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短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09518阅读:17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短箫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鸣乐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短箫。



背景技术:

箫是一种气鸣乐器,其史悠久、音色圆润轻柔、幽静典雅,适于独奏和重奏,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箫分为洞箫和琴箫,皆为单管、竖吹。多年来,箫的结构和布局基本保持一致,按照箫的国家轻工业标准(20170114115339)的描述,箫包括一个吹孔、六个按音孔段、一对基音孔和一对助音孔,根据音质、选材的不同分为高级品和普及品。传统箫尺寸较大,箫尾通常保留3-5段竹节,满足其长度的竹节极少,导致加工成本高、材料适用性差,传统九节箫具有较大的乐器重量致使长时间演奏极为费力,不利于青少年学习。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设有八个按音孔,方便半音阶的演奏,并且采用大小孔设计以兼顾音准、音质、音量的平衡;同时,该短箫开孔以分段排列方式,分组排列更为美观,方便持握和演奏,在不影响音准的前提下减少了箫的长度,使其便于携带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短箫,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依次包括吹孔段、按音孔段、尾孔段和箫尾,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孔段设置有一吹孔,所述按音孔段设置有八个按音孔,所述按音孔段分为上把位按音孔段和下把位按音孔段,所述按音孔段的正面由箫尾至吹孔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按音孔、第二按音孔、第三按音孔、第四按音孔、第五按音孔、第六按音孔和第七按音孔,所述上把位按音孔段的背面设置有第八按音孔。

进一步的,所述尾孔段设置有基音孔,所述尾孔段的基音孔为一对长条孔。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还包括天然段,所述天然段位于所述尾孔段和箫尾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尾孔段设置有一对基音孔和两对助音孔。

进一步的,所述两对助音孔包括第一助音孔和第二助音孔,所述基音孔、第一助音孔和第二助音孔依次按照黄金分割法布局。

进一步的,所述天然段包括1、2、3、4或5段竹节,所述天然段为竹节的天然生长段。

进一步的,所述吹孔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

进一步的,所述按音孔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短箫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有八个按音孔,方便半音阶的演奏,并且采用大小孔设计以兼顾音准、音质、音量的平衡;同时,该短箫开孔以分段排列方式,分组排列更为美观,方便持握和演奏,特别是短尾设计减短了箫的长度,减轻其重量,更易于持握演奏,便于携带和运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图1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a、图2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调音接口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吹孔段,11-吹孔,2-按音孔段,21-按音孔,3-尾孔段,31-基音孔,32-助音孔,4-箫尾,5-竹节,6-缠线,7-天然段,8-调音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a、图1b所示,一种短箫,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依次包括吹孔段1、按音孔段2、尾孔段3和箫尾4,所述吹孔段1设置有一吹孔11,所述按音孔段2设置有八个按音孔21。

进一步的,所述按音孔段2分为上把位按音孔段和下把位按音孔段,所述按音孔段2的正面由箫尾4至吹孔11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按音孔、第二按音孔、第三按音孔、第四按音孔、第五按音孔、第六按音孔和第七按音孔,所述上把位按音孔段的背面设置有第八按音孔。

具体的,所述第一按音孔根据人体工程学,为方便按音设置为向一边侧开,但不会影响的音准。

具体的,该短箫设有八个按音孔21,方便半音阶的演奏,并且采用大小孔 设计以兼顾音准、音质、音量的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尾孔段3设置有基音孔31,所述尾孔段3的基音孔31为一对长条孔。

具体的,该短箫开孔以分段排列方式,分组排列更为美观,方便持握和演奏。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6。

具体的,缠线6的设置使得外观简洁大方并达到防开裂的目的。

实施例二

如图2a、图2b所示,一种短箫,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依次包括吹孔11段1、按音孔段2、尾孔段3和箫尾4,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孔11段1设置有一吹孔11,所述按音孔段2设置有八个按音孔21。

进一步的,所述按音孔段2分为上把位按音孔段和下把位按音孔段,所述上把位按音孔段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第一按音孔、第二按音孔和第三按音孔,所述上把位按音孔段的背面设置有第四按音孔;所述下把位按音孔段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第五按音孔、第六按音孔、第七按音孔和第八按音孔。

具体的,该短箫在传统箫六音孔的基础上增设为八音孔,方便十二平均律演奏,并且采用大小孔设计以兼顾音准、音质、音量的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还包括天然段7,所述天然段7位于所述尾孔段3和箫尾4之间。

具体的,天然段7的长度可以根据天然竹节5的结构和形状以及演奏需求决定。

进一步的,所述尾孔段3设置有一对基音孔31和两对助音孔32。

具体的,该短箫开孔以分段排列方式,分组排列更为美观,方便持握和演奏。

进一步的,所述两对助音孔32包括第一助音孔32和第二助音孔32,所述基音孔31、第一助音孔32和第二助音孔32依次按照黄金分割法布局。

具体的,图2a中基音孔31与第一助音孔32的距离为L1,第一助音孔32与第二助音孔32的距离为L2,L1/L2=L2/(L1+L2)。

进一步的,所述天然段7包括1段竹节5。

进一步的,所述吹孔11段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6。

进一步的,所述按音孔段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6。

具体的,缠线6的设置使得外观简洁大方并达到防开裂的目的。

实施例三

如图3a、3b所示,一种短箫,包括管体,所述管体依次包括吹孔11段1、按音孔段2、尾孔段3和箫尾4,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孔11段1设置有一吹孔11,所述按音孔段2设置有八个按音孔21。

进一步的,所述按音孔段2分为上把位按音孔段和下把位按音孔段,所述上把位按音孔段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第一按音孔、第二按音孔和第三按音孔,所述上把位按音孔段的背面设置有第四按音孔;所述下把位按音孔段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第五按音孔、第六按音孔、第七按音孔和第八按音孔。

具体的,本实用新型设有八个按音孔21,方便半音阶的演奏,并且采用大小孔设计以兼顾音准、音质、音量的平衡。

进一步的,所述管体还包括天然段7,所述天然段7位于所述尾孔段3和箫尾4之间。

具体的,天然段7的长度可以根据天然竹节5的结构和形状以及演奏需求决定。

进一步的,所述尾孔段3设置有一对基音孔31和两对助音孔32。

具体的,该短箫开孔以分段排列方式,分组排列更为美观,方便持握和演 奏。

进一步的,所述两对助音孔32包括第一助音孔32和第二助音孔32,所述基音孔31、第一助音孔32和第二助音孔32依次按照黄金分割法布局。

进一步的,所述天然段7包括4段竹节5。

进一步的,所述吹孔11段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6。

进一步的,所述按音孔段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缠线6。

具体的,缠线6的设置使得外观简洁大方并达到防开裂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短箫,管体的一侧依次设置有吹孔11、膜孔和按音孔段2,管体靠近按音孔段2的端面设置有箫尾4端孔。本实用新型通过调整箫的音孔和内径,精简、改进了箫的传统结构,采用箫尾4端孔替代基音孔31和助音孔32,在不影响音准的前提下减少了箫的长度,使其携带方便、易于演奏;同时由于该结构便于箫内径的调修,可以极大提升箫的音质、增强箫的共鸣,使该短箫的音准更加稳定。具有如下特点:

1、该短箫相比传统竹箫大幅减短的尺寸,降低了制作竹材的要求,针对传统竹箫的多数废料均可以用来制作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短箫,使得竹材的利用率大幅提升,从而减低了制作成本,且能较好的保留天然竹材的完整性。

2、该短箫通过调整箫的音孔和内径,采用箫尾4端孔替代基音孔31和助音孔32,使得重新排孔之后的短箫音准更加稳定。

3、该短箫通过减少尺寸,降低了箫的重量,减轻了演奏负担。

需要说明的是,该短箫的重心与演奏者的手指拿捏处统一,在演奏过程中,不仅可以减少演奏负担,而且可以形成较好的视觉平衡。

实际制造和演奏过程中,由于竹箫是天然材料制成,其收温差的变化振动会受到影响。因此,根据情况,可以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短箫结构上设置调音接口8,具体如图4a、图4b所示,但也有经验丰富的演奏家能够通过“补挖吹孔11”和“吹奏角度”的调节以适应不同的演奏环境,不使用调音接口8的箫。 上述调音接口8的设置不会影响到本实用新型短箫已有的优点,具有调音结构的短箫依然具有短小、便携、利于调修、保养等特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