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液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198323发布日期:2020-12-08 13:17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液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直液笔,属于文具领域。



背景技术:

直液笔的墨水腔内墨水通过引水芯对笔头进行供墨,此为常规直液笔的设计。但是在刚补充完墨水后,墨水腔内墨水较为充裕,笔头的出墨较多,很容易造成字迹浑浊,并且使得墨水浪费。而当墨水腔内墨水不足时,字迹很淡,需要马上补充墨水,但此时如果手边没有墨水会对直液笔的使用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对墨水更为有效利用的直液笔。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直液笔,包括引水芯、储水芯、笔头、笔套、笔项和密封圈,笔套的左端密封,笔套的右端开口,笔项卡装在笔套的开口处以使得笔套的开口边缘处密封,笔头卡装在笔项的中心孔处以使得中心孔边缘处密封,引水芯设置在笔套的中间,笔头安装在引水芯靠近笔套开口的端部,密封圈套在引水芯中间部分外壁上,密封圈与笔套左部围拢形成墨水腔,密封圈、笔套右部、笔项和笔头围拢形成储液腔,密封圈对引水芯外壁和笔套内壁之间进行密封,储水芯设置在引水芯位于储液腔内的部分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墨水腔内墨水较多的情况下,引水芯将墨水引导至笔头,引水芯靠近笔头部位内过多的墨水能够渗入储水芯进行保存,减少笔头内墨水量,从而减少墨水浪费。当墨水腔内墨水不足的情况下,储水芯内的墨水能够回渗至引水芯内,从而增加笔头的出墨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密封圈包括挡水圈和回气挡圈,挡水圈压紧在回气挡圈上,挡水圈位于回气挡圈的左侧。

本实用新型所述挡水圈的边缘弯折形成第一密封板,回气挡圈的边缘弯折形成第二密封板,第一密封板的边缘侧壁挤压在第二密封板的边缘侧壁,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均贴合在笔套的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挡水圈的中间部分朝向回气挡圈凸出形成弧形壁,弧形壁上设置有通孔,弧形壁和回气挡圈围拢形成液封槽,液封槽连通至墨水腔,液封槽导通至引水芯位于密封圈处的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弧形壁和第一密封板之间设置有插接槽,回气挡圈朝向挡水圈凸出形成插接板,插接板位于插接槽中,插接板和第一密封板贴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插接板上设置有弹性凸块,弹性凸块弹性挤压在第一密封板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储水芯形状为管状,储水芯套在引水芯的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笔项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板,储水芯的两端分别挤压在回气挡圈和定位板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回气挡圈位于储液腔内的侧壁内凹形成扩容凹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直液笔还包括笔盖,笔项的外壁外凸形成定位凸块,笔项位于定位凸块左侧的部分弹性挤压在笔套的内壁上,笔项位于定位凸块右侧的部分弹性挤压在笔盖的内壁上,笔套的端壁和笔盖的端壁分别挤压在定位凸块的左、右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液笔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液笔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密封圈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笔项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下文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内”、“外”、“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

参见图1-5,本实施例提供的是一种直液笔,包括引水芯1、储水芯2、笔头3、笔套4、笔项5、笔盖8和密封圈。

笔套4的左端密封,笔套4的右端开口。笔项5的外壁外凸形成环形的定位凸块17,笔项5位于定位凸块17左侧的部分通过弹性形变挤压在笔套4的内壁上,以使得笔项5卡装在笔套4的右端,一方面实现笔项5在笔套4上的可拆式安装,另一方面使笔套4的开口边缘处密封。笔项5装配到位后,笔套4的右端壁挤压在定位凸块17的左侧面上,以实现笔项5在笔套4上的安装定位。笔头3卡装在笔项5的中心孔处以使得中心孔边缘处密封。笔项5位于定位凸块17右侧的部分通过弹性形变挤压在笔盖8的内壁上,实现笔盖8在笔项5上的可拆式安装。同时当笔盖8装配到位后,笔盖8的左侧端壁挤压在定位凸块17的右侧面上,从而实现笔盖8在笔项5上的定位。

引水芯1设置在笔套4的中间,引水芯1的左端抵在笔套4的左端内壁上,相应引水芯1的右端为引水芯1靠近笔套4开口的端部,引水芯1的右端设置在笔头3上。密封圈套在引水芯1中间部分外壁上,密封圈位于笔套4内,以密封圈为分界线,笔套4被分隔为笔套4的左部和笔套4的右部。密封圈与笔套4左部围拢形成墨水腔9,密封圈、笔套4右部、笔项5和笔头3围拢形成储液腔10。通过密封圈实现墨水腔9和储液腔10之间的分隔,其中墨水腔9内储存墨水,墨水腔9内的墨水仅能通过引水芯1从左向右流动至储液腔10内。密封圈对引水芯1外壁和笔套4内壁之间进行密封,相应密封圈和笔套4的内壁之间以及密封圈和引水芯1的外壁之间无法流动墨水。

储水芯2设置在引水芯1位于储液腔10内的部分外壁上,引水芯1与储水芯2直接接触,因而墨水能够在储水芯2和引水芯1之间流动。为了便于墨水在储水芯2和引水芯1之间流动的顺畅度,需要增加储水芯2和引水芯1之间的接触面积,本实施例中储水芯2形状选定为管状,储水芯2套在引水芯1的外壁上。

通过拆卸密封圈、引水芯1和笔项5,在笔套4的左部内灌入墨水,然后将全新的密封圈、引水芯1和笔项5重新装配好,从而在墨水腔9内填充完墨水。此时墨水腔9内墨水较多,储水芯2内的墨水较少。引水芯1将墨水腔9内墨水引导至笔头3,引水芯1位于储液腔10内的部分较为靠近笔头3,墨水快到达笔头3时,一部分墨水能够从引水芯1流入储水芯2内进行储存,从而适当减少笔头3的出墨量,在不影响书写效果的基础上减少墨水浪费。随着使用过程中墨水腔9内墨水逐渐减少,引水芯1内流动的墨水量逐渐减少,此时储水芯2内的墨水能够部分回渗至引水芯1内,从而对笔头3的出墨量进行补充。

具体的,密封圈包括挡水圈6和回气挡圈7,挡水圈6压紧在回气挡圈7上,挡水圈6位于回气挡圈7的左侧,相应挡水圈6朝向墨水腔9设置,回气挡圈7朝向储液腔10设置。挡水圈6防止墨水腔9内墨水经非引水芯1的通道进入储液腔10,回气挡圈7则能防止储液腔10内空气进入墨水腔9。

其中挡水圈6的边缘弯折形成第一密封板11,回气挡圈7的边缘弯折形成第二密封板12,第一密封板11的边缘侧壁挤压在第二密封板12的边缘侧壁,从而增加挡水圈6和回气挡圈7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第一密封板11和第二密封板12均贴合在笔套4的内壁上,以增加挡水圈6和回气挡圈7二者与笔套4的内壁之间密封性。

进一步的,为了提升挡水圈6和回气挡圈7二者与笔套4内壁的接触面积,第一密封板11和第二密封板12均设置为环形板,第一密封板11和第二密封板12均与笔套4的内壁过盈配合。

挡水圈6的中间部分朝向回气挡圈7凸出形成弧形壁13,弧形壁13上设置有通孔,弧形壁13和回气挡圈7围拢形成液封槽,液封槽通过弧形壁13上的通孔连通至墨水腔9。墨水腔9内墨水充足的情况下,少量墨水能够通过弧形壁13上的通孔流入液封槽,弧形壁13则能缩小液封槽空间,限制液封槽内墨水量。当墨水腔9内墨水较少,则弧形壁13上的通孔处墨水在自身张力作用下会堵住弧形壁13上的通孔,防止液封槽内墨水回流至墨水腔9,使得残留的墨水尽可能集中在液封槽中。液封槽导通至引水芯1位于密封圈处的外壁上,液封槽内少量墨水能够相对集中快速地渗入引水芯1中,并以尽可能短的距离到达笔头3,在墨水腔9内墨水不足的情况下对残余墨水有效利用。

优选的,弧形壁13和第一密封板11围拢形成插接槽,回气挡圈7朝向挡水圈6凸出形成插接板15,插接板15位于插接槽中,插接板15和第一密封板11贴合,从而确定挡水圈6在回气挡圈7上的装配位置。

为了能够增加挡水圈6和回气挡圈7的连接强度,插接板15上设置有弹性凸块,弹性凸块弹性挤压在第一密封板11上,从而使挡水圈6和回气挡圈7过盈连接。

本实施例中笔项5的内壁上设置有定位板16,储水芯2的两端分别挤压在回气挡圈7和定位板16上,从而对储水芯2在储液腔10内的位置沿轴向进行定位。笔项5的内壁上和回气挡圈7上还可以设置径向挡块18,径向挡块18沿储水芯2径向挤压在储水芯2上,从而沿径向对储水芯2进行定位。

此外,本实施例中回气挡圈7位于储液腔10内的侧壁内凹形成扩容凹槽14,从而增加储液腔10内空气量,稳定储液腔10内压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