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双缝干涉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7732发布日期:2021-11-25 12:51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体化双缝干涉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领域的测量仪器,具体涉及一种双缝干涉仪。


背景技术:

2.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深刻的理解物理知识,提升科学素养,激发学习探究兴趣。但是有些实验由于仪器调试难度大、现象不直观等因素,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实现学生的切身深度体验。利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的学生实验,存在仪器组装调试繁琐复杂,配套光源亮度低,干涉图样不易调、不清晰,微观测量误差大等诸多不足。原实验仪器存在如下的缺陷
3.1.仪器体积大、零件多
4.原整套实验仪器配件有:长1.2m、重1kg的底座,电压12v的灯泡,长80cm的遮光筒,拨杆、单缝管、遮光板、测量目镜、滤色片及底座、支架、单缝头,双缝间距分别为0.20mm、0.25mm的双缝头。仪器的体积之大,不论是实验仪器的存放还是使用,对空间的要求都很高,而且取放很不方便,学生实验也只能在实验室进行;零件之多,对实验仪器的组装,往往需要老师在备课的环节,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学生在操作使用过程中,也会因此产生较强的畏难情绪。
5.2.实验步骤多、要求高
6.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滤光片把光源发出的光转换为单色光,再利用单缝将其换为线光源通过双缝,在此期间需要保证光路必须严格沿轴线,单缝、双缝相互平行,否则在光屏上无法获取到干涉条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小心操作,稍有不慎,就很难成功。
7.3.光源亮度低,现象不明显
8.原实验仪器配以12v白炽灯作为光源,本身亮度就不高的情况下,经过滤光片、单缝、双缝以及套筒后,亮度被进一步削弱,即便是在关灯拉上窗帘的情况下,得到的干涉条纹也不清晰,有时甚至调不出来。整个过程都需要学生通过目镜进行调整,时间长了眼睛容易疲劳,后期测量也是通过目镜进行观察,实验效果不理想。
9.4.测量误差大
10.首先,实验支架上用来测量双缝到屏距离的刻度尺离配件太远;其次,缝到屏距离短,相邻两条亮条纹间的距离小,需要通过目镜,并配合手轮进行微观测量,这都导致实验数据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体化双缝干涉仪,增强了实验的可视化,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减小了实验误差。
12.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化双缝干涉仪,包括双缝头、激光笔、激光测距仪,其特征是还包括底座,底座设有前后凸台,前凸台全部中空,后凸台部分中空,前凸台
的长度大于后凸台的长度,前凸台头部设有凹槽,前凸台上平面设有一矩形卡槽,激光笔由内六方圆柱形螺钉紧固在前后凸台内,双缝头固定在前凸台头部的凹槽内并与激光笔前端紧密接触,激光测距仪安装在矩形卡槽中,用橡胶垫密封。
13.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4.1、采用智能测距元件,对实验仪器进行创新改进,突破了原仪器存在的种种局限,解放了教师的同时,带给学生更好的实验体验。
15.2、针对原实验仪器存在的缺点,利用连接套筒将便携激光笔、智能测量元件、红外线测距仪与原仪器中的双缝头巧妙组合,增强了实验的可视化,提高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减小了实验误差,同时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创新。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图1的俯视图。
18.图3是成品外观图。
19.附图标号说明:内六方圆柱形螺钉1;底座2;激光笔3;橡胶垫4;激光测距仪5;双缝头6。
具体实施方式
20.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一体化双缝干涉仪,包括双缝头6、双色激光笔3、激光测距仪5、底座2,底座2设有前后凸台,前凸台全部中空,后凸台部分中空,前凸台的长度大于后凸台的长度,底座前凸台头部设有凹槽,底座前凸台上平面设有一矩形卡槽,激光笔3由内六方圆柱形螺钉1紧固在前后凸台内,双缝头6固定在前凸台头部的凹槽内并与激光笔3前端紧密接触,激光测距仪5安装在矩形卡槽中,用橡胶垫4密封。
21.单色激光的相干性好,功率大亮度高,直接通过双缝,就可以在任意实物体表面呈现明显的干涉条纹,肉眼可直接观察。激光笔由干电池供电,携带方便,对实验环境要求低。双色激光同时通过双缝,在同一光屏上即可得到各自的条纹,形成明显的对比,大大提升增强了实验效果。
22.红外线测距仪体积小巧,灵敏度高。不但可以精准地测量双缝到屏距离,不受距离长短的限制,因此也进一步促进实现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宏观测量,减小实验测量误差。
23.实验设计
24.1.演示实验: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影响因素
25.(1)按照图2所示,将激光笔3与0.2mm双缝头安装在底座2的两头,打开激光,旋转调节双缝的方向,使红色、绿色激光均能通过双缝,在墙面上获得干涉图样;
26.(2)此时学生可观察红绿色光产生的条纹间距明显不同,得到光色的不同影响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大小的结论;
27.(3)手持激光笔3缓慢向前或者向后移动,即调节双缝到屏间距,观察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变化情况,学生可得到双缝到屏距离影响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大小的结论;
28.(4)将0.2mm双缝头取下,换上0.25mm的双缝头,观察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变化情况,学生可得到双缝间距离影响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大小的结论;
29.2.学生实验:利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30.(1)将激光笔与0.2mm双缝头安装在底座2的两头,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激光测距仪5安装在底座2上方的矩形卡槽中。打开激光,旋转调节双缝的位置,使红色、绿色激光均能通过双缝,在充当光屏的墙面上获得干涉图样;
31.(2)在投射干涉图样的墙上贴上白纸,用笔分别标记红色绿色亮条纹中心点的位置,并备注条纹对应的光色信息。打开激光测距仪5,测量记录双缝与光屏之间的距离;
32.(3)将0.2mm双缝头取下,换上0.25mm的双缝头,重复以上步骤;
33.(4)移动仪器,改变双缝到屏距离,重复第1

2步操作;
34.(5)处理数据:用刻度尺测量记录在白纸上的每一组n个条纹标记点的距离,除以(n

1),算出相邻亮条纹间距

x,将对应的双缝间距d、双缝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带入公式求解对应色光的波长。
35.实验效果
36.1.改进后的实验仪器的体积和配件不及原仪器的十分之一,安装调试变得十分简单,干涉图样清晰稳定,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实验环境的要求,老师可以直接将其带入教室进行演示,成功率高,可操作性强。教师还可以将条纹直接投射到学生面前,学生也可自己操作探究,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影响相邻亮条纹间距的影响因素,同时感受空间干涉并不是发生在特定位置,在光传播的路径中任意位置都可以发生,学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深度体验。
37.2.教师在准备学生实验过程中,再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生探究过程也得以简化。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同时记录红绿光在相同缝宽和屏到缝间距条件下的条纹信息,并在不改变屏到缝间距的情况下,改变缝宽,再次得到红绿光对应的条纹信息,不改变仪器位置的情况下,可快速得到四组数据。改变仪器位置(缝与屏之间的距离)后,重复以上操作又可即时得到四组数据,节省了时间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数据,大大的提高了实验效率。
38.3.提高了测量精度,减小了实验误差,打破了传统实验对于空间的局限。一是实现了从微观测量相邻亮条纹间距到宏观测量的转变,二是利用智能数字仪器取代了传统的刻度尺,最大程度地减小了实验误差,从学生采集的测量数据(如表1)上可以看出,学生实验采集处理后的数据误差较小。
39.表1测量数据
[0040] d(缝宽)/ml(缝离光屏距离)/mx(相邻亮条纹间距)/mλ红光0.00024.8980.0166.53328e

07红光0.00023.2340.01056.49351e

07红光0.000253.2380.00876.71711e

07红光0.000254.1230.0116.6699e

07绿光0.00024.8980.0135.30829e

07绿光0.00023.2340.00855.25665e

07绿光0.000253.2380.00695.32736e

07绿光0.000254.1230.00865.21465e

0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