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29614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键盘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多个白键和黑键的键盘设备,其中每个白键和黑键具有经由铰接部连接于基端部的键主体,由此键主体可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具有多个白键和黑键的键盘设备,每个键包括基端部、键主体、以及将键主体连接于基端部的铰接部,由此键主体可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H10-240228中公开的键盘设备中,由一体连接多个白键和黑键于共同基端部构成的键单元在白键和黑键的共同基端部稳定固定于键框架上。更具体地,键单元包括两白键单元和单一的黑键单元,而且黑键单元的基端部位于两白键单元的基端部之上。
但是,在日本专利特开H10-240228中公开的键盘设备中,每个白键和黑键的铰接部排列于相同的纵向(前后)方向,然而在白键和黑键之间,经常经受键按压操作的键主体的“主要操作部分”与键的基端部之间的距离有所不同。更具体地,由于黑键的自由端较白键的自由端距演奏者更远(换而言之,黑键的自由端位于白键的自由端之后),在黑键中键主体的“主要操作部分”与基端部之间的距离(即,键按压/释放方向的转动半径)短于在白键中的距离。因此,黑键难于获得充分的按键冲程,这也增加了黑键的触键力度。有鉴于此,黑键在演奏中的可操作性不及白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盘设备,该键盘设备中,在键按压/释放方向将每个黑键的主要操作部分的转动半径最大化,从而加强黑键在演奏中的可操作性。
为了达到此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个方案中,提供一种键盘设备,其包括支撑构件(10),具有键基端支撑部(15,16);以及键单元(KU),具有多个白键(20)和多个黑键(40),所述白键和所述黑键一体连接于共同基端部(30),所述共同基端部由所述支撑构件(10)的所述键基端支撑部(15,16)支撑,其中,每个所述白键(20)和所述黑键(40)包括基端部(21,41),键主体(23,43),以及铰接部(22,42b),该铰接部将所述键主体(23,43)连接于所述基端部(21,41),从而所述键主体(23,4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而且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铰接部(42b)位于每个所述白键的所述铰接部(22)的后方。
依本发明第一方案的键盘设备的配置,可将每个黑键的主要操作部分沿键按压/释放方向的转动半径最大化,从而加强黑键在演奏中的可操作性。
优选地,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并且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和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排列在大致同一纵向位置。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在设置使白键能够沿键排列方向摆动的铰接部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在使白键能够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的铰接部与白键基端部之间的空间,以适应白键的键主体沿键排列方向的偏移。
更优选地,所述另一铰接部(24)具有上端面(24a),该上端面作为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而形成。
利用这种更优选的实施例,能够在黑键的向下枢转期间避免黑键的铰接部与白键的另一铰接部之间的干扰。
优选地,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并且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装配在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的前端(42b1)与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
依此优选实施例,在设置使白键能够沿键排列方向摆动的铰接部的过程中,可有效利用使白键能够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的铰接部与白键基端部之间的空间,以适应白键的键主体沿键排列方向的偏移。
优选地,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具有横向叉状结构,该横向叉状结构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并且将所述铰接部在键排列方向上的总宽度(Wa)设置为大于所述黑键的关联键主体(43)的宽度(Wb)。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案中,提供一种键盘设备,其包括支撑构件(10),具有键基端支撑部(15,16);以及多个键,包括多个白键(20)和多个黑键(40),每个所述键包括基端部(21,41),键主体(23,43),以及铰接部(22,42b),该铰接部将所述键主体(23,43)连接于所述基端部(21,41),从而所述键主体(23,4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其中,在纵向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所述各白键(20)的基端部(21,41)以及所述各黑键(40)的基端部由所述支撑构件(10)的所述键基端支撑部(15,16)支撑,并且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铰接部(42b)位于每个所述白键的所述铰接部(22)的后方。
依本发明第二方案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键盘设备的有利效果。
优选地,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而且所述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和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排列在大致同一纵向位置。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更优选地,所述另一铰接部(24)具有上端面(24a),该上端面作为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而形成。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更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优选地,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而且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装配在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的前端(42b1)和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优选地,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具有横向叉状结构,该横向叉状结构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并且将所述铰接部在键排列方向上的总宽度(Wa)设置为大于所述黑键的关联键主体(43)的宽度(Wb)。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三个方案中,提供一种键盘设备,其包括支撑构件(10),具有键基端支撑部(15,16);以及键单元(KU),具有多个白键(20)和多个黑键(40),所述白键和所述黑键一体连接于共同基端部(30),所述共同基端部由所述支撑构件(10)的所述键基端支撑部(15,16)支撑,其中每个所述白键(20)和所述黑键(40)包括基端部(21,41),键主体(23,43),以及铰接部(22,42b),该铰接部将所述键主体(23,43)连接于所述基端部(21,41),从而所述键主体(23,4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其中,键单元的每个所述黑键(40)包括基端部(41),键主体(43),以及用于将所述键主体连接于所述基端部的连接部(42),其中,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连接部(42)包括自所述黑键的所述键主体的后端(43a)延伸的厚部(42a),以及连接于所述厚部(42a)和所述黑键的所述基端部(41)之间的薄铰接部(42b),并且使所述键主体(43)通过所述薄铰接部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转动,而且其中,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薄铰接部(42b)位于每个所述白键的所述铰接部(22)的后方。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优选地,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可围绕所述基端部沿键排列方向摆动,而且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薄铰接部(42b)和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排列在大致同一纵向位置。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更优选地,所述另一铰接部(24)具有上端面(24a),该上端面作为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而形成。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更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优选地,每个所述白键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沿键排列方向摆动,并且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装配在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薄铰接部(42b)的前端(42b1)与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优选地,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连接部(42)具有横向叉状结构,该横向叉状结构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并且将所述连接部(42)在键排列方向上的总宽度(Wa)设置为大于所述黑键的关联键主体(43)的宽度(Wb)。
依此优选实施例的设置,可提供相同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优选实施例的有利效果。
参照附图,根据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以上及其他目的,特性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键盘设备的纵向截面图。
图2是键单元的俯视图。
图3是键单元后半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从斜下角度来观察的黑键后半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现在,将参照显示其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来描述本发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键盘设备的纵向截面图。此键盘设备1配置为一个电子键盘乐器。以下,键盘设备1的演奏者侧(左侧,如图1所示)将被称为“前”侧。
如图1所示,键盘设备1具有键框架10,该键框架10置于一个由上壳体60和下壳体70构成的壳体中。在键框架10中,装配着多个键单元KU,每个键单元包括多个白键20和多个黑键40。每个键单元KU具有稳定固定于键框架10的共同基端部30,而且白键20和黑键40各自装配使其自由端部可垂直转动(摆动)。以下将具体描述键单元KU的装配。
键框架10通过多个螺钉72、73和74紧固于下壳体70。另外,下壳体70、上壳体60和键框架10具有由多个螺栓71紧固在一起的各自的前部。下壳体70和上壳体60具有各自的后部,通过将未显示的多个螺钉拧入下壳体70和上壳体60各自合适的点使所述后部相互紧固。下壳体70在其下部形成有例如用于安放电池的凹槽18。
以下,相同类型并与白键20和黑键40关联设置的键盘设备1的组成元件都由相同的标号来指定,但是当需要区别与白键20的关联和与黑键40的关联时,相同类型的关联组成元件通过在各自标号添加“W”和“B”来相互区分。
重量体50(50W和50B)装配在键框架10中并分别与白键20和黑键40关联。每个重量体50W和50B由关联的轴承51支撑从而可绕着枢轴14垂直转动,该枢轴14置于一体形成于键框架10的重量体支撑凸肋13上。每个重量体50(50W或50B)的几乎全部重量都集中在重量体50(50W或50B)的后端部52(52W或52B)。
悬挂驱动件29与白键20的前部底端一体形成,以使悬挂驱动件29可由此处向下延伸。悬挂驱动件45与黑键40的前部底端一体形成,以使悬挂驱动件45可由此处向下延伸。悬挂驱动件29和45具有固定于其下端的由橡胶等制成的弹性构件,并且悬挂驱动件29和45各自的下端用作直接驱动关联重量体50W和50B的驱动部分。当下部接合部53被驱动时,重量体50随关联键枢转,从而向键施加合适的惯力以实现与从声学钢琴获得的触感相似的触感。
上限止动件83从键框架10的上后部凸出,下限止动件84从键框架10的下后部凸出。可装配上限止动件83和下限止动件84与各个键关联,但在本实施例中,其共同装配用于多个键(例如,设备中所有的键或一个键单元KU中所有的键)。重量体50的后端部52与下限止动件84邻接,由此限定了重量体50及其关联键的无按压位置(初始位置)。另一方面,重量体50的后端部52与上限止动件83邻接,由此限定了重量体50及其关联键的按压末端位置(枢转末端位置)。
另外,键开开关(key-on switch)81装配在位于键框架10上的衬底80上,并且关联于各个白键20和黑键40。每个所述键开开关81检测关联一个键的按压。乐音发生器,图中未显示,基于键开开关81的检测结果产生乐音。
另外,键框架10的前部形成有多个键引导部12,每个键引导部12用于引导在按压时操作的关联键。键引导部12形成为与各个白键20关联。每个白键20具有形成有被引导部(图中未显示)的前端部20a,该被引导部用于与关联的一个键引导部12接合,从而被引导部与键引导部12之间的接合限制了白键20的前端部20a的横向运动并适当引导了白键20的前端部20a的适当垂直运动。
图2是键单元KU的俯视图。键单元KU包括两个白键单元KUW(KUW1和KUW2)和一个黑键单元KUB。在图2中,键单元KUB以虚线表示。图3是键单元KU后半部分的侧视图。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一个键单元KU以一个八度音程为单元形成,但是并非仅限于此,在包括多个键的情况下,键单元KU可另行设置。例如,多于两个八度音程的键可一体形成于键单元KU。如图2和图3所示,白键单元KUW包括第一白键单元KUW1和第二白键单元KUW2,在该第一白键单元KUW1中,配有各自音高名“D、F和A”的白键20一体连接于基端部21,在该第二白键单元KUW2中,配有各自音高名“C、E、G和B”的白键20一体连接于基端部21。黑键单元KUB由配有各自音高名“C#、D#、F#、G#和A#”的黑键40一体连接于基端部41而形成。
每个第一白键单元KUW1和第二白键单元KUW2以薄板形态通过将白键主体23经由各自垂直铰接部24和各自水平铰链22连接于关联基端部21而形成。连接于基端部21的垂直铰接部24在横向易于弯曲,因而当处于自由状态时,垂直铰接部24允许关联的白键主体23的自由端沿键排列方向(横向)摆动。关联白键20的前端部20a的此垂直铰接部24,键引导部12(参见图1)和未显示的被引导部,相互配合以适当纠正由于制造错误或装配错误导致的在键排列方向上白键主体23的位置偏移。
连接于垂直铰接部24前侧的水平铰链22在垂直方向易于弯曲,因而当处于自由状态时,水平铰链22允许白键主体23的自由端沿键按压/释放方向(垂直方向)围绕基端部21和垂直铰接部24枢转。另外,白键主体23的上后部形成有缓冲部25,该缓冲部25用于避免与进行枢转的关联黑键40发生干扰。
图4是从斜下角度来观察的黑键后半部分的立体图。如图3和图4所示,黑键单元KUB通过将多个黑键主体43经由连接部42连接于基端部41而形成。该连接部42包括厚部42a和薄水平铰接部42b。更具体地,厚部42a沿键排列方向和向后方向从各个黑键主体43的后端43a延伸,并且厚部42a和基端部41通过水平铰接部42b连接。
如图2(虚线)和图4所示,黑键主体43分别配有水平铰接部42b,并且水平铰接部42b形成在横向相互间隔的位置。更具体地,厚部42a后方的部分连接部42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因此水平铰接部42a具有横向叉状结构。另外,水平铰接部42b的沿键排列方向的总宽度Wa被设置为大于关联的黑键主体43的宽度Wb。
厚部42a充分厚于水平铰接部42b,因此几乎不会仅被诸如由键按压操作而给予的力所弯曲。近似于水平铰链22,水平铰接部42b基本上允许关联的黑键主体43的自由端沿键按压/释放方向围绕基端部41转动。严格地讲,白键主体23围绕其枢转的枢轴位于垂直铰接部24和水平铰链22之间的连接点PW,而各黑键主体43围绕其枢转的枢轴位于基端部41和水平铰接部42b之间的连接点PB(参见图3)。另外,各水平铰链22和水平铰接部42b的纵向中心基本对应于各白键主体23和黑键主体43的枢转运动的中心。
此处,由于水平铰接部42b为宽铰链,所以即使在没有键操作引导的情况下,黑键主体43的自由端(前端)在键按压期间沿键排列方向的摆动仍受到限制。另外由于水平铰接部42b具有叉状结构(其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所以即使使用宽铰链结构也可防止它们硬度过高,并提供使黑键主体43沿键按压方向可转动的优良铰接功能。因此,可一并获得免除键操作引导以及确保铰接功能的效果。
如图3所示,第二白键单元KUW2的基端部21,第一白键单元KUW1的基端部21,以及黑键单元KUB的基端部41从下依次堆叠并相互装配以形成共同基端部30。基端部21、21和41各自形成有穿过其中的多个螺钉紧固孔26、26和44。第二白键单元KUW2的基端部21的下部,也是共同基端部30的下部,形成有与其成面对关系的接触面27、28,并且接触面27、28相对于所述下部位于前后方向。
另外,如图3所示,在其上固定有共同基端部30的固定部15和16分别以与接触面27和28关联的方式形成在键框架10的上部上的、向键框架10的中心沿纵向稍微向后的各位置。固定部15和16通过从键框架10向上凸出的部分的各前后端面而形成。在纵向上键框架10在固定部15和16之间的中间部分中,形成有对应于各螺钉紧固孔26和44的多个螺钉孔17。
通过以相互相对的关系将共同基端部30的接触面27和28分别与固定部15和16接触,并将螺钉82(参见图1)经由共同基端部30的各自关联的螺钉紧固孔26和44拧入各自的螺钉孔17,将共同基端部30稳固固定于键框架10。从而将白键20和黑键40置于可在演奏操作中枢转的状态中。应当注意到,固定共同基端部30的方式并非仅限与此。
在一体形成的键单元KU中,每个黑键40的水平铰接部42b位于关联的白键20的水平铰链22的后方。因此,连接点PB也位于连接点PW的后方。此将使作为黑键40枢轴的基端部41(更准确的说是连接点PB)与其自由端之间的距离最大化,由此加强了黑键40在演奏中的可操作性。
另外,每个白键20的垂直铰接部24和关联黑键40的水平铰接部42b排列于大致同一纵向位置,换而言之,垂直铰接部24基本上正好位于水平铰接部42b之下。严格地讲,垂直铰接部24位于水平铰接部42的前端42b1和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简而言之,通过有效利用水平铰接部42b下方的空间来设置垂直铰接部24。
另外,垂直铰接部24具有上端面,该上端面作为向前下方略微倾斜的斜面而形成(参见图3),以避免在黑键40的向下枢转运动期间黑键40的水平铰接部42b和白键20的垂直铰接部24之间的干扰。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黑键40的水平铰接部42b位于关联白键20的水平铰链22的后方,所以可轻易保证黑键40的主要操作部分的转动半径增大。从而更容易获得黑键40的足够按键冲程,并使触感轻于先前技术。这样可改进黑键40在演奏中的可操作性。另外由于白键20的垂直铰接部24和黑键40的水平铰接部42b排列于大致同一纵向位置,并且垂直铰接部24位于水平铰接部42的前端42b1和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所以在设置垂直铰接部23时可有效利用水平铰链22和基端部21之间的水平铰接部42b下方空间,从而适应白键20的白键主体23沿键排列方向的偏移。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显示了一体形成有多个键的键单元KU,但是仅为示例,并非仅限于此,可采用各独立键的基端部在相同纵向位置对齐并由键框架10支撑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构件(10),具有键基端支撑部(15,16);以及键单元,具有多个白键(20)和多个黑键(40),所述白键和所述黑键一体连接于共同基端部(30),所述共同基端部由所述支撑构件(10)的所述键基端支撑部(15,16)支撑,其中,每个所述白键(20)和所述黑键(40)包括基端部(21,41),键主体(23,43),以及铰接部(22,42b),该铰接部将所述键主体(23,43)连接于所述基端部(21,41),从而所述键主体(23,4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而且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铰接部(42b)位于每个所述白键的所述铰接部(22)的后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并且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和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排列在大致同一纵向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铰接部(24)具有上端面(24a),该上端面作为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并且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装配在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的前端(42b1)与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具有横向叉状结构,该横向叉状结构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并且将所述铰接部在键排列方向上的总宽度(Wa)设置为大于所述黑键的关联键主体(43)的宽度(Wb)。
6.一种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构件(10),具有键基端支撑部(15,16);以及多个键,包括多个白键(20)和多个黑键(40),每个所述键包括基端部(21,41),键主体(23,43),以及铰接部(22,42b),该铰接部将所述键主体(23,43)连接于所述基端部(21,41),从而所述键主体(23,4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其中,在纵向位置对齐的状态下,所述各白键(20)的基端部(21,41)以及所述各黑键(40)的基端部由所述支撑构件(10)的所述键基端支撑部(15,16)支撑,并且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铰接部(42b)位于每个所述白键的所述铰接部(22)的后方。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而且所述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和所述每个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排列在大致同一纵向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铰接部(24)具有上端面(24a),该上端面作为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而形成。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23)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21)沿键排列方向摆动,而且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装配在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的前端(42b1)和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铰接部(42b)具有横向叉状结构,该横向叉状结构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并且将所述铰接部在键排列方向上的总宽度(Wa)设置为大于所述黑键的关联键主体(43)的宽度(Wb)。
11.一种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构件(10),具有键基端支撑部(15,16);以及键单元,具有多个白键(20)和多个黑键(40),所述白键和所述黑键一体连接于共同基端部(30),所述共同基端部由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键基端支撑部(15,16)支撑,其中每个所述白键(20)和所述黑键(40)包括基端部(21,41),键主体(23,43),以及铰接部(22,42b),该铰接部将所述键主体(23,43)连接于所述基端部(21,41),从而所述键主体(23,43)可围绕所述基端部(21,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其中,键单元的每个所述黑键(40)包括基端部(41),键主体(43),以及用于将所述键主体连接于所述基端部的连接部(42),其中,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连接部(42)包括自所述黑键的所述键主体的后端(43a)延伸的厚部(42a),以及连接于所述厚部(42a)和所述黑键的所述基端部(41)之间的薄铰接部(42b),并且使所述键主体(43)通过所述薄铰接部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41)沿键按压/释放方向转动,而且其中,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薄铰接部(42b)位于每个所述白键的所述铰接部(22)的后方。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白键(20)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可围绕所述基端部沿键排列方向摆动,而且每个所述黑键(40)的所述薄铰接部(42b)和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排列在大致同一纵向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铰接部(24)具有上端面(24a),该上端面作为向前下方倾斜的斜面而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白键具有装配于所述铰接部(22)和所述基端部(21)之间的另一铰接部(24),以使所述键主体可相对于所述基端部沿键排列方向摆动,并且每个所述白键(20)的所述另一铰接部(24)装配在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薄铰接部(42b)的前端(42b1)与后端(42b2)之间的纵向范围内。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键盘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黑键的所述连接部(42)具有横向叉状结构,该横向叉状结构具有空的横向内部部分,并且将所述连接部(42)在键排列方向上的总宽度(Wa)设置为大于所述黑键的关联键主体(43)的宽度(Wb)。
全文摘要
一种键盘设备,其中在按压/释放方向使每个黑键的主要操作部分的半径最大化,从而加强黑键在演奏中的可操作性。该键盘设备具有形成有固定部的键框架。在该键框架中,排列有多个键单元,所述键单元的每个具有多个白键和多个黑键,所述白键和所述黑键一体连接于由键框架的固定部支撑的共同基端部。每个白键和黑键包括基端部、键主体以及铰接部,该铰接部将所述键主体连接于所述基端部,从而键主体可围绕所述基端部沿键按压/释放方向摆动,并且每个黑键的铰接部位于每个白键的铰接部的后方。
文档编号G10B3/00GK1901029SQ20061010781
公开日2007年1月24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1日
发明者西田贤一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