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支撑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5867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乐器支撑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支撑件,更详细地涉及通过肩部和背部来有效地分散乐器的沉重的重量并可以提供舒适的佩戴感的乐器支撑件。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萨克斯管属于使用单簧片的吹孔的管乐器,其本体大体由黄铜来形成,本体的前部面由多个使演奏者利用手指演奏出高音和低音音色的孔健来构成。本体的前端还包括演奏者唅住并向本体内部注入吹气的簧片和钮扣来构成的吹口。

为了演奏这种萨克斯管,使用者会使用额外的带部的情况,即,使用可将萨克斯管连接在环上并挂在演奏者脖子来支撑的萨克斯管颈带(neck strap)。

但是,这种萨克斯管颈带让演奏者的脖子承受沉重的萨克斯管的重量,因此演奏期间对脖子施加强的压力而引起脖子的疼痛,严重的情况下,导致颈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公布第20-0469459号2013.10.17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易于携带乐器的乐器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防止乐器的重量集中在演奏者的部分身体使得演奏者以舒适的状态演奏乐器的乐器支撑件。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在下列详细的说明和图示下更加明确。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乐器支撑件包括: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分别紧贴于佩戴者的背部和肩部并分别具有框架及包围上述框架的外皮;后方连接带,分别连接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后端部并沿着上述佩戴者的上身后部面配置;前方连接带,分别连接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前端部并沿着上述佩戴者的上身前面配置;以及固定部,捆扎在上述前方连接带,用于拆装乐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包括:第一翼部及第二翼部,以相向的方式分别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中央部朝向内侧突出形成并具有沿着厚度贯通形成的一个以上的第一调节孔及第二调节孔;以及第一后方贯通孔及第二后方贯通孔,贯通形成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后端部,上述后方连接带贯通上述第一调节孔及第二调节孔和上述第一后方贯通孔及第二后方贯通孔并分别连接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后端部。

而且,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呈圆弧状。

而且,上述乐器支撑件还包括后方位置调节部,上述后方位置调节部还包括后方位置调节部,上述后方位置调节部具有后方固定狭缝、第一后方调节狭缝及第二后方调节狭缝和第一后方支撑狭缝及第二后方支撑狭缝,上述后方连接带具有:后方中间部,依次贯通上述第一后方调节狭缝及第二后方调节狭缝来固定;第一后方连接带,依次贯通上述第一调节孔、上述第一后方支撑狭缝及上述第一后方调节狭缝、上述后方固定狭缝和上述第一后方贯通孔来分别连接在上述第一衬垫的后端部;以及第二后方连接带,依次贯通上述第二调节孔、上述第二后方支撑狭缝及上述第二后方调节狭缝、上述后方固定狭缝和上述第二后方贯通孔来分别连接在上述第二衬垫的后端部。

另外,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可具有贯通形成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前端部的第一前方贯通孔及第二前方贯通孔,上述乐器支撑件还包括前方位置调节部,上述前方位置调节部包括第一前方固定狭缝及第二前方固定狭缝、第一前方调节狭缝及第二前方调节狭缝和第一前方支撑狭缝及第二前方支撑狭缝,上述前方连接带具有:前方中间部,依次贯通上述第一前方固定狭缝及第二前方固定狭缝来固定;第一前方连接带,依次贯通上述第一前方贯通孔、上述第一前方支撑狭缝、第一前方调节狭缝和上述固定部的环来连接在上述第一衬垫的前端部;以及第二前方连接带,依次贯通上述第二前方贯通孔和、第二前方支撑狭缝、第二前方调节狭缝和上述固定部的环来连接在上述第二衬垫的前端部。

另外,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具有贯通形成在上述第一衬垫及第二衬垫的前端部的第一前方贯通孔及第二前方贯通孔,上述乐器支撑件包括:前方位置调节部,包括第一前方固定狭缝及第二前方固定狭缝、第一前方调节狭缝及第二前方调节狭缝和第一前方支撑狭缝及第二前方支撑狭缝;辅助位置调节部,具有第一前方辅助狭缝及第二前方辅助狭缝和第一后方辅助狭缝及第二后方辅助狭缝;以及辅助连接带,连接上述前方连接带和上述后方连接带,上述前方连接带具有:前方中间部,依次贯通上述第一前方固定狭缝及第二前方固定狭缝来固定;第一前方连接带,依次贯通上述第一前方贯通孔、第一前方支撑狭缝、第一前方调节狭缝和上述固定部的环来连接在上述第一衬垫的前端部;以及第二前方连接带,依次贯通上述第二前方贯通孔、第二前方支撑狭缝、第二前方调节狭缝和上述固定部的环来连接在上述第二衬垫的前端部,上述辅助连接带具有:第一辅助连接带,贯通上述第一前方辅助狭缝及上述第一后方辅助狭缝来连接上述第一后方连接带和上述第一前方连接带;以及第二辅助连接带,贯通上述第二前方辅助狭缝及上述第二后方辅助狭缝来连接上述第二后方连接带和上述第二前方连接带。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具有以下效果。易于携带乐器,尤其能够防止乐器的重量集中在演奏者的部分身体使得演奏者以舒适的状态演奏乐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简略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乐器支撑件的附图。

图2是图1中A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3的后视图。

图5是图1中的翼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3中的前方连接带的放大图。

图7是图6中的防缠绕部的立体图。

图8是图4中的后方连接带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可以佩戴在图1中的乐器支撑件的辅助连接带的附图。

图10及图11是示出佩戴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乐器支撑件的状态的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第一衬垫

12:第一框架

14:第一外皮

20:第二衬垫

30:前方连接带

40:固定部

50:前方位置调节部

60:防缠绕部

70:后方连接带

80:后方位置调节部

100:乐器支撑件

130:辅助位置调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以下,参照附图1至11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更详细地说明。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是以最适合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的实施例为基础来说明,并且不是根据所说明的实施例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而是例示如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内可进行多种变形实施,而且这样的变形实施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内。并且,为了便于理解以下所说明的实施例而在附图中所记载的附图标记,对在各实施例中有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中所关联的构成要素赋予了相同或延长线上的数字来标记。

通常,演奏管乐器的佩戴者(或演奏者)会直接用手把持乐器或者利用由包围一部分脖子的脖带和一侧结合在脖带且另一侧结合在乐器的连接线来构成的带部或乐器支撑用项链来使乐器的重量支撑在脖子并演奏乐器。

但是,主要用黄铜来制作的管乐器多数是比较沉重的乐器,尤其对萨克斯管来说中音萨克斯、次中音萨克斯、上低音萨克斯、倍低音萨克斯、超低音萨克斯等乐器是属于比较沉重的乐器。

如上所述的乐器制作时随选择的材质和制造商的不同略有差异,乐器重量达到少至2.8kg多至10kg。因此,使用乐器支撑用项链来长时间勉强演奏上述的高重量乐器时,脖子周边会感到相当的疲劳感和疼痛。

尤其,重量集中在身体部位中的脖子部位时,会引起椎间盘突出等致命的疾病的严重问题,脖子过分感到重压感时无法长时间演奏维持稳定的音程。

并且,存在难以为了发出美丽的声音和强烈的音以至于摇晃或扭动乐器来演奏,难以进行甜美而激动的演奏的严重问题。因上述问题,管乐器演奏家之间很久以前开始持续下来提供可以舒适并稳定演奏的乐器支撑件的欲望。

图1是简略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乐器支撑件的附图,图2是图1中A的剖视图。并且,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后视图,图5是图1中翼部的放大图。如图1至图5所示,乐器支撑件100包括: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分别连接在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前方连接带30、分别连接在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后端部的后方连接带70以及捆扎在上述前方连接带30而用于拆装乐器的固定部40。

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分别搭在演奏者的左肩膀及右肩膀,如后述说明,乐器的重量通过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来传达到演奏者的肩部和背部。并且,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沿着演奏者的肩宽方向具有规定宽度,乐器的重量均衡地分散并传达到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接触面,因此,演奏者承受的乐器重量感会降低。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一衬垫10为中心来说明,第二衬垫20具有与第一衬垫10相对应的形状及结构,差异点将另行揭示。

第一衬垫10分别由金属材质的第一框架12和包围第一框架12的第一外皮14构成。例如,上述第一框架12可以由轻并耐久性强的铝材料构成。演奏者在佩戴乐器支撑件100时,第一框架12的后端位于肩胛骨(scapula),第一框架12的前端位于锁骨(clavicle)的下部。

由于第一框架12由柔性较强且硬度较低的铝材质来构成,能够以包围演奏者的肩部的方式弯曲成环形,因此可以易于与演奏者的身体匹配。

并且,第一外皮14由天然皮革(或人造皮革)、布、合成树脂材料等柔软材质来构成,从而可以分别紧贴在演奏者的肩部及背部等,以在第一框架12和第一外皮14之间介入如棉花等的软垫材料,以使演奏者感到柔软的佩戴感。

第一衬垫10具有沿着第一衬垫10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一前方贯通孔16及第一后方贯通孔18,第一前方贯通孔16及第一后方贯通孔18可以分别贯通第一外皮14和第一框架12。因此,主要用黄铜制作的比较沉重的乐器(管乐器)的重量集中在第一衬垫1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即使第一外皮14破损,乐器也会借助第一框架12而易于得到支撑。

并且,第一外皮14还具备向中央部内侧突出的第一翼部15,在第一翼部15形成有沿着第一翼部15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一调节孔17。第一调节孔17可沿着第一衬垫10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

另一方面,第二外皮24还具备第二翼部25,第二翼部25向第一翼部15突出形成。在第二翼部25形成有沿着第二翼部25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的第二调节孔27,第二调节孔27沿着第二衬垫20的长度方向隔开规定间隔。

第一外皮14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可呈圆弧状,从而使分别连接在后述的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前端部的第一前方环90a及第二前方环90b和分别连接在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后端部的第一后方环及95a第二后方环95b能够顺畅地旋转。不仅如此,第一翼部15及第二翼部25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也分别呈圆弧状,从而使后述的第一调节环93a及第二调节环93b易于旋转。

图6是图3中的前方连接带的放大图,图7是图6中的防缠绕部的立体图。如图6及图7所示,乐器支撑件100具备可拆装乐器的固定部40。前方位置调节部50从下部依次具备第一前方固定狭缝51及第二前方固定狭缝52、第一前方调节狭缝53a及第二前方调节狭缝53b和第一前方支撑狭缝54a及第二前方支撑狭缝54b。上述多个狭缝55沿着前方位置调节部50的厚度方向贯通形成。

防缠绕部60位于前方位置调节部50和固定部40之间,并具有贯通前方连接带30的多个贯通孔65。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沿着上一下及下-上的方向贯通多个贯通孔65,防缠绕部60能够防止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互相缠绕扭结。

前方连接带30具备连接在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和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之间的前方中间部35。前方中间部35通过打结固定在第一前方固定狭缝51及第二前方固定狭缝52,连接在前方中间部35的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贯通连接在固定部40的固定部环41来使固定部40固定在前方连接带30。

第一前方连接带31依次向第一前方支撑狭缝54a及第一前方调节狭缝53a插入,并向防缠绕部60及固定部环41插入。第二前方连接带39依次向第二前方支撑狭缝54b及第二前方调节狭缝53b插入,并向防缠绕部60及固定部环41插入。连接在第一前方连接带31和第二前方连接带39的中间部35通过打结固定在第一前方固定狭缝51及第二前方固定狭缝52。

由此,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互相重叠,固定部40的位置由重叠的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的长度来决定。即,重叠的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的长度随着前方位置调节部50沿着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移动而增加,重叠的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的长度增加时固定部40接近第一衬垫10和第二衬垫20,重叠的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的长度减少时固定部40远离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

乐器能够通过屏蔽部件44的开闭来结合在固定部40,演奏者可利用前方位置调节部50来调节固定部40的位置。即,重叠的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的长度随着前方位置调节部50沿着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移动而增加,由此可调节固定部40的高度(或乐器的高度)。

乐器结合在固定部40时,乐器的重量通过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及第二前方连接带39传达到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因此可以防止乐器的重量集中在身体的一部分。

第一前方连接带31固定在第一前方环90a,第二前方连接带39固定在第二前方环90b。第一前方环90a及第二前方环90b具有相同的形状。例如,第一前方环90a具备连接在向第一前方贯通孔16插入并固定的第一上部前方环90a’及第一上部前方环90a’的下端部的第一下部前方环90a”。在第一下部前方环90a”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的支撑孔91a,第一前方连接带31向支撑孔91a插入,第一前方环90a连接在第一前方连接带31。另一方面,第一上部前方环90a’可具有钩形状并可用钳子结构、夹子形状来代替。

第一下部前方环90a”的外径可大于第一上部前方环90a’的外径。第一前方连接带31通过第一下部前方环90a”的支撑孔91a下部插入并支撑在第一下部前方环90a”的上端,并以通过支撑孔91a上部重新插入并固定的状态依次向前方位置调节部50的多个狭缝插入。

第二前方环90b具有与第一前方环90a对应的形状,第二前方连接带39以第一前方连接带31连接在第一前方环90a的相同形态连接在第二前方环90b。第二前方环90b向形成于第二衬垫20的第二前方贯通孔26插入,结合在固定部40的乐器借助第一前方环90a及第二前方环90b分别连接在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并通过演奏者的肩部和背部来分散乐器的重量。

图8是图4中的后方连接带的放大图。如图8所示,后方连接带70可具备连接在第一后方连接带71及第二后方连接带79和第一后方连接带71及第二后方连接带79之间的后方中间部75。后方位置调节部80具备后方固定狭缝81、第一后方调节狭缝82a及第二后方调节狭缝82b和第一后方支撑狭缝84a及第二后方支撑狭缝84b。

第一后方连接带71可以通过第一后方主环95a和第一后方调节环93a固定在第一衬垫10,第二后方连接带79可以通过第二后方主环95b和第二后方调节环93b固定在第二衬垫20。

如上所述,多个环90分别具有与第一前方环90a相同的结构。例如,第一后方主环95a具备分别向第一后方贯通孔18插入并固定的第一上部后方主环95a’及连接在第一上部后方主环95a’的下端部的第一下部后方主环95a”。在第一下部后方主环95a”形成有沿着长度方向贯通形成的支撑孔96a,第一后方连接带71向支撑孔96a插入并连接在第一后方主环95a。

第一后方连接带71通过设置于第一后方主环95a的支撑孔96a,依次向后方固定狭缝81、第一后方调节狭缝82a及第一后方支撑狭缝84a和设置于第一后方调节环93a的支撑孔94a插入。第二后方连接带79贯通设置于第二后方主环95b的支撑孔96b,依次向后方固定狭缝81、第二后方调节狭缝82b及第二后方支撑狭缝84b和设置于第二后方调节环93b的支撑孔94b插入。

连接在第一后方连接带71和第二后方连接带79的后方中间部75通过打结固定在第一后方调节狭缝82a及第二后方调节狭缝82b和后方位置调节部80的后端。

后方位置调节部80还可具有形成在第一后方调节狭缝82a与第一后方支撑狭缝84a之间的第一后方连接狭缝83a和形成在第二后方调节狭缝82b与第二后方支撑狭缝84b之间的第二后方连接狭缝83b。

这时,第一后方连接带71通过第一后方调节狭缝82a并经过第一后方连接狭缝83a依次向第一后方支撑狭缝84a插入,第二后方连接带79通过第二后方调节狭缝82b并经过第二后方连接狭缝83b依次向第二后方支撑狭缝84b插入。这时,第一后方连接带71及第二后方连接带79沿着上一下及下-上的方向交叉插入各个狭缝。

图9是示出可以佩戴在图1中的乐器支撑件的辅助连接带的附图。如图9所示,辅助连接带120以大致与第二后方连接带70类似的形状连接在辅助位置调节部130。辅助连接带120具备连接在第一辅助连接带121及第二辅助连接带129和第一辅助连接带121及第二辅助连接带129之间的辅助中间部125。

在辅助位置调节部130形成有第一前方辅助狭缝132a及第二辅助狭缝132b和第一后方辅助狭缝131a及第二后方辅助狭缝131b,第一辅助连接带121向形成在第一前方辅助环115a的支撑孔116a插入并固定在第一前方辅助环115a。并且,第一辅助连接带121依次向形成于辅助位置调节部130的第一前方辅助狭缝132a和第一后方辅助狭缝131a插入并向形成于第一后方辅助环110a的支撑孔111a插入。

第二辅助连接带129向形成在第二前方辅助环115b的支撑孔116b插入并固定在第二前方辅助环115b。并且,第二辅助连接带129依次向形成于辅助位置调节部130的第二前方辅助狭缝132b和第二后方辅助狭缝131b插入并向形成于第二后方辅助环110b的支撑孔111b插入。

连接在第一辅助连接带121和第二辅助连接带129的辅助中间部125通过打结固定在第一后方辅助狭缝131a及第二后方辅助狭缝131b和辅助位置调节部130的后端。

图10及图11示出佩戴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乐器支撑件的状态附图。如图10及图11所示,乐器支撑件连接在前方连接带30和后方连接带70,前方连接带30和后方连接带70分别连接在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前端部及后端部,演奏者佩戴乐器支撑件的情况下,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后端位于肩胛骨,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的前端位于锁骨的下部。

如上所述,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分别具备以包围演奏者的肩部及背部的方式能够弯曲成环形的第一框架12及第二框架22,从而可以提供与演奏者的身体条件无关的舒适的佩戴感。

前方连接带30优选地具有光滑的外周面,以当演奏者演奏乐器时能够使乐器的移动或演奏者激烈动作。前方连接带30的光滑的外周面使与前方位置调节部50的摩擦力最小化,因此能够用比较小的力也可以使前方位置调节部50沿着前方连接带30移动,由此演奏者能够自然地演奏且活动性不受限制。

另一方面,优选地,后方连接带70由比前方连接带30的外周面更粗糙的链条状形成或打结使用。后方连接带70维持适合演奏者的体型的长度调节来限制随着演奏者的动作使后方位置调节部80轻易沿着后方连接带70移动。当然,以较大的力气反方向拉动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时,后方位置调节部80沿着后方连接带70移动。

第一后方辅助环110a及第二后方辅助环110b可固定在第一后方主环95a及第二后方主环95b,第一前方辅助环115a及第二前方辅助环115b可固定在第一前方环90a及第二前方环90b。即,以第一后方辅助环110a及第二后方辅助环110b固定在第一后方主环95a及第二后方主环95b的状态使第一前方辅助环115a通过演奏者的左侧肢窝并固定在第一前方环90a,使第二前方辅助环115b通过演奏者的右侧肢窝并固定在第二前方环90b,由此能够防止在长时间演奏过程中第一衬垫10及第二衬垫20向胸部中央部偏斜现象。另一方面,第一前方辅助环115a及第二前方辅助环115b可固定在演奏者的腰带或裤腰。

以上说明的乐器支撑件不是局限于上述所说明的实施例的结构,而是可选择并组合各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