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火书写两用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123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点火书写两用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系点火器领域里的新型产品,同时具有点火和书写两种功能。是继万次火柴(本人专利申请号91213337.6)之后开发研制的又一新型万次火柴系列产品。
目前,我国生产火柴的工厂近四百家,每年用于火柴生产的木材用量高达数十万立方米,不仅生产工艺复杂,还存在怕水怕潮、燃烧时间短、抗风能力差等缺点,每根火柴只能用一次就得丢弃,既浪费木材,又很不卫生,就价格而言,每盒火柴虽花钱不多,却用量很大,因而对于消费者来讲用于火柴的实际费用并不低廉。
自上海引人国外“永久性打火器”产品生产后,此类产品的点火棒系螺纹结构,取出和放入均需旋拧3-4下才行,确不及普通火柴方便,同时在晚上无灯光时很难使用,有的推入式点火棒采用经向密封圈,易于老化,安全和密封欠可靠,再者2-3次要加注燃油一次,特别是点火片周围的棉纱,在油量不足时极易烧尽,从而很快就失去了点火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集普通火柴和上述各种点火器之所长,并克服各自的弊端,并将一种不以木材为基材的、同时和圆珠笔融为一体,从而进一步开发出新一代的产品。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设计方案来实现的。现参照附图对此设计的结构、外形及其性能作如下描述


图1是点火书写的外形图(正视)。
图2是点火书写笔的剖视图(右视)。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由点火器1和书写笔2上下两部分通过螺纹连接组成。
所述点火器包括火柴棒3、特种合成金棒4,带钩肩5、长笔杆6,导向套7,贮油器8,及密封圈9各一件构成;所述火柴棒3包括塑料柄、薄管11、摩擦片12和引燃线13各一件构成。所述带钩肩盖5的中间设有带二小槽的异形孔,其孔底端面呈螺旋升角状,通过塑柄10上的两凸缘与此螺旋升角面的相对拧动,并领先密封圈的弹性得以锁紧密封和松开取出火柴棒3的目的。所述塑柄10之头部锥体制及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操作时不须目视,仅凭手感就能准确点火,解决了夜晚无灯时难以操作的问题,因采用塑料为基材,比原黄铜为基材的成本降低了四分之三。
所述书写笔部分,包括短笔杆14,旋套15,动套16,锒圈17,护套18,芯座19和笔芯20构成。长笔杆6和短笔杆14之间系螺纹连接。长笔杆下端的小圆柱结构对芯座19起轴向限位作用。短笔杆14之内壁设有凸筋,以限制芯座19在旋套15拧动时,通过一对螺纹付的作用而实现轴向运动,即达到笔芯20伸出笔端或藏入笔内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造型别致,结构新巧,价格低廉,一物两用,携带方便。具有点火率高,安全与密封性好,能防水,耐潮、抗风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不论是用于点火或是书写,均可长期反复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1、需点火时,将塑柄9反时针方向旋拧一下,即可取出火柴棒3,用其尾部的摩擦片和特种合金棒4沿一定夹角平行擦划,即能点着火苗。用毕吹灭再将此棒插入导形槽,反向旋拧一下,方可锁紧密封。此时又恢复到火柴棒端与贮油器8及汲油状态。
当燃油用完后,可沿带钩肩盖中间的异形孔,重新注入燃油(约2CC),如此周而复始,可反复使用。
2、需书写时,用手指拧动旋套15,笔芯20便徐徐伸出笔端,方可书写,不用时反向拧动旋套,便又藏入笔杆之中。当笔芯书写油用完时,旋下短杆,退出笔芯,即可更换新的笔芯,继续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点火书写两用笔,其特征在于由点火器1和书写笔2上下两个部分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书写两用笔,其特征在于点火器呈笔形,包括火柴棒3、特种合金棒4、带钩肩盖5、长笔杆6、导向套7、贮油器8和密封圈9;带钩肩盖5中间制有带二个小槽的异形孔,其孔底端面呈螺纹升角状,在肩盖的外侧置有一槽形挂钩,特种合金棒镶嵌其凹槽之中;贮油器呈长管形空心圆锥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火书写两用笔,其特征在于书写笔2包括短笔杆14、旋套15、动套16、锒圈17、护套18、芯座19和笔芯20,短笔杆14之内壁设有凸筋;动套16和芯座19系由一多头螺杆副结构联接。
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点火书写两用笔,其特征在于长笔杆6和短笔杆14系由一组螺纹联接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点火书写两用笔,其特征在于火柴棒3的上端制有塑柄10,其塑柄头部锥体上制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并与其尾部圆周上置有的两个对称凸缘在一个中心平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由点火器和书写笔上下两个部分构成。点火器部分包括一长笔杆体、一火柴棒、一特种合金棒和一密封圈;书写部分包括一短笔杆、一旋套、一动套、一镶圈、一护套和一笔芯组件。本实用新型选形别致、结构新巧、携带方便、一物两用,价格低廉、能防水、耐潮、抗风,并可节省大量木材,由于改善了点火特性,即便在黑夜中可轻易操作,广泛适用于日常生活,医疗卫生以及室内外等各种场合。
文档编号B43K29/16GK2112511SQ9123062
公开日1992年8月12日 申请日期1991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1991年11月30日
发明者刘邦庆 申请人:刘邦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