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静物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30719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静物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美术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静物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提高,美术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静物架作为摆放模型、实物的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到美术学习之中,但在外出写生时,携带静物架的同时,还需要单独使用工具箱来放置铅笔,橡皮,刀具等美工用具,携带起来十分不便,并且现有的静物架多为折叠式,存在折叠与打开两种状态,其在打开状态仅仅依靠折叠架抵靠在底座上完成位置的固定,缺少可靠的限位装置,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折叠静物架,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静物架,包括置物板、X型折叠架、底座与掀板,所述X型折叠架包括第一折叠架、第二折叠架与折叠轴,所述第一折叠架的中部与第二折叠架的通过折叠轴铰接,所述第一折叠架、第二折叠架的顶部分别与所述置物板底部的前侧、后侧铰接,第一折叠架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的后侧铰接,底座的前侧设置有止退台,第二折叠架的底部抵靠在所述止退台上,所述掀板铰接在置物板上,掀板与置物板之间设置有拉杆,所述置物板的侧壁上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中可水平滑动的设置有置物盒,所述置物板上通过转轴转动设置有磁铁片,所述置物盒上配合所述磁铁片设置有L型铁片;

所述止退台与第二折叠架之间通过快拆销钉连接,快拆销钉的杆部设置有分别与止退台、第二折叠架位置相对应的两处卡珠,卡珠内部连接有弹性元件,所述止退台、第二折叠架上配合所述快拆销钉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中配合所述卡珠设置有环形卡槽。

进一步,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防滑橡胶。

进一步,所述快拆销钉的端部设置有拉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在置物板上设置有置物盒,可以方便的收纳各种绘画工具,不需要额外配备工具盒,非常方便;磁铁片与L型铁片的限位方式,使得置物盒的固定非常可靠;快拆销钉的设置,增加了整体在展开状态时的可靠性,安全系数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拆销钉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折叠静物架,包括置物板1、X型折叠架2、底座3与掀板4,X型折叠架2包括第一折叠架5、第二折叠架6与折叠轴7,第一折叠架5的中部与第二折叠架6的通过折叠轴7铰接,第一折叠架5、第二折叠架6的顶部分别与置物板1底部的前侧、后侧铰接,第一折叠架5的底部与底座的后侧3铰接,底座3的前侧设置有止退台7,第二折叠架6的底部抵靠在止退台7上,掀板4铰接在置物板1上,掀板4与置物板1之间设置有拉杆8,置物板1的侧壁上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中可水平滑动的设置有置物盒9,置物盒9中可以放置绘画工具,置物板1上通过转轴10转动设置有磁铁片11,置物盒9上配合磁铁片11设置有L型铁片12,磁铁片11在与L型铁片12依靠形状配合进行卡位的同时,利用磁性进一步保证了连接的可靠性,避免在运输的过程中,由于颠簸等因素导致二者的分离。

止退台7与第二折叠架6之间通过快拆销钉13连接,快拆销钉13的杆部设置有分别与止退台7、第二折叠架6位置相对应的两处卡珠13a,卡珠13a内部连接有弹性元件,止退台7、第二折叠架6上配合快拆销钉13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中配合卡珠13a设置有环形卡槽14,快拆销钉13的端部设置有拉环13b,设置快拆销钉13的固定方式,不仅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而且拆装方便。

底座3的底部设置有防滑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