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训练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87248发布日期:2022-04-09 09:19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训练模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训练模型。


背景技术:

2.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是利用导管从外周手臂的静脉进行穿刺,导管直达靠近心脏的大静脉,避免化疗药物与手臂静脉的直接接触,加上大静脉的血流速度很快,可以迅速冲稀化疗药物,防止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因此能够有效保护上肢静脉,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时因穿刺点在外周表浅静脉,不会出现血气胸、大血管穿孔、感染、空气栓塞等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且血管的选择范围较大,穿刺成功率高,穿刺部位肢体的活动不受限制。在外周表浅静脉穿刺需要在超生引导下使针头刺入患者血管中才算成功;外周表浅静脉的各种血管位于皮肤内的深度是不同的;医护人员在进行外周表浅静脉穿刺操作时虽然能够得到超声引导的辅助,但具体的操作效果还得依靠医护人员的操作经验和操作技巧;外周表浅静脉穿刺的操作经验的积累、操作技巧提升均需要医护人员的刻苦练习;然而外周表浅静脉穿刺的对象为人体,进行外周表浅静脉穿刺练习时并不是天天都能轻松获得愿意被练习的志愿者的;现有技术虽然对血管穿刺练习的对象不容易获得的技术难题予以解决,但所练习的模拟血管都是只有一个血管深度,并不能进行多种血管深度的血管穿刺;只进行一个血管深度的血管穿刺练习结果就是该深度的血管穿刺操作最熟练也效果最好,其他深度的血管穿刺反而因为动作惯性有所误差而出现问题;目前市面上并没有多种血管深度的血管穿刺模型。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训练模型。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训练模型,包括基体和皮塞;基体整体为长方体,材质为硅胶材质;基体侧面设有三个水平方向错位布置的模拟血管孔;三个模拟血管孔均为盲孔;三个模拟血管孔距离基体顶面的距离分别为d1、d2、d3;d1<d2<d3;皮塞在模拟血管孔孔口内与模拟血管孔密闭配合。
5.优选的,基体顶面和底面均倒有圆角;基体顶面圆角大于基体底面圆角。
6.优选的,皮塞材质为弹性材质;皮塞一端为圆盘,另一端为截面小于圆盘的套筒;套筒外壁与模拟血管孔内壁配合;套筒中部圆周面上设有固定环;模拟血管孔内壁上设有与固定环匹配的固定环槽;套筒端部倒有倒角。
7.优选的,d1为5mm;d2为10mm;d3为15mm。
8.优选的,模拟血管孔孔径为7mm。
9.优选的,模拟血管孔在基体内的走向为曲线走向。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
训练模型,包括基体和皮塞;基体为硅胶材质,接近人体皮肤,能在外周表浅静脉穿刺训练完成后自动收缩针孔;基体侧面设有三个水平方向错位布置的模拟血管孔,均能够进行外周表浅静脉穿刺训练;三个模拟血管孔距基体顶面的距离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血管深度的外周表浅静脉穿刺训练;医护人员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皮塞安装于模拟血管孔孔口处,使模拟血管孔形成密闭空间;在该密闭空间内注满水或其他模拟液用来模拟人体内部的血液,以贴合外周表浅静脉穿刺的实际操作环境;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进行三种血管深度的外周表浅静脉穿刺训练,训练贴近实际操作环境,训练实用性好,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快速积累经验,提升操作技巧。
附图说明
11.图1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一;
12.图2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二;
13.图3是图2的i放大视图;
14.图4是皮塞的立体结构示意;
15.图5是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16.图6是图5的a-a截面视图;
17.图7是图5的b-b剖视图;
18.图8是实施例二的工作原理图;
19.图9是未进行训练时,模拟血管孔部位在超声仪器上的成像;
20.图10是进行训练时,模拟血管孔部位在超声仪器上的成像;
21.图中:1.超声探头、21.基体、211.模拟血管孔、212.固定环槽、22.皮塞、221.圆盘、222.套筒、2221.固定环、3.针头。
具体实施方式
22.实施例一:参见图1-4和图9、图10,一种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训练模型,包括基体和皮塞;基体整体为长方体,材质为硅胶材质;硅胶材质柔软有弹性,软硬度十分接近人体皮肤,能增加训练时的真实感;基体侧面设有三个水平方向错位布置的模拟血管孔,用来模拟人体的外周表浅静脉血管;三个模拟血管孔均为盲孔,便于密闭;三个模拟血管孔距离基体顶面的距离分别为d1、d2、d3;d1<d2<d3;模拟血管水平方向错位布置,一个模拟血管孔模拟一种血管深度的外周表浅静脉血管,三个模拟血管孔分别模拟三种血管深度的外周表浅静脉血管;对三个模拟血管孔进行的外周表浅静脉穿刺练习互不干涉;皮塞在模拟血管孔孔口与模拟血管孔密闭配合,在向模拟血管孔内注满水或其他模拟液后封闭模拟血管孔孔口;水或其他模拟液用以充当血液;充满水或其他模拟液的基体更接近人体的特征;之后就可以使用超声探头和针头进行外周表浅静脉穿刺练习;而硅胶材质的基体在针头拔出时能够自动收缩针头造成的针孔,不会造成基体的损坏,可重复使用。
23.基体顶面和底面均倒有圆角;基体顶面圆角大于基体底面圆角;在使用超声探头和针头时,基体会受到挤压下面大上面小,接近人体受到挤压时的状态,更加贴合外周表浅静脉穿刺实际使用场景。
24.皮塞材质为弹性材质;在进入模拟血管孔内时皮塞可接受一些弹性形变以便于进
入,在进入模拟血管孔后撑开涨满模拟血管孔进行封堵;皮塞一端为圆盘,另一端为截面小于圆盘的套筒;套筒外壁与模拟血管孔内壁配合;圆盘的设置是为了便于皮塞的安装拆卸;套筒的设置则是为了要封堵模拟血管孔孔口;套筒中部圆周面上设有固定环;模拟血管孔内壁上设有与固定环匹配的固定环槽;套筒塞入模拟血管孔,固定环在极限位置嵌入固定环槽形成卡位,使皮塞不会轻易脱落;套筒端部倒有倒角,便于套筒进入模拟血管孔。
25.d1为5mm;d2为10mm;d3为15mm,为外周表浅静脉穿刺操作中最常碰到的血管深度。
26.模拟血管孔孔径为7mm,接近成人的外周表浅静脉血管直径,拉近操作训练与真实操作的差距,提升训练效果的实用性。
27.实施例一的使用过程:
28.医护人员根据自身外周表浅静脉穿刺操作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想要练习的模拟血管孔;拔出皮塞,在三个模拟血管孔内注入水或其他模拟液;在水或其他模拟液充满模拟血管孔后,使用皮塞对模拟血管孔孔口进行封堵,一切准备就绪;
29.在超声探头的探测面和基体上表面均匀地涂上耦合剂,再在基体上方从所选择的模拟血管孔对应位置扎入针头;在针头朝向的前方,把超声探头的探测面贴在基体上表面;起初超声波仪器成像上只能清晰地看到基体与模拟血管孔的界线,能够很好地模拟人体皮肤和外周表浅静脉血管,训练的体验很真实,如图9所示;随着针头的深入,针头通过超声探头出现在超声波仪器成像上,进而能够看到扎入针头与模拟血管孔的相对位置;医护人员可以根据超声探头的超声引导调整扎入针头的位置,超声波仪器成像上能够看出针头进入模拟血管孔中央;
30.训练完成后,原路拔出针头,倒掉模拟血管孔内的水或其他模拟液,再对基体表面和模拟血管孔内壁清洗;清洗完毕后,等模拟血管孔晾干后再进行保存。
31.实施例二:参见图5-8,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是:模拟血管孔在基体内的走向为曲线走向,可增加针头进入模拟血管孔中的操作难度,更接近外周表浅静脉穿刺的实际情况,训练效果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