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键盘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9873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导式键盘乐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化乐器设计与制作技术领域。
演奏乐器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专业的,为了愉悦听众;业余的,为了愉悦自己。对后者而言,按照乐谱的要求操纵乐器,(对键盘乐器就是依次按键),使之发出悦耳动听的乐音,并通过掌握节奏来演绎作曲者的思想感情,和表现自己的风格,从中可以得到愉悦,这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但是,对于一般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演奏者来说,识谱就可能是一种障碍,而完全照乐谱的要求将一首乐曲正确地演奏完毕更难于做到。一旦在旋律或节奏上出现差错,则得到的就不是预期的悦耳的乐音,而会是一种不协调音,这种不协调音不能使人愉悦,反而使人难受。这种不成功演奏的多次经历常常是使业余爱好者最终放弃乐器学习的重要原因。
流行的音乐教育理论不主张初学者立即演奏乐曲,而要先进行指法训练,以期对每一种调或每一音高的键在键盘上的位置都烂熟于心,从而做到得心应手。然而这种指法训练往往是长期的,重复的和枯燥乏味的,对于幼儿就更难于接受。不能,或不愿接受这种长期枯燥的指法训练使广大音乐爱好者最终不能实现演奏乐器的梦想,也使幼儿音乐潜能的早期开发受到抑制。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乐器难于掌握,训练枯燥的不足之处,设计出一种引导式键盘乐器,能为演奏者提供旋律和节奏的指引,使训练简单、易行,并使训练溶于实际乐曲的演奏之中,达到在自娱自乐过程中学会演奏乐曲的良好效果。
本发明提出一种引导式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在传统键盘乐器中增设引导电路,所说的引导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键触发器,地址加1发生器,键位编码存储器A,键译码器以及设置在每个琴键上的显示元件和与之相联的触键开关,所说的键译码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每个琴键上的显示元件相联,所说的每个触键开关的一端均连在高电平上,另一端相互并联组成触键信号总线连接于键触发器的输入端,所说的键位编码存储器A予先存入若干首电子乐谱的键位编码。
上述键盘乐器可以实现乐曲的旋律引导,其工作原理结合

图1描述如下设所述键盘乐器为2m个琴键,存储器A的输出数据通过m位数据总线DB送入键译码器、键译码器是一个m线-2m线译码器,其2m个输出端组成显示总线LB,并分别标志为L0,L1,……L2m-1。从L1起,每线接在一个键的显示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或灯泡等)上,而将L0线用作输出休止符键位端码时的地址加1触发信号。
所有触键开关的一端都接在高电平VCC上,另一端组成触键信号总线KB,各线分别标志为K1,K2……K2m-1。如果第i键被按下,则Ki线置高电平。
键显示总线LB和触键信号总线KB都送入键触发器。键触发器的功能是当(且只当)有一个亮键被按下时,即有一组Li和Ki同时为高电平时,其输出为高电平。这个电路可以用2m-1个与门和一个2m-1输入或门来实现。每对Li和Ki作为一个与门的输入,而将2m-1个与门的输出相或,或门的输出即为键触发信号KTR。
键触发信号KTR送入地址加1发生器中,地址加1发生器的P位输出通过P位地址总线AB为存储器提供地址。地址码分成两部分来产生低p-q位由一个p-q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来产生,并用KTR信号触发计数,从而每按一次亮键都使低位地址加1。高q位地址由一个q位二进制加法(或减法)计数器来产生,并用一个″选曲″按钮来触发计数,从而每按一次选曲按钮都使高位地址加1。此原理电路的工作时序如图2所示。
图1中原理电路的特点是每次按亮键都使下一键亮,不能引导演奏的节奏。节奏要由演奏者通过按键持续时间自己掌握。
本发明进一步提出能同时实现旋律引导与节奏引导的引导电路,即在上述旋律引导单元的基础上增加节奏引导单元。增加的部分包括挂接在同一地址总线AB上的记录音符时值编码的存储器B,一个控制键发光时间长短的定时器,一个周期等于单位时值的脉冲发生器,和控制时序的时序逻辑电路。
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其中虚线以内是在图1基础上增加的节奏引导单元。存储器A输出音符键位编码的同时存储器B输出音符时值编码,时值编码通过时值数据总线DBB送入定时器。定时器是一个可预置8位二进制加法(或减法)计数器,时值编码送入此计数器的预置输入端A-H。当按下某亮键时,键触发器输出KTR信号的正跃变,此正跃变通过时序逻辑电路产生一个置数脉冲加于计数器的预置控制端L,使时值编码置入计数端Q0-Q7。KTR的正跃变同时通过时序逻辑输出一个正跃变电压加在一个与门的一个输入端(PE),使脉冲发生器输出的脉冲加于计数器的时钟输入端CP,计数器开始计数,在计数过程中由于地址没有变化,被按下的亮键持续发光。当计数进行了时值编码规定的次数,即延迟了音符应有的时值,计数值Q0-Q7达到FFh,计数器的进位(或借位)输出端电平发生变化,通过时序逻辑电路使与门的一端(PE)变成低电平脉冲不再进入计数器的CP端,计数停止。此时时序逻辑电路输出一个正跃变的触发信号KTR’去触发地址加1发生器,使地址加1,被按下的亮键熄灭而下一个应按的键亮。按下此亮键则上述过程重复。演奏者按照“按亮键至熄灭”的规则就完全实现了乐谱规定的旋律和节奏。
图4是图3中虚线以内部分的进一步具体化。与非门1和2接成环形振荡器产生计数时钟脉冲,其周期为一个时值单位并可调节R来加以改变以控制整个演奏过程的速度。与非门3用作脉冲通/断开关。定时器是由两个可预置4位计数器级联而成的8位计数器。双刀双投开关SW1用来选择全引导方式或旋律引导方式。当SW1置于位置1时只有旋律引导,KTR’信号出现在KTR脉冲的前沿(上升沿);SW1置于位置2时实现全引导,KTR’信号出现在计数器进位信号脉冲的后沿。全引导工作方式下的工作时序画在图5中。
本发明提出一种引导式键盘乐器中的电子乐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乐谱每个音符的音高及时值分别编码及分别存储,所说的音符的音高编码方法为,将键盘乐器的每个琴键的位置序号以二进制(或16进制)数的形式标记以构成键位编码表示该琴键相对应的音符的音高;所说的音符的时值编码方法为,将每个音符包含的单位时值数用二进制(或16进制)数的形式标记以构成音符时值编码表示该音符相应的拍节。
乐谱是由一系列音符组成的。每个音符都规定了音高和时值。在调试确定之后,一个音高对应于键盘上唯一的一个键。因此可以将这个琴键在键盘上的位置序号(例如从左往右数)以二进制(或16进制)数的形式来标记这个音符的音高,这就是音符的键位编码。此键位编码可以存入一个存储器中,又可从存储器中输出,其每一位可以控制一个显示器,例如键上的一个发光元件。音符的时值可以用最小音符时值(称为单位时值,例如取1/32拍的时值)来量度,音符包含的单位时值数以二进制(或16进制)数的形式来纪录,就是音符的时值编码。时值编码也可以存入一个存储器,又可从存储器中输出,来控制一个定时器的作用时间。一系列的音符键位编码和时值编码构成可存储的二进制(或16进制)电子乐谱,它同样包含了原乐谱中的全部节奏和旋律信息。
本发明中提出了两种键位编码方法A、直接编码方法将键盘上M个键中的第i键(和与之相应的音符)编码为一个M位二进制数,其中第i位置″1″而其余位置″0″。这种编码方法可以记录同量弹奏的数个音符,但编码的位数较多,占用较多的存储容量。
B、带译码的编码方法将键盘上2m个键中的第i键(和与之相应的音符)编码为一个m位二进制数,此二进制数经过配套的译码器译码,可得一个2m位二进制数,其中的第i位为″1″,其余位为″0″。对于本发明中所用的译码器,此种编码的具体方式为将2m个键分成2n个键组,每组2m-n个键。第i键编码为一个m位二进制数,其中高n位为第i键所在键组的序号而低m-n位则为第i键在该键组中的序号。例如,64键的键盘(m=6)可以分成4组(n-2),其中的第30键属于第2键组,故键位编码高2位为01;它在键组中的序号为14,故编码的低4位为1101。因此第30键及其相应的音符的键位编码为011101,或用1 6进制记作1Dh(h表示16进制,下同)。
本发明所述的时值编码方法是将音符时值包含的单位时值数以二进制表示即得音符的时值编码。例如以1/32拉的时值作单位时值,则1拍音符的时值编码为100000(20h),全音符(4拍)的时值编码为10000000(80h)等。
本发明提出音符编码的存储方法,即音符的键位编码和时值编码在存储器中的存储方法有两种A、分段存储方法。将存储器的2p个存储单元分成2q段,每段2p-q个单元用来依次存储一首乐曲的音符编码。每首乐曲的第一个音符编码存储在一段存储单元的首地址(即低p-q位为全″0″的地址)单元中。低p-q位地址每次加1就选中下一个音符编码,而高q位地址每次加1就选中下一首乐曲。例如容量为8K的存储器(P=13)就可以分成32段(q=5),每段可存储一首不多于256个音符的乐曲。每首乐曲所有音符键位编码最高位都是1,以一个全零码作为结束的标志。这各存储方式存在着存储容量一定程度的浪费,但选曲电路最简单。
B、连续存储方法。将各首乐曲的音符编码依次存储只是在两首乐曲之间以一个特殊的键位编码作为标志。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存储容量,增加存储曲目,但选曲电路较为复杂。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乐器本身就能为演奏者提供旋律和节奏的指引,只要遵循非常简单的规则就能使任何人,不论是没有任何音乐基础的成人还是幼儿,都能以正确的旋律和节奏流畅地、顺利地将(已存入存储器中的)乐曲演奏出来。
第二,这种引导式的指法训练,不同于传统的训练方法,它是在演奏优美乐曲的过程中,在获得愉悦与享受的同时,自然而然完成的,消除了枯燥乏味的弊病。
第三,这种引导式演奏也不同于某些乐器的“自动演奏”(例如自动钢琴可以在软盘的驱动下自动弹奏乐曲;某些电子琴可以将上次弹奏的内容重放一次等)。这些自动演奏完全没有演奏者的参与,其作用与放一段录音一样。而引导式演奏则是演奏者自己完成的,从乐器指引节奏和旋律,到只引导旋律,再到不用引导,演奏者总是可以得到演奏乐器的快乐,可以表现个人的风格和理解,可以熟悉一首新的乐曲,并使指法得到训练。引导式的演奏不过是乐器本身能对演奏者提供指引,使之免于出错而已。因此,这种引导式乐器为广大乐器爱好者提供了一种不需识谱,不需训练就能演奏优美乐曲的娱乐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在愉悦与享受中学习音乐的教具;同时也为广大幼儿提供了一种能够自己奏出乐曲的开发音乐智能的玩具。
第四,本发明引导电路中只用普通的低速芯片,而一个存储器可存储的乐曲达到数十首,与传统乐器相比,本发明在成本上的增加不多。它的推广使用可望对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对早期开发幼儿音乐潜能,对普及音乐教育,都起到相当的作用。
附图简要说明图1为旋律引导电路原理框图。
图2为旋律引导电路工作时序。
图3为旋律引导、节奏引导电路原理框图。
图4为节奏引导中路逻辑原理图。
图5为全引导方式下的工作时序。
图6a为实施例中的音符键位编码存储器和地址加1发生器。
图6b为实施例中的键盘、键译码器和键触发器。
图6c为实施例中的音符时值编码存储器、定时器、脉冲发生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图7为实施例中门阵列元件U3和U4的编程逻辑。
图8为采用乐谱连续存储方式时的选曲电路原理框图。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是一种只用15个键的引导式乐器,可以工作于全引导方式或旋律引导方式。其存储器中按分段存储方法存储音符数不多于256的乐曲32首。本实施例的引导电路详图画在附图6a,6b和6c中。
图6a是存储器A和地址加1发生器。存储器A是8K×8位的只读存储器2764(U1)。地址加1发生器由3片4位二进制加法计数器芯片CT1161(U6,U7,U8)组成,其中两片(U6,U7)接成8位计数器,其计数值为存储器A提供低8位地址(A0-A7),由地址加1触发信号KTR’触发计数。另一片(U8)的4位计数值为存储器A提供较高4位地址码(A8-A11),由标志为″选曲″的按钮触发。存储器A的最高位地址码(A12)由开关SW2来选择电平,决定所选乐曲是前16首还是后16首。A12的电平有一个发光二极管加以指示。A8-A11还接到一个4位节段译码/驱动器芯片CT4048(U9),将A8-A11译码后驱动一个七段发光数码管以显示所选乐曲的序号。图中虑线以内的两个逻辑门编程在门阵列器件GAL 16V8(U5)中,其作用为1,每按一次选曲按钮选下一首乐曲时地址低8位自动清零以便由第1个音符开始演奏;2,每当地址发生改变(地址改变可以是由于低位清零,或是KTR’触发低8位地址加1,或是按选曲按钮使较高4位地址加1)都同时输出一个负跃变的使能信号OE,此信号接在2764(U1)的OE端使数据有效。标志为″起始″的按钮按下时低8位地址清零,输出同一首乐曲的第1音符,以便重复演奏。由于16键键盘用8位数据的低4位(D0-D3)即可控制,128键的键盘用8位数据的低7位(D0-D6)也够了,所以最高位(D7)实际上对于控制键的发光并没有起作用,正好用它来产生″结束″(键盘永远全暗)的效果。方法是对所有音符键位编码,最高位都置成″1″,而乐曲最后音符之后存入一个00h作为结束的标志。00h表示8位全为0,最高位D7也为0。在电路上,这个最高位D7接到一个与门的一端,以控制KTR’信号到地址加1发生器的通路,当输出00h时D7的低电平使与门关闭,于是地址不再变化,就达到了″结束″的效果。退出″结束″状态可按″起始″按钮,或″选曲″按钮来改变当前的地址,对于所有其它地址中的键位编码,其D7都为″1″,即不影响KTR’到地址加1发生器的通路,工作正常进行,直到输出又一个00h为止。
图6b是键盘、键译码器和键触发器。键译码器是一片4线-16线译码器芯片CT1154(U2),存储器A的低4位数据D0-D3接到它的数据输入端,其16个译码输出端L0-L15构成键显示总线LB,其中L1-L15分别依次接到15个键上的发光二极管,L0用于输出休止符的键位编码80h时触发时值定时器(全引导方式下)或地址加1发生器(旋律引导方式下)。键触发器由两片可编程的门阵列芯片GAL16V8(U3,U4)组成,每个门阵列芯片都编程为8个与门和一个或门,其逻辑结构图如图7a所示。每个与门的输入信号来自一对Li和Ki,只有当一对Li和Ki同时为高电平时或门将输出高电平。(由于译码器CT1154地反码输出,所以Li在接到与门之前经过一次取反)。U3,U4中或门的输出信号再相或,此或门门编程在另一片GAL16V8(U5)中,其输出即为键触发信号KTR。U5中还包括图6a中虚线部分的两个逻辑门,其逻辑结构图如图7b所示。
图6c是节奏引导电路部分,包括存储音符时值编码的存储器B、脉冲发生、器定时器和时序逻辑电路。存储器B(U10)也是只读存储器2764,其13位地址来自地址加1发生器,所存的8位数据是255-N,N是音符的单位时值数。定时器是由两片4位可预置二进制加/减计数器CT1193(U12,U13)级联而成的8位计数器。脉冲发生器是一片4与非门芯片CT1000(U11)中的两个与非门接成的环形振荡器(参见图4),其脉冲周期是一个单位时值,并可以由电阻R1来调整。脉冲发生器的输出脉冲送入8位计数器的加计数时钟CPU端进行加数。存储器B的8位数据中低4位和高4位分别送入U12和U13的预置数据端。U14是一片4或非门芯片CT1002。双刀双投开关SW1选择旋律引导方式(位置1)或全引导方式(位置2)。当选择旋律引导时,KTR信号经过U14中的两上或非门并经过C3,R3微分,就得到KTR’信号,此KTR’信号是一个正脉冲,时间上出现在KTR的上升沿。当选择全引导方式时,KTR信号经过一个或非门,再经过C2,R2微分,产生一个负脉冲加于8位计数器的预置控制端(LD),将D0-D7置入计数器的Q0-Q7。此时U13的进位端OC为高电平,脉冲信号进入U12的计数时钟端CPU,开始加法计数。N次计数后Q0-Q7达到FFh,U13的进位端OC变成低电平,通过U11中的一个与门使脉冲信号停止进入计数器,计数停止。U13进位信号的负跃变经过U14中的一个或非门变成正跃变,再经过C3,R3微分,也得到一个正脉冲KTR’,用以触发地址加1发生器。此时KTR’脉冲在时间上是出现于计数停止的时刻,如果音符是一个休止符,存储器A输出键位编码00h,键译码器的L0线置高电平,用来代替KTR信号。
本实施例具有元件少、电路简单、体积小和成本低廉的特点,特别适合用作一种开发幼儿音乐智力的玩具和教具。
以实施例中描述的电路为基础,经过适当修改设计,本发明还可以增加若干新的功能。
第一,键数的增加。实施例中的电路原理完全适用于键数更多的情况,只需相应增加芯片即可。对于2位的存储器,可引导的键数达255。为了加大键的发光强度以增强显示效果,可以不用发光二极管而用功率更大的发光元件,此时需要增加驱动器。
第二,复音演奏。实施例中只说明了单音演奏,即每次只按一键的情况。有时需要在演奏主旋律的同时加入复音和和声,即会出现每次不只按一键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用下述的方法来解决。第一,在上述的单音演奏中,由于键触发器的设计使按下不亮的键时并不产生触发,所以完全可以同时演奏任何复音和和声,只是复音和和声没有引导而已。第二,可以采用第一节中所说的音符键位直接编码方法,使需要同时按下的数键均发光。(同时按下数键只会产生一次触发)。这样就可以进行有引导的复音演奏,但不能以不同的节奏来演奏复间和和声。
第三,乐谱存储方式的扩展。实施例中乐谱的分段存储方式显然存在着存储容量的浪费。为了节约存储容量增加存储曲目,可以采用连续存储方式。此时各首乐曲的音符编码依次存储只是在两首乐曲之间加入一个作为标志的特殊键位编码例如FFh(设有引导的键数不多于126),在连续存储方式下,乐曲的首地址不能予置,应改用不同的选曲电路。此选曲电路的原理框图如图8所示,其工作要点如下地址加1发生器有两个触发信号,由一个2选1数据发送器,根据控制端电平的不同来选择。在“演奏”状态下,数据发送器发送A路信号,即用KTR’信号来触发地址加1;在″选曲″状态下,数据发送器发送B路信号,它来自一个脉冲发生器,使存储器地址快速变化,依次输出所存储的音符编码。每输出一个键位编码都在一个8位数据比较器中同作为标志的FFh比较,如果码不同则脉冲继续触发地址加1,当存储器A输出标志码FFh时,比较器的输出使脉冲信号停止进入地址加1发生器,触发停止,整机处于等待状态。每按一次″选曲″按钮就使地址加1而重复上述过程而使地址停止在下一首乐曲的结尾。这样每按一次″选曲″按钮就选中下一首乐曲。乐曲的序号即按键次数,也可以用计数器和七段译码/驱动器通过七段发光数码管来显示。如果地址加1发生器中的计数器采用加/减计数器,则可以实现双向选曲。
第四,拍节的产生。在传统乐器是电子琴的情况下,每个较长的音符还可以产生拍节,即在拍中根据需要使音频功率产生两次、三次或多次调制,或者加入电子琴原有的拍节信号。这种调制信号或拍节信号可以方便地用本发明时值定时器计时钟脉冲的分频来同步。这种拍节产生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拍节总与演奏者的演奏同步,演奏和拍节之间的时间误差并不积累。第五,存储器的选择。实施例中的音符编码是储在只读存储器(ROM)中,此ROM亦可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来代替。使用RAM时乐谱是在每次演奏之前编码存入的。存储过程(写过程)如下置RAM为″写状态″,按乐谱依次按键,每次按键从KB总线得到一二进制数,编码以后经DB总线存入RAM的个单元中。释放按键时产生一个触发脉冲使地址加1,准备接受下一个音符编码。重复按键直至将一首乐曲的全部音符输入完毕。此时RAM置为″读″状态就可以开始有旋律引导演奏(读过程)。上述“写”过程虽然也是乐谱依次按键,但它与演奏不同,因为可以不顾及节奏,以很慢的速度进行,不致发生差错。采用RAM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时输入所选的乐曲,而且由于乐谱编码并不长期保存可以只用很小容量的RAM。如果将若干台使用RAM的引导式乐器通过总线联接起来,就可以做到由一个演奏者在一台乐器上将乐谱存入多台乐器。这种方式可用于课堂教学一由教师演奏一遍作为示范,同时所奏乐曲就已存入所有学生的引导式乐器中,于是所有学生就都可以在乐器的引导下反复练习,这将大大减轻教师的劳动。当然也可以在同一引导式乐器中同时装备ROM和RAM,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本发明提出一种音符编码和存储方法的实施例将苏联歌曲“喀秋莎”的前4小节编码如下表。(设键盘有64键,第1键是小字组的a键,按带译码的键位编码方法分段存储并以1/32拍时值)1=G2/4喀秋莎6··7‾·|1·6‾·|176‾··|7·30‾·|............]]>表1“喀秋莎”前4小节10个音符的编码
定时器采用8位加计数器的情况。对于时值为N的音符编码为2S5-N。
权利要求
1.一种引导式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在传统键盘乐器中增设引导电路,所说的引导电路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键触发器,地址加1发生器,键位编码存储器A,键译码器以及设置在每个琴键上的显示元件和与之串联的触键开关,所说的键译码器的输出端分别与每个琴键上的显示元件相联,所说的每个触键开关的一端均连在高电平上,另一端相互并联组成触键信号总线连接于键触发器的输入端,所说的键位编码存储器A予先存入若干首电子乐谱的键位编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导式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导电路还包括节奏引导单元,该单元由连于所说的键触发器与地址加1发生器之间的控制时序的时序逻辑电路,连于该地址加1发生器输出端的存储电子乐谱的音符时值编码的时值编码存储器B,控制所说的显示元件显示时间长短的定时器,周期等于单位时值的脉冲发生器所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引导式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导电路还包括用于选择引导方式的双刀双掷开关,用于选择乐曲的选曲按钮及显示器,以及用于重复演奏的起始按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导式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存储器A、B可采用只读存储器ROM,或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引导式键盘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引导电路还包括由脉冲发生器,2选1数据发送器,m位比较器组成的选曲电路。
6.一种引导式键盘乐器中的电子乐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乐谱每个音符的音高及时值分别进行编码,所说的音符的音高编码方法为,将键盘乐器的每个琴键的位置序号以二进制或16进制数的形式标记以构成键位编码表示该琴键相对应的音符的音高;所说的音符的时值编码方法为,将每个音符包含的单位时值数用二进制或16进制数的形式标记以构成音符时值编码表示该音符相应的拍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乐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键位编码方法为,将键盘上M个键中的第i键编码为一个M位二进制数,其中第i位置″1″而其余位置″0″。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乐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说的键位编码方法为,将键盘上2m个键分成2n个键组,每组2m-n个键,编码为一个M位二进制数,其中高n位为第i键在该键组中的序号,低m-n位则为第i键在该键组中的序号。
9.一种引导式键盘乐器中的电子乐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分段存储的方法,具体包括将存储器的2p个存储单元分成2q段,每段2p-q个单元依次存储一首乐曲的音符编码,其中,高q位地址存储每首乐曲的编码,低p-q位地址存储为每首乐曲中的每个音符的编码,每首乐曲以一个全零码作为结束的标志。
10.一种引导式键盘乐器中的电子乐谱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连续存储的方法,具体包括将各首乐曲的音符编码依次存储在存储器中,在两首乐曲之间以一个特征的键位编码作为标志。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智能化乐器设计领域,本发明提出的引导式乐器的特点是在传统键盘上增设引导电路,包括由键触发器,地址加1发生器,存储器A以及设置在每个键上的显示元件和触键开关构成的旋律引导电路,和由时序逻辑电路,存储器B,定时器及脉冲发生器构成的节奏引导电路以及分别存储在存储器A、B中的键位编码和时值编码。本发明在传统乐器上增加成本不多即可成为不需识谱,不需指法训练就能演奏的学习兼娱乐的工具。
文档编号G10H1/00GK1155137SQ96100100
公开日1997年7月23日 申请日期1996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1996年1月12日
发明者乐光启 申请人:乐光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