间隔为第三间隔值,相邻第三像素的纵向间隔为第四间隔值。

需要说明的是,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时,可固定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降低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时,固定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间隔。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包括横向间隔、纵向间隔。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间隔包括横向间隔、纵向间隔。

实际应用中,图8中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第三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由于第三像素密度是大于第一像素密度的,所以这里,默认第三间隔值是小于第一间隔值的。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第三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第三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同时也按照第四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第三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第四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第三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同时也按照第四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这里,不对其余五种像素阵列排布方式进行具体展示。上述任一种像素阵列排布方式,使得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向过渡区域、第一显示区域逐渐过渡,避免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提高显示屏的显示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包括至少两个过渡区域时,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所述至少两个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逐次递减。

实际应用中,当显示屏还存在两个过渡区域时,即第一过渡区域14、第二过渡区域15,如图9所示,第三像素是仍按照第三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和/或按照第四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其中,不论显示屏中包含多少个过渡区域,沿着指向第一显示区域11的方向,各个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是逐次递减的。这样,使得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12向第一过渡区域14、第二过渡区域15、第一显示区域11逐渐过渡,避免第一显示区域11与第二显示区域12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提高显示屏的显示质量。

针对图7的第二种显示屏的组成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了另六种显示屏像素阵列排布方式,其中,图10展示其中一种显示屏像素阵列排布方式,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屏像素阵列的第六组成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12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所述第一过渡区域14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所述第二过渡区域15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具体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间隔为第一间隔值,相邻第一像素的纵向间隔为第二间隔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间隔和/或纵向间隔逐次递增。

需要说明的是,降低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时,可固定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降低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时,动态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间隔。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间隔包括横向间隔、纵向间隔。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间隔包括横向间隔、纵向间隔。

实际应用中,图10中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由于第三像素密度是大于第一像素密度的,所以这里,默认第三像素之间的最大间隔值是小于第一间隔值的。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纵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一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和纵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纵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或者,第一像素是按照第二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一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第三像素是按照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和纵向间隔逐次递增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这里,不对其余五种像素阵列排布方式进行具体展示。上述任一种像素阵列排布方式,使得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向过渡区域、第一显示区域逐渐过渡,避免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提高显示屏的显示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屏包括至少两个过渡区域时,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所述至少两个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逐次递减。

实际应用中,当显示屏还存在一个过渡区域时,第三像素是仍按照第三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横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和/或按照第四间隔值增加相邻第三像素之间的纵向间隔的第三阵列方式排布。其中,不论显示屏中包含多少个过渡区域,沿着指向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是逐次递减的。这样,使得显示效果从第二显示区域向过渡区域、第一显示区域逐渐过渡,避免第一显示区域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提高显示屏的显示质量。这里,不再对多个过渡区域时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进行具体展示。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全面屏电子设备,通过降低第一像素密度来增加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使得第一显示区域下方摄像头模组工作时,降低屏幕结构带来的衍射现象,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在上述显示屏的技术上,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一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种显示屏10,显示屏10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1和第二显示区域12,该电子设备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下方的摄像头模组110;

所述摄像头模组110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

所述摄像头模组110处于非工作状态,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11处于显示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拍摄控制方法,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任一种电子设备,如图12所示,该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201:检测到摄像头模组处于工作状态时,控制第一显示屏的透光率大于第一阈值,以通过所述第一显示区域采集拍摄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中,摄像头模组为屏下摄像头模组,在某些特殊的电子设备中也可称为前置摄像头模组,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表。

步骤1202:检测到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且所述电子设备处于显示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处于显示状态。

也就是说,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同时处于显示状态时,显示屏处于全面屏显示状态。

上述方案中,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一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一像素;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括以第二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二像素;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的第二像素密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像素的尺寸与所述第二像素的尺寸相同。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从边缘到中心,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间隔和/或纵向间隔逐次递增;或者,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内相邻第一像素的横向间隔为第一间隔值,相邻第一像素的纵向间隔为第二间隔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显示屏还包括至少一个过渡区域;所述过渡区域包括以第三阵列方式排布的第三像素;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过渡区域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之间;且所述至少一个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像素密度,且小于所述第二像素密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渡区域内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间隔和/或纵向间隔逐次递增;或者,所述过渡区域内相邻第三像素的横向间隔为第三间隔值,相邻第三像素的纵向间隔为第四间隔值。

上述方案中,所述显示屏包括至少两个过渡区域时,沿着指向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方向,所述至少两个过渡区域的第三像素密度逐次递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像素包括第一像素驱动电路;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及电路连接线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阈值。

基于上述拍摄控制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电子设备,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第二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屏1301、摄像头模组1302、处理器1304和配置为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1303;

其中,处理器1304配置为运行计算机程序时,执行前述实施例中的拍摄控制方法的步骤。

当然,实际应用时,如图13所示,该电子设备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13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13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1305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13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1305。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处理器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spd,digitalsignalprocessingdevice)、可编程逻辑装置(pld,programmablelogicdevice)、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上述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硬盘(hdd,harddiskdrive)或固态硬盘(ssd,solid-statedrive);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并向处理器提供指令和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可选的,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应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任意一种显示屏,并且该计算机程序使得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各个方法中由处理器实现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方法,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产品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产品实施例。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方法或设备实施例中所揭露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得到新的方法实施例或设备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