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287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中并接组合导光板结构。
背景技术
使用液晶显示面板(LCD)的产品十分普遍,举凡笔记型计算机、显示器、手机、液 晶电视、...等均可见其应用。LCD的应用必然要使用背光模块才能使其发光而产生显示效 果,因此,背光模块实际上亦属于LCD产品的必然配备,即便不是LCD产品,但在需要发光效 果的应用领域时,使用背光模块也成了适当的选择。一般用于LCD的背光模块包含有导光板与光源,部分液晶电视是采用直下型的灯 管安装于导光板背面做为光源,但如此会使液晶电视的机体厚度较大;为了进一步缩小机 体厚度,目前的做法是逐渐利用LED做为背光模块的光源,其主要结构,是在导光板的侧边 则设置复数LED,导光板的第一侧面则设置一反射片,相对的第二侧面做为出光面则设置由 扩散片与棱镜片等所组成的复数光学膜片,再于该些组件的周边以一外框包围。光源所发 出的光线由导光板的侧边投射进入,部分光线由反射片反射,再依序通过扩散片与棱镜片 射出。前述导光板属于光学组件,其对于光学精度与性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导光板的尺 寸愈大,制造愈不容易,成本愈高。基于此,可考虑的方向是将复数片较小面积的导光板并 接组合成一大面积的导光板,也能应用于大尺寸的IXD显示器。如图1所示,所述并接式的导光板结构,是将复数片平滑的小面积导光板1的并接 边A抛光,并接时,直接让相邻两导光板的并接边A密合接触;所述各导光板1的侧边设置 LED光源2,光源2将光线投射进入导光板时,光线在导光板中被传导而在出光面形成整面 发光的效果。但是,由于两导光板1的并接边A与导光板1本身的介质不相同,以致于光线 传导到该并接边A时会产生折射,进而产生亮度高于平均值的亮线区域B (如图2的亮度曲 线所示),导致整块大面积导光板的亮度不均勻。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旨在 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包括至少一光源;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所述光源设 于该入光面;该导光板相对于其出光面的另一面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所述光学微结 构单元则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 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且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光学 微结构单元的分布也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消除在其并接处产生增亮 视觉效果的问题,同时使整个背光模块的发光更为均勻化。


图1为显示现有技术中背光模块之导光板并接形态之示意图。图2为显示现有技术中将二导光板并接后,在导光板上之亮线分布示意图。图3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第一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4为显示沿图3之S-S割线的局部平面剖视。图4A为图4之4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其显示次光学微结构为突出部之示意图。图4B为显示本实用新型之次光学微结构为凹孔之示意图。图5为显示以图3之二导光板并接组合之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将二导光板并接后,在导光板上之亮线分布示意图。图7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第二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8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第三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9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第四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10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第五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图11为显示本实用新型导光板第六实施例结构之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目的,在于解决采用并接方式制造大面积背光模块之导光板 时,会在导光板的并接处产生亮度高于平均值之亮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使导光板之发光均勻化效果进一步提升。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在背光模块所包含之导光板设置复数呈间歇式排列的光学 微结构单元,每一光学微结构单元又包含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由该光学微结构单元与次光 学微结构单元在导光板上构成在导光板三维方向分布密度的改变,密度大的区域得以折射 与反射更多光量,密度小的区域则折射与反射较少光量,以使导光板的发光更为平均;前 述结构应用于并接式的导光板时,通过由光学微结构单元折射与反射光线对视觉的干扰作 用,进而在视觉上消除在并接处产生增亮视觉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是在一导光板相对于其出光面的另一面设置复数光学微 结构单元,以及在该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至少一光源,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是由复数次光 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 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则是由复数个在Z轴方向高出导 光板表面的突出部,或低于导光板表面的凹孔组成,且该突出部或凹孔是分别在Z轴方向 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高或愈低地变化,由该光学微结构单元与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的组 成形成三维方向的变化;所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每一光学微结构单元上的分布形态是相 同于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导光板上的分布形态。作为一种选择,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形状,可以是正方形、 长方形、棱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波浪形、· · ·等各种形状。参阅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之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主要是针对构成 背光模块的导光板1改良的结构;所述导光板1具有位于至少一侧边的入光面11,取导光板1具有较大面积的一侧面做为出光面12,该出光面12可以依实际的需要设置诸如增亮 片与棱镜片等光学膜片,相对于出光面12的另一侧面则形成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13(图中 斜线所示之区域);在导光板1的入光面11设置至少一光源2 ;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13再 进一步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15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13在导光板1的分布密 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15则是 由复数个在Z轴方向高出导光板1表面的突出部151 (图4A),或低于导光板1表面的凹孔 152 (图4B)组成,且该突出部151或凹孔152是分别在Z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 高或愈低地变化,由该光学微结构单元13与次光学微结构单元15的组成形成X轴、Y轴与 Z轴三维方向的变化,密度大的区域得以折射与反射更多光量,密度小的区域则折射与反射 较少光量,以使导光板的发光更为平均。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13的轮廓形状,可以如图3所示的正方形规则排列,也可以 如图7所示的棱形、图8所示的正方形不规则排列、图9所示的椭圆形、图10所示的三角形, 图11所示的长方形,甚至可以是圆形、梯形、波浪形、...等各式各样的轮廓形状。该些光 学微结构单元13事彼此部分连接的形态,并在彼此之间保留适当的导光板原本的平面结 构14,同样的,该平面结构14的分布密度,也随着光学微结构13的密度而改变,亦即随着距 离光源2的位置愈长而密度愈低。所述次光学微结沟单元15,在光学微结构单元13上的分 布形态,则与光学微结构单元13在导光板1上的分布形态相同;例如,图4所示的次光学微 结构单元15的分布形态,是相同于图3所示的光学微结构单元13在导光板1上的分布。图5与图6是显示利用前述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1并接后,两导光板1的并接边A 虽然会产生亮度增高的亮线区域B,但因为整个导光板的其它区域会因为受到所述光学微 结构单元13与次光学微结构单元15的影响而产生相同且平均分布的亮线区域B,因而该并 接边A的亮线区域B即被混合为并接后的整体亮线的一部分,亦即由光学微结构单元的折 射与反射光线对视觉的干扰作用,而能在视觉上消除在并接处产生增亮视觉效果的问题。以上所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 任何形式上之限制,所以,凡有在相同的精神下所作有关之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畴内。
权利要求一种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包括至少一光源;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所述光源设于该入光面;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相对于其出光面的另一面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则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且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光学微结构单元的分布也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光学微结 构单元进一步在Z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改变,由该光学微结构单元与次光学微结 构单元的组成形成三维方向的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光学微结 构单元是由复数在Z轴方向高出该导光板表面的突出部组成,该突出部高出导光板表面的 长度与距离所述光源的距离成正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光学微结 构单元是由复数在Z轴方向低于该导光板表面的凹孔组成,该凹孔低于导光板表面的深度 与距离所述光源的距离成正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为正方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为长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为棱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为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为椭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为三角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 述光学微结构单元的轮廓为波浪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是由 复数较小面积之导光板并接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发光均勻化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次光学微结 构单元在每一光学微结构单元上的分布形态是相同于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导光板上的 分布形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发光均匀化的结构,包括至少一光源;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与一出光面,所述光源设于该入光面;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相对于其出光面的另一面设置复数光学微结构单元,所述光学微结构单元则由复数次光学微结构单元组构而成,该光学微结构单元在所述导光板的分布密度是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且该次光学微结构单元在该光学微结构单元的分布也在X轴与Y轴方向随着距离该光源愈长而愈密地变化;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以有效消除在其并接处产生增亮视觉效果的问题,同时使整个背光模块的发光更为均匀化。
文档编号F21V8/00GK201561373SQ20092027438
公开日2010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1日
发明者倪展璋, 张俊彬, 洪聪永, 温明晃 申请人: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