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16791发布日期:2022-07-29 22:15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风力发电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进步,风力发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风电塔筒是风力发电的塔杆,一般的风电塔筒高为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在风里发电机组中主要起支撑的作用。
3.风电机组在长时间的工作过程中会出现故障,则需要运维人员攀爬到风电塔筒的顶端进行维修。
4.但是运维人员在风电塔筒处进行登高训练时,发现训练过程中容易受到天气、安全风险等因素的限制,不易开展大规模的训练。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运维人员去现场进行训练时容易受到天气、安全风险等因素限制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包括第一塔架,所述第一塔架包括第一平台和第一支腿,所述第一支腿垂直的固设在所述第一平台的一端,第一平台的另一端通过塔筒进行支撑,所述塔筒侧面靠近其下端面的位置开设有门,所述塔筒内竖直设置有爬梯,所述爬梯与所述第一平台贯通,所述第一平台上设置有第一防护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维修人员通过门进入到塔筒内部,通过爬梯来训练维修人员的攀爬技能,维修人员还可以在第一塔架上进行高空救援训练,当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遇到失足等情况时能应对,通过该教具来模拟维修人员维修塔筒时的环境,提高维修人员的应急能力,使得维修人员在实际爬梯的过程中遇到事故能够冷清处理,避免产生严重后果;通过该教具进行训练时不易受到外界天气、安全风险等因素的限制,开展大规模的训练活动,使更多的学员参与到训练中。
9.可选的,所述第一防护架包括框架和多根支杆,多根所述支杆垂直的固设在框架的四角位置,所述框架上固设有多个挂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并第一搭架的结构简单,制作容易,节约成本,挂环用来固定维修人员身上所穿戴的防护设备,保证训练人员的安全。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平台靠近塔筒的一端开设有穿孔,所述爬梯伸出所述穿孔,所述爬梯上设置有挂钩。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平台上开设穿孔,使得训练人员可通过爬梯爬到第一平台上,进而进行其他的训练;挂钩用于挂安全带上的钩子,提高训练人员在爬梯时的安全性。
13.可选的,所述第一平台处设置有楼梯,所述楼梯设置在第一平台和地面之间,且与
第一平台连通。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楼梯的设置方便人们上到第一平台上。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平台远离塔筒的一端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挡板。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开口用于高空逃生或救援,在开口处设置挡板,是为了防止训练人员不小心从开口处坠落,避免不幸的发生。
17.可选的,所述第一平台上设置有防护栏,所述防护栏围绕所述第一平台的周向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栏的设置提高了第一平台的安全性能。
19.可选的,所述第一平台旁边还设置有第二平台,所述第二平台和所述第一平台连通,所述第二平台的下表面固设有第二支腿,所述第二平台上设置有第二防护架。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平台的设置也是为了训练维修人员的高空逃生和救援能力,通过设置第一塔架和第二塔架使得更多的训练人员可同时进行训练,提高了该教具的利用率。
21.可选的,所述第二平台的一端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也竖直设置有爬梯。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爬梯的设置使得第二平台也能训练维修人员的攀爬技能。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爬梯来训练维修人员的攀爬技能,使得维修人员在真正维修风电塔筒时,在爬梯的过程中减少身体消耗,提高维修效率;
25.2.维修人员还可在第一塔架上进行高空救援训练,使得当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遇到失足等情况时能应对。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侧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侧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29.图4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0.图5是图1中c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塔筒;11、门洞;12、门;13、台阶;2、第一塔架;21、第一平台;211、穿孔;212、开口;213、第一防护架;2131、框架;2132、支杆;2133、挂环;2134、十字支撑;2135、拉绳;22、第一支腿;3、第二塔架;31、第二平台;311、开孔;312、通孔;313、第二防护架;32、第二支腿;33、支撑杆;4、爬梯;41、挂钩;5、围挡;6、挡板;61、单元板;62、把手;7、防护栏;71、扶手;72、栏杆;8、楼梯。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参照图1,一种风电机组登高及高空逃生救援教具包括塔筒1、第一塔架2和第二塔架3;塔筒1竖直的设置在地面上,第一塔架2安装在塔筒1的顶端,使得塔筒1对第一塔架2起到支撑的作用,第二塔架3设
置在塔筒1的旁边,且第二塔架3和第一塔架2连通,维修人员可通过塔筒1进行攀爬训练,通过第一塔架2和第二塔架3进行高空救援训练。
34.参照图1,塔筒1呈圆筒状,塔筒1的侧面开设有门洞11,门洞11位于塔筒1的下端,门洞11处安装有门12,在门12的下方还设置有台阶13,方便人们进入到塔筒1内部;第一塔架2包括第一平台21和第一支腿22;第一平台21呈矩形,第一平台2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塔筒1的上端,第一支腿22设置有两根,两根第一支腿22垂直的设置在第一平台21远离塔筒1一端的下表面,使得第一平台21通过塔筒1和第一支腿22进行支撑。
35.参照图2、图3和图4,第一平台21靠近塔筒1的一端开设有穿孔211,穿孔211的投影位于塔筒1内部,穿孔211内设置有爬梯4,爬梯4的一端固设在穿孔211的内壁上,且该端伸出穿孔211,另一端竖直的穿入到塔筒1内部,并且固定安装在地面上。穿孔211处还设置有围挡5,围挡5位于第一平台21的上表面,起到防护的作用,避免人员跌落。其中,爬梯4上还设置有多个挂钩41,多个挂钩41沿着爬梯4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设置,挂钩41设置为安全锚点,用于挂安全带,使得维修人员在爬梯4时更安全,挂钩41呈黄色,起到警示的作用。
36.参照图2,第一平台21远离穿孔211一端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开口212,开口212的设置时用来训练维修人员的高空逃生和救援技能;开口212处设置有挡板6,以防维修人员不小心从开口212处坠落,挡板6包括两块单元板61,单元板61呈矩形,其中一块单元板61的一侧与开口212的侧边铰接,另一块单元板61的一侧与开口212另一侧边铰接,当两块单元板61相互靠近的一侧相对接时,可将开口212进行封挡;两块单元板61相互靠近的一侧各固设有一个把手62,通过把手62可方便操作单元板61。
37.参照图1和图2,第一平台21的上表面还设置有防护栏7,防护栏7沿着第一平台21的周向设置一周,防护栏7包括扶手71和栏杆72,栏杆72的一端垂直的固设在第一平台21的上表面,栏杆72设置有多根,多根栏杆72沿着第一平台21的周向间隔均匀设置,扶手71固设在栏杆72远离第一平台21的一端,也沿着第一平台21的周向设置一周。
38.参照图1和图5,第一平台21的中间位置还设置有第一防护架213,第一防护架213包括框架2131和支杆2132,框架2131呈矩形,支杆2132设置有四根,四根支杆2132分别垂直的固设在框架2131的四角位置,支杆2132远离框架2131的一端固设在第一平台21的上表面;框架2131内部设置有十字支撑2134,十字支撑2134的中间位置设置有拉绳2135,拉绳2135远离十字支撑2134的一端设置有吊钩(图中不做标注),吊钩用于挂设安全设备,从而方便学员进行高空演练;框架2131上还固设有多个挂环2133,当学员在观看演示时,将学员身上所穿戴的防护设备挂在挂环2133上,避免学员失足掉落。
39.参照图1和图2,第二塔架3包括第二平台31和第二支腿32,第二平台31呈矩形,第二支腿32设置有四根,四根第二支腿32分别垂直的固设在第二平台31的下表面,第二支腿32远离第二平台31的一端固设在地面上;第二平台31的两侧各固设有一根支撑杆33,支撑杆33垂直的固设在第二平台31侧边的中间位置,支撑杆33与第二支腿32相互平行。第二平台31和第一平台21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相互连通,第二平台31和第一平台21之间还设置有楼梯8,楼梯8用于连通地面和第一平台21或第二平台31,方便维修人员登高。
40.参照图1和图2,第二平台31一端的中间位置开设有开孔311,该处的开孔311也是用来训练维修人员的高空逃生和救援技能,并且在开孔311处也设置有挡板6,以防维修人员不小心从开孔311处坠落;第二平台31的另一端开设有两个通孔312,两个通孔312分别位
于该端的两边,通孔312处也设置有围挡5,通孔312内也设置有爬梯4,爬梯4沿着第二支腿32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固定安装在第二支腿32上,爬梯4的一端伸出第二平台31的上表面,另一端抵在地面上,该处的爬梯4上也设置有挂钩41。
41.参照图2和图5,第二平台31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防护架313,第二防护架313位于两个通孔312之间,第二防护架313的结构与第一防护架213的结构相同,第二防护架313上也设置有十字支撑2134,第二防护架313上也设置有挂环2133,用来固定维修人员身上所穿戴的防护设备,使得维修人员可在第二平台31上进行高空救援训练。第二平台31的上表面也设置有防护栏7,通过防护栏7对第二平台31进行防护,保证维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42.本技术的实施原理为:维修人员可通过塔筒1内部的爬梯4来进行攀爬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还可通过楼梯8在第一平台21或第二平台31上进行高空救援训练,使得当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遇到失足等情况时能正确应对。
4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