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657672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包括琴头、琴架、底座和左右数目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的琴弦组成的两排弦列,所述琴头上设有拉弦轴、弦枕、变调器,每根琴弦均一端固定于拉弦轴上,然后依次通过弦枕、变调器延伸至琴架的下端固定,并且在琴架上还设有多个用于撑起每根琴弦的码子,所述变调器为多个,并且每个变调器控制一根琴弦变调。本发明首先在设置琴弦的独立变调,采用独立的变调器实现,该变调器从结构上能实现每根琴弦在变调过程中音准的高精度;另外,本发明还对一些局部位置进行改进,其中,琴架的结构设计使产品受力均匀,演奏效果最佳,寿命长,底座的设计也使产品稳定性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专利说明】
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属于弹弦乐器领域。
【背景技术】
[0002]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在古代宫廷以及民间均广泛流传,从古代的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发展至现代的双排弦箜篌、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在传入时的结构和外貌上均做出突出改进,使箜篌的外观焕然一新,音响效果和演奏手法上也有了长足发展。
[0003]箜篌有数组弦,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传统的箜篌一个转调机构控制多根弦一起转调,整个乐器的设计在细节上不规范、不精致,使弹奏者的音乐表演受到一些客观因素而影响专业度表达。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主要解决现有箜篌整个乐器的设计在细节上不规范、不精致,使弹奏者的音乐表演受到一些客观因素而影响专业度表达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包括琴头、琴架、底座和左右数目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的琴弦组成的两排弦列,所述琴头上设有拉弦轴、弦枕、变调器,每根琴弦均一端固定于拉弦轴上,然后依次通过弦枕、变调器延伸至琴架的下端固定,并且在琴架上还设有多个用于撑起每根琴弦的码子,所述变调器为多个,并且每个变调器控制一根琴弦变调。
[0007]具体地,所述变调器包括用于安装在琴头上的变调器底座,通过沉头螺钉与变调器底座连接并带有手柄的拨盘,设于拨盘上的压弦销和压弦套,以及与压弦销配合实现变调的琴弦定位销,和设于变调器底座上并位于拨盘下方位置的拨盘定位销和拨盘定位套。
[0008]为了减少磨损,所述拨盘与变调器底座之间还设有拨盘垫圈,沉头螺钉与拨盘之间还设有锥形垫圈。
[0009]进一步地,所述琴架包括与琴头一端连接的上梁,上端与琴头另一端连接的前梁,与上梁一端连接的并位于上梁下方的后梁,一端与后梁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前梁下端连接的立柱,连接于上梁、后梁、立柱、前梁两侧并由音梁支撑进而组成共鸣箱的两块音板,码子则设于该音板的外壁上,该音板位于两排弦列之间,并且在上端设有音孔板。琴架的结构使整个产品更耐用,寿命更高。
[0010]根据实际情况中,所述后梁下端还设有下拉板,下拉板上设有多个短臂转轴式平衡板,每个短臂转轴式平衡板两端固定相应位置的两根琴弦并使两根琴弦拉力平衡。
[0011]为了进一步增加琴架的受力程度,所述后梁采用外凸的弧形结构,使共鸣箱的后下端为外凸弧形结构。
[0012]所述底座由底座垫板、底座上板、底座环形板、底座下板、组成Y型的3只琴脚组成,其中,3只琴脚分别与底座下板连接,底座上板通过底座环形板与底座下板连接组成内部中空的结构,并通过贯穿底座上板和底座下板的底座螺栓进一步固定,底座上板还与立柱固定,底座垫板设于底座上板和立柱之间。此种底座的结构使琴身受力均匀,使用时,稳定性强。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发明首先在设置琴弦的独立变调,采用独立的变调器实现,该变调器从结构上能实现每根琴弦在变调过程中音准的高精度;另外,本发明还对一些局部位置进行改进,其中,琴架的结构设计使产品受力均匀,演奏效果最佳,寿命长,底座的设计也使产品稳定性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发明琴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的A-A剖面图。
[0018]图4为本发明音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图4的B-B剖面图。
[0020]图6为本发明码子的安装示意图。
[0021]图7为图6的C-C剖面图。
[0022]图8为本发明琴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发明下拉板的结构不意图一。
[0024]图10为本发明下拉板的结构不意图一。
[0025]图11为图10的F-F剖面图。
[0026]图12为图9的D-D剖面图。
[0027]图13为本发明变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一。
[0028]图14为本发明变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二。
[0029]图15为本发明变调器的结构示意图三。
[0030]图16为本发明变调器的结构示意图四。
[0031]图17为本发明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18为本发明码子的剖面图。
[0033]图19为本发明弦枕的剖面图。
[0034]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部件名称如下:
[0035]1-琴头,2-琴架,3-底座,4-拉弦轴,5-弦枕,6-变调器,7-木螺钉,8-拨盘,9-拨盘定位套,10-拨盘定位销,11-变调器底座,12-压弦套,13-压弦销,14-琴弦定位销,15-沉头螺钉,16-螺母,17-拨盘垫圈,18-锥形垫圈,19-上梁,20-前梁,21-音孔板,22-音板,23-后梁,24-下拉板,25-立柱,26-木螺钉,27-音梁,28-码子,29-左下拉板,30-中下拉板,31-右下拉板,32-U型块,33-水滴形转轴,34-拉弦螺钉,35-平衡板,36-底座垫板,37-底座上板,38-底座环形板,39-底座下板,40-琴脚,41-码子主体,42-滚轮支架,43-滚轮轴,44-滚轮,45-垫圈,46-定位销,47-粘接剂,48-弦枕主体,49-滚轮,50-沉头螺钉,51-环形垫圈,52-锥形垫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0037]实施例
[0038]如图1-19所示,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包括琴头1、琴架2、底座3和左右数目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的琴弦组成的两排弦列,以及设于琴头上的拉弦轴4、弦枕5、变调器6,每根琴弦均一端固定于拉弦轴4上,然后依次通过弦枕5、变调器6延伸至琴架2的下端固定,并且在琴架2上还设有多个用于撑起每根琴弦的码子28。
[0039]本实施例的琴头采用桐木,在其上设有多排用于安装拉弦轴4、弦枕5的通孔,根据拉弦轴4、弦枕5的安装位置,拉弦轴4位于弦枕5的上方,并且变调器6通过木螺钉7安装于琴头I上并位于弦枕5的下方。
[0040]由于现有箜篌是由一个变调器变一个音,多用于“I”音,由于箜篌是7声音阶,数根弦,因此,传统的变调器在变音时,变调器则控制多根弦一起变调,必将存在音准问题,本发明则是设置多个独立的能控制每根琴弦变调的变调器6。该变调器的结构为:包括变调器底座U、拨盘8、压弦销13、压弦套12、琴弦定位销14、拨盘定位销10、拨盘定位套9。拨盘8带有手柄,通过沉头螺钉15与变调器底座连接,并通过螺母16固定,压弦销13设于拨盘8上,压弦套12则套接于压弦销13上,琴弦定位销14设于变调器底座11上与压弦销13配合实现变调,拨盘定位销10设于变调器底座11上并位于拨盘下方位置,拨盘定位套9则套接于拨盘定位销10上。拨盘8与变调器底座11之间还设有拨盘垫圈17,沉头螺钉15与拨盘8之间还设有锥形垫圈18。
[0041]本实施例的琴架2采用桐木,琴架2包括与琴头I一端连接的上梁19,上端与琴头I另一端连接的前梁20,与上梁一端连接的并位于上梁下方的后梁23,一端与后梁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前梁下端连接的立柱25,连接于上梁、后梁、立柱前梁两侧并由音梁27支撑进而组成共鸣箱的两块音板22,码子28则设于该音板的外壁上,该音板位于两排弦列之间,并且在上端设有音孔板21,该音孔板同样位于两排弦列之间,音孔板上设有多个通孔。
[0042]在后梁23下端还设有下拉板24,在下拉板上设有安装短臂转轴式平衡板的多个通孔,短臂转轴式平衡板用于固定相应位置的两根琴弦并使两根琴弦拉力平衡。短臂转轴式平衡板包括U型块32、水滴形转轴33、拉弦螺钉34、平衡板35,由于该短臂转轴式平衡板的具体结构已在专利号为ZL201420452437.4中公开,为现有技术,因此,不再赘述该结构。下拉板由依次重合连接在一起的左下拉板29、中下拉板30、右下拉板31组成。
[0043]在本实施例中,底座3由底座垫板36、底座上板37、底座环形板38、底座下板39、组成Y型的3只琴脚40组成,其中,3只琴脚40分别通过木螺钉与底座下板39连接,底座上板37通过底座环形板38与底座下板39连接组成内部中空的结构,并通过贯穿底座上板37和底座下板39的底座螺栓进一步固定,底座上板37还通过木螺钉与立柱25固定,底座垫板36设于底座上板37和立柱之间。底座的设置使琴身稳定。
[0044]由于码子会在弹奏的过程中产生位移、不易复位,造成音高不准、跑调,影响整个演奏过程的问题。本实施例将码子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做出如下改进:码子由码子主体41、滚轮支架42、滚轮轴43、滚轮44、垫圈45、定位销46组成,其中,滚轮支架42通过定位销46和粘接剂47固定于码子主体41的拱形顶部,在滚轮支架42的上端设有U型槽,并在U型槽的两端槽壁上设有用于安装滚轮轴43的安装孔,滚轮44则设于滚轮轴43上并位于U型槽中,并相对于码子主体41纵向滚动,在滚轮的中部还设有用于与琴弦滚动连接的环形槽。在码子主体上设置滚轮支架和滚轮,将滚轮与琴弦接触,代替传统的码子主体顶部直接与琴弦接触的方式,进而克服了传统方式在演奏过程中产生的位移以及琴弦张力不够使码子难以复位的问题,即使演奏者在采用压、颤技巧时,码子主体也不会产生位移。
[0045]针对现有的弦枕在琴弦的安装调试过程中极易造成琴弦滑丝,无法使用的问题。本实施例对弦枕做出如下改进:弦枕由弦枕主体48、滚轮49、沉头螺钉50、环形垫圈51、锥形垫圈52组成,弦枕主体48的两端部均设有与弦枕主体中部固为一体的连接部,该连接部的直径小于中部,并与中部的轴心重合,在连接部的自由端端部沿轴心方向设有螺纹孔,用于安装尾部呈圆台状的沉头螺钉50,沉头螺钉50的头部固定到螺纹孔中,尾部在外,圆台的上底边与头部连接,下底边直径大于上底边并且大于连接部的直径。滚轮49则套接于连接部上以连接部为轴心旋转,并且两端限位于沉头螺钉50的尾部与弦枕主体48中部之间,在滚轮49的中部设有用于与琴弦滚动连接的环形槽。在弦枕主体的端部设置滚轮,滚轮在弦枕主体上滚动,并与琴弦产生相对运动,使琴弦不会在被拉紧的过程中滑丝。
[0046]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发明。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发明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发明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包括琴头(I)、琴架(2)、底座(3)和左右数目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的琴弦组成的两排弦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琴头上设有拉弦轴(4)、弦枕(5)、变调器(6),每根琴弦均一端固定于拉弦轴(4)上,然后依次通过弦枕(5)、变调器(6)延伸至琴架(2)的下端固定,并且在琴架(2)上还设有多个用于撑起每根琴弦的码子(28),所述变调器为多个,并且每个变调器控制一根琴弦变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调器包括用于安装在琴头上的变调器底座(11),通过沉头螺钉(15)与变调器底座连接并带有手柄的拨盘(8),设于拨盘(8)上的压弦销(13)和压弦套(12),以及与压弦销(13)配合实现变调的琴弦定位销(14),和设于变调器底座(11)上并位于拨盘下方位置的拨盘定位销(10)和拨盘定位套(9)0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拨盘(8)与变调器底座(11)之间还设有拨盘垫圈(17),沉头螺钉(15)与拨盘(8)之间还设有锥形垫圈(18)。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琴架(2)包括与琴头(I)一端连接的上梁(19),上端与琴头(I)另一端连接的前梁(20),与上梁一端连接的并位于上梁下方的后梁(23),一端与后梁另一端连接、另一端与前梁下端连接的立柱(25),连接于上梁、后梁、立柱、前梁两侧并由音梁(27)支撑进而组成共鸣箱的两块音板(22),码子(28)则设于该音板的外壁上,该音板位于两排弦列之间,并且在上端设有音孔板(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23)下端还设有下拉板(24),下拉板上设有多个短臂转轴式平衡板,每个短臂转轴式平衡板两端固定相应位置的两根琴弦并使两根琴弦拉力平衡。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采用外凸的弧形结构,使共鸣箱的后下端为外凸弧形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手拨单转调箜篌乐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3)由底座垫板(36)、底座上板(37)、底座环形板(38)、底座下板(39)、组成Y型的3只琴脚(40)组成,其中,3只琴脚(40)分别与底座下板(39)连接,底座上板(37)通过底座环形板(38)与底座下板(39)连接组成内部中空的结构,并通过贯穿底座上板(37)和底座下板(39)的底座螺栓进一步固定,底座上板(37)还与立柱(25)固定,底座垫板(36)设于底座上板(37)和立柱之间。
【文档编号】G10D3/00GK106023958SQ201610601907
【公开日】2016年10月12日
【申请日】2016年7月27日
【发明人】何岳峰, 陈漫丹, 杨熙
【申请人】成都新海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