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翻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66863发布日期:2021-07-30 13:1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翻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翻页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自动翻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翻页设备大多针对的是残疾人。如专利名称为“一种翻书机”的中国专利文本(公开号为cn206623556u)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在支撑板的两侧设置竖直丝杠;竖直丝杠的顶部为顶梁,顶梁上放置kinnet图像传感器;在两侧竖直丝杠的下方,支撑板上分别设置与丝杠连接的第一步进电机与第二步进电机,通过第一步进电机与第二步进电机带动竖直丝杠的转动,在两侧竖直丝杠之间与竖直丝杠相配合安装有风机支架,在所述风机支架一端的竖直丝杠上安装第三步进电机,第三步进电机通过同步轮带动履带与风机相连,在风机的下方安装有接近开关;在支撑板的后端固定有一第四步进电机,第四步进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有翻书棒,在第四步进电机的带动下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虽然能够通过kinnet图像传感器采集使用者肢体信息,并采用四个步进电机及风机吸力控制翻书,但是有如下缺陷:第一,采用图像传感器采集使用者肢体信息需要大量的数据训练,且数据存储量大,使用非常麻烦,效率也很低;第二,驱动方式比较单一,使用设备体积巨大,使用不方便;第三,采用风机吸力控制翻书,不能针对不同的书本及纸张进行适应性修正,错误率高;第四,在驱动翻页过程中,无法实现翻页速度及方向的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翻页过程中更好地控制翻页,如何实现有效自动翻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翻页装置,包括:壳体、固定于所述壳体内部或外部的传动装置、可带动书页转动的转动轴及控制装置;

所述壳体前端设有开口,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开口两侧的壳体上;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部或外部的电机、套设于电机轴的第一同步轮及套设于所述转动轴的第二同步轮及使所述第一同步轮与第二同步轮同步运动的同步带;

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感应电路、控制电路及驱动电路;所述感应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感应信号输入端及至少一个感应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电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感应信号输入端及至少一个控制信号输出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控制信号输入端及至少一个驱动信号输出端;所述感应信号输出端连接至对应第二感应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至对应控制信号输入端;所述驱动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电机;

所述驱动电路还包括:第一放大模块至第三放大模块;

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包括:频率信号输出端、方向信号输出端及使能信号输出端,所述控制信号输入端包括频率信号输入端、方向信号输入端及使能信号输入端,所述驱动信号输出端包括:频率驱动信号输出端、方向驱动信号输出端及使能驱动信号输出端;所述频率信号输出端、方向信号输出端及使能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频率信号输入端、方向信号输入端及使能信号输入端;

所述频率信号输入端、方向信号输入端及使能信号输入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放大模块至第三放大模块的输入端,频率驱动信号输出端、方向驱动信号输出端及使能驱动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放大模块至第三放大模块的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与所述壳体连接。

可选的,所述转动轴上设有随所述转动轴转动的至少一个书页固定件;所述转动轴的轴长范围包括:书页固定部分及同步运动部分,所述书页固定件设于书页固定部分的转动轴,所述第二同步轮设于同步运动部分的转动轴;所述书页固定部分的转动轴轴长未超过所述开口轴向宽度。

可选的,所述自动翻页装置还包括:若干书页;所述书页固定件为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第一书页孔的圆盘,所述书页对应于所述书页固定件设有至少一个插口及所述插口内可穿过所述第一书页孔的凸起,所述插口的宽度大于所述圆盘厚度。

可选的,所述自动翻页装置还包括:若干书页;所述书页对应于所述书页固定件设有至少一个开孔,所述书页固定件为圆盘,所述圆盘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可与所述开孔套接的书页孔的,所述圆盘沿穿过所述书页孔的圆周方向可拆卸。

可选的,所述开口上端的壳体上设有书页阻挡件。

可选的,所述感应电路还包括:触发信号感应模块;所述触发信号感应模块集成了红外感应模块、声音感应模块及超声波感应模块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第一感应信号输入端包括:红外信号输入端、音频信号输入端及超声波信号输入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红外信号输入端、音频信号输入端及超声波信号输入端可分别连接至对应的红外感应模块、声音感应模块及超声波感应模块。

可选的,所述感应电路还包括:无线信号感应模块;所述第一感应信号输入端还包括:无线信号输入端,所述无线信号输入端连接至所述无线感应模块的功能输入端;所述感应信号输出端还包括:无线信号输出端,所述无线信号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无线感应模块的功能输出端。

可选的,控制电路还包括:mcu模块,所述第二感应信号输入端及控制信号输出端对应连接至所述mcu模块的功能输入端及功能输出端。

可选的,所述放大模块包括:放大元件及第一至第三电阻;所述放大元件包括:输入端、高电平端及低电平端,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放大元件输入端,另一端为该放大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放大元件输入端,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一端连接至所述高电平端,另一端接电源;所述低电平端接地;所述高电平端为该放大模块的输出端。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能够通过感应电路接收到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传输至控制电路,由控制电路根据感应信号输出频率信号、方向信号及使能信号,从而在翻页过程中更好地控制翻页的速度及方向,进一步实现了自动翻页的有效性。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可以在转动轴上设置书页固定件,从而更好地使书页与转动轴进行连接,方便翻页的控制及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可以在壳体开口上方设置阻挡件,能够防止书页在上翻时掉落,提高自动翻页的有效性。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可选技术方案中,感应电路可以采用多种感应模块实现,具体可以实现红外信号、音频信号、超声波信号及无线信号中一种或多种信号的触发,从而实现多源驱动,使驱动方式更为便捷,驱动效率高。使用上述感应模块实现驱动,装置的体积很小,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翻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自动翻页装置的爆炸图及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自动翻页装置的左视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自动翻页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自动翻页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书页固定件与书页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自动翻页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感应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感应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源管理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清晰的表示出来,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自动翻页装置,结合图2至图5,包括:壳体1、固定于壳体1内部的传动装置2、可带动书页转动的转动轴3及控制装置4。通过向外部感应器9(可用超声波感应器)吹气,可以实现自动翻页装置的自动翻页。

壳体1的前端设有开口10。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并非限定壳体的形状,如图1实例的是一种方型壳体。在其他实例中,壳体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比如圆型壳体、星型壳体或者其他任意造型的壳体。

壳体1前端的开口10用于展示书页,根据书页的形状配合设置。图1中书页的形状为方形,开口10被设置为方形开口。在翻页时,考虑到上下翻页的设置结构,对应的,开口10的截面接近或略大于书页垂直于水平面从上方翻转至下方所覆盖的截面。开口形状可以配合书页垂直于水平面从上方翻转至下方所覆盖的截面形状配置,并不仅限于方形。在其他实例中,配置的书页形状为圆形,则开口形状可以为两相交圆形;若配置的书页形状为三角形,则开口形状可为上下三角形组成。

继续参考图1至图5,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转动轴3。转动轴3的两端分别设于所述开口10两侧的壳体1上。具体的,转动轴3的两端通过第一轴承80和第二轴承81分别固定于壳体1的一个侧面和另外一个侧面,使转动轴3本体接近开口10,便于将书页通过开口10展示给用户。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其他具体实例中,为了使翻页过程中实现书页的单向翻动,也可以将上述第一轴承80和第二轴承81中的至少一个轴承替换为单向转动轴承。

继续参考图1至图5,传动装置2具体包括:设于壳体1内侧的电机20、套设于电机轴21的第一同步轮22及套设于转动轴3的第二同步轮23及使第一同步轮22与第二同步轮23同步运动的同步带24。

在电机启动时,电机轴21转动以带动第一同步轮22转动,通过同步带24的同步转动,第二同步轮23带动转动轴3转动。进一步的,书页是被固定于转动轴3上,通过转动轴3的转动,实现书页翻动的效果。

书页固定于转动轴3的方法有多种。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并不对书页固定方式做进一步限定。

在一种可选的将书页固定于转动轴3的方案中,如图1至图5所示,转动轴3上设置有若干书页固定件(图2中示意了书页固定件50至52)。所述转动轴的轴长范围包括:书页固定部分30及同步运动部分31。书页固定件50至52设于书页固定部分的转动轴30,第二同步轮23设于同步运动部分的转动轴31。

在转动轴3转动时,固定件50至52因固定于转动轴3上,带动书页翻动。由于书页翻动时,用户通过开口10看到书页内容,所以书页固定部分的转动轴30朝向开口10,一般而言,书页固定部分的转动轴30的轴长不超过开口10的轴向宽度。

更为具体的,结合图2,书页固定件50至52分别为沿圆周方向设有若干书页孔(k)的圆盘,书页(6)对应于每个书页固定件50至52设有至少一个插口(60至62)及插口内可穿过对应书页孔的凸起(t)。比如在,书页装配时,书页6的插口60至62插入书页固定件50至52,并将插口60至62内的凸起插入对应书页固定件50至52的对应书页孔。由于书页插口需要从书页固定件的边沿插入,因此书页插口的宽度需要略大于固定件的厚度。

实际上在其他实例中,书页固定件的形状并非限制为圆盘,长条形或者方型或者不规则形状都是可以的,只要配合书页围绕转动轴中心轴设置在转动轴周面即可。如果固定件为圆盘,那么分别设置在转动轴两侧固定书页更为妥善。但是如果固定件为条型,即使截面为圆盘,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固定件。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如果书页固定件的形状改变,使书页翻转时覆盖的转动轴轴长小于固定件之间连线覆盖的转动轴轴长,那么书页固定部分的转动轴轴长也可能超过壳体开口的轴向宽度。因此,如果在具体实例中,因书页固定件的形状不同于图1至图5所示固定件50至52,那么书页固定部分的转动轴轴长超过壳体开口的轴向宽度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在上述固定件与书页连接结构的一种变化例中,书页可以采用更简单的连接结构方式,即仅需在书页连接侧设置对应于固定件的开孔,结合图6,书页6’设有三个开孔60’至62’,而书页固定件50’至52’虽然与上述实例一样具有书页孔(k’),但是书页固定件50’至52’圆盘沿穿过所述书页孔的圆周方向可拆卸。图6中示意了书页固定件50’至52’上的拆线x。该实例中,书页固定件的拆装方式有多种:可以沿拆线方向设置固定件固定部分与可拆卸部分的若干卡扣结构,通过设于固定部分的一种卡扣零件与设于可拆卸部分的另一种卡扣零件的锁定实现固定件的拆装;也可以将固定件的固定部分与可拆卸部分分别设置若干相互配合的螺纹孔,通过螺钉实现二者的固定。

继续参考图1至图5,壳体1开口10的上端的壳体1上还可设有书页阻挡件7。书页阻挡件7的结构比较简单,其作用是在书页翻转时,使翻转到水平面垂直方向的直立书页不容易直接掉落,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在图1至图5的实例中,传动装置2设置于壳体1内部,并通过控制装置固定架固定。但是在其他实例中,传动装置也可以设于壳体外部。如图7所示的一种自动翻页装置,其仅示意了:壳体a、传动装置b、转动轴c。壳体a为圆型。

其中,传动装置b设于壳体a外侧,转动轴c中的同步运动部分轴体c1穿过壳体a,与第二同步轮b2套接。传动装置b的电机b0启动时,第一同步轮b1转动,通过同步带b3带动第二同步轮b2与转动轴c转动。转动轴c书页固定部分的轴体c0对应壳体a的开口a0设置。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实例,继续参考图1至图5,控制装置用于输出控制信号至电机20,以驱动电机转动。具体的,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包括:频率驱动信号、方向驱动信号及使能驱动信号。控制装置输出的频率驱动信号能够控制电机运转速率,方向驱动信号能够控制电机转动方向,使能驱动信号能够控制电机是否启动。

图8示意了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具体包括:感应电路100、控制电路200及驱动电路300。

感应电路100包括:感应信号输入端101、感应信号输出端102及感应模块103。

控制电路200包括:感应信号输入端201、控制信号输出端202至204及控制模块205;

驱动电路300包括:控制信号输入端301至303、放大模块304至306、驱动信号输出端307至309。

感应信号输入端101适于接收感应信号,并通过感应模块103将感应信号从感应信号输出端102输出至控制电路200。

感应信号输入端201连接至感应信号输出端102,并适于通过控制模块205从控制信号输出端202至204输出控制信号。

控制信号输出端202至204可以通过mcu模块实现功能过程。在一种实例中可使用型号为stm32f103c8t6的mcu芯片。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型号芯片仅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控制电路的参考,使用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芯片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范围。

更为具体的,控制模块205通过感应信号输入端201接收到感应信号后,通过控制信号输出端202至204分别输出频率信号、方向信号及使能信号,即控制信号输出端202至204分别为频率信号输出端、方向信号输出端及使能信号输出端。

控制信号输入端301至303依次连接至控制信号输出端202至204,控制信号输入端301至303相应地分别为频率信号输入端、方向信号输入端及使能信号输入端;控制信号输入端301至303适于分别传输频率信号、方向信号及使能信号至放大模块304至306;放大模块304至306则分别对上述频率信号、方向信号及使能信号进行放大及加强,并从驱动信号输出端307至310输出控制电机速率、转动方向及启动状态的频率驱动信号、方向驱动信号及使能驱动信号。相应的,驱动信号输出端307至310为频率驱动信号输出端、方向驱动信号输出端及使能驱动信号输出端。

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控制装置中,感应电路中的感应模块可以由多种类型的感应模块集成,对应多种感应源。感应模块可以包括红外感应模块,即红外传感器。当有人进入感应范围时,红外传感器探测到人体红外光谱的变化,自动产生感应信号。感应模块可以包括超声波感应模块,即超声波传感器。当有人靠近并距离在感应范围时,超声波传感器探测到电平变化,自动产生感应信号。感应模块也可以包括声音感应模块,即声音传感器。当有人发声且音量达感应范围时,声音传感器探测到音量变化,自动产生感应信号。

图9中示意了一种超声波感应电路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的感应电路。其中的感应模块为超声波感应模块(supersound),超声波感应模块包括端口1至5,其中第5端口连接至电源(5v),并通过一电容c37(可配置为22μf)接地,第1端口连接至地。超声波感应模块根据检测到的外界人体距离及人体吹气动作,产生感应信号trig、echo、sound_out并分别通过端口4至2输出。感应电路分别在感应信号输入端gr1至gr3接收上述感应信号trig、echo、sound_out,并从感应信号输出端gc1至gc3分别输出感应信号tig_to_sv、echo_back及out1_back。更为具体的,继续参考图9:

感应信号输入端gr1与感应信号输出端gc1通过一电阻r60(可配置阻值为1kω)连接,感应信号输入端gr1通过一电阻r61(可配置阻值为33kω)连接至电源(5v);

感应信号输入端gr2与感应信号输出端gc2通过一电阻r62(可配置阻值为1.7kω)连接,电阻r63(可配置阻值为3.3kω)、电容c31(可配置为1μf)、电容c34(可配置为1μf)的一端分别并联至感应信号输出端gc2,另一端分别连接至地;

感应信号输入端gr3与感应信号输出端gc3通过一电阻r66(可配置阻值为1.7kω)连接,电阻r67(可配置阻值为3.3kω)、电容c32(可配置为1μf)、电容c35(可配置为1μf)的一端分别并联至感应信号输出端gc3,另一端分别连接至地。

图9中的感应模块并非无线信号感应模块。在具体功能设计时,可以选用上述红外感应模块、超声波感应模块、声音感应模块的一种或几种进行感应信号的触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感应模块并不仅限于通过红外感应模块、超声波感应模块及声音感应模块产生感应信号,使用其他感应方式比如人脸识别模块、光感模块等感应模块也可以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感应模块。

除了上述非无线信号感应模块外,感应电路也可以集成无线信号感应模块。感应信号输入端可以用无线感应信号输入端实现,感应信号输出端适于输出无线感应信号。

具体的,结合图10,感应电路包括:无线信号输入端gw1、无线信号输出端gw2及无线感应模块。无线感应模块可以使用型号为cmt2210lc的芯片(如图10所示)。无线信号输入端gw1是视频信号接收天线,可以接收响应频段的射频信号ant,无线信号输入端gw1通过一电容c64(可配置为3.3pf)连接至无线感应模块cmt2210lc的端口8(rfin)。射频信号ant通过cmt2210lc芯片处理被转换为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从cmt2210lc芯片的端口3(dout)输出为数字信号rf_data:无线信号输出端gw2连接至cmt2210lc的芯片的端口3(dout),并适于输出上述数字信号rf_data。更为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0,感应电路中的cmt2210lc芯片具体可配置为:

1端口(gnd)与2端口(vdd)直接并联电容c61至c63(依次可配置为:1μf、0.1μf及1nf),1端口连接至地,2端口连接至电源(3.3v);

4端口(sdn)连接至地,8端口与电容c64的连接端还并联有一电感l61(可配置为27nh),电感l61的另一端接地;

5端口(xin)连接至一时钟模块(27.1383mhz)的输出端以接收时钟信号。

在上述实例中,感应电路的结构可以包括如图9所示模块及图10所示模块的集成,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感应模块(比如红外感应模块、声音感应模块、人脸识别感应模块等)进行集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采用超声波感应模块及cmt2210lc芯片组成感应电路仅为实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感应电路实例的参考,使用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感应器芯片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范围。

对应于图9及图10所示的感应电路,一种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控制电路包括:mcu模块(即图11中的stm32f103c8t6芯片)、感应信号输入端gym0至gym3、控制信号输出端kzm0至kzm2。mcu模块具有端口1至48,感应信号输入端gym0至gym2分别连接至mcu模块的端口10至12。感应信号输入端gym3为无线感应信号输入端,图11中通过一电阻rx0(可配置为100ω)连接至mcu模块的端口22。感应信号输入端gym0至gym3分别接收图9及图10中的感应信号输出端gc1至gc13、无线信号输出端gw2输出的感应信号tig_to_sv、感应信号echo_back、感应信号out1_back及无线感应信号rf_data。

控制信号输出端kzm0至kzm2分别连接至mcu模块的端口33、32及29,并分别适于输出频率信号io_pul、方向信号io_dir及使能信号io_en。

更为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1,mcu模块的5端口连接至模块y2(采用8m_3225芯片)以接收晶振信号osc_in。模块y2的3端口(out)连接至mcu模块的5端口,2端口接地,4端口连接至电源3.3v_mcu(3.3v)。mcu模块的7端口接收复位信号nrst,7端口通过一电阻r4_2(可配置为10kω)连接至mcu电源3.3v_mcu(3.3v)。mcu模块的8端口连接至地,9端口连接至mcu电源3.3v_mcu(3.3v)。mcu模块的20端口通过电阻r2(可配置为10kω)连接至地,端口21及22分别通过电阻tx3及rx3(可分别配置为100ω)接收tx3信号及rx3信号,端口23连接至地,端口24连接至mcu电源3.3v_mcu(3.3v)。mcu模块的30端口及31端口分包通过电阻tx及rx(可分别配置为100ω)接收tx信号及rx信号。mcu模块的34端口接收更新信号dio,端口35连接至地,端口35连接至mcu电源3.3v_mcu(3.3v)。mcu模块的37端口连接至时钟信号clk,44端口通过电阻r1(可配置为10kω)连接至地,47端口连接至地,48端口连接至mcu电源3.3v_mcu(3.3v)。

继续参考图11,tx信号、rx信号、tx3信号及rx3信号通过信号模块signal产生,信号模块signal包括1至5端口,1端口连接至地,2至5端口分别产生rx信号、tx信号、rx3信号及tx3信号。更新信号dio及时钟信号clk通过模块swd(header4)产生,模块swd包括1至4端口,1端口连接至电源(3.3v),4端口连接至地,2及3端口分别产生更新信号dio及时钟信号clk。mcu电源3.3v_mcu经电源去耦电容vc_0、vc_1、vc2至vc4(依次可配置为1μf)为mcu模块供电。

在进行mcu模块内部设计时,具体可提供时钟信号作为控制电机转速的频率信号的电信号,而将高低电平信号作为控制电机旋转方向的方向信号的电信号。当mcu模块接收到的感应信号经过mcu内部计算,其持续时间超过阈值时间且强度达到阈值强度,则选择对应阈值时间及阈值强度对应的时钟信号作为频率信号。

结合图12,图12提供了一种驱动电路组成结构的实例,其中频率信号io_pul、方向信号io_dir及使能信号io_en可分别被控制信号输入端qdr0至qdr2接收,电阻r51、r54、r57(可依次配置为1kω)的一端分别连接至控制信号输入端qdr0至qdr2,另一端分别连接至三极管q1至q3(型号均为s8050)的基极。电阻r52、r55、r58(可依次配置为27kω)的一端分别连接至三极管q1至q3的基极,另一端分别接地。三极管q1至q3的发射极分别接地,集电极(图12中示意为端口3)则分别通过电阻r53、r56、r59(可依次配置为1kω)连接至电源(5v)。驱动信号输出端qdc0至qdc2分别连接至三极管q1至q3的集电极,以分别输出频率驱动信号pul、方向驱动信号dir及使能驱动信号en。将上述图12中的器件集成可为图12中所示的模块motor(header6)。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如图13所示的电源管理电路结构图,其使用了lm2596芯片及lm1117芯片,为上述图9至图12的电路提供电源。其中,端口dy0至dy2为电源接口(依次为图中的24v_motor、24v、5v),用于输入24v电压及5v电压。电容c04及c05、电容c06至c09(依次可配置为100μf、22μf、47μf、22μf、22μf、22μf)构成对应的稳压电路wy0及wy1,用于对输入的24v电压及5v电压进行稳压。经稳压后的24v电压通过lm2596芯片产生并输出5v电压。经稳压后的5v电压通过lm1117芯片产生并输出3.3v电压。对应于图9中的感应模块,其使用5v电压;对应于图10中的感应模块,其使用3.3v电压;对应于图11中的控制电路,其使用3.3v电压;对应于图12中的驱动电路,其使用5v电压。

更为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3,lm2596芯片的1端口(vin)通过一电容c00(配置为22μf)接地,并通过一电阻ptc(配置为100ω)连接至电源vcc_24v(24v),电阻ptc与电源vcc_24v连接的一端通过一电容c3(配置为100μf)接地。lm2596芯片的5端口(on/off)及3端口(gnd)连接至地,2端口(vout)为5v电压的输出端,并连接至电感l1(配置为33μh)以输出5v电压,电感l1的一端并联有二极管d2(型号为1n5824),另一端分别并联至二极管zd1(型号为smbj6.0a)、电容c4(配置为100μf)及lm2596芯片的4端口(fb)。

更为具体的,继续参考图13,lm1117芯片的1端口(gnd)连接至地,3端口(in)连接至5v电源并并联至电容c03(配置为22μf)。lm1117芯片的2端口(out)及4端口(vout)分别输出电源3.3v。图13中,lm1117芯片的2端口还分别并联至电容c01及c02(依次配置为1μf及10μf)。

mcu模块(参考图11中的stm32f103c8t6芯片),具有多个扩展的感应信号输入端口,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预留接口接入其他传感器电路,以实现其他感应信号的接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上述实例使翻页装置可通过感应电路接收传感器或外部传感器获取的感应信号(根据使用的传感器类型的不同,可获取的感应信号类型包括但不限于:红外感应信号、声音感应信号、超声波感应信号、无线感应信号、人脸识别信号、动作感应信号、无线感应信号等),实现自动翻页,并能够根据mcu模块的控制,实现翻页速度及翻页方向的控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