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式打击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0672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键盘式打击乐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键盘式打击乐器,具有多个发声构件,每一个发声构件 都适于在被击打时发出音乐乐音。
背景技术
键盘式音板打击乐器已为人所知,其包括多个琴键、与分别与琴键相 应的琴槌动作单元(hammer action )、每一个都适于被相应的琴槌动作单元 击打的矩形音板(发声构件)、以及置于音板上方并使得由音板发出的乐音 在其中共鸣的共鸣箱(例如,参见日本实用新型/^开文献No.05-081895 )。 这种音板打击乐器的琴槌动作单元(hammer actions)与大钢琴的相似。当 任何琴键被演奏者按下时,相应的琴槌动作单元就会击打相关的音板,借此 该音板振动,以发出该音板特有的音高的音乐乐音。具有与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文献No.05-081895中公开的琴槌动作单元相 似的琴槌动作单元的大钢琴设置有弱音踏板(soft pedal),所述弱音踏板使 得容易发出柔和乐音。在这种大钢琴中,为每个琴键设置多根琴弦(string), 当演奏者按下任何琴键时,相应的多根琴弦被击打。当演奏者踩踏弱音踏板 时,每个琴槌和相应琴弦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以减少被琴槌击打的琴 弦的数目,从而使得发出的音乐乐音的音量变小。尽管日本实用新型公开文献No.05-081895中公开的键盘式音板打击乐 器包括与大钢琴的相似的琴槌动作单元,但是为每一个琴键只设置了 一个音 板。因此在这种音板打击乐器中,就不可能采用通过减少被相应琴槌击打的 音板的数目来降低音量的结构,因此演奏者如果想演奏出柔和的乐音,就需 要精确调整琴键按压力度,这使得在音乐演奏时很难演奏出柔和的乐音。发明内容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式打击乐器,该乐器具有布置为与各个琴键分别对 应的发声构件,能在柔和乐音方面改善音乐演奏效果。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键盘式打击乐器,其包括多个琴键;发声构件, 布置为与各个发声构件分别对应,且每一个发声构件适于在被击打时发出发声构件特有的音高的音乐乐音;动作机构,布置为与各个琴键分别对应,且每一个动作机构具有琴槌,琴槌适于依照相应的一个琴键的运动击打相应的一个发声构件;踏板;以及待命位置调整单元,适于依照踏板的运动来改变 在多个琴键处于待命状态时所观察到的琴槌的位置。在本发明中,多个琴键的每一个由支轴支承,以实现绕支轴的枢转运动; 每一个琴槌适于随着相应的一个琴键的枢转运动击打相应的一个发声构件;和待命位置调整单元适于依照踏板的运动来移动在多个琴键处于待命状态 时所观察到的琴槌的位置。在多个琴键处于待命状态时所观察到的并已经依照踏板的运动而改变 的琴槌的位置由沿预定方向被操作的踏板固定。多个琴键和布置为与各个琴键分别对应的动作机构通过由键盘架支承 而组合在一起。本发明的键盘式打击乐器具有布置为与各个琴键分别对应的发声构件, 能在柔和乐音方面改善音乐演奏效果。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更多的特征进行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键盘式打击乐器的后视图;图1B是该打击乐器的左侧视图;图1C是该打击乐器的正视图;图1D是该打击乐器的右侧视图;图2是示出了该打击乐器内部的局部侧视简图;图3是该打击乐器上部的内部的局部正视图;图4是示出了该打击乐器内部的平面图;图5是该打击乐器的乐音发生单元的正视图;图6是沿图5中A-A线取的剖视图;图7是乐音发生单元的仰视图;图8A是乐音发生单元的一个发声构件的平面图;图8B是发声构件的侧视图;图9A是用于将发声构件安装到乐音发生单元的共鸣箱上的其中一个紧固件的侧视图;图9B是紧固件的局部放大视图;图9C是相应于共鸣箱的高音域部分的其中 一个发声构件的侧视图; 图9D是相应于共鸣箱的中音域部分的其中一个发声构件的侧视图; 图9E是相应于共鸣箱的低音域部分的其中 一个发声构件的侧视图; 图10是图6所示的中音域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1是用于将发声构件安装到共鸣箱上的支承绳缆的外视图; 图12是沿图IO中的B-B线取的局部剖视图;图13是打击乐器中盘和键盘架的后侧部与用于垂直移动所有琴键的后 端部的机构的局部透视图;图14是图2中所示的琴键后端部及其附近区域的放大图;图15是当弱音踏板被踩踏时琴键后端部及其附近区域的放大图;图16是当键盘架被向前拉出时琴键后端部的放大图;图17A和17B是示出了弱音踏板及其附近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A到1D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键盘式打击乐器10的 后视图、左侧视图、正视图和右侧视图。在下面的描述中,打击乐器10的 面向演奏者的一侧被称之为前侧,参考面向打击乐器10的演奏者确定打击 乐器10的左右方向。首先,对键盘式打击乐器IO的概况进行说明。所述打击乐器10适于使每一个金属发声构件在该发声构件受到击打时振动,以发出音乐乐音。如图1C所示,该打击乐器10包括具有多个白键和多个黑键的键盘KB、适于 演奏者用脚操作的延音踏板(damper pedal) 12A和弱音踏板(soft pedal) 12B、 以及踏板箱11,在踏板箱11中能够依照延音踏板12A的运动垂直地移动踏 板联接棒(pedal coupling rod) DA的机构和能够依照延音踏板12B的运动 垂直地移动踏板联接棒13B的机构。当演奏者按下键盘KB的任何琴键时,设置在该键盘式打击乐器10内 部的、与各个琴4建分别对应的相应的一个发声构件就会被击打,以发出音乐乐音。延音踏板12A适于控制发声构件的振动。具体地说,在演奏者踩踏延 音踏板12A的状态下,即使演奏者不再按下琴键,相应的发声构件的振动也 不会被抑制。如此,与演奏者没有踩踏延音踏板12A的情形相比,从被击打 的发声构件发出的音乐乐音时间段变得更长。弱音踏板12B用于控制由每个发声构件所发出乐音的音量。假设由演奏 者施加的琴键按压力相同,当弱音踏板12B被演奏者踩踏时,任何发声构件 被击打时所发出的乐音的音量都将比弱音踏板12B没有被踩踏时的要小。在 本实施例中,用于响应弱音踏板12B的上下运动而在垂直方向上移动踏板联 接棒13B的机构与大钢琴的相似。当被演奏者踩踏的踏板向左或向右运动 时,踏板保持被踩踏的状态,由此踏板联接棒13B可以保持向上移动。接着,对键盘式打击乐器IO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2至4以侧视图、 正视图和平面图概要地示出了打击乐器10的内部。如图2至4所示,打击 乐器10具有其上部,乐音发生单元(tone generator unit) UNT和共鸣箱50 布置在所述上部中。乐音发生单元UNT包括发声构件30,所述发声构件30 被布置为与键盘KB的各个琴键分别对应,且适于发出音乐乐音。共鸣箱50 适于使由发声构件30发出的音乐乐音在其中共鸣。此外,在该打击乐器10 中,动作机构20和用于控制发声构件30振动的制音机构D以及用于依照踏 板联接棒13B的运动而垂直地移动琴键后端部的机构被设置在乐音发生单 元UNT下方,所述动作机构20具有用于击打发声构件30的琴槌毡(hammer felt) 24。首先,将对乐音发生单元UNT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示出了该乐音发 生单元UNT的正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A-A线取的剖视图,图7示出了 该乐音发生单元UNT的仰视图。如图5-7所示,该乐音发生单元UNT包括 设置为与键盘KB的各个琴键分別对应的发声构件30,以及用于使由被击打 的发声构件30发出的音乐乐音在其中共鸣的共鸣箱50。在乐音发生单元 UNT中,共鸣箱50的相对端部在它们的下表面处由支承部29R、 29L支承, 所述支承部29R、 29L分别从右、左侧板18R、 18L延伸到打击乐器10的内 部。在本实施例中,发声构件30沿着键盘KB的琴键的排列方向被设置于 共鸣箱50下方。发声构件30如此布置,以致从演奏者看来,最左边和最右 边的发声构件30分别适于发出具有最低和最高音高的音乐乐音。在本实施 例中,发声构件以单级(one-stage)结构布置,而不是以上下两级结构布置。用于击打发声构件30的动作机构20也沿着键盘KB的琴^^建的排列方向以单 级结构布置。发声构件30由铝制成。所述发声构件30的材料不限于铝,还可以是铝 合金、钢或某些其它金属。与各个琴键分别对应的发声构件30在长度、宽 度和形状方面互不相同。在被琴槌毡24击打时,发声构件30以多种不同的 形式振动,以发出各个发声构件特有的音高的音乐乐音。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发声构件30被分为三个发声构件组30A、 30B 和30C,分别属于高音域、中音域和低音域。属于组30A的发声构件30在 纵向方向(前后方向)上长度短。属于组30B的发声构件30纵向长度较长, 而属于组30C的发声构件纵向长度更长。属于组30C的发声构件宽度宽, 而属于组30A的发声构件30的宽度比属于组30C的发声构件窄。应当注意 的是,属于相同音域的发声构件在宽度上彼此相同。图8A和8B示出了属于发声构件组30C (低音域)的一个发声构件30 的平面图和右侧视图。该发声构件30具有形成为平坦表面的下表面(适于 被琴槌毡24击打)和前后端部32、 33,所述前后端部32、 33比其腹部3130进一步包括第一较薄部分34和第二较薄部分35。第一较薄部分34比腹 部31薄,且形成于腹部31和前端部32之间。第二较薄部分35比腹部31 薄,且形成于腹部31和后端部33之间。腹部31的中心在位置上对应于振 动的腹中心(此后称之为"腹中心31P")。附图9C、 9D和9E分别示出了属于发声构件组30A、 30B和30C的发 声构件30的侧-f见图。如图9C、 9D和9E所示,每个属于组30A和30B的 发声构件30每一个都有前后端部32、 33,且所述前后端部32、 33比属于组 30C的发声构件30的前后端薄。属于组30A的发声构件30没有形成相当于 于第一和第二较薄部分34、 35的部分。如图8A和8B所示,发声构件30形成有支承孔36、 37,在比纵向中央 部分更接近该发声构件30端部的位置处所述支承孔36、 37贯穿所述发声构 件30。振动节点(vibration node)形成于这些位置中。在发声构件30在所 述支承孔36、 37处被支承的情况下,当被引起振动时,发声构件30有效地 发出音乐乐音。如图所示,支承孔36、 37每一个都相对于发声构件30的宽 度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不与其宽度方向平行。接下来,对共鸣箱50的结构进行说明,由发声构件30发出的音乐乐音 在共鸣箱50中共鸣。共鸣箱50形成为具有开口下表面的箱形,具有形成为 其前表面的前公共壁51、形成为其后表面的后公共壁52、形成为其左右侧 面的侧壁59A、 59B、和关闭其上表面的盖构件56、 57和58。如图5所示, 共鸣箱50被分成低音域部分50A、中音域部分50B和高音域部分50C。该 低音域部分50A包括海姆赫兹型共鸣腔RM1 (Helmholtz type resonance chamber),所述海姆赫兹型共鸣腔RM1的数目与置于该低音域部分50A下 方的发声构件30的数目相同且布置为与这些发声构件30对应。共鸣箱50 的中音域部分50B包括闭管型(closed-tube type )共鸣腔RM2,所述闭管型 共鸣腔RM2的数目与置于该中音域部分50B下方的发声构件30的数目相同 且布置为与这些发声构件30对应。高音域部分50C包括单一型(single-type) 共鸣箱,在该单一型共鸣箱中设置有一个共鸣腔RM3,该共鸣腔RM3为布 置在该高音域部分50C下方的发声构件30所共用。
如图5所示,共鸣箱50的前公共壁51和后公共壁52中的每一个包括 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具有与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和高音域部分50C 对应的两个矩形部分以及与共鸣箱50的中音域部分50B对应的梯形部分。 每个壁51或52与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对应的矩形部分在垂直高度 上大于与共鸣箱50的高音域部分50C对应的另一矩形部分。在与中音域部 分50B对应的共鸣箱50每一个公共壁的梯形部分中,低音域部分50A侧的 垂直高度高于高音域部分50C侧的垂直高度。如图6所示,以面对关系布置 的前公共壁51和后公共壁52之间的距离越靠右侧越窄(高音域的发声构件 30被置于右侧),而越靠左侧越宽(低音域的发声构件30被置于左侧)。
如图6所示,在所述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和中音域部分50B中, 在所述前公共壁51和后公共壁52之间设置了多个隔板53。隔板53每一个 包括平板且被固定于前公共壁51和后公共壁52之间,所述多个隔板53在 前后方向上彼此相互平行地延伸。每两个相邻的隔板53之间的距离被设置 为比置于它们下方的两个发声构件30的总宽度略大。在低音域部分5OA侧, 隔板53之间的距离比中音域部分50B侧的隔板53之间的相应距离大,这是 因为该处发声构件30的宽度与置于中音域部分50B下方的发声构件30之间 的距离不同。
在共鸣箱50的高音域部分50C中,共鸣腔RM3是由置于中音域部分50B和高音域部分50C之间的隔板53、前公共壁51和后公共壁52、以及用 于关闭该高音域部分50C的上部的盖构件58限定的。如图4所示,盖构件 58包括梯形的板状构件。如图5和图6所示,盖构件58与前公共壁51、后 公共壁52和侧壁59B连接,以便从中音域部分50B侧向右且向下倾斜地延 伸。
在中音域部分58B中,每两个相邻的隔板53所限定的空间都被斜板55 所分隔,该斜板55包括平板。斜板55在前后方向上与两个隔板53的中央 部分连接且在从上方看去时倾斜地延伸,由此在由每两个相邻的隔板53所 限定的空间中限定两个共鸣腔RM2。在中音域部分50B中,用于每一个由 隔板53所限定的空间的盖构件57与隔板53的上部、前公共壁51的上部和 后公共壁52的上部连接,以便关闭空间的上部。
图IO示出的是图6中所示的共鸣箱50的中音域部分50B的局部放大视 图。为了区别起见,在图IO中,在每两个相邻的隔板53之间限定的两个共 鸣腔RM2中的一个附上后缀数字1 ,而另 一个附上后缀数字2。共鸣腔RM2-1 置于该共鸣箱50的前侧,而共鸣腔RM2-2置于它的后侧。为了区别置于共 计四个的共鸣腔RM2-1和RM2-2下的每两个相邻的发声构件30,其中一个 发声构件30附上后缀数字1,而另一个附上后缀数字2。为了区别限定四个 共鸣腔RM2-1和RM2-2的每两个相邻的隔板53,其中一个隔板53附上后 缀数字l,而另一个附上后缀数字2。
在图10中,用于击打发声构件30的琴槌毡24的位置用虚线表示。当 任何琴槌毡24击打相应的发声构件30时,该琴槌毡24的接触表面的中心 位置与相关的该发声构件30的腹中心31P的位一致。所有发声构件30的腹 中心31P都位于穿过所有共鸣腔RM1到RM3的区域的假想直线Ll上。从 前后方向上看,所有发声构件30的腹中心31P的位置相同。每个发声构件 30-1的腹中心31P位于共鸣腔RM2-1下方,而每个发声构件30-2的腹中心 31P位于共鸣腔RM2-2下方。这样,每个发声构件30的腹中心31P位于对 应的共鸣腔的开口部分的下方。因此,由被对应的琴槌毡24击打的一个发 声构件30-l发出的音乐乐音在对应的共鸣腔RM2-l中共鸣,而由一个发声 构件30-2发出的音乐乐音在对应的共鸣腔RM2-2中共鸣。
在本实施例中,与发声构件30中的一个对应的每个共鸣腔的宽度都几 乎是对应的发声构件30的宽度的两倍。由此,确保为每一个发声构件30设置具有较宽宽度的共鸣腔,使得可以实现满意的共鸣。另外,在确保各个发 声构件30的共鸣腔每一个都有较宽宽度的同时,对于设置两个共鸣腔来说
仅仅需要等于两个发声构件30总宽度的宽度。因此,共鸣箱50在左右方向 上的整体宽度的增长能够被抑制,使得以单级结构布置发声构件30成为可 能。
如中音域部分50B的情况,在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中,在每两 个相邻的隔板53之间限定的空间也被斜板54分隔。由平板形成的斜板54 在从上方看去时相对于隔板53倾斜地延伸,且与这两个隔板53的中央部分 连接,从而在每两个相邻的隔板53之间限定的空间中限定两个共鸣腔RM1。 在低音域部分50A中,每两个相邻的隔板53之间的距离不同于中音域部分 50B中的隔板之间的距离,斜板54相对于两个隔板53的倾斜角度也不同于 斜板55相对于隔板53的倾斜角度。在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中,口 (port)成形构件60被设置于每一个共鸣腔RM1的下部中、在前公共壁51 侧上和后公共壁52侧上。每一个口成形构件60由平板形成。在前侧上的每 一个口成形构件60都与前7>共壁51和置于相关的共鸣腔RM1两侧上的每 两个相邻的隔板53水平地连接。在后侧上的每一个口成形构件60都与后公 共壁52和置于该共鸣腔RM1两侧上的两个隔板53水平地连接。
每一个共鸣腔RM1在其开口部分设置有一口,该口由置于该共鸣腔 RM1两侧上的两个隔板53和口成形构件60形成。在海姆赫兹型共鸣箱中, 在其中共鸣的音乐乐音的音高通常不仅受到该共鸣箱容积的影响,还受到口 的长度和截面面积的影响。例如,在共鸣箱的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在该共鸣 箱中共鸣的音乐乐音的音高随着口的长度的增加而降低,并随着该口截面面 积的减小而降低。在本实施例中,口成形构件60的形状如此形成,该形状 被恰当地确定以调节每一个共鸣腔RM1的口的长度和截面面积,使得由相 应的发声构件30发出的音乐乐音能够在共鸣腔RM1中满意地共鸣。
接着,对发声构件30布置在共鸣箱50的下部中这样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该结构中布置了发声构件30。图11示出了支承绳缆(supporting cord ) 44 的外观,该支承绳缆44用来支承在共鸣箱50下方的发声构件30。支承绳缆 44包括芯绳44A和缠绕在该芯绳44A周围的绳缆44B,且该支^^绳缆44的 截面形成为圓形。芯绳44A由尼龙制成。绳缆44B由具有绒面革状表面的 人造皮革制成。具体地说,绳缆44B包括绳状(string-shape)无纺织物,该无纺织物包括捻合(intertwine)的超细纤维。绳缆44B被缠绕在芯绳44A 周围,绳缆44B的匝与匝之间没有间隙,以覆盖芯绳44A。
在将发声构件30安装到共鸣箱50下方的过程中,首先用支承绳缆44 将发声构件30集合起来。具体地,首先沿左右方向按照音高顺序布置发声 构件30。用于最低音高的发声构件30被布置在最左侧,而用于最高音高的 发声构件30被布置在最右侧。
接着,支承绳缆44穿过最左侧发声构件30的前支承孔36从左至右地 插入。在插入并穿过最左侧的发声构件30的前支承孔36之后,绳缆44被 插入并穿过最左侧发声构件30的右方相邻的发声构件的前支承孔36。这样, 支承绳缆44顺序插入并穿过按照音高顺序布置的所有发声构件30的前支承 孔36。
在插入并穿过所有发声构件30的前支承孔36后,支承绳缆44从右向 左插入并穿过最右侧发声构件30的后支承孔37。在插入并穿过最右侧的发 声构件30的后支承孔37之后,绳缆44插入并穿过最右侧发声构件30的左 方相邻的发声构件的后支承孔37。支承绳缆44顺序插入并穿过按照音高顺 序布置的所有发声构件30的后支承孔37。
在插入并穿过所有的发声构件30的前后支承孔36、 37后,支承绳缆44 的两端被系在一起。通过将支承绳缆44的两端系在一起,所有的发声构件 30被按照音高顺序集合起来。
接着,适于将支承绳缆44保持在共鸣箱50下方的多个紧固件40被安 装到共鸣箱50。图9A示出了其中一个紧固件40的侧视图,图9B示出了该 紧固件40的局部放大视图。该紧固件40由金属制成,并且包括绳缆容纳部 分43、槽42和销部分41,其中所述绳缆容纳部分43用于保持支承绳缆44, 支承绳缆44在被插入到绳缆容纳部分43中时经过所述槽42,所述销部分 41适于被压入到共鸣箱50中。绳缆容纳部分43形成为圓形,该圓形的内径 与支承绳缆44的直径基本上相等。槽42的宽度稍小于支承绳缆44的直径。 因此,插入到绳缆容纳部分43中的支承绳缆44不易于从紧固件40上脱落 下来。
每一个紧固件40的销部分41被压入到共鸣箱50的前公共壁51或后公 共壁52中。每一个紧固件40以槽42的开口部分朝前的方式压入到前公共 壁51中,或都以槽42的开口部分朝后的方式压入到后公共壁52中。前或后公共壁上被每两个相邻的紧固件40的销部分41所压入的两个位置之间的 距离大于发声构件30的宽度。以图10所示为例,在共鸣箱50的中音域部 分50B中,每一个紧固件的销部分41被压入到前或后公共壁中,其所压入 的位置位于隔板53的纵轴的假想延长线上或位于经过斜板55和假想直线 Ll的交点且垂直于直线Ll的假想线上。在共鸣箱50的低音域部分50A中, 每一个紧固件40的销部分41被压入到前或后公共壁中,其所压入的位置类 似于中音域部分50B中的位置。在高音域部分50C中,紧固件的销部分41 压入到两个公共壁中,间隔稍宽于发声构件30的宽度。
在紧固件40被压入到共鸣箱50中后,共鸣箱50以其下表面朝上的方 式被翻转,且由支承绳缆44系在一起的发声构件30被放置在共鸣箱50的 开口部分上。然后,相邻的发声构件30被移开以在它们之间设置一间隙, 露在发声构件30之间的支承绳缆44被插入到每个紧固件40的槽42中,并 悬挂在绳缆容纳部分43上。这时,支承绳缆44悬挂在紧固件40的绳缆容 纳部分43中,使得每两个相邻的紧固件40之间都有一个发声构件30。在支 承绳缆44悬挂在紧固件40上后,共鸣箱50以其开口部分朝下的方式被翻 转。
图12是沿图10中的B-B线取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在共鸣箱50的 开口部分朝下时或之后,支承绳缆44在共鸣箱50下方的位置上被紧固件40 的绳缆容纳部分43支承。因为支承绳缆44插入并穿过发声构件30的支承 孔36、 37,所以这些发声构件30被支承绳缆44支承,以^t于悬桂于其上并 能够在共鸣箱50开口部分下方附近的位置处振动。
接着,对置于乐音发生单元UNT下方的打击乐器IO的各个部分进行说 明。如图2-4所示,在形成打击乐器10的两相对侧面的右侧板18R和左侧 板18L之间,水平地布置有具有三个乐音输出口 14a的中盘14,从共鸣箱 50向下发出的乐音穿过这三个乐音输出口 14a。在中盘14上设置有键盘架 15,键盘架15的前面布置有键架前板(front rail) 16,键架前板16的前部 被键挡17遮盖。在键盘架15上,键架中板(balance rail) 19布置为与键盘 KB的各个白键27和黑键28分别对应。键架中板19用于支承白键27和黑 键28,并设置有圓销(balance pin) 62、 63。每一个琴键被相应的键架中板 19支承,以使得琴键的纵向端部能够绕作为支轴的圓销62、 63垂直地枢转。
在键盘架15上,用于支承动作机构20的动作支架(action bracket) 22布置为与各个琴^:分别对应。动作机构20在结构上与大钢琴中用于击打设
置在其中的琴弦的动作机构相同。每一个动作机构20都包括琴槌柄(hammer shank) 23和琴槌毡24,该琴槌柄23适于依照键盘KB上相应的琴键的运动 而能够绕支轴Pl顺时针或逆时针枢转,该琴槌毡24设置在琴槌柄23的末 端,用于击打相应的发声构件30。
接着,将对键盘式打击乐器10的后侧上的结构进行说明。在乐器10的 后侧上,枢转构件64布置在中盘14上方,以与键盘KB上的各个琴键分别 对应。具有延音毡(damper felt) 26的延音棒(damper wire ) 25连接到枢转 构件64,以依照琴键的运动绕图2所示的支轴P2顺时针或逆时针枢转。尽 管没有在图2中示出,在打击乐器10的后侧上设置有一机构,所述机构用 于使所有设置为与各个琴键分别对应的枢转构件64依照踏板联接棒13A的 垂直运动而垂直运动。当延音踏板12A被演奏者踩踏时,踏板联接棒13A 向上运动,且所有枢转构件64枢转。
在中盘14的后侧,布置有用于使所有琴键的后端部依照踏板联接棒13A 的运动而垂直运动的机构。图13在局部视图中示出了中盘14和键盘架15 的后侧部,以及用于使得所有琴^t的后端部沿垂直方向运动的机构。
如图13所示,在中盘14的后侧,设置有凹入部分14B,所述凹入部分 14B包括后侧凹入部分14Ba和前侧凹入部分14Bb,所述前侧凹入部分14Bb 比后侧凹入部分14Ba的深度更深。
在凹入部分14B进一步的后侧,中盘14形成有从它上表面到下表面贯 穿延伸的通孔(未示出)。踏板联接棒13B插入并穿过该通孔,如图13所示。 凹入部分14Ba的深度(中盘14的上表面与凹入部分14Ba底面之间的距离) 大于提升臂(lifting arm) 100厚度(其上下表面之间的距离),这将在后面 描述。
提升臂100包括板状构件,该板状构件由木材制成且具有矩形底面。提 升臂100的上侧形成有三个螺孔100a和台阶部分100b。臂构件110与提升 臂100的后侧相连。臂构件IIO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布置为与踏板联接 棒13B接触的臂部分110a。
设置有绞盘螺钉(capstan screw) 111,每个绞盘螺钉111包括圆柱形构 件,该圓柱形构件具有下部,该下部形成了螺紋且适于螺紋地插入相应的一 个螺孔100a。当绞盘螺钉111柠进螺孔100a时,绞盘螺钉111的没有形成螺紋的部分从提升臂100的上表面向上突出。提升臂100通过合叶(hinge) 120连接至中盘14,该合叶120包括柱杆 122和板状叶片121a、 121b。叶片121a通过螺钉(未示出)固定在中盘14 的凹入部分14Bb上,叶片121b通过螺钉(未示出)固定在提升臂100的台 阶部分100b上。叶片121a, 121b适于绕柱杆122沿柱杆122的圆周方向枢 转。当提升臂IOO通过合叶120连接到中盘14时以及在此之后,提升臂100 可以相对于中盘14绕柱杆120a枢转。提升杆(lifting bar) 130由金属制成的柱状构件形成。提升杆130的下 表面形成有三个圆柱形突出部分131,且适于沿左右方向插入形成于键盘架 15后侧的矩形凹入部分15a中。提升杆130从左至右的长度比最左边琴键和 最右边琴^t的后端部之间的距离稍大。键盘架15的凹入部分15a具有形成了三个通孔15b的底面,所述通孔 从键盘架15下表面延伸至凹入部分15a贯穿键盘架15。相邻通孔15b之间 的距离与提升杆130的相邻突出部分131之间的距离相同。当提升杆130插 入凹入部分15a后,突出部131装入通孔15b,以致4建盘架15的上表面与4是 升杆130的上表面齐平,且键盘架15的下表面与突出部分131的下表面齐 平。进一步地,还存在带状背毡(belt-shaped back felt) l40,其在从左至右 的长度与提升杆130的近似相等。背毡140安装在插入键盘架15的凹入部 分15a内的提升杆130上。尽管图13中未示出,所有琴键的后端部都置于 背毡140上。图14是示出了图2所示琴键的后端部及其附近区域的放大图。在图13 所示的各部分被装配在一起的情况下,当弱音踏板12B没有被踩踏时,踏板 联接棒13B处于其放下位置(down position),因此提升臂100处于其;j文下 位置且与凹入部分14Ba的底面接触。当提升臂100处于其放下位置时,绞 盘螺钉111没有插入通孔15b中且与突出部分131接触,且提升杆130的上 表面没有从键盘架15突出而是与键盘架15的上表面齐平。在这种状态下,键盘架15的上表面与提升杆130的上表面处于同一高 度,键盘架15的下表面与突出部分131的下表面处于同一高度。因此,键 盘架15能很容易地被向前拉出,如图16所示,而不会被卡住。键盘架15 与键盘KB和动作机构20组合为一体,以致键盘架15、键盘KB和动作机构20能作为一个单元来处理,易于维护。根据以上所描述的结构,当键盘KB上的任何琴键被演奏者按下时,被 按下的琴键的后端部向上移动,同时与之对应的枢转构件64沿图2中的顺 时针方向枢转。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当延音踏板12没有被踩踏且没有 琴键被按下时,延音毡26与发声构件30接触。当一个枢转构件64以如上 所述的方式顺时针枢转时,相应的延音棒25向上移动,且延音毡26与发声 构件30脱离接触。当任何琴键被按下时,相应的动作机构20使得琴槌柄23 逆时针枢转,且琴槌毡24击打发声构件30。当被琴槌毡24击打时,由于此 时发声构件30远离延音毡26,所以发声构件30振动。通过击打和振动发声构件30而发出的音乐乐音在共鸣箱50中共鸣并随 后从共鸣箱50中向下输出。从共鸣箱50输出的音乐乐音穿过定位于动作机 构下方的乐音输出口 14a并被引导朝向中盘14的下方。接下来,当演奏者的手指从被按下的琴键离开时,琴键的后端部向下移 动,且动作机构20使得琴槌柄23顺时针枢转,以使得琴槌毡24从发声构 件30上移开。依照琴键的后端部的运动,枢转构件64逆时针枢转。从而, 延音棒25向下运动,且延音毡26与发声构件30接触,借此发声构件30的4展动^i中制。当延音踏板12A被踩踏时,踏板联接棒13A向上运动,且顶推构件65 使得所有枢转构件64绕所述支轴P2顺时针枢转。这样,延音棒25被移动, 且与各个琴键分别对应的所有延音毡26从所述发声构件30上移开。当延音 踏板12A被踩踏以使得枢转构件64顺时针枢转时,琴键的后端部与枢转构 件64脱离接触,这样即使演奏者的手指离开被按下的琴键,与被按下的琴 键对应的发声构件30的振动也不再被延音毡26所抑制。当弱音踏板12B被演奏者踩踏时,踏板联接棒13B如图15所示向上移 动,且与踏板联接棒13B接触的提升臂100的臂部110a被13B向上移动。 结果,提升臂100从图14所示状态绕合叶120的柱杆逆时针枢转,且绞盘 螺钉111被插入通孔15b中。提升杆130的突出部分131 -波插入通孔15b的 绞盘螺钉111向上移动,且提升杆130的上表面从一建盘架15的上表面突出。 从键盘架15上表面突出的提升杆130将所有琴键的后端部与背毡140 —起 向上4侏动。当琴#:后端部#皮向上推动时,琴槌柄23被动作机构20逆时针枢转。结果,与弱音踏板12B没有被踩踏的情形相比,琴槌毡24的待命位置朝向发 声构件30移动,因此琴槌毡24与发声构件之间的距离变小。结果,被施加 了琴键按压力的每个琴槌毡24的加速度减小,因此与弱音踏板12B没有被 踩踏的情形相比,任何发声构件被击打时发出的乐音的音量减小。弱音踏板12B适于在被踩踏后向左移动时保持被踩踏的状态。图17A 和17B示出了图1C中踏板部分的放大图。当弱音踏板12B从图17A所示没 被踩踏的状态到弱音踏板12B被踩踏然后如图17B所示向左边移动时,弱 音踏板12B被保持在它的被踩踏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演奏者的脚从踏 板12B上移开,琴键的后端部仍保持推向上方,于是由发声构件30发出的 乐音音量仍然比弱音踏板12B没有被踩踏时的小。在上文中,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面所描述的实 施例,而能以其它形式实施。例如,本发明可以根据实施例的一个修改例来 实施,详细描述如下。上述用于向上移动琴键后端部的结构可以被用于键盘式钟琴或其它乐器。
权利要求
1、一种键盘式打击乐器,包括多个琴键;发声构件,布置为与各个所述发声构件分别对应,且每一个所述发声构件适于在被击打时发出所述发声构件特有的音高的音乐乐音;动作机构,布置为与各个所述琴键分别对应,且每一个所述动作机构具有琴槌,所述琴槌适于依照相应的一个所述琴键的运动击打相应的一个所述发声构件;踏板;以及待命位置调整单元,适于依照所述踏板的运动来改变在所述多个琴键处于待命状态时所观察到的所述琴槌的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式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多个琴键的每一个 由支轴支承,以实现绕所述支轴的枢转运动;每一个所述琴槌适于随着相应的一个所述琴键的枢转运动击打相应的 一个所述发声构件;和所述待命位置调整单元适于依照所述踏板的运动来移动在所述多个琴 键处于待命状态时所观察到的所述琴槌的位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式打击乐器,其中在所述多个琴键处于待 命状态时所观察到的并已经依照所述踏板的运动而改变的所述琴槌的位置 由沿预定方向被操作的所述踏板固定。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键盘式打击乐器,其中所述多个琴键和布置为 与各个所述琴键分别对应的所述动作机构通过由键盘架支承而组合在一起。
全文摘要
键盘式打击乐器具有布置为与各个琴键分别对应的发声构件且能在柔和乐音方面改善音乐演奏效果。当弱音踏板被踩踏时,踏板联接棒被向上移动从而向上移动提升臂的臂部分,从而使提升臂枢转以将绞盘螺钉插入键盘架的通孔中,由此向上移动提升杆,于是从键盘架上表面突出的提升杆将所有琴键的后端部向上推动。结果,琴槌毡的待命位置朝发声构件移动,与被按下琴键相应的琴槌柄击打发声构件所发出的乐音音量被减弱。
文档编号G10D13/08GK101221748SQ20081000169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1日
发明者堀田哲夫, 寺田宪重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