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证夹之改良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2058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识别证夹之改良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夹子,特别是关于一种识别证夹之改良构造。
以往常用于识别证上之夹子,其具有一第一夹片,一第二夹片,一弓形弹簧及一梢,其中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系呈独立之单体,且其两侧相对凸出一对凸耳,凸耳之前端均设有一孔,而弓形弹簧系呈独立之单体置于上述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之间,其上末端分别顶住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之顶端部位,供梢穿过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凸耳之孔及弓形弹簧之中间通道,而限制呈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之末端部位。相对向内靠拢,以利于自二夹片之顶端部位,施以一相对向内之力量,压迫弓形弹簧压缩之后,二夹片之末端会相对向外张开,并于二夹片顶端相对向内之力量消失时,利用弓形弹簧之回释力,可使二夹片末端产生一相对向内之力量,以利于该二末端夹持物品。
上述之夹子其由四个独立单体组合而成,在制造时,必须以人工耐心组合装配,对于劳工短缺、工资日益高涨而言,形成制造业者之一大困扰。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识别证夹之改良构造,其夹体各部份一体连结,适于利用机器一体冲压成型,解决人工装配组合之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产品具有一对相对应之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以及位于该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之间用来提供该二夹片一弹性张开及回释迫紧力量之连结部;该连结部具有一末端与上述第一夹片之顶端一体连结之第一斜部,及一末端与上述第二夹片之顶端一体连结之第二斜部,以及二端分别与上述第一斜部及第二斜部之前端一体连结之凹形弹性部,当自二夹片之顶端施以一相对向内压迫之力量时,二斜部带动凹形弹性部之凹部外张变形,并且二夹片之底端相对外张,并于该向内压迫之力量消失时,凹形弹性部之凹部回释,产生一使二夹片之顶端相对向外面底端相对向内之力量,利于二夹片底端夹持物品。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纵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二夹片之底端张开时之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使用示意图。
请参阅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之识别证夹具有一第一夹片(30),具有一顶端(32)及一底端(34)。
一第二夹片(36),对应上述第一夹片(30),具有一顶端(38)及一底端(40)。
一连结部(42),具有一第一斜部(44)、一第二斜部(46)及一凹形弹性部(48),第一斜部(44)具有一末端(50)及一前端(52)、与第一夹片(30)呈一斜角伸展,且其末端(50)并与第一夹片(30)之顶端(32)一体连结。第二斜部(46)对应第一斜部(44)亦具有一末端(54)及一前端(56),并与第二夹片(36)呈一斜角伸展,且其末端(54)与第二夹片(36)之顶端(38)一体连结。凹形弹性部(48)具有一凹形开口部位(58),该凹形开口部位(58)之两端部(60)、(62)分别与上述二斜部(44)、(46)之前端(52)、(56)一体连结。
藉上述组成之识别证夹,当自二夹片(30)、(36)之顶端(32)、(38)施以一相对向内之力量,并经由二斜部(44)、(46)使凹形弹性部(48)之开口部位(58)向外张开时,二夹片(30)、(36)之底端(34)、(40)即允许相对向外张开一空间,如图2所示。而当施以二夹片(30)、(36)之顶端(32)、(38)相对向内之力量消失时,凹形弹性部(48)产生一弹性回释力,并藉二斜部(44)、(46)使二夹片(30)、(36)之顶端(32)、(38)产生一相对向外之力量,并进而使二夹片(30)、(36)之底端(34)、(40)相对产生一相对向内之力量,以利于该二底端(34)、(40)夹持物品,如图3所示。
如上述之构造,本实用新型适于利用现有冲压技术一次冲压成型,可提供自动化之生产过程,解决人力短缺之问题。
权利要求1.一种识别证夹之改良构造,具有一对相对应之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以及位于该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之间用来提供该二夹片一弹性张开及回释迫紧力量之连结部;其特征在于该连结部具有一第一斜部、一第二斜部及一凹形弹性部,第一斜部具有一末端及一前端,与第一夹片呈一斜角伸展,且其末端并与第一夹片之顶端一体连结;第二斜部对应第一斜部亦具有一末端及一前端,并与第二夹片呈一斜角伸展,且其末端与第二夹片之顶端一体连结;凹形弹性部具有一凹形开口部位,该凹形开口部位之两端部分别与上述二斜部之前端一体连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识别证夹之改良构造。它具有一对相对应之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以及位于该第一夹片与第二夹片之间用来提供该二夹片一弹性张开及回释迫紧力量之连结部,连结部具有第一斜部、第二斜部及凹形弹性部,其与第一夹片及第二夹片一体连结。该产品适于利用现有冲压技术一次冲压成型,可提供自动化之生产过程,降低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G09F3/08GK2376034SQ9923518
公开日2000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99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1999年1月15日
发明者陈聪仁 申请人:陈聪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