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薄化聚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4693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薄化聚光组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太阳能利用技术领域,特别设及一种轻薄化聚光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太阳能具有清洁、无资源地域限制、对人类来说永无枯竭等优良特性,越来越受到 人们的青睐,其中太阳能光伏利用即太阳光通过光伏器件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尤其引人 注目。但由于光伏系统中的光伏电池价格昂贵,致使现阶段光伏发电的发电成本较常规发 电成本高出数倍,因此光伏技术还没有迎来大规模应用的时代。
[0003] 在目前的情况下,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聚光应用,即将太阳光 汇聚起来,再投射到光伏电池上,W较少的太阳电池发出与聚光器入射面积相当的电量,有 效提高光伏电池的利用效率。采用聚光的方法,用比较便宜的聚光器来部分代替昂贵的光 伏电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光伏发电的成本。
[0004] 现有专利(CN201020506278.3)中公开了一种聚光器的结构设计,该设计实现了光 线的精确控制,得到了一种光斑能量分布非常均匀的聚光器。但是,其缺点在于,采用该聚 光器聚焦之后其焦距一般较长,F/#-般为1.5左右,使得最终的光伏组件比较厚重,安装运 输都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即能够使得光斑均 匀又能缩短焦距,降低组件厚度的轻薄化聚光组件。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运样实现的:一种轻薄化聚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 光器上端面为向上凸起的上部聚光折射面,所述聚光器下端面为向下凸起的下部聚光折射 面,所述上部聚光折射面和下部聚光折射面均为非球面,平行入射的光线依次经过上部聚 光折射面和下部聚光折射面两次折射后,在所述聚光器下方的电池接收板上形成聚光光 斑,所述下部聚光折射面的轮廓形状随上部聚光折射面的轮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所述下 部聚光折射面的轮廓形状为在形成上部聚光折射面轮廓形状的平面坐标系中的曲线方程, 由W下方程组即可得到下部聚光折射面的曲线:
[001引其中,ho为玻璃厚度,b为第一条入射光线与y = h'直线的交点与Υ轴的垂直距离, h'为光斑到玻璃上表面的距离,Χ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在上部聚光折射面的起点,α0为第一条 入射光线通过上部聚光折射面后与X轴的夹角,?3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在下部聚光折射面横 截面的折射角,θ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在下部聚光折射面横截面的入射角,Φ 0为第一条入射 光线与下部聚光折射面横截面交点处的曲线法线与y轴的锐角夹角,Δ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 和第二条入射光线分别与玻璃下表面交点的距离,Δ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和第二条入射光 线分别与下部聚光折射面折射点的水平距离,η为材料折射率,Ν为一个自然数,即将整个曲 面的横截面分成Ν等分,d为光线等比压缩的比例,数值上等于
[0014] 本实用新型通过具有上下两个非球面的聚光折射面,对入射光线进行两次折射, 控制光线达到指定的位置并使光线快速汇聚,大大缩短了光程,使其组件厚度仅为单曲面 聚光器厚度的60%。
【附图说明】
[001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是本实用新型入射光线经过两次折射的原理图。
[0017] 图中标记:1为聚光器,101为上部聚光折射面,102为下部聚光折射面,201为第一 条入射光线。202为第二条入射光线,301为玻璃上表面,302为玻璃下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0019]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W下结合附图及实施 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W解释 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0] 如图1和2所示,一种轻薄化聚光组件,所述聚光器1上端面为向上凸起的上部聚光 折射面101,所述聚光器1下端面为向下凸起的下部聚光折射面102,所述上部聚光折射面 101和下部聚光折射面102均为非球面,平行入射的光线依次经过上部聚光折射面101和下 部聚光折射面102两次折射后,在所述聚光器1下方的电池接收板上形成聚光光斑,所述下 部聚光折射面102的轮廓形状随上部聚光折射面101的轮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所述下部聚 光折射面的外形尺寸略小于上部聚光折射面。
[0021] 其中,所述上部聚光折射面曲面为专利CN201210534148.4中公开的设计方法,所 述下部聚光折射面102的轮廓形状在形成上部聚光折射面101轮廓形状的平面坐标系中的 曲线方程,由W下公式得出:
[0022] 任意两条入射光线通过上部聚光折射面101的偏转角度α为已知,对于通过上部聚 光折射面101后的第一条入射光线201,令y 〇 = h〇,

[002引其中,ho为玻璃厚度,b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与y = h'直线的交点与Y轴的垂直距 离,h'为光斑到玻璃上表面301的距离,X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在上部聚光折射面101的起 点,α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通过上部聚光折射面101后与X轴的夹角,?3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 201在下部聚光折射面102横截面的折射角,θ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在下部聚光折射面102 横截面的入射角,Φο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与下部聚光折射面102横截面交点处的曲线法 线与y轴的锐角夹角,Δ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和第二条入射光线202分别与玻璃下表面 302交点的距离,Δ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和第二条入射光线202分别与下部聚光折射面 102折射点的水平距离,η为材料折射率;
[0029]由上述表达式可推导得到第η条入射光线的方程为:
[0036] 其中,Ν为一个自然数,即将整个曲面的横截面分成Ν等分,d为光线等比压缩的比 例,数值上等于公式1可由上部聚光折射面求得,将公式2代入公式3,结合公式1求得y ' η,将y ' η代入公式6求得βη,将y ' η代入公式2求得ΔΧ ',将ΔΧ '代入公式5求得X ' η,运样就得 到下部聚光折射面102的各点坐标(y'n,X'n),即得到下部聚光折射面102的曲线。
[0037] W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W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 一种轻薄化聚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器(1)上端面为向上凸起的上部聚光折 射面(101),所述聚光器(1)下端面为向下凸起的下部聚光折射面(102),所述上部聚光折射 面(101)和下部聚光折射面(102)均为非球面,平行入射的光线依次经过上部聚光折射面 (101)和下部聚光折射面(102)两次折射后,在所述聚光器(1)下方的电池接收板上形成聚 光光斑,所述下部聚光折射面(102)的轮廓形状随上部聚光折射面(101)的轮廓形状的变化 而变化,所述下部聚光折射面(102)的轮廓形状为在形成上部聚光折射面(101)轮廓形状的 平面坐标系中的曲线方程,由W下方程组即可得到下部聚光折射面(102)的曲线:其中,ho为玻璃厚度,b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与y = h'直线的交点与Y轴的垂直距离, h'为光斑到玻璃上表面(301)的距离,X0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在上部聚光折射面(101) 的起点,α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通过上部聚光折射面(101)后与X轴的夹角,?3〇为第一条 入射光线(201)在下部聚光折射面(102)横截面的折射角,θ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在下 部聚光折射面(102)横截面的入射角,Φο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与下部聚光折射面(102) 横截面交点处的曲线法线与y轴的锐角夹角,Δ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和第二条入射光 线(202)分别与玻璃下表面(302)交点的距离,Δχ/为第一条入射光线(201)和第二条入射 光线(202)分别与下部聚光折射面(102)折射点的水平距离,η为材料折射率,Ν为一个自然 数,即将整个曲面的横截面分成Ν等分,d为光线等比压缩的比例,数值上等于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轻薄化聚光组件,所述聚光器上端面为向上凸起的上部聚光折射面,所述聚光器下端面为向下凸起的下部聚光折射面,所述上部聚光折射面和下部聚光折射面均为非球面,平行入射的光线依次经过上部聚光折射面和下部聚光折射面两次折射后,在所述聚光器下方的电池接收板上形成聚光光斑,所述下部聚光折射面的轮廓形状随上部聚光折射面的轮廓形状的变化而变化。本实用新型通过具有上下两个非球面的聚光折射面,对入射光线进行两次折射,控制光线达到指定的位置并使光线快速汇聚,大大缩短了光程,使其组件厚度仅为单曲面聚光器厚度的60%。
【IPC分类】G02B19/00
【公开号】CN205157875
【申请号】CN201520944064
【发明人】黄忠
【申请人】四川钟顺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