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0817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按键驱动键的自 动演奏用键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利用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按4建驱动4建,从而实 现自动演奏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下述专利文献l)。在该装置中,键能以键支点为中心自由摆动,对应于各个 键各设有 一 个作为驱动部件的螺线管。螺线管交错配置成沿着键排列方向的2列。设置在各螺线管内侧的推杆顶端从下向上 推键后端部下表面来进行驱动,从而,沿按4建方向驱动所对应的键。专利文献l: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第2555777号公报 但是,由于驱动部件自身的零件公差或者安装公差,有时 推杆位置与键后端部下表面的应抵接推杆的位置(被驱动位置) 产生错位。另外,在安装后环境变化等的随时间发生变化随时 间而发生变化,两者也会产生错位。若产生错位,则键后端部处实际抵接推杆的实际被驱动位 置和键支点的距离与预期不一致。因此,即使推杆按照设计的 行程以及驱动力进行动作,键实际的行程、从推杆受到的转矩 也不适当。由此,出现无法进行正确地按键驱动,由于按键驱动程度 不同而难以进行理想地自动演奏这样的问题。另外,公知有这样的键盘装置设置用于对键赋予惯性等 的锤体,使其与键连动而摆动,通过驱动部件驱动锤体,通过锤体间接地按键驱动键。在该装置中,若推杆位置与锤体中应 抵接推杆的位置产生错位,则也具有与上述相同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以往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可以减少由于制造误差、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按 键驱动不正确性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l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键、多个锤体(HM)、多个驱动 部件(30)、突状被驱动部(25、 125),上述多个键由分别在 按压键、离开键的方向自由摆动地并列设置的白键以及黑键构 成,上述多个锤体(HM)对应于上述各个键而在上述键的排 列方向并列配置,与对应的键连动而进行摆动,上述多个驱动 部件(30)具有驱动部(34),对应于上述各锤体而设置,上 述突状被驱动部(25、 125)突出设置在上述各锤体上,由上 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驱动对应锤体的上述突状被驱动部,从而,与该对应《垂体对应的键与该对应《垂体连动而向按4定方向 摆动,在驱动对应锤体的上述突状一皮驱动部时,上述驱动部件 的上述驱动部中与该突状被驱动部顶端部(25a、 125a)抵接 的部分(34a)形成为平坦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的自动演奏用键 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键(IO)、多个驱动部件(30)、 突状被驱动部(25、 125 ),上述多个键(10 )由分别在按压键、 离开键的方向自由摆动地并列设置的白键以及黑键构成,上述 多个驱动部件(30)具有驱动部(34),对应于上述各个键而 设置,上述突状被驱动部(25、 125)突出设置在上述各个键 自身或者相对于上述各个键固定的部分(39)上,由上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驱动对应键的上述突状被驱动部,从而,该 对应的键向按键方向摆动,在驱动对应键的上述突状被驱动部 时,上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中与该突状^皮驱动部顶端部(25a、 125a)抵接的部分(34a)形成为平坦状。优选是,上述各驱动部件配置在分别通过上述键的长度方 向上的第]位置及第2位置、并沿着上述键排列方向的第1列及 第2列中任意一列上,在分别对应上述第]位置及上述第2位置 的位置上各突出设置对应l个键的突状被驱动部,上述对应l个 键的2个突状被驱动部中、只有与配置有对应驱动部件的列相 对应的突状 一皮驱动部纟皮上述对应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驱动(技术方案3)。优选是,上述突状^^驱动部的顶端部的形状为,至少与上 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抵接的部分没有尖锐的角部(技术方 案4)。优选是,对于上述突状被驱动部的顶端部(25a),至少其 侧视形状为凸形弧状(技术方案5 )。另外,上述括号内的附图标记为举例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l、 2,可以扩大容许驱动部件错位 的范围,可以减少由于制造误差、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按 键驱动的不正确性。根据技术方案3,突出设置有突状被驱动部的键、锤体等 零件群的一部分可以在l个键盘装置内达到共用化,从而可以 减少上述零件种类数。根据技术方案4,可以增强驱动部件的驱动部与突状被驱 动部4氏4秦的部分的耐久性。根据技术方案5,在驱动部件进行按键驱动的整个行程中, 可以维持驱动部件的驱动部与突状被驱动部的顺利抵接,可以进 一 步正确地进行按键驱动。


图l为本发明第l实施方式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的剖视图。图2 ( a)为配设有驱动器部分的l个八音度的俯视图,图2 (b)为表示本键盘装置的键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3 ( a) ~图3 ( e)为在锤体基部设置突起部的部分的侧 视图,图3(b)为图3(a) A-A剖视图。图4为表示从驱动器到键的驱动关系构成的示意图。图5 (a)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器配置变形例的l个八 音度的俯视图,图5 ( b)为表示该变形例的键驱动机构的示意 图。图6 ( a)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中 的配设驱动器部分的l个八音度的俯视图,图6(b)为表示本 键盘装置的键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图7为F弁黑键后端部的后视图的示意图。图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驱动器配置变形例的1个八音度 的俯视图。图9(a) ~ ( c)为表示减少白键种类时的白键的俯视图, 图9 ( d)表示相对键固定设置另 一构件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l实施方式图l为本发明第l实施方式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的剖视图。本键盘装置例如适用于可以进行自动演奏的电子键盘乐 器。本键盘装置是在机架14上分别支承多个键10以及与各个键l()相对应的锤体HM而成。向下按键IO,该键10以键转动支点 PK为中心、沿上下方向自由转动。白键10W及黑键1()B分别作 为键10存在多个。下面,将本键盘装置的演奏者一侧(图l左 方)称为"前方"。在4建10中设置锤体驱动部11。在各个键10的下方配置与各个键10相对应的锤体HM。各 个锤体HM以各自的锤体转动轴PH为中心自由转动。另外,锤 体HM的卡合部21通常与键10的锤体驱动部11处于卡合状态, 锤体HM与键10连动而进行转动。对应演奏者的按键操作,由 键l()的锤体驱动部11驱动卡合部21,使锤体HM以锤体转动轴 PH为中心、沿图l逆时针方向(与4安4建方向对应的方向)转动, 从而产生适当惯性,获得理想的按键触感。各个键l()的构成以 及各个锤体HM的构成分别相同。而且,作为锤体HM的长度,白键10W用锤体HM的长度与 黑键10B用锤体HM的长度也可以不同,例如,与白键1()W用的 锤体HM相比,也可以加长黑键10B用锤体HM从锤体转动轴 PH向前方部分的长度。在该情况下,黑键10B的卡合部21以及 锤体驱动部ll位于与白键10W对应的卡合部及锤体驱动部的 前方。在锤体HM中,自锤体转动轴PH后方的基部22起延伸设置 质量构件23。借助质量构件23的自重,锤体HM总是被向沿着 图l.顺时针(与离4建方向相对应的方向)施力,并在初始状态 的非按键状态中位于HM-s所示的位置。另外,在图1中,HM-e 表示对应按键状态的锤体HM的位置,键IO只表示为非按键状 态。由质量构件23重量产生的锤体HM恢复力形成使键l()从按 键状态恢复的恢复力。即使在复位时,锤体HM也与对应的键l()连动而进行转动。而且,也可以设置复位弹簧作为辅助部件, 产生用于使锤体HM恢复到非按键位置的恢复力。
在机架14的后部上部以及后部下部分别设置毡等上侧挡 块12以及下侧挡块13。在按键时,上侧挡块12与锤体HM的质 量构件23抵接,限制键10的按键结束位置。在非按键时,下侧 挡块13与质量构件2 3抵接,限制键10恢复到非按键状态的复位位置。
另外,在本键盘装置中设有双向式键开关SW。通过锤体 HM的开关按压部24按压驱动键开关SW,测出含有键速度的键 操作。由演奏者进行按键操作,即进行实时演奏时,根据开关 按压部24的检测结果,控制乐音。
另外,在本键盘装置中还设置对应各个锤体HM的驱动器 30 ( 30F、 30R)作为自动演奏用的键驱动部件。除了配置位 置之外,所有驱动器30的构成都相同。图2 ( a)为配设驱动器30部分的1个八音度的俯视图。图2 (b)为表示本键盘装置的键驱动机构的示意图。
用白键与黑键区分键10时,如上所述,表示为"白键10W、 黑键1()B",下面,如图2(a)所示,在l个八音度内,进行特 别规定时,以C4建为始、从低音一侧依次标上号码,用键10-1、 键l()-2……键10-12进行表示。例如,白键10W、即C键为键 10-1,黑键10B、即C弁键为键10-2。同样,特别规定l个八音 度内的锤体HM时,从低音 一 侧依次表示为锤体HM-1 、 HM-2….HM-12。
对于驱动器30,沿着键排列方向的前列(第2列)与后列 (第l列)这2列分别并列配置在一条直线上。下面,大致区别 配置在前列、后列上的驱动器30时,将配置在前列的称为前侧 驱动器30F,将配置在后列的称为后侧驱动器30R。另外,与键]()或锤体HM相同,特别规定l个八音度内的驱动器30时,从 低音一侧依次表示为驱动器30-1、 30-2'. ,.30-12。如图l所示,各驱动器30在线轴31的周围巻绕螺线管32, 推杆33可在线轴31内部进行往复动作。通过4吏圆盘状驱动部34 一体形成在推杆33上部等进行设置,驱动部34的上表面形成平 坦面34a。如图l、图2所示,在架4反15上固定所有4建共用的共用^i轭 36。在共用磁轭36的底部36a (参照图1 )上,通过多个螺钉37 固定规定长度(例如,相当于l个八音度的长度)的上侧磁轭 35。各个驱动器30是通过将上侧磁轭35以及共用磁辄36用作磁 路而构成的。通过螺钉37进行固定,也有利于将各个驱动器3() 固定在上侧》兹扼35以及共用》兹轭36之间。驱动器30的构成以及 配置在其他八音度中也相同。在锤体HM的基部22中,在前侧位置(第2位置)以及后侧 位置(第l位置)分别向下方各突出设置作为突状被驱动部的 突起部25。对于突起部25,前侧的为突起部25F、后侧的为突 起部25R,两者的构成相同。基部22由例如4对脂构成,突起部 2 5与基部2 2形成 一 体,但突起部2 5也可以作为独立构件固定在 基部22上等。驱动器30F、 30R分另'J配置在对应锤体HM的突起部25F、 25R的大致下方。 一个驱动器30对应一个《垂体HM。因此,在 八音度内,在从将C键作为第一个键的低音一侧开始的第奇数 号键的锤体HM中,实际由驱动器30R驱动突起部25R,完全没 有使用突起部25F。另一方面,在第偶数号键的锤体HM中,实 际由驱动器30F驱动突起部25F,完全没有使用突起部25R。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按键触感没有基调缩放比例(key scaling)的构成。因此,对于白键10W用锤体HM之间以及黑键1()B用锤体HM之间,没有必要根据音高使锤体HM的形状或 质量不同。因此,锤体HM只分白键10W用与黑键10B用2种。 从而,尽管配置2列驱动器30,但对于在各个锤体HM上设置的 2个突起部25,无"i仑实际-使用哪个突起部25都可以。而且,即 使具有3种以上的锤体HM,也可以在多个4建之间进行共用。例 如,在每个规定领域内,例如在每l个八音度内进行基调缩放 比例等,可以在多个4建组成的组合内分别对于白键1()W用锤体 与黑键10B用锤体共用锤体HM。
在非按键状态,推杆33的驱动部34接近锤体HM的突起部 25 (突起部25F、 25R中位于驱动器30上方的突起部)。而且, 在被按键状态,也可以使驱动部34抵接突起部25。当给螺线管 32通电时,推杆33向上方移动,通过驱动部34与突起部25的抵 接,上推、驱动锤体HM。于是,键10与锤体HM连动而向按键 方向(键10的顶端向下方错位的方向)转动。
当解除通电时,则随着锤体HM以及4建10的复位,推杆33 通过突起部25按压锤体HM,并且,还利用自重复位到原来的 初始位置(图l所示位置)。另外,也可以设置用于强制推杆33复位的弹簧等来加快复位动作。
如图2 ( a)所示,驱动器30沿着键排列方向交错配置在前 列与后列。即,在l个八音度内,从低音一侧与奇数号键10相 对应的驱动器3 0配置在后列,与偶数号键10相对应的驱动器3 0 配置在前列。例如,与C键相对应的驱动器30-l配置在后列, 与(〕#键相对应的驱动器30-2配置在前列。如图2 ( a )所示,键10沿键排列方向的排列间隔(间距) 在八音度内不是等间隔,C E键宽,F B键窄。与黑键10B 相对应的锤体HM在键排列方向上配置在黑键IOB的大致中央, 与白键IOW相对应的锤体HM配置在白键IOW与黑键l()B相邻部分的大致中央。因此,锤体HM的排列间隔在八音度内也不是等间隔。如图2 ( a)举例说明的一部分那样,下面,将相互 相邻的1组锤体HM之间的中心间隔表示为"锤体间隔pchH"。 另外,将相互相邻的1组驱动器30之间的中心间隔表示为"驱 动器间隔pchA"。在此,驱动器30不是配置在对应的锤体HM正下方,驱动 器3()在键排列方向的位置相对于所对应的锤体HM分别不同。 具体地说,在图2所示例子中,将驱动器30-l ~ 30-5连续配置 在低音一侧,并将驱动器30-5~ 30-12连续配置在高音一侧。 例如,与锤体间隔pchH中对应C键、C弁键的锤体HM-1、 HM-2 的间隔相比,驱动器间隔pchA中驱动器30-1、 30-2之间的间 隔窄。由此,在驱动器30-5与驱动器30-7之间、以及驱动器3()-4 与驱动器30-6之间,确保宽阔区域S1。而且,在该领域S1中螺 紋接合上述螺钉37。若如以往所述,使键排列方向上的驱动器 3()的配置图案与锤体HM相同,则无论在哪里都无法获得足够 宽阔的领域,很难确保设置螺钉37的适当位置,但通过本实施 方式中对配置的改进,可以简单地配置螺钉37。而且,设置领域S1的位置不限于该例子,也可以根据驱动 器3()的配置方法而设置在其他位置。另外,在产生的宽阔领域 中设置的构成要素不限于用于固定驱动器30的构件,也可以是 用于将共用磁轭36相对于架板15等键盘装置固定在固定位置 的固定工具。另外,上述构成要素不限于螺钉37等固定工具, 例如也可以是安全用的温度传感器等另外设置的零件,该安全 用的温度传感器用于监视对螺线管32通电时进行电力消耗时 的热上升。图3 (a)为锤体HM的基部22的设有突起部25的部分的侧视图,图3 ( b )为图3 ( a )的A-A剖视图。图4为表示从驱动 器3()到键IO的驱动关系的构成的示意图。图4为举例说明实际 被驱动的突起部25为前列突起部25F的驱动系统。如图3 ( a )、 ( b )所示,作为突起部25下端的顶端部25a 形成半球状。驱动器3()驱动锤体HM时,驱动部34的平坦面34a 与突起部25的顶端部25a抵接。非按键状态中的平坦面34a与顶 端部25a的间隔不限于图l所示的间隔,也可以非常小,也可以 抵接。若被驱动的锤体HM转动,则突起部25的突出方向相对 于平坦面34a相应地变化。但是,由于顶端部25a为半球状,因 此,在按键驱动全行程中,顶端部25a与平坦面34a的抵接点的 变化流畅,正确地驱动锤体HM、进一步说是键IO。在此,平坦面34a与架板15以及共用》兹辄36的底部36a(参 照图l)的上表面平行。另外,推杆33的动作方向相对于它们 是垂直的。由于驱动器30自身的零件公差或者驱动器3()、上侧 磁辄35或者共用磁轭36等的安装公差,严格地说,驱动器3() 中、尤其是驱动部34的位置有时相对于设计位置产生错位。另 外,由于安装后环境变化等随时间发生变化,也可产生错位。但是,由于设置在驱动部3 4上的平坦面3 4 a驱动突起部2 5 , 因此,如图4夸张表示,例如,即使驱动器30的驱动部34的位 置多少向前后产生错位,也可以确保平坦面34a与顶端部25a 抵接,突起部25在上下方向的位移量恒定,而且,突起部25与 锤体转动轴PH的距离不变。因此,键10乃至锤体HM的实际行 程、由驱动部34产生的转矩维持在适当大小。乂人而,容许驱动 器3()错位的范围实质上变大。不仅在前后方向,在键排列方向也同样容许驱动器30错 位。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存在锤体间隔pchH与驱动器间隔 pchA不一致的位置,因此,如图3(b)所示,也具有驱动部34的平坦面3 4 a中心位置相对于突起部2 5与设计位置产生错位的 驱动器30。但是,即使位置产生错位,锤体HM也始终受到突 起部25的驱动力,而且,突起部25突出i殳置在4建排列方向的基 部22中央,因此,不会影响键10的行程或者受到的转矩。图3 (c)为在锤体HM基部22设置变形例的突起部的部分 的侧视图,图3 ( d)为沿着图3 ( c)的B-B剖视图。如图3 ( c)、 (d)所示,突起部125的顶端部125a不是半5求状,也可以侧一见 呈半球状、后视形成水平(所谓的半圆锥体)。若是该形状,则 与平坦面34a的^fe接不是点抵接而是线"^氐接,因此,耐磨损性 增强,可以长时间维持按键驱动的精度。而且,突起部25、 125的顶端部形状不限于上述举例说明 的形状。尤其从增强抵接部分耐久性方面考虑,突起部25、 125 顶端部中的与平坦面34a抵接的部分只要是没有尖的角部即 可。例如,侧一见形状也可以为凸形弧状。或者,如图3(e)的 其他变形例所示,也可以是这样的形状在突起部25底面具有 平坦部25b,至少连接平坦面25b的前后角25c形成圆形。图5 ( a)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器30的配置变形例的1 个八音度的俯视图。图5(b)为表示该变形例的4建驱动机构的 示意图。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驱动器30-1 ~ 30-12为交4昔酉己置,并 且沿键排列方向等间隔配置。因此,前侧驱动器30F、后侧驱 动器30R也分别为等间隔配置。机架14为树脂制时,如图5所示, 沿着前后方向设置多个用于增强的肋38 。《垂体HM进行回避配 置,从而不干涉肋38 (也参照图1 )。如上所述,锤体HM自身 不进行等间隔配置,而产生间隔宽与窄的区域。但是,在该变形例中,驱动器30不受锤体HM配置图案的 制约,呈等间隔配置,因此,统一了驱动器30的大小,并可以最大限度地使驱动器30自身大型化。原本,由于驱动器3()为交错配置,因此,驱动器30可以高效配置,有助于大型化,通过 等间隔配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大型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同一八音度内设置锤体间隔pchH 与驱动器间隔pchA (参照图2)不一致的位置,因此,可以设 置固定工具或零件的配设空间(参照图2 ),并采用等间隔配置、 最大限度地使驱动器30自身大型化(参照图5),可以增大设计 的自由度。尤其是在图5的例子中,由于可以使驱动器3()自身 大型化,因此,提高电力效率,有利于电源的小型化,其结果, 有助于装置整体的小型化。如上所述,对于驱动器30的配置形态,只要是持某些意向 进行决定即可,也可以使局部位置的锤体间隔pchH与驱动器间 隔pchA—致。另外,在图5所示例子中有回避肋38的制约,即 使没有上述制约,也可以通过等间隔配置驱动器30,使得装置 大型化。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驱动器30驱动锤体HM时,驱动 部34的平坦面34a与突起部25的顶端部25a4氐4姿,因Jt ,可以力口 大容许驱动器30错位的范围,可以减少由于制造误差或随时间 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按键驱动的不正确性。另夕卜,由于突起部25的顶端部25a为半^M犬,因此,在驱 动器30进行按键驱动的整个行程中,可以维持平坦面34a与顶 端部25a的顺利抵接,使按键驱动更加正确。另外,由于突起 部25与驱动部34的平坦面34a抵接的部分没有尖的角部,因此, 可以提高驱动部3 4与突起部2 5的抵接部分的耐久性。另外,在各锤体H M中的与2列驱动器3 0对应的2个位置上 设置突起部25,只有与配置所对应的驱动器30的列相对应的突 起部25实际被驱动,因此,可以在l个键盘装置内共用多根锤体HM,可以减少锤体HM的种类数。而且,从提高设计自由度的方面考虑,锤体间隔pchH与驱 动器间隔pchA不 一致的位置只要至少l处以上即可。 第2实施方式图6 ( a)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中, 配设驱动器部分的l个八音度的俯妙;i图。图6(b)为表示本4建 盘装置的键驱动机构的示意图。在第l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具有锤体HM的键盘装置, 在第2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不具有锤体HM而由驱动器3() 直接驱动4定10的构成。如图6 (b)所示,键10以键转动支点PK2为中心向上下方 向自由转动。如图6(b)举例所示,第l实施方式中设置在锤 体HM上的突起部25F、 25R设置在键10的后端部下表面。驱动 器3()配置在突起部25的下方,上述构成与第l实施方式相同,2 列配置方面也相同(参照图6(a))。驱动器30周围的其他构成 也与第l实施方式相同。如图6 ( a)的一例子所示,用"键间 隔pchK,,表示相互相邻的I组键IO (白键10W与黑键10B相邻 的部分(后半部的宽度狭窄部分))之间的中心间隔。即使在上述构成中,也如图2所示例子相同,为了确保用 于螺紋接合螺钉3 7的区域S1,设定驱动器3 0在键排列方向的配 置图案。即,键10的排列间隔在八音度内不是等间隔,驱动器 3()在键排列方向的位置也相对于所对应键IO分别不同。因此, 存在键间隔pchK与驱动器间隔pchA不一致的位置。图7为键10-7 ( F弁的黑键10B)后端部的后视图的示意图。 在键10-7中,突起部25突出设置在键排列方向的中央。在键排 列方向中,相对于突起部25,驱动部34的平坦面34a中心位置 与设计位置产生错位,但键10-7通过突起部25在键排列方向中央受到顶端部25a的驱动力。因此,键10-7没有受到侧滚方向 的力,受到适当驱动。对于其他的黑键10B也是相同。另外,在白键10W与黑键 l()B相邻部分(后半部的宽度狭窄部分)的键排列方向中央突 出设置突起部25。图8为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驱动器30配置变形例的l个八音 度的俯视图。在图8所示例子中,键10为不等间隔排列,与图5 (a)所示例子相同,驱动器30-1 ~ 30-12为交错酉己置,并在键 排列方向为等间隔配置。即,在该变形例中,驱动器3()不受键 U)的配置图案的制约,为等间隔配置,因此,统一了驱动器30 的大小,并可以最大限度地使驱动器30自身大型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驱动器30直接驱动键的键盘装置 中,关于下述方面起到与第l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提高设计 的自由度,从而可以设置固定工具或部件的配设空间并使驱动 器3 0大型化,以及减少由于驱动器3 0的制造误差或随时间发生 变化而导致的按键驱动的不正确。另外,即使键10与驱动器30在键排列方向的位置设计不 同,键10也通过突起部25在键排列方向中央受到驱动力,因此, 在侧滚方向的移动受到抑制,实现正确的按键动作,并可以提 高耐久性。而且,若限于该效果来讲,驱动部34的上表面不限 于平坦面。另外,对于黑键10B, 2个突起部25中、只有与配置对应驱 动器3()的列相对应的突起部25实际受到驱动,因此,可以在l 个键盘装置内共用所有黑键10B,从而可以减少其种类数量。而且,对于白键10W,由于每个键10W的形状不同,因此, 即使设置2个突起部25,也不能直接共用。但是,如下所述, 在近似于玩具等的廉价键盘乐器中,可以精简、减少白键1()W的种类。图9(a) ~ ( c)为表示减少白键种类时的白键的俯视图。 如图9(a) ~ (c)举例所示,将键10W的种类统一为以下3种 键1()W1、键10W2、键10W3。具体地说,C键以及F键采用键 l()Wl, D键、G键以及A键采用键10W2, E键以及B键采用键 ]0W3。从而,对于白键IO,也可以减少种类数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 4建10由驱动器3()直接 驱动的构成,不限于此,即使间接驱动时,也可以应用本发明。例如,如图9(d)所示,相对于以键转动支点PK3为中心 向上下方向自由转动的键IO,固定设置另一构件39,另一构件 39与键10 —起位移。而且,在另 一构件39中设置2个突起部25。 根据该构成,则在通过固定的另 一构件39受到驱动的键盘装置 中,^T建10可以起到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即-使对于本实施方式,在突起部25的形状中也可以 使用第l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参照图3 (c)、 (d)、 (e))。另外,在第l、第2实施方式中,若限于通过改进驱动器3() 的排列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方面来讲,则键10或锤体HM只要 具有受驱动器30驱动的被驱动部即可,没有必要是突起部25样 的突状形状。另外,即使等间隔排列驱动器30时,也可以不是 严格的等间隔、而是大致等间隔时,间隔差越小,越有利于驱 动器3()的大型化。另外,在第l、第2实施方式中,若限于通过改进驱动器30 的排列来提高设计的自由度方面来讲,则没有必要配置2列驱 动器30,也可以配置1列或者3列以上驱动器30。另外,在第l、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2个突起部25, 减少键10或者锤体HM等的种类,但是,在不需要减少种类的 情况下,只要只在各键IO或者锤体HM中的与需要驱动的列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1个突起部25即可。而且,若只限于设置2个以上突起部25来减少键1()或者锤 体HM等的种类来讲,则只要设置多列驱动器30,从而通过与 突起部25相对应的位置即可,不一定是交错配置2列。另外,在只限于获得扩大容许驱动器30错位的范围、减少 由于制造误差或者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按键驱动的不正确 的效果来考虑时,可以只配置1个突起部25。而且,若只限于 获得该效果来讲,则驱动器30的配置也不一定必须为交错配 置,从而,也不一定必须配置2列。而且,在第l、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器30,举例说明 了使用螺线管32的驱动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釆用电动 机、压电元件等其它驱动部件。而且,在第l、第2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没有弦的电 子键盘乐器键盘中使用本键盘装置的情况,不限于此。例如, 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下述键盘乐器作为具有弦、通常在演奏 中拨弦的声学乐器使用,另一方面,在静音模式(静音模式) 中禁止拨弦,并发出相应于按键动作电子音乐。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键、多个锤体、多个驱动部件、突状被驱动部,上述多个键由分别在按压键、离开键的方向自由摆动地并列设置的白键以及黑键构成,上述多个锤体对应于上述各个键而在上述键的排列方向并列配置,与对应的键连动而进行摆动,上述多个驱动部件具有驱动部,对应于上述各锤体而设置,上述突状被驱动部突出设置在上述各锤体上,由上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驱动对应锤体的上述突状被驱动部,从而,与该对应锤体对应的键与该对应锤体连动而向按键方向摆动,在驱动对应锤体的上述突状被驱动部时,上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中与该突状被驱动部顶端部抵接的部分形成为平坦状。
2. —种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键、多个驱动部件、突状被驱动部,上述多个键由分别在按压键、离开键的方向自由摆动地并 列设置的白键以及黑键构成,上述多个驱动部件具有驱动部,对应于上述各个键而设置,上述突状被驱动部突出设置在上述各个键自身或者相对于 上述各个键固定的部分上,由上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驱动对应键的上述突状被驱 动部,/人而,该对应的4建向按4建方向摆动,在驱动对应键的上述突状被驱动部时,上述驱动部件的上 述驱动部中与该突状被驱动部顶端部抵接的部分形成为平坦 状。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各驱动部件配置在分别通过上述键的长度方向上的 第1位置及第2位置、并沿着上述键排列方向的第l列及第2列中 任意一列上,在分别对应上述第l位置及上述第2位置的位置上各突出设置对应l个键的突状被驱动部,上述对应l个键的2个突状被驱动部中、只有与配置有对应驱动部件的列相对应的突 状被驱动部 一皮上述对应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驱动。
4. 根据权利要求l ~ 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 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状被驱动部的顶端部的形状为,至少 与上述驱动部件的上述驱动部抵接的部分没有尖锐的角部。
5. 根据权利要求l ~ 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演奏用键盘装 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状被驱动部的顶端部,至少其侧视形 状为凸形弧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演奏用键盘装置,减少由于制造误差或随时间发生变化而导致按键驱动的不正确。对应各个键(10)、配置与键(10)连动并转动的锤体(HM),对应各个锤体(HM)设置驱动器(30)。在锤体(HM)的基部(22)前侧位置以及后侧位置,分别向下方突出设置突状被驱动部、即突起部(25)。驱动器(30)在线轴(31)的周围卷绕螺线管(32),推杆(33)可以在线轴(31)内部往复运动。圆盘状驱动部(34)在推杆(33)上部形成一体,驱动部(34)的上表面形成平坦面(34a)。驱动器(30)驱动锤体(HM)时,驱动部(34)的平坦面(34a)与突起部(25)的顶端部(25a)抵接。
文档编号G10C3/12GK101266783SQ20081008472
公开日2008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16日
发明者清水元英 申请人:雅马哈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