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934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
品.O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的一种处理盒100的透视图,处理盒100包括粉仓1和显影仓2,为描述方便,在此定义与图1中L所示方向平行的方向为处理盒100的纵向,与L所示方向垂直的方向为处理盒100的横向,即与图1中S所示方向平行的方向。粉仓1包括用于为显影仓2提供碳粉的送粉板12,显影仓2包括用于控制送粉板12运动的搅拌杆22和用于为搅拌杆22提供动力的搅拌齿21。如图1所示,搅拌杆22的纵向两端设置有搅拌杆曲臂221 ; 送粉板12由多个送粉条121并列组合而成,相邻的两个送粉条121之间形成有开口 IM ; 送粉板12与搅拌杆曲臂221相对的位置处设置有竖板122 ;送粉板12上与送粉板一体形成有挂钩123a ;拉簧11的一端挂接在挂钩123a上,另一端挂接在位于粉仓盖13上的挂钩 123b上(见图2A)。图2A、图2B和图2C是沿着与图1中L所示方向相反的方向看去,送粉板12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当处理盒100被装入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后,处理盒100的齿轮组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接收驱动力并传递给搅拌齿21,搅拌杆22在搅拌齿21的驱动下开始旋转,如图 2A所示,送粉板12位于其初始位置,搅拌杆曲臂221沿图中箭头H所示方向运动,其运动轨迹如图2A中虚线圆所示;由于送粉板12上的竖板122与搅拌杆22上的搅拌杆曲臂221 相对设置,因此,当搅拌杆曲臂221转动到图2A中所示位置时,搅拌杆曲臂221开始与竖板 122接触,此时,转动的搅拌杆曲臂221推动竖板122进而带动送粉板12沿图2A中M所示方向运动,在送粉板12沿M所示方向运动的同时,处于初始状态的拉簧11逐渐被拉长;搅拌杆曲臂221继续沿图中虚线圆所示的运动轨迹旋转至图2B所示位置,即搅拌杆曲臂221 与竖板122脱离接触的瞬间,被拉至最长状态的拉簧11开始收缩变形,并拉动送粉板12沿图2B中箭头K所示方向运动,同时,送粉板12上的开口 IM将粉仓1中的碳粉带至显影仓 2 ;如图2C所示,拉簧11恢复到图2A所示的初始状态后,送粉板12也将停在图2A所示的初始位置,等待与搅拌杆曲臂221下一次接触,当搅拌杆曲臂221沿图中虚线圆所示的运动轨迹再次旋转至图2A所示位置时,送粉板12将重复上述往复运动,从而将粉仓1中的碳粉不断的送入显影仓2。然而,所述送粉板12的运动方向仅限于图2A中M所示方向和图2B中K所示方向, 如上所述,当送粉板12沿图2B中K所示方向运动时,粉仓1中的碳粉被送粉口 IM带至显影仓2中;当送粉板12沿图2A中M所示方向运动时,被带至显影仓2中的碳粉大部分又被送粉口 IM带回,且送粉板12需要被所述搅拌杆曲臂221推动才能开始运动,因此,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送粉板12的运动时间较少,最终被送至显影仓2中的碳粉量较少,易产生显影仓的碳粉供应不足现象。[0006]另外,如图2A所示,送粉条121的上表面121a的面积小于下表面121b的面积,当粉仓1中的碳粉被大量消耗时,由于送粉条121上窄下宽的结构,送粉条121将很难穿透粉仓1中剩余的碳粉,相应地,由送粉口 1 带至显影仓2的碳粉量也将不能达到正常水平; 且送粉条121的下表面121b与粉仓1的底面之间集聚的碳粉将不能被送粉口 IM带至显影仓2,因此,粉仓1中将会有较多残余的碳粉。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处理盒,以解决现有处理盒因送粉板的运动时间较少而导致显影仓的碳粉供应不足现象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处理盒,包括粉仓和显影仓,所述粉仓包括送粉板,所述显影仓包括搅拌杆, 所述搅拌杆用于接收来自外界的驱动力,在所述搅拌杆的纵向两端形成有搅拌杆曲臂,所述送粉板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搅拌杆曲臂连接,横向另一端通过支撑机构与所述处理盒的内壁连接,其特征是,所述送粉板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还包括连接臂,所述送粉板通过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搅拌杆曲臂连接,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送粉板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送粉板纵向两端的导杆和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纵向内侧用于接纳所述导杆并可使导杆在上面滑动的导轨。所述导轨包括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下导轨由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夹角为直角,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送粉板纵向复位机构。所述纵向复位机构为设置于所述送粉板与所述处理盒内壁之间的弹性元件。所述纵向复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粉仓底面的复位柱和设置于所述送粉板上与所述复位柱位置相匹配的导槽,所述导槽的一个末端具有复位面,所述复位面为曲面,所述复位柱位于所述导槽中。所述支撑机构为第二搅拌杆,所述第二搅拌杆的纵向两端形成有第二搅拌杆曲臂,所述送粉板的横向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所述搅拌杆曲臂、第二搅拌杆曲臂和所述送粉板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所述送粉板包括多个并列组合的送粉条,相邻的两个送粉条之间形成有开口。所述送粉条的上表面面积大于下表面面积。在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送粉板的横向一端与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送粉板随着搅拌杆曲臂的转动而同步运动,同现有的送粉板与搅拌杆曲臂不直接连接,只有在搅拌杆曲臂转动到一定的位置时抵接送粉板相比,大大增加了送粉板的运动时间,增加了碳粉进入显影仓的供应量,解决了现有处理盒因送粉板的运动时间较少而导致显影仓的碳粉供应不足现象的技术问题。由于还包括连接臂,送粉板通过连接臂与搅拌杆曲臂连接,连接臂的一端与送粉板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送粉板纵向两端的导杆和设置于处理盒纵向内侧用于接纳导杆并可使导杆在上面滑动的的导轨,导轨包括上导轨和下导轨,下导轨由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组成,第一平面与第二平面的夹角为锐角,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夹角为钝角,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夹角为直角,支撑机构还包括送粉板纵向复位机构。通过支撑机构和搅拌杆曲臂的配合使送粉板上下和横向运动的同时还做纵向往复运动,使碳粉更容易从送粉板进入显影仓。由于支撑机构为第二搅拌杆,第二搅拌杆的纵向两端形成有第二搅拌杆曲臂,送粉板的横向另一端与第二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送粉板两端同步做横向和上下的大幅运动,大大增加了送粉板的运动时间,使碳粉更容易从送粉板进入显影仓,而且第二搅拌杆的端部还设置有可驱动第二搅拌杆转动的驱动机构,使得送粉板两端的搅拌杆同时驱动送粉板两端同步做横向和上下的大幅运动,具有足够的动力带动送粉板,使碳粉更容易从送粉板进入显影仓。

图1是现有技术中处理盒的透视图。图2A、图2B和图2C是现有技术中处理盒的送粉板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涉及的处理盒的透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涉及的处理盒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涉及的处理盒的导轨放大结构图。图6A、图6B和图6C是沿着图4中1_1方向看去的送粉板导杆在导轨上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图7A、图7B、图7C和图7D是沿着图4中J-J方向看去的送粉板导杆在导轨上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方案一的处理盒透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方案二的送粉板的部分放大结构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具有方案二的送粉板结构的处理盒的透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方案二的处理盒的导槽的俯视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将导杆沿着图4中I-I方向和J-J方向的运动过程整合到一个三维坐标系中的示意图。图13A、图1 和图13C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处理盒的送粉板的运动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3至图13C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实施例图3是本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200的透视图,同上述处理盒100,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200具有与处理盒100相同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处理盒200也包括粉仓1和显影仓2,粉仓1包括用于为显影仓2提供碳粉的送粉板32,显影仓2包括用于控制送粉板32 运动的搅拌杆22和用于为搅拌杆22提供动力的搅拌齿21。如图3所示,所述送粉板32由多个送粉条321并列组合而成,在相邻的两个送粉条321之间形成有开口 325 ;搅拌杆22的纵向两端形成有搅拌杆曲臂221 ;所述送粉板32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搅拌杆曲臂221通过连接臂31连接;所述连接臂31的一端与送粉板32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搅拌杆曲臂221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所述连接臂31用于为送粉板32提供动力。图4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处理盒2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处理盒200 还包括支撑机构,所述送粉板32的横向另一端通过支撑机构与所述处理盒200的内壁连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送粉板32纵向两端的用于导引送粉板32运动的导杆322、设置于处理盒200的纵向内侧用于接纳所述导杆322并可使导杆在上面滑动的导轨和纵向复位机构,导轨由上导轨34和下导轨35组成,导杆322在导轨上的运动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图5是图4中圆R所示区域的放大结构图,如图5所示,上导轨34位于下导轨35 的正上方,下导轨35由第一平面351、第二平面352和第三平面353组成,且所述第一平面 351与第三平面353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平面351与第二平面352不互相垂直,而是呈一定夹角,优选的此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平面352与第三平面353也不互相垂直,二者也呈一定的夹角,优选的此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平面351与粉仓底面平面36呈一定的夹角,优选的此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平面352和第三平面353均与粉仓底面平面36垂直。图6A、图6B和图6C是沿着图4中1_1方向看去的送粉板导杆322在导轨上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如图6A所示,导杆322位于所述第一平面351与粉仓底面平面36交汇的初始位置A处,送粉条321的上表面321a的面积大于下表面321b的面积。当连接臂31在搅拌杆曲臂221的作用下带动送粉板32沿处理盒200的横向方向运动时,导杆322首先沿下导轨 35的第一平面351向上滑动,即由图6A中位置A处向位置B处滑动;待导杆322到达下导轨35的最高点即图6B中所示位置B处时,导杆322与上导轨34接触,在上导轨34的限制下,仍保持向上滑动的导杆322转向沿第二平面352向粉仓底面平面36滑动,如图6C所示, 导杆322滑至图5中下导轨35的第二平面352与粉仓底面平面36交汇的位置C处;随着搅拌杆曲臂221的继续旋转,搅拌杆曲臂221将带动连接臂31并拉动送粉板32向显影仓 2运动,此时,导杆322在粉仓底面平面36上沿第三平面353向显影仓2的方向滑动,即由图6C中位置C向位置A滑动。图7A、图7B、图7C和图7D是沿着图4中J-J方向看去的送粉板导杆322在导轨上的运动过程示意图。当导杆322位于图6A中的初始位置A处时,对应到图7A中,导杆322位于图中与边DG平行的位置,且导杆322的末端32 位于边DG的D处。下面对比图6A、图6B和图 6C并结合图7A、图7B、图7C和图7D描述导杆末端32 的运动轨迹。当导杆322由图6A中位置A处向位置B处滑动,并到达位置B处时,对应到图7A 中,导杆322沿图中的DE边运动,导杆末端32 由位置D处向位置E处运动,并到达位置E 处;当导杆322由图6B中位置B处向位置C处滑动,并到达位置C处时,对应到图7B中,导杆322沿图中的EF边运动,导杆末端32 由位置E处向位置F处运动,并到达位置F处; 当导杆322由图6C中位置C处向位置A处滑动时,对应到图7C中,导杆322沿图中的TO边运动,导杆末端32 由位置F处向位置G处运动,并到达位置G处。此时,沿着图4中I-I 方向看去的送粉板导杆322已回到其初始位置A处,但沿着图4中J-J方向看去的送粉板导杆322并没有回到出发位置,如图7D所示,导杆322虽然已位于与边DG平行的位置,但导杆322的末端32 仅到达边DG的G处,导杆322需沿⑶边运动,使导杆末端32 由位
6置G处向位置D处运动。要使上述导杆末端32 由图7D中的位置G处向位置D处运动,本实施例提供两种方案。方案一参考图8描述本方案,图8是本方案中处理盒200的透视图。如图8所示,纵向复位机构为在粉仓1内设置的压簧30,所述压簧30与所述具有上导轨34的导轨在粉仓1的纵向两端相对设置,压簧30的一端固定在粉仓1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送粉板32固定连接。在送粉板32由图7B所示位置运动到图7C所示位置的过程中,所述压簧30被压缩变形,如上所述,送粉板32继续由图7C所示位置运动到图7D所示位置,导杆末端32 位于图7D中的位置G处,在送粉板32的运动过程中,压簧30保持被压缩状态,一旦导杆末端 322a滑过位置G,被压缩的压簧30将释放压力推动送粉板32使送粉板导杆322回到其初始位置,即导杆末端32 由图7D中的位置G处回到位置D处。另外,本方案还可以是在粉仓1的纵向端与所述压簧30相对设置的拉簧(未示出),拉簧的一端固定在粉仓1的内壁上,另一端与所述送粉板32固定连接。同样的,在送粉板32由图7B所示位置运动到图7C所示位置的过程中,拉簧被拉长,一旦所述导杆末端32 滑过位置G,被拉长的拉簧拉动送粉板32使导杆322回到其初始位置,即导杆末端 322a由图7D中的位置G处回到位置D处。方案二参考图9、图10和图11描述本方案,图9是本方案送粉板32的部分放大结构图, 如图9所示,纵向复位机构包括设置在送粉板32的纵向中间部的一个导槽3M和与粉仓底面平面36—体形成的复位柱33(见图10),在处理盒200的横向方向上,导槽324的一个末端具有复位面323 ;图10是具有本方案的送粉板结构的处理盒的透视图,如图所示,复位柱33位于导槽324中;图11是所述导槽324的俯视图,当导杆322位于图7D中所示位置时,如图11所示,位于导槽324中的复位柱33处于图11中的位置P处。如上所述,由于复位柱33与粉仓1 一体形成,送粉板32在送粉时,实际是导槽3M在相对复位柱33运动,但为了描述方便,下文中以复位柱33相对导槽324的运动来说明。随着送粉板32继续向显影仓2运动,复位柱33相对导槽3M在图11中的复位面323上沿箭头N所示方向运动,并最终到达图11中位置Q处,而实际上导槽3M相对复位柱33是从位置Q处运动到了位置 P处,同时,如图7D所示,导杆322沿⑶边运动,导杆末端32 由位置G处回到位置D处。图12是将导杆322沿着图4中1_1方向和J-J方向看去的上述运动过程整合到一个三维坐标系中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三维坐标系是以粉仓底面平面36上离所述下导轨35最近的直角顶点0为原点而建成,其中XOY平面与所述粉仓底面平面36平行,即与上述沿着图4中J-J方向看去的示意图对应;XOZ平面与下导轨35的第三平面353平行, 即与上述沿着图4中I-I方向看去的示意图对应。导杆322在XOZ平面内沿着图12中箭头所示方向在三角形ABC各顶点之间做往复运动;导杆322在XOY平面内沿着图12中箭头所示方向在四边形DER;各顶点之间做往复运动;所述三角形ABC和四边形DER;各顶点在下导轨35上的对应位置如图5所示。如上所述,所述导杆322沿着所述导轨的第一平面351、第二平面352和第三平面 353做往复折线运动。详细来说,导杆322在下导轨35的第一平面351上的运动轨迹对应图12中XOZ平面上的AB边和XOY平面上的DE边;导杆322在下导轨35的第二平面352 上的运动轨迹对应图12中XOZ平面上的BC边和XOY平面上的EF边;导杆322在下导轨 35的第三平面353上的运动轨迹对应图12中XOZ平面上的CA边和XOY平面上的!7G边; 最后,导杆322从下导轨35的第三平面353与第一平面351的交汇处,即XOY平面内的位置G处回复到其初始位置D处的运动轨迹对应图12中XOY平面上的⑶边。在所述导杆322沿所述下导轨35的第二平面352和第三平面353滑动的同时,所述送粉板32上的开口 325将粉仓1中的碳粉送入显影仓2。如上所述,送粉条321的上表面321a的面积大于下表面321b的面积,且送粉板32在向远离显影仓2的方向运动时,导杆322沿所述下导轨35的第一平面351向上滑动,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送粉板32在远离显影仓2的同时被下导轨35的第一平面351抬升,使得送粉板32不会将已送入显影仓2中的碳粉带回粉仓;且由于送粉板12与搅拌杆曲臂221同步运动,大大增加了送粉板12的运动时间,从而保证了显影仓2内的碳粉供应充足。然后导杆322沿所述下导轨35的第二平面352向粉仓底面平面36滑动,而送粉板32的下表面窄上表面宽的结构使送粉板更易穿透粉仓1中的碳粉,从而,即使在粉仓1中的碳粉已被大量消耗的情况下,送粉板32也能够保证将足够的碳粉送入显影仓中,且送粉条321与粉仓底面平面36之间集聚的碳粉量将减少,相应的,处理盒200的残粉量也将减少。第二实施例图13A、图1 和图13C是本实施例中送粉板32的运动过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涉及与上述实施例名称相同的部件在下文中使用相同的编号,且本实施例涉及的处理盒300 具有与上述实施例中处理盒200相同的横向方向和纵向方向。如图13A所示,处理盒300除了在显影仓2中具有搅拌杆22,在粉仓1中也具有做为支撑机构的第二搅拌杆M,所述第二搅拌杆M的纵向两端形成有第二搅拌杆曲臂241 ;沿处理盒300的横向方向,送粉板32 的两个末端分别与所述搅拌杆曲臂221和第二搅拌杆曲臂Ml以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因此,所述搅拌杆曲臂221、第二搅拌杆曲臂241和所述送粉板32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所述搅拌杆22通过搅拌齿(未示出)从外界接收驱动力,搅拌杆曲臂221与搅拌杆22 —起旋转,由于搅拌杆曲臂221连接着送粉板32的一端,因此,转动的搅拌杆曲臂 221带动送粉板32 —起转动。如上所述,沿着处理盒300的横向方向,送粉板32的另一末端与第二搅拌杆曲臂241连接,因此,转动的送粉板32带动第二搅拌杆曲臂241转动,进一步地,第二搅拌杆M也将随着第二搅拌杆曲臂241 —起转动。搅拌杆22接收驱动力并通过送粉板32传递给第二搅拌杆对,使搅拌杆22、送粉板32和第二搅拌杆M同步转动,因此,送粉板32的横向两端同步做横向和上下大幅运动,大大增加了送粉板32的运动时间, 碳粉更容易被送入显影仓2中。如图1 所示,送粉板32转动到离粉仓1的底面平面36最远的位置;如图13C所示,送粉板32转动到即将与粉仓1的底面平面36紧贴的位置,本实施例中,送粉板32仍然具有下表面窄上表面宽的结构,搅拌杆22、送粉板32和第二搅拌杆M同步逆时针旋转,从而将粉仓1中的碳粉送入显影仓2中。如上所述,送粉板32完成图13A所示的送粉动作后,将会转动到图1 所示的离粉仓1的底面平面36最远的位置,而不会将已送入显影仓2中的碳粉重新带回粉仓中,从而保证了显影仓2的碳粉供应充足;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送粉板32仍然具有下表面窄上表面宽的结构,因此,送粉板32在送粉时,可大量减少送粉条321与粉仓1的底面平面36之间集聚的碳粉量,处理盒300的残粉量也将大量减少。
权利要求1.一种处理盒,包括粉仓和显影仓,所述粉仓包括送粉板,所述显影仓包括搅拌杆,所述搅拌杆用于接收来自外界的驱动力,在所述搅拌杆的纵向两端形成有搅拌杆曲臂,所述送粉板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搅拌杆曲臂连接,横向另一端通过支撑机构与所述处理盒的内壁连接,其特征是,所述送粉板的横向一端与所述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还包括连接臂,所述送粉板通过所述连接臂与所述搅拌杆曲臂连接,所述连接臂的一端与所述送粉板转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送粉板纵向两端的导杆和设置于所述处理盒纵向内侧用于接纳所述导杆并可使导杆在上面滑动的导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导轨包括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下导轨由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平面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三平面的夹角为直角,所述支撑机构还包括送粉板纵向复位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纵向复位机构为设置于所述送粉板与所述处理盒内壁之间的弹性元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纵向复位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粉仓底面的复位柱和设置于所述送粉板上与所述复位柱位置相匹配的导槽,所述导槽的一个末端具有复位面,所述复位面为曲面,所述复位柱位于所述导槽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支撑机构为第二搅拌杆,所述第二搅拌杆的纵向两端形成有第二搅拌杆曲臂,所述送粉板的横向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搅拌杆曲臂、第二搅拌杆曲臂和所述送粉板构成平行四边形连杆机构。
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任一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送粉板包括多个并列组合的送粉条,相邻的两个送粉条之间形成有开口。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是,所述送粉条的上表面面积大于下表面面 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处理盒,包括粉仓和显影仓,粉仓包括送粉板,显影仓包括搅拌杆,搅拌杆的纵向两端设置有搅拌杆曲臂,送粉板的横向一端与搅拌杆曲臂连接,横向另一端通过支撑机构与处理盒的内壁连接,送粉板的横向一端与搅拌杆曲臂之间为套接方式的转轴连接。送粉板随着搅拌杆曲臂的转动而同步运动,同现有的送粉板与搅拌杆曲臂不直接连接,只有在搅拌杆曲臂转动到一定的位置时抵接送粉板相比,大大增加了送粉板的运动时间,增加了碳粉进入显影仓的供应量,解决了现有处理盒因送粉板的运动时间较少而导致显影仓的碳粉供应不足现象的技术问题。
文档编号G03G21/18GK202217133SQ20112026933
公开日2012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7日
发明者刘金莲, 曹建新, 林华深 申请人: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