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标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711168发布日期:2022-07-10 13:38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标签标志机的制作方法
标签标志机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1.本技术要求于2019年9月20日提交的题为“标签标志机(label flagger)”的美国非临时专利申请第16/577,825号的权益,该申请为了所有目的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文。
技术领域
2.本公开涉及标签裹绕器,并且更具体地涉及将标签施加到细长物体的标签裹绕器附接组件。


背景技术:

3.诸如热转印标签打印机之类的打印机通常用于打印各种标签。在各种热转印标签打印机中,标签和热转印打印机色带被压缩在打印头和辊之间,并被一起馈送通过打印头。打印头在适当的位置产生足够的热量,将墨水从色带转移到标签以打印标签。
4.由打印机产生的标签通常随后被施加到手工标记的线材上。在各种应用中,行业或客户规范可能会规定可以应用的标签类型。例如,标签可以是热缩管标签、构造成包裹在物体周围的材料、自层压标签、标志标签和/或非粘性标签。将标签手工施加到线材有很多缺点。无论标签的类型如何,试图将标签施加到线材——尤其是小直径的线材上——是耗时的、不准确的,因为很难将标签放置成各标签呈方形并在线材上对齐,而且这种尝试是效率低下的,因为很难将标签正确且均匀地固定到线材的表面。
5.标签施加机构是可用的,其自动将胶带和预印标签施加到圆柱形物体,比如瓶子、罐子等。这些系统通常要求被贴标签的物体被传送经过施加器机构,以便该机构施加预印的标签。然后,修整装置可以将标签压到物体。然而,这些系统被设计用于大直径的圆柱形物体,比如罐子或瓶子,并且这些系统都不能用于或不易适应于细长的、柔性的小直径物体,比如线材、线束、和非圆柱形物体。此外,标签施加机构通常非常大,并且调整需要大量时间。
6.此外,将标志标签施加到诸如线材之类的具有相对小的直径的圆柱形物体上会带来许多额外的问题。例如,当将标志标签施加到物体时,随着标签压靠物体,标签可能会粘到标签施加器,或者标签可能未对齐。此外,难以将标签均匀地压靠物体,以避免气泡并确保标签的相对侧彼此均匀对齐。
7.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将标志标签和许多其它类型的标签安全且均匀地施加到直径相对小的物体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8.诸如上述那些的常规方法具有缺点,特别是在电气领域中。将标签裹绕到线材上可能很繁琐,并导致许多缺陷,比如未对齐。此外,未对齐可能允许标签上的粘合剂附接到各种相邻的物体上,从而导致标签磨损并降低客户感受到的价值。
9.本文提供了一种用于标签裹绕器的新颖结构,其解决了许多上述问题并提供了改
进的附接模式。
10.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标签裹绕器的组件,其具有限定接纳空间的支承结构。接纳空间包括相对的侧壁和包括底壁。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定位在接纳空间的相对两侧上。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至少部分地彼此竖直对齐。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分别定位在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与底壁之间。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也至少部分地彼此竖直对齐。第一柔性片材设置在第一弹性构件上方并且沿着第三弹性构件的侧部部分。第二柔性片材设置在第二弹性构件上方并且沿着第四弹性构件的侧部部分。
11.在一些形式中,第一柔性片材和第二柔性片材构造成支承在其第一侧上具有粘性材料的标签,并且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构造成在标签至少部分地围绕细长物体之后,将标签的第一侧的第一部段压靠于标签的第一侧的第二部段。
12.在一些形式中,该组件还包括定位在第三弹性构件和底壁之间的第五弹性构件和定位在第四弹性构件和底壁之间的第六弹性构件。第五弹性构件和第六弹性构件在接纳空间的相对侧上至少部分地彼此竖直对齐。
13.在一些形式中,支承结构包括第一托架和第二托架,每个托架包括第一部分和偏置的第二部分。第一托架与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三弹性构件可操作地连接,而第二托架与第二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可操作地连接。
14.在一些形式中,该组件还包括定位在第一托架的与第一或第三弹性构件相对的侧部上的第一支架和定位在第二托架的与第二或第四弹性构件相对的侧部上的第二支架
15.在一些形式中,第一支架的底部部分包括从其突出的定位器,该定位器构造成与由第二支架的底部部分限定的定位孔相互作用。
16.在一些形式中,第一褶边由第一托架上的突片保持,而第二褶边定位在由第一托架限定的空隙内。第一褶边构造成选择性地保持第一柔性片材的第一端部部分。第二褶边构造成选择性地保持第一柔性片材的相对的第二端部部分。
17.在一些形式中,第一柔性片材的中间部分围绕保持销裹绕。保持销允许第一柔性片材是单个片材,其在第一弹性构件的顶部部分和底部部分上方、围绕保持销、沿着第三弹性构件的顶部部分并且沿着第五弹性构件的侧部部分延伸。
18.在一些形式中,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各自限定倒角边缘。
19.在一些形式中,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由具有第一密度的第一材料形成,并且第五构件和第六构件由具有第二密度的第二材料形成。第二密度大于第一密度。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当标签要附接到具有较小直径的线材时,线材和标签可以定位在第五弹性构件和第六弹性构件之间,以提供额外的压缩以完全粘附。
20.根据另一方面,一种用于标签裹绕器的组件包括限定接纳空间的支承结构。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定位在接纳空间的相对两侧上并朝向彼此延伸。第一柔性片材设置在第一弹性构件上方。第二柔性片材设置在第二弹性构件上方。
21.在一些形式中,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分别位于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与接纳空间的底壁之间。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至少部分地彼此竖直对齐。
22.在一些形式中,第五弹性构件定位在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三弹性构件之间。第六弹性构件定位在第二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之间。第五弹性构件和第六弹性构件在接纳空
间的相对侧上至少部分地彼此竖直对齐。
23.在一些形式中,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在它们之间限定第一通道,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在它们之间限定第二通道,并且第五弹性构件和第六弹性构件在它们之间限定第三通道。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彼此竖直对齐。
24.在一些形式中,第一柔性片材和第二柔性片材各自在第一、第二和第三通道内延伸。
25.根据又一方面,一种将标签附接到线材的方法包括将所述标签定位在第一和第二邻接弹性构件上方。标签在其第一侧上具有粘性材料。该方法还包括将线材定位在标签的与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相对的侧部上。该方法还包括使线材在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之间滑动。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将标签的第一侧的第一部段压靠于标签的第一侧的第二部段。最后,该方法包括使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相对于线材旋转。
26.在一些形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使线材在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之间滑动的步骤。
27.在一些形式中,使线材在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之间滑动的步骤包括将线材定位在第一柔性片材和第二柔性片材之间。第一柔性片材在标签和第一弹性构件之间延伸,而第二柔性片材在标签和第二弹性构件之间延伸。
28.在一些形式中,使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相对于线材旋转的步骤包括使第一弹性构件和第二弹性构件相对于线材在第一方向上旋转,然后在相反的第二方向上旋转。
29.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优点将会从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和附图中显现出来。以下仅是对本发明的一些较佳实施例的描述。为了评估本发明的完全范围,应参见权利要求书,因为这些较佳实施例不旨在是权利要求书范围内的仅有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30.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优点将从以下对其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显而易见,该描述应结合附图来考虑,在附图中:
31.图1是标签施加器的示例实施例的前视立体图,该标签施加器具有用于将标志标签施加到细长物体的标签施加器。
32.图2是图1所示的标签施加器的后视平面图。
33.图3是图1所示的标签施加器的剖视图,其具有沿图1的iii-iii线截取的附接组件。
34.图4是附接组件的前视立体图。
35.图5是附接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36.图6是沿图4的vi-vi线剖取的附接组件的剖视图。
37.图7是说明用于将标志标签附接到线材的方法的流程图。
38.图8是支承标签和定位在标签的与附接组件相对侧上的线材的附接组件的前侧视图。
39.图9是设置在附接组件的第一通道内的线材和标签的前侧视图。
40.图10是线材和标签的前侧视图,该标签定位在附接组件内,从而将标签粘附到线材和自身,以形成从线材延伸的标志标签。
具体实施方式
41.本发明的各方面在涉及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以下描述和相关附图中公开。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设计出替代的实施例。此外,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的众所周知的元件将不作详细描述,或将被省略,以避免掩盖本发明的相关细节。此外,为了便于理解描述,下面对本文中使用的若干术语进行讨论。
42.词语“示例性”在本文中用来表示“用作示例、实例或说明”。本文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必然解释为相较于其它实施例是优选或有利的。同样,术语“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或“发明”并不要求方法、系统或设备的所有实施例都包括所讨论的特征、优点或操作方式。
43.表示相对位置的术语,比如“上方”、“下方”、“上部”、“下部”、“后部”、“前部”等,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且参考了附图的取向。应当理解,这些术语通常不意味着当这种取向不是固有或明确要求时就表示了优选的取向。
44.将自始至终参考本文公开的将标签粘附到线材和线材束的实施例的应用。这样的参考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旨在将要求保护的发明限制为这样的应用。相反,任何细长物体都可以与本文所述的标签施加器结合使用。
45.首先参见图1-3,标签施加器10包括打印机12和安装在基部组件16上的标签裹绕器14。电连接到打印机12和标签裹绕器14两者的控制器使打印机12和标签裹绕器14的操作集成,以打印标签并将打印的标签裹绕到诸如线材之类的细长的物体上。控制器包括适用于控制本文所述的标签施加器10的各种部件的软件和/或处理电路的任何组合,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微控制器、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门阵列和任何其它数字和/或模拟部件,以及前述的组合,以及用于收发控制信号、驱动信号、电力信号、传感器信号等的输入部和输出部。所有此类计算装置和环境旨在落入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控制器”或“处理器”的含义内,除非明确提供不同含义或以其它方式从上下文中是清楚的。
46.基部组件16为标签施加器10提供支承和稳定性,并且能相对于标签裹绕器14可滑动地安装打印机12。在一些实施例中,基部组件16包括具有顶壁20的基部18,该顶壁由成对纵向支腿22支承。在一些示例中,顶壁20和支腿22由单片刚性材料形成,例如钢、铝、塑料等。尽管基部18可以由单片材料形成,但是基部18可以由一个或多个部件组装,这些部件通过螺钉、螺栓和螺母、焊接、粘合剂等固定在一起。
47.如图3所示,打印机12构造成将标识打印到标签24上并将打印的标签24分配到标签裹绕器14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打印机12是具有枢转地固定到下部组件的上部组件的热转印打印机。在各种实施例中,打印机12可以是本领域已知的任何打印机,例如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冲击式打印机等。
48.打印机12包括将标识打印到标签24上的打印头组件26。剥离板28安装在压纸辊的前方并限定分配边缘。一旦打印完成,分配边缘就形成用于从基底剥离标签24的角部。具有分配边缘的剥离板28能够确保标签24在基底上以最小张力恒定地分配,以消除因基底张力过大引起的馈送问题。
49.标签偏转器30将从基底分离的标签24引导到标签裹绕器14中,并且可旋转地支承在剥离板28上方的成对端部托架32之间。标签偏转器30使标签24偏转,以防止标签24重新附接到基底上并且确保标签24被分配在标签裹绕器14内的大致预先限定的位置中。
50.继续参照图3,撞击器34安装在标签裹绕器14内。撞击器34接触形成标签裹绕器14的一部分的撞击器辊36。撞击器34向下推压撞击器辊36,这从附接组件48清除出开口38,以便插入正用标签24裹绕的线材40。锁定组件42(图2)可以夹到正被裹绕的线材40上以张紧线材40。
51.撞击器辊36被撞击器34接触,以抵抗弹簧46的推压使滑动件44在竖直方向上移动远离开口38,以提供用于将线材40插入开口38中的空间。一旦线材40被插入,弹簧46就沿延伸轴线a向上推压附接组件48,以将线材40放置在附接组件48内。虽然示出了向上偏置附接组件48的弹簧46,但可以使用任何偏置机构,比如弹性体材料、板簧、马达、气动装置等。在2007年2月20日授予schanke等人的题为“标签裹绕机块组件(label wrapper block assembly)”的美国专利第7,178,572号中公开了关于标签施加器10的各种部件的附加信息,该公开的全部公开内容以参见的方式纳入本文。
52.参考图3和4,附接组件48联接到滑动件44并朝向撞击器34向上偏置。附接组件48可以包括限定接纳空间52的支承结构50。接纳空间52可以由相对的侧壁54a、54b和底壁56限定。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二弹性构件60定位在接纳空间52的相对的两侧上。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62、64可以分别定位在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二弹性构件60与底壁56之间。同样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五弹性构件和第六弹性构件66、68可以分别定位在第三弹性构件和第四弹性构件62、64与底壁56之间。
53.第一柔性片材70可以设置在第一弹性构件58上方并且沿着第三弹性构件62的侧部部分。第二柔性片材72可以设置在第二弹性构件60上方并且沿着第四弹性构件64的侧部部分。第一和第二柔性片材70、72连同弹性构件58、60、62、64、66、68可以将压力施加到线材40和插入附接组件48中的标签24,以将标签24附接到线材40和/或自身。第一和第二柔性片材70、72可以用作标签24可以放置到其上的低摩擦表面。当附接组件48相对于线材40线性和/或旋转移动时,一个或多个柔性片材还可以减少附接组件48和线材40/标签24之间的摩擦,这可以提高所附接的标签24的最终质量。此外,一个或多个柔性片材70、72可以保护弹性构件58、60、62、64、66、68免于磨损和撕裂。
54.如图3所示,标签24可以定位在第一和/或第二片材70、72上。在一些情况下,标签24构造成围绕线材40折叠,并具有第一和第二相对的端部部段74、76,它们远离线材40彼此联接,从而在附接组件48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形成标志标签24,在第一位置中,线材40与附接组件48分离,如图3大致所示,在第二位置中,线材40设置在由附接组件48限定的接纳空间52内,如图10大致所示。
55.现在参考图5,附接组件48的支承结构5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支架78、80和/或托架82、84。在一些示例中,比如图5中所示的实施例,支承结构50包括支承板86。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通过一个或多个紧固件88可释放地固定到支承板86,紧固件88通过支承板86内的紧固件孔定位并插入到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中。支承板86还可以支承弹簧杆90,用于与弹簧46可操作地联接。
56.如图所示,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各自包括侧部部分92和偏置底部部分94。每
个侧部部分92可以包括肋结构96以及一个或多个保持突片98。肋结构96和/或保持突片98可以与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的各种其它部分一体形成或稍后附接到其上。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可以由聚合物和/或弹性体材料形成。然而,任何其它可行的材料可以与聚合物或弹性体材料结合使用或代替聚合物或弹性体材料使用。
57.为了帮助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的对齐,(多个)定位件100和/或(多个)空隙102可以形成在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内。当在第一支架78或第二支架80上的定位件100定位在由第一支架78或第二支架80的另一个限定的定位件空隙102内时,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可以处于对齐关系。一旦对齐,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也可以形成对齐突起104,对齐突起104可以定位在由支承板86限定的对齐空间102内。一旦对齐突起104被放置在对齐空间102内,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可以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紧固件88附接到支承板86。应当理解,支承结构50可以包括具有任何对齐组件的、任何数量的支架78、80。
58.如图5所示,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组合起来可以限定接纳空间52。例如,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的底部部分94可以包括基部部段108。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12从每个基部部段108延伸。连接壁114联接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12并且同样从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中的每一个的基部部段108向外延伸。
59.参照图5和6,第一托架82和第二托架84可以定位在由支承结构50限定的接纳空间52内。在一些情况下,第一托架82和第二托架84各自包括第一部分116和偏置的第二部分118。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的第一侧壁110和第二侧壁112连同连接壁114可以分别比第一托架82和第二托架84的第一部分116更向内延伸(向内延伸更远)。因此,第一托架82和第二托架84的第一部分116可以被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容纳,或者使它们的周界被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包围。
60.如图6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弹性构件58从第一托架82的第一部分116延伸到接纳空间52中。同样地,第二弹性构件60从第二托架84的第一部分116延伸到接纳空间52中。在一些情况下,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二弹性构件60可以保持在至少部分竖直对齐的位置中。如本文所用,“至少部分竖直对齐”的任何两个部件都与垂直于附接组件48的致动轴线a的公共平面相交。
61.同样,第三弹性构件62可以在与第四弹性构件64至少部分竖直对齐的位置从第一托架82延伸,第四弹性构件64可以从第二托架84向内延伸。类似地,第五弹性构件66可以从第一托架82向内延伸和/或由第一托架82的第二部分118支承。第六弹性构件68可以从第二托架84向内延伸和/或由第二托架84的第二部分118支承。
6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二弹性构件60可以具有基本上矩形的横截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弹性构件62和第三弹性构件64可以各自包括在向内的部分上的倒角表面120。第五弹性构件66可定位在第三弹性构件62的与第一弹性构件58相对的侧部上,并可沿第一托架82的第二部分118延伸。同样,第六弹性构件68可定位在第四弹性构件64的与第二弹性构件60相对的侧部上,并可以沿着第二托架84的第二部分118延伸。在一些示例中,与第一托架82和/或第二托架84的第二部分118相比,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可以进一步向内延伸(向内延伸更远)或朝向彼此延伸。
63.第一通道122可以限定在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二弹性构件60之间。同样,第二通道124可以形成在第三弹性构件62和第四弹性构件64之间并终止于倒角表面120。第三通道
126可以限定在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之间。腔体128可以由第三弹性构件62和第四弹性构件64的倒角表面120以及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的顶表面界定。
64.随着线材40插入到附接组件48中,线材40最初穿过第一通道122。接下来,随着附接组件48继续沿延伸轴线a(图3)移动,线材40可以设置在第二通道124内。在第二通道124之后,线材40继续定位在腔体128内。接下来,在线材40具有的直径低于预先限定的直径的情况下,线材40进入第三通道126中。然而,当线材40具有的直径大于预先限定的直径时,线材40被保持在腔体128中。
65.六个弹性构件58、60、62、64、66、68中的每一个可以由能够弹性变形的任何可行的材料形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六个弹性构件58、60、62、64、66、68中的每一个可以至少部分地由开孔或闭孔泡沫材料形成。这种材料可以是弹性可压缩的,并且可以朝其初始形状回弹并回弹到其初始形状。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二弹性构件60可以由具有第一密度的第一材料形成。第三弹性构件62和第四弹性构件64可以由具有第二密度的第二材料形成。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可以由具有第三密度的材料形成。在各种实施例中,第一密度和第二密度可以基本上相似并且低于第三密度。在其它实施例中,六个弹性构件58、60、62、64、66、68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具有将流体保持在其中的柔性外壳。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弹性构件58、第二弹性构件60、第三弹性构件62和第四弹性构件64可以具有比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粘度低的流体。
66.六个弹性构件58、60、62、64、66、68中的每一个可通过使用粘性材料和/或通过使用一个或多个紧固件而保持在限定的位置中。在某些情况下,六个弹性构件58、60、62、64、66、68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由第一片材70或第二片材72选择性地保持,或与附接组件48的任何部件一体形成,以将弹性构件58、60、62、64、66、68维持在期望的位置中。
67.返回参考图5和6,第一柔性片材70可具有保持在第一褶边132内的第一端部部分130和保持在第二褶边136中的第二端部部分134。第一褶边132可定位在第一支架78的与第一弹性构件58相对的侧部上,并通过保持突片98保持抵靠第一支架78。在一些情况下,保持突片98可以各自包括细长臂138和保持特征140,比如唇缘,用于将第一褶边132维持在预先限定的位置中。第二褶边136可以定位在第一支架78的与第五弹性构件66相对的侧部上,并且在由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限定的空隙142内。
68.在各种实施例中,第一柔性片材70可以沿着第一柔性片材70的各个部分行进,并且可以在第一支架78的顶部部分和第一弹性构件的顶部部分58之上从第一褶边132延伸。然后,第一柔性片材70可以穿过第一通道122,并在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三弹性构件62之间和/或沿着第一弹性构件58的底部部分延伸。
69.在一些示例中,保持销144可以将第一柔性片材70的中间部分146保持在第一端部部分130和第二端部部分134之间。在图6所示的示例中,保持销144定位在第一托架82的与第一弹性构件58相对的侧部上。第一柔性片材70穿过由第一托架82限定的孔148定位(参见例如图5),裹绕在保持销144周围,并通过孔148返回。如图5所示,孔148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宽度的上部部分150和具有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的下部部分152。
70.然后,第一柔性片材70可以从保持销144延伸到顶部部分之上并且沿着第三弹性构件62的内侧的位置。接下来,第一柔性片材70可以沿着第五弹性构件58的侧部部分延伸,穿过第一托架82和第二托架84之间的间隙154并进入由第一支架78限定的空隙142中。在一
些示例中,第二褶边136可以在第一支架78和第一托架82之间保持处于压缩。
71.同样,第二柔性片材72可以具有保持在第三褶边158内的第一端部部分156和保持在第四褶边162中的第二端部部分160。第三褶边158可定位在第二托架80的与第二弹性构件60相对的侧部上,并通过保持突片98保持抵靠第二支架80。第四褶边162可以定位在第二支架80的与第六弹性构件68相对的侧部上,并且在由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限定的空隙142内。第一褶边132、第二褶边136、第三褶158和第四褶边162可以各自形成为任何类型的紧固装置。例如,褶边可以构造成压缩地保持第一片材70或第二片材72的金属部件。附加地或替代地,各褶边可以构造为织物与支承结构50和/或任何其它紧固装置之间的螺纹连接部。
72.第二柔性片材72可以在第二支架80的顶部部分和第二弹性构件60的顶部部分之上从第三褶边158延伸。然后,第二柔性片材72可以穿过第一通道122,并在第二弹性构件60和第四弹性构件64之间和/或沿着第二弹性构件60的底部部分延伸。
73.如图6所示,定位销144定位在第二托架84的与第二弹性构件60相对的侧部上。第二柔性片材72穿过由第二托架84限定的孔148定位,裹绕在保持销144周围,并通过孔148返回。与第一托架82中的孔148一样,孔148可以包括具有第一宽度的上部部分150和具有小于第一宽度的第二宽度的下部部分152。
74.然后,第二柔性片材72可以从保持销144延伸到顶部部分之上并且沿着第四弹性构件64的内侧的位置。接下来,第二柔性片材72可以沿着第六弹性构件68的侧部部分延伸,穿过第一托架82和第二托架84之间的间隙154并进入由第一支架78和第二支架80限定的空隙142中。在一些示例中,第四褶边162可以在第二支架80和第二托架84之间保持处于压缩。在各种实施例中,第一片材70和第二片材72可以各自包括不粘织物或由不粘织物构成,比如特氟隆涂覆或浸渍的纤维、硅涂覆或浸渍的织物等,这提供了不粘的表面。
75.虽然片材已经在上面进行了描述并且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可见,但是应当理解,如果弹性构件本身具有足够的表面特性,那么这些片材可以从设计中去除。例如,弹性构件可以具有低摩擦表面,其允许细长物体和标签穿过它们而不会中间粘连。
76.参考图7-10,用于将标志标签24放置在线材40上的方法164可以开始于步骤166,在该步骤中将线材40定位在标签裹绕器14的开口38内。响应于将线材40插入形成在标签裹绕器14中的开口38中,在步骤168处,致动固定装置以将线材40保持在预先限定的位置中。一旦线材40固定在标签裹绕器14中(或在固定线材40之前),在步骤170处,打印机12打印标签24并将标签24分配到第一柔性片材70和第二柔性片材72上,如图8所示。可以分配标签24,使得标签24的其上具有粘性材料172的表面面对线材40。
77.接下来,在步骤174处,控制器发送信号以将撞击器34从第一位置向上移动到第二位置。随着撞击器34向上移动,附接组件48也由于弹簧46的力而向上移动(图3),使得在步骤176处,将线材40插入到第一通道122中,如图9中总体示出。在该位置中,第一弹性构件66和第二弹性构件68连同第一片材70和第二片材72可以压靠于标签24,导致标签24至少部分地围绕线材40。此外,第一弹性构件58第二弹性构件60与第一片材70和第二片材72一起可以将标签24的第一侧的第一部段74压靠于标签24的第一侧的第二部段76,从而形成从线材40延伸的标志(旗状物,flag)。
78.接下来,在步骤178处,线材40和标签24进入第二通道124。在步骤180处,线材40和
标签24定位在由第三弹性构件62、第四弹性构件64、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限定的腔体128内。在线材40定位在腔体128内时,第一柔性片材70和第二柔性片材72向标签24和线材40施加压力,以进一步将标签24粘附到线材40并将标签24的第一部段74和第二部段76粘附到彼此。第一柔性片材70和第二柔性片材72可以在施加到线材40的标签24上提供基本均匀的压力,而与线材40和标签24的尺寸无关。
79.在一些情况下,比如当线材40小于预先限定的直径时,在步骤182处,线材40可以继续进入第三通道126。如本文所提出的,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可以是由具有比其余弹性构件58、60、62、64更高密度的材料形成的,使得与第一弹性构件58和第二弹性构件60相比,第五弹性构件66和第六弹性构件68可以向标签24和线材40施加更大的压力。
80.一旦标签24已经通过插入到附接组件48的一个或多个腔体中而粘附到线材40的一部分,在步骤184处,附接组件48就可以相对于线材40旋转以进一步将标签24粘附到线材40。在一些情况下,附接组件48可以绕线材的轴线沿第一方向旋转,然后沿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在一些情况下,第一旋转和第二旋转可以在120至240度之间。在完成旋转运动后,撞击器34可以重新接合滑动件44,滑动件44进而在步骤186处挤压附接组件48远离线材40。一旦线材40和标签24从附接组件48移除,线材40在步骤188处就从固定装置释放并且可以从裹绕器中移除。
81.因此,本文公开了包括附接组件的系统和方法,其构造成将标志标签粘附到线材。附接组件可用于高效且可重复地将标志标签附接到线材或任何其它细长物体。附接组件可以将标签均匀地压靠于线材,以使气泡最小化,并确保标签的相对两侧彼此大致对齐。
82.本文提供的附接组件可以包括具有变化的几何形状和密度的弹性构件阵列,使得较宽范围的线材和标签可以与单个组件一起使用。附接组件的可变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将标签附接至线材或其它细长物体的效率。
83.此外,附接组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柔性片材,柔性片材可以用作标签放置到其上的低摩擦表面。当附接组件相对于线材线性和/或旋转移动时,一个或多个柔性片材还可以减少附接组件和线材/标签之间的摩擦,这可以提高所附接的标签的最终质量。此外,一个或多个柔性片材可以保护弹性构件免于磨损和撕裂。
84.尽管以上描述了具体实施例,但是对于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型。因此,应当理解,上述方法和设备仅是示例性的,并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各种修改。为了告知公众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作出如下的权利要求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