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用肩带及调节带条长度的方法

文档序号:2831942阅读:8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乐器用肩带及调节带条长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乐器用肩带以及一种调节带条长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当演奏乐器时,诸如键盘和吉他之类的乐器利用乐器肩带从演奏者肩部往下挂。 例如,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1-83962所公开的,吉他肩带(下文称作"肩带")包括由 尼龙和皮革形成的带条、调节带条长度的调节器以及一对肩带连接器。肩带连接器设置在 带条的两端部并有选择地连接至吉他本体和从吉他本体分离。 在将吉他从肩部往下挂之前,演奏者利用调节器调节带条的长度。然后,演奏者检 查带条的长度是否合适。很多情况下,演奏者继续微调带条的长度,直至吉他处于适合演奏 者演奏的最舒适的位置。换言之,带条长度的调节是演奏者进行的精细步骤中的一个。
然而,现有的肩带不允许演奏者将吉他从演奏者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调节带条的 长度。因此,每次要调节带条的长度,演奏者必须反复放下吉他,然后将其放回肩部以检查 调节是否合适。这种连续调节对演奏者来说效率非常低,并且很麻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乐器用肩带以及一种用于调节带条长度的方法,
其使得演奏者可以在吉他从该演奏者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调节带条的长度。 为实现前述目的,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乐器用肩带,其包括带条和
调节所述带条长度的调节器。所述调节器包括基部、枢转地固定于所述基部且对其操作可
调节所述带条长度的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和所述杆之间且推动所述杆以第一方向枢转
的推动装置。所述带条因所述推动装置的推动力而被所述基部和杆夹紧,并且,通过克服所
述推动装置的推动力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枢转所述杆,而从被所述基部和所
述杆夹紧的状态释放。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利用乐器用肩带调节带条长度的方法。所述肩 带包括带条和调节所述带条长度的调节器。所述调节器包括基部、枢转地固定于所述基部 且对其操作可调节所述带条长度的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和所述杆之间且推动所述杆以 第一方向枢转的推动装置。所述带条因所述推动装置的推动力而被所述基部和杆夹紧,并 且,通过克服所述推动装置的推动力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枢转所述杆,而从 被所述基部和所述杆夹紧的状态释放。所述乐器的本体具有一对端部,所述带条的两个端 部固定于所述一对端部。所述调节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任一所述端部的附近。所述带条由 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第一端的第一带部和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的第二带部构成。所述 调节器被固定于所述第一带部或第二带部,并调节固定着所述调节器的所述带部。所述调 节器为第一调节器和第二调节器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调节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带部以调节所 述第一带部的长度,且所述第二调节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带部以调节所述第二带部的长度。 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乐器从演奏者的肩部往下挂之前,通过利用所述第一调节器调节所述第一带部的长度,来调节所述带条的长度;且在所述第一带部的长度已被调节之后,在所 述乐器从演奏者的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所述第二调节器调节所述第二带部的长 度,来微调所述带条的长度。


图1为主视图,示出了与吉他连接的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
的吉他肩带; 图2为立体图,示出了吉他肩带; 图3为放大立体图,示出了从前面看到的吉他肩带调节器的邻接部; 图4为放大立体图,示出了从后面看到的吉他肩带调节器的邻接部; 图5为示出了调节器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6为示出了调节器内部构造的端视图; 图7A为纵剖视图,示出了处于被调节器保持的状态的带条; 图7B为纵剖视图,示出了处于从调节器释放状态的带条; 图8A为纵剖视图,示出了处于被改动后的调节器保持的状态的带条; 图8B为纵剖视图,示出了处于从该改动后的调节器释放状态的带条;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参考图1至图7,对根据本发明的乐器用肩带或吉他带的一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 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吉他带(下文称作"肩带")10包括带条11和一对设在带条11 两端部的肩带连接器(下文称作"连接器")12。吉他1的本体2具有位于更靠近头部3的 第一端部2a的连接器销4和设置于与第一端部2a相对的第二端部2b的连接器销4。在肩 带10中,插孔12a形成在各个连接器12的中心。因此,吉他1的连接器销4穿过相应的插 孔12a。肩带10通过连接器12和连接器销4固定于吉他1的本体2的两端部。
带条11具有两个独立的第一和第二带部16、 17以及连接部件18,该连接部件将 第一和第二带部16、 17相互连接。第一和第二带部16、 17各自由诸如尼龙或聚丙烯之类的 树脂、诸如织物之类的纤维、或皮革形成。连接部件18由高刚性的材料形成,这种材料可以 是,例如,诸如聚碳酸酯之类的树脂或金属。具有不同长度的缝18a、18b形成于连接部件18 中。第一带部16的端部与缝18a、18b中较长的那条缝配合,较长的缝为18a。第二带部17 与缝18a、18b中较短的那条缝配合,较短的缝为18b。 起到第一调节器作用的调节器20以及环19被固定于第一带部16。调节器20调 节第一带部16的长度。环19将第一带部16连接至连接器12中相应的一个。调节器20 由高刚性材料形成,所述刚性材料为,例如,诸如聚碳酸酯之类的树脂或金属。调节器20基 本上形成为矩形。两条缝20a、20b形成在调节器20中,且在调节器20的长度方向延伸。
第一带部16穿过调节器20的缝20a、20b和环19,且因此相对缝20a、20b以及环 19可滑动地受到支撑。第一带部16的端部中的一个穿过连接部件18的缝18a,并缝接于 该第一带部16的不同部分。第一带部16的另一端部绕过调节器20的缝20a、20b之间的 部分,并缝接于第一带部16的另一部分。这样,通过使第一带部16的端部连接于连接部件 18和调节器20,第一带部16以可滑动的形式与调节器20和环19组装。第一带部16位于
4调节器20和环19之间的部分形成为环状,或者说形成这样的形式,即第一带部16的一部 分与第一带部16的另一部分重叠。 通过沿第一带部16滑动调节器20,第一带部16的重叠部分的长度发生改变。这 就改变了的第一带部16的长度,因此改变了带条11的长度。具体地,当调节器20朝环19 滑动时,第一带部16的重叠部分变短,而第一带部16相应地变长。相反,当调节器20朝连 接部件18滑动时,第一带部16的重叠部分变长,而第一带部16相应地变短。通过这样滑 动调节器20,第一带部16可延伸至基本上与第一带部16的全长相等的长度,或縮短至基本 上与第一带部16的一半长度相等的长度。 起第二调节器作用的调节器13固定于第二带部17,以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 调节器13设置为靠近吉他1的本体2的第二端部2b。如图3至图6所示,调节器13包括 基部31、杆32和起推进装置作用的扭转弹簧38。基部31具有矩形底壁31a和一对侧壁 31b,所述侧壁从底壁31a的相对侧延伸且各自基本上呈三角形。各自沿基部31的宽度方 向延伸的两个细长孔31c、31d,形成在基部31的底壁31a中。更靠近底壁31a的端部的细 长孔31c的宽度小于设置在底壁31a的中部的细长孔31d的宽度。由矩形橡胶板形成的冲 击吸收部件33位于基部31的底壁31a的外表面上。该冲击吸收部件33吸收由调节器13 和吉他1的本体2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冲击。 杆32包括盖部34和制动器部35。盖部34覆盖基部31的内表面。制动器部35 使第二带部17压靠基部31的底壁31a。盖部34具有被固定于基部31的固定部34a和操 作部34b,操作该操作部可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朝基部31的底壁31a延伸、且各自基 本上为三角形的一对侧壁34c形成于固定部34a相对的侧端部。杆32设置成使得固定部 34a的侧壁34c的外表面朝向基部31的侧壁31b的内表面。通过穿过固定部34a的侧壁 34c延伸的轴36,杆32被枢转地固定于基部31的侧壁31b。多个锯齿34d从操作部34b突 出,且沿杆32的宽度方向延伸。通过防止手滑脱,所述锯齿34d便于杆32的操作。
制动器部35从盖部34的远端朝基部31的底壁31a延伸。制动器部35的远端设 置在与细长孔31d相应的位置,该细长孔31d位于基部31的中部。突出部35a形成在制动 器部35的中部,并沿基部31的底壁31a突出。突出部35a在杆32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 覆盖杆32的整个宽度。突出部35a中形成有防滑装置,以防止杆32与第二带部17彼此相 对打滑。防滑装置由从突出部35a背侧朝向基部31的底壁31a突出的多个突起37形成。 各突起37呈朝其远端逐渐縮小的锥形。突起37在突出部35a背侧的整个部分上延伸。
扭转弹簧38设置在基部31和杆32之间。扭转弹簧38包括螺旋部38a和一对臂 部38b,所述一对臂部从螺旋部38a的两个端部延伸。轴36延伸穿过扭转弹簧38的螺旋部 38a的中心。两个臂部38b将轴36支撑在基部31与杆32之间。扭转弹簧38的其中一个 臂部38b由延伸在基部31的两侧壁31b之间的支撑杆39支撑。扭转弹簧38的另一个臂 部38b与形成在杆32的相应内表面中的卡合槽40相卡合。具体地,卡合槽40被界定在从 杆32的内表面突出的两个突起41之间。 扭转弹簧38以这样的状态被支撑,其通过轴36、支撑杆39和杆32的内表面储存 预定量的推动力。在该状态,杆32由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恒定地推动,以相对于基部31 按第一方向(该方向以图5中的箭头表示)枢转。本文所用的术语"第一方向"指杆32的 制动器部35被压向基部31的底壁31a的方向。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二带部17穿过调节器13内部以及连接部件18的缝18b,并因此以可滑动的方式被支撑。第二带部17的其中一个端部穿过基部31的细长孔31c并被缝接至第二带部17的不同位置。固定于本体2的第二端部2b的连接器12被缝接于第二带部17的另一端部。这样,通过将第二带部17的一端与调节器13连接,第二带部17与调节器13及连接部件18以可滑动的方式组装。第二带部17在调节器13和连接部件18之间形成为环状,或者说是这样的方式,即第二带部17的一部分与第二带部17的另一部分重 当杆32没被操作时,如图7A所示,通过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第二带部17夹紧在基部31的底壁31a与杆32的制动器部35之间。在此状态下,杆32的制动器部35使第二带部17压靠基部31的底壁31a。还是在此状态下,从杆32的突出部35a突出的多个突起37戳入第二带部17。这样就以相对调节器13不可滑动的方式支撑第二带部17。
如图7B所示,通过按压杆32的操作部34b,杆32克服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以第二方向(该方向由图7B中的箭头表示)绕轴36枢转。这将杆32的制动器部35从基部31的底壁31a分离,并因此将杆32的突起37从第二带部17脱开。这样,第二带部17从被基部31和杆32夹紧的状态释放。这允许第二带部17相对调节器13滑动。本文的术语"第二方向"指与第一方向相反的方向,其表示杆32的制动器部35从基部31的底壁31a离开的方向。 以与第一带部16类似的方式,第二带部17可延伸至基本上与第二带部17的全长相等的长度,或縮短至基本上为第二带部17 —半长度的长度。第二带部17比第一带部16短。具体地,第二带部17的长度设为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1/2的第一带部16长度。因此,通过调节器13可调节的第二带部17长度小于通过调节器20可调节的第一带部16长度,并且,具体地,大于或等于1/4且小于1/2的通过调节器20可调节的第一带部16长度。
下面将参考图1、图7A和图7B,详细说明利用肩带10调节带条11的长度的方法。
在将吉他1从肩部往下挂之前,演奏者首先利用调节器20调节第一带部16的长度。在此阶段,通过调节第一带部16的长度,对带条11的长度作总体上的粗略调节。在调节第一带部16的长度之后,演奏者将吉他1从肩部往下挂,以观察带条11的长度是否合适。然后,在吉他1从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演奏者利用调节器13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具体地,演奏者通过操作调节器13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来细微调节带条11的长度,直至吉他1处于最适合演奏者演奏的位置。 在所述调节中,演奏者手动按压杆32的操作部34b,如图7B所示。这使得杆32以第二方向(图7B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绕轴36枢转,将杆32的制动器部35从基部31的底壁31a分离。因此第二带部17从被夹紧在基部31和杆32之间的状态释放。从而,第二带部17被允许相对调节器13滑动。这样,演奏者在将杆32的操作部34b保持于被手动按压的状态时,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从而调节带条11的长度。当杆32的操作部34b松开时,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使杆32以第一方向(图7A中箭头所示的方向)绕轴36枢转。这导致杆32的制动器部35将第二带部17压靠于基部31的底壁31a。第二带部17因此被夹紧于基部31和杆32之间,并且杆32的多个突起37戳进第二带部17。因此,第二带部17被保持为相对调节器13不可滑动。这样,演奏者使第二带部17的长度固定,并因此使带条11的总体长度固定。
具体实施方式
具有以下优点。 (1)调节器13具有基部31、杆32以及扭转弹簧38。可对杆32进行操作以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扭转弹簧38推动杆32以第一方向枢转。在该结构中,通过操作杆32并使其以第二方向枢转,第二带部17从被夹紧在基部31和杆32之间的状态释放。这样,通过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带条11的总体长度得以调节。在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之后,不对杆32进行操作。因此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将第二带部17夹紧在基部31和杆32之间。这样,第二带部17的长度固定,并因此使得带条11的总体长度得以固定。这一连续调节很容易通过操作杆32进行。结果,允许演奏者在吉他1处于从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通过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来调节带条11的长度。 (2)杆32的突出部35a具有多个突起37或防滑装置,所述突起位于突出部35a朝向基部31的底壁31a的表面。在该结构中,由于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第二带部17被夹紧在基部31和杆32之间。还有,由于突起37戳入第二带部17,第二带部17被保持为相对调节器13不可滑动。因此,第二带部17的长度被更牢靠地固定于调节好的长度,即使第二带部17被吉他1的重力往下拉。结果,带条11的长度被更牢靠地固定。
(3)调节器13设置在本体2的第二端部2b附近,其与吉他1的头部3相对。这种设置使得演奏者可用主导手操作调节器13的杆32。调节器13因此易于调节,且允许演奏者可以在吉他1从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方便地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结果,带条11的总体长度可以方便地调节。 (4)如果调节器13位于吉他1的本体2附近,当演奏者移动时,调节器13会与吉他1的本体2接触。这可能损坏本体2的表面。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调节器13包括冲击吸收部件33,其吸收由调节器13与吉他1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冲击。因为当发生接触时,冲击吸收部件33吸收调节器13和吉他1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冲击,防止了本体2表面受损。
(5)卡合槽40形成在杆32内表面中,在该结构中,卡合槽40导致扭转弹簧38的相应臂部38b与杆32之间的卡合。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因此被可靠地施加于基部31和杆32。因此,通过提高的推动力,第二带部17被夹紧在基部31和杆32之间。第二带部17的长度因此被更牢靠地固定于调节值。结果,带条ll的总体长度被更牢靠地固定。
(6)操作部34b形成在杆32的一端,对该操作部进行操作以移动杆32。通过按压操作部34b,杆32以第二方向枢转,且第二带部17从被基部31和杆32夹紧的状态释放。换言之,通过简单地按压杆32,第二带部17的长度就得以调节,因而带条11的总体长度得到调节。这进一步方便了调节器13的操作。 (7)带条11具有两根独立的带条,或第一和第二带部16、17。调节器13用于改变第二带部17的长度。在该结构中,通过使用调节器13,只有作为带条11的构件的第二带部17得到调节。这允许了对带条ll的相应部分的调节。这样,通过利用调节器13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带条11的总体长度得以微调。 (8)与调节器13分开的调节器20或第一调节器被固定于第一带部16。这种配置使得可以用调节器20调节第一带部16的长度,用调节器13或第二调节器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结果,通过调节器20可调节的第一带部16的长度,以及通过调节器13可调节的第二带部17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各自理想的长度。 (9)通过调节器13可调节的第二带部17的长度小于通过调节器20可调节的第一带部16的长度。因此,调节器20用于粗略调节带条11的长度,而调节器13用于细微调节 带条11的长度。换言之,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性地操作调节器20和调节器13以调节带 条11的长度。 (10)使用本具体实施方式
的调节带条长度的方法,演奏者在将吉他1从肩部往下 挂之前利用调节器20调节第一带部16的长度。在此调节中,演奏者粗略地调节带条11的 长度。然后,在吉他1从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演奏者利用调节器13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 度。在此阶段,演奏者通过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来微调带条11的长度,直至吉他1处于 最适合演奏者演奏的位置。通过这种连续调节,带条11的长度得以有效并恰当地调节。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可作如下改动。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可从带条11省略第一带部16。换言之,吉他肩带10仅由 带有调节器13的第二带部17形成。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调节器13可从第二带部17省略,而第一带部16的调节 器20可用调节器13替代。或者,第一及第二带部16、 17可均包括调节器13。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突起37可从杆32的突出部35a省略。或者,突起37可 形成在基部31的底壁31a的内表面上,而不是杆32上。换言之,只要突起37形成在基部 31和杆32中任何一个的保持第二带部17的表面上,突起37可设置在任意合适的位置。还 有,突起37可设置在杆32的突出部35a以及基部31的底壁31a的内表面这两者之上。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防滑装置可以是锥形突起之外的柱状突起、在杆32的宽 度方向延伸的突起、或者是具有高表面粗糙度的粗糙表面。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冲击吸收部件33可从基部31省略。还有,冲击吸收部件 33不限于橡胶板,而可以由海绵或毡之类的弹性材料形成。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扭转弹簧38可用压縮螺旋弹簧替代。这样,所述压縮螺 旋弹簧以压縮状态固定于杆32的内表面或基部31。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锯齿可以从杆32的操作部34b省略。或者,锯齿34d可 由从操作部34b突出的多个突起替代。还有,可以提高操作部34b相对于其它部位的表面 粗糙度,而不是形成锯齿34d或突起。 或者,参考图8A和图8B,操作部82a可以形成在杆82的与扭转弹簧38相对的一 端。这样,杆82的操作部82a以图8B中箭头所示的方向抬高。这使得第二带部17从被基 部31和杆32夹紧的状态释放。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利用调节器13可调节的第二带部17的长度可大于或等 于通过调节器20可调节的第一带部16的长度。 除吉他肩带之外,本发明也可用于能从演奏者肩部挂下来进行演奏的乐器,例如 贝士吉他或键盘。
8
权利要求
一种乐器用肩带,其包括带条和调节所述带条长度的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包括基部、枢转地固定于所述基部且对其操作可调节所述带条长度的杆、以及设置在所述基部和所述杆之间且推动所述杆以第一方向枢转的推动装置,其中,所述带条因所述推动装置的推动力而被所述基部和所述杆夹紧,并且,通过克服所述推动装置的推动力以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枢转所述杆,而从被所述基部和所述杆夹紧的状态释放。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具有防止相对所述带条 滑动的防滑装置。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装置由多个突起形成,所述 突起形成在所述基部或所述杆的至少其中之一的夹紧所述带条的表面上。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乐器的本体具有一对端部, 所述带条的两个端部被固定于所述的一对端部,且其中所述调节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端部 的任一个的附近。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包括冲击吸收部件,所述 冲击吸收部件吸收由所述调节器与所述本体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冲击。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装置为具有一对臂部的 扭转弹簧,且其中,在所述基部和所述杆的至少其中之一中形成有卡合槽,以与所述扭转弹 簧的所述臂部卡合。
7.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杆的一端部具有操作部, 对所述操作部进行操作以操作所述杆,通过按压所述操作部所述杆以所述第二方向枢转。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条由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第一 端的第一带部和固定于所述本体的第二端部的第二带部构成,且其中,所述调节器被固定 于所述第一带部或第二带部,并调节固定着所述调节器的所述带部的长度。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为第一调节器和第二调 节器中的一个,所述第一调节器设置于所述第一带部以调节所述第一带部的长度,且所述 第二调节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带部以调节所述第二带部的长度。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乐器用肩带,其特征在于,可通过所述第一调节器调节的所述 带条的长度与可通过所述第二调节器调节的所述带条的长度不相等。
11. 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乐器用肩带调节带条长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乐器从演奏者的肩部往下挂之前,通过利用所述第一调节器调节所述第一带部 的长度,来调节所述带条的长度;且在所述第一带部的长度已被调节之后,在所述乐器从演奏者的肩部往下挂的状态下, 通过利用所述第二调节器调节所述第二带部的长度,来微调所述带条的长度。
全文摘要
吉他肩带(10)包括用于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的调节器(13)。调节器(13)包括基部(31)、对其操作以调节第二带部(17)的长度的杆(32)以及推动杆(32)以第一方向枢转的扭转弹簧(38)。第二带部(17)因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夹紧在基部(31)和杆(32)之间。通过使杆(32)克服扭转弹簧(38)的推动力以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枢转,第二带部(17)从被基部(31)和杆(32)夹紧的状态释放。
文档编号G10D3/18GK101714351SQ20091000149
公开日2010年5月2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9日
发明者吉田肇, 长绳祐子 申请人:星野乐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