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95753发布日期:2021-02-20 15:53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乐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越发重视,音乐鉴赏成为大多数人的业余爱好;其中,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并且弦乐器弹奏出来的音调相对清脆、优美,从而得到较高的评价。
[0003]
但是,现有的弦乐器的结构单一,只能通过琴弦弹奏出较为单一音色,存在低音缺乏的缺点,使用场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便于使用者创作出更加动听悦耳的乐曲,降低了人们对音乐的追求兴趣。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弦乐器的结构单一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通过琴弦与编钟两种乐器结合,弹奏出来的音色绵长清脆,在低音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能够弹奏出动听悦耳的乐曲。
[0005]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包括弦乐器本体及安装在所述弦乐器本体内的若干个编钟组件,所述弦乐器本体设有若干个琴弦,所述编钟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琴弦数量相同,所述编钟组件分别单一连接所述琴弦,所述编钟组件包括编钟本体、振动传感器、连接所述振动传感器的控制电路模块、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模块的驱动电机、及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击打部件,所述振动传感器连接所述琴弦,所述击打部件正对设置于所述编钟本体,相邻所述编钟本体的尺寸呈依次递减设置;同时,编钟本体的厚薄以及大小决定音节以及音律,可根据实际的使用场景而进行相应的选择使用。
[0007]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通过琴弦与编钟两种乐器结合,起到了音色糅合补充作用,弹奏出来的音色绵长清脆,在低音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补充了音乐丰富性,能够弹奏出动听悦耳的乐曲。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弦乐器本体设有出音口及内腔,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内腔的一侧,所述编钟本体的开口呈向下设置。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腔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设有弹性钢体,所述弹性钢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编钟本体。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钢体为钢体弹簧形态的连接柱。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弦乐器本体的外部设有开关键及调节键,所述开关键及调节键电性连接所述控制电路模块,所述调节键以用于调节所述击打部件的击打力度。
[00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编钟本体由青铜、锡及铅混合组成。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的示意图;
[0014]
图2为图1的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的安装示意图;
[0015]
图3为图2的圈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0016]
图4为图1的编钟本体的排列示意图。
[0017]
附图标号说明:
[0018]
100、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
[0019]
10、弦乐器本体,11、琴弦,12、出音口,13、内腔,14、支撑件,15、弹性钢体,16、开关键,17、调节键;
[0020]
40、编钟组件,50、编钟本体,60、振动传感器,70、控制电路模块,80、驱动电机,90、击打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2]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3]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4]
请参阅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方式的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100,包括弦乐器本体10及安装在弦乐器本体10内的若干个编钟组件40,弦乐器本体10设有若干个琴弦11,编钟组件40的数量与琴弦11数量相同,编钟组件40分别单一连接琴弦11,从而实现单对单设置。编钟组件40包括编钟本体50、振动传感器60、连接振动传感器60的控制电路模块70、连接控制电路模块70的驱动电机80、及连接驱动电机80的击打部件90,振动传感器60连接琴弦11,击打部件90正对设置于编钟本体50,相邻编钟本体50的尺寸呈依次递减设置;同时,编钟本体的厚薄以及大小决定音节以及音律,即不同尺寸大小的编钟本体50会产生不同的音调,编钟本体50的大小设置与之相对应的音节对称,从而匹配不同的弦乐器本体10的琴弦11以产生对应单音色,促使同步产生的两者音色更加和谐柔和,增加了音阶多样性。振动传感器60用以接收对应连接的琴弦11的振动频率,从而将信号反馈至控制电路模块70,促使驱动电机80推动击打部件90敲打编钟本体50,实现了琴弦11与编钟本体50的同步发声处理,最终实现了琴弦11与编钟本体50两种乐器的混合发声,起到了音色糅合补充作用,弹奏出来的音色绵长清脆。
[0025]
需要说明的是,弦乐器本体10在本实施里中为吉他;可以理解为,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弦乐器本体10还可以是小提琴、大提琴、扬琴等弦乐设备;其中,弦乐器本体10在本实施例中的琴弦数量为5个,产生的音阶为5个,因此编钟组件40的数量也为5个,即根据弦乐器本体10的琴弦数量不同,编钟组件40中的编钟本体50的数量也会进行调整。同时,编钟组件
40分别单一匹配连接琴弦11,即第一个编钟组件40单独连接第一根琴弦11,第二个编钟组件40单独连接第二根琴弦11,以此类推连接,实现点对点设置。
[0026]
进一步地,驱动电机为直线电机,该驱动电机设有减速齿轮及丝杆螺母,从而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再通过一伸缩杆连接于击打部件90,最终实现了击打部件90的直线往返运动,确保了击打部件90对编钟本体50的击打作用。
[0027]
进一步地,弦乐器本体10设有出音口12及内腔13,驱动电机80安装在内腔13的一侧,编钟本体10的开口呈向下设置且靠近设置于所述内腔13的底部,通过敲打编钟本体10产生的声音从底部穿透到出音口12发出,从而产生了绵长深沉的音色。
[0028]
进一步地,内腔13设有支撑件14,支撑件14设有弹性钢体15,弹性钢体15的一端连接编钟本体50,从而实现了编钟本体50支点固定处理;并且支撑件50为弹性钢体结构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弹性形变,确保编钟本体50的发声品质,避免采用刚性连接而影响编钟本体50的振动发声音质。在本实施里中,弹性钢体15为钢体弹簧形态的连接柱,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不易发生变形或松动现象,且能够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确保编钟本体50的发声音质;可以理解为,在其它的实施例中,弹性钢体15可以是其它具有良好强度及弹性形变度的材料,应确保不会对编钟本体50的振动发声音质产生影响。
[0029]
进一步地,弦乐器本体10的外部设有开关键16及若干个调节键17,开关键16及调节键17电性连接控制电路模块70,该开关键16用以控制驱动电机80的开通或闭合,从而实现了编钟组件40的工作状态;可以理解为,用户可选择性的使用编钟组件40,即可单一弹奏弦乐器本体10上的琴弦11发声,也可以选择琴弦11与编钟本体50进行同步发声处理。调节键17分别对应一个编钟组件40,用以调节对应驱动电机80的推动力度以决定击打部件90击打编钟本体50的力度,促使击打部件90作用于对应的编钟本体50上所产生不同音量,起到编钟本体50音量大小调节效果,从而可根据不同弹奏歌曲的音阶及音调而进行调整,确保编钟本体50与弦乐器本体10的混合发声,有效增加了可操作性。
[0030]
进一步地,编钟本体50由青铜、少量的锡及铅混合组成,从而确保编钟本体50能够发生低沉绵长的音效,通过编钟本体50与弦乐器本体10的结合,起到了音色糅合补充作用,弹奏出来的音色绵长清脆,在低音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补充了音乐丰富性,能够弹奏出动听悦耳的乐曲。
[0031]
当琴弦11与编钟本体50进行同步发声时,通过人体手部拨动琴弦11,当某一琴弦11被触动时,其对应的振动传感器60接收到振动信号后反馈到控制电路模块70中,控制电路模块70促使驱动电机80进行推动动作,以使驱动电机80上的击打部件90敲打对应的编钟本体50,并且击打部件90在敲打对应的编钟本体50后迅速脱离编钟本体,确保编钟本体50与琴弦11这两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同步的,最终实现了两种音色的同步混合发声,弹奏出来的音色绵长清脆,补充了音乐丰富性。
[003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带编钟音效的弦乐器,通过琴弦与编钟两种乐器结合,起到了音色糅合补充作用,弹奏出来的音色绵长清脆,在低音方面也有很好的表现,补充了音乐丰富性,能够弹奏出动听悦耳的乐曲;同时,还能够通过调节键以对驱动电机的推动力进行调整,从而促使击打部件敲打编钟本体的力度发生改变,最终实现了编钟本体的发声音量的控制调节,增加了多样性及使用场景。
[0033]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
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3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