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977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应用于显示设备的背光模组,例如直下式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光学组件、光源、反射件及背板。光源设置在由背板与光学组件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反射件设置于背板的内表面以将自光源射至其上的光反射至光学组件。随着电子产品的薄型化发展,背光模组亦需做得越来越薄,目前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常通过减少光源数量来实现薄型化,而为保证亮度,采用的光源需具有更大的发光角度。然,在实际使用中,常发现该类背光模组的光学组件呈现出亮度不一的区域,虽光学组件具有扩散光线的效果,但这种亮度不均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如何在顺应薄型化发展的前提下减避这种亮度不均的现象以提高显示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技术实现要素: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亮度均一的背光模组。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光源组件及一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件;所述反射件包括侧板及底板;所述侧板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倾斜;所述多个光源组件间隔分布且对应所述底板设置;所述侧板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入射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入射光强度,所述第一区域上设置有微结构,以降低该第一区域的光反射率。还有必要提供一种使用前述背光模的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一背光模组及一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模块,所述背光模组提供所述显示模块所需的背光;该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光源组件及一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件;所述反射件包括侧板及底板;所述侧板朝远离所述底板的方向倾斜;所述多个光源组件间隔分布且对应所述底板设置;所述侧板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的入射光强度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入射光强度,所述第一区域上设置有微结构,以降低该第一区域的光反射率。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的反射件的侧板上入射光强度较强的区域设置有用于降低该区域的光反射率的微结构,使入射光强度较强的区域的反射光强度下降。因而可通过该微结构调节反射件中各入射光强度不同的区域的反射光强度,使反射件上各区域的光反射强度相当,从而使得自所述反射件反射出的光线亮度均一,最终达到改善显示模块的显示效果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侧剖面示意图;图2为图1中反射件及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侧剖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反射件及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沿虚线V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的侧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6中反射件及光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显示设备10,10’,10”背光模组100,100’,100”背板110,110’,110”侧壁111,111’,111”承载壁1111,1111’,1111”底壁112,112’,112”灯箱113,113’,113”反射件120,120’,120”第一侧板121,121’,121”第一区域1211,1211’,1211”微结构1212,1212’,1212”开孔1212微孔图案1212’灰阶层1212”第二区域1213,1213’,1213”第二侧板122,122’,122”底板123,123’,123”光学腔124,124’,124”光源组件/LED灯条130,130’,130”LED灯源131,131’,131”光学组件140,140’,140”扩散片141,141’,141”光学膜片组142,142’,142”显示模块200,200’,20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第一较佳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的侧剖面示意图。该显示设备10包括显示模块200、背光模组100及用于固定所述显示模块200和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外框(未图标),所述显示模块200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00上方,所述外框固定于所述显示模块200及所述背光模组100外围,所述背光模组100为所述显示模块200提供显示所需的背光。其中,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件120、多个光源组件130及光学组件140。所述背板110、所述反射件120、所述光源组件130及所述光学组件140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背板110与所述光学组件140共同组成封闭结构的一灯箱113,用于收容所述反射件120及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光学组件140后转化成平面光,射入所述显示模块200,所述反射件120将射至其上的部分光反射,以增加入射至所述光学组件140的光线。所述背板110为金属或塑料材质。所述光源组件130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条。该LED灯条130包括多颗焊接于PCB板(图未示)上的LED灯源。具体地,所述背板110包括首尾相连的四侧壁111及连接所述四侧壁111的一底壁112,所述侧壁111相对所述底壁112倾斜设置,所述侧壁111朝远离所述底壁112的方向倾斜。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112与所述侧壁111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四侧壁111的顶端朝远离所述灯箱113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四承载壁1111。所述光学组件140抵持于所述四承载壁1111上方,所述光学组件140、所述四侧壁111及所述底壁112共同组成所述灯箱113。其中,所述该光学组件140包括一扩散片141及一光学膜片组142。所述扩散片141抵持于所述四侧壁111顶端,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射至其上的光线形成漫反射而均匀扩散。该光学膜片组142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41上,所述显示模块200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42上。所述光学膜片组142包括二增亮片(未标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膜片也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上扩散片及二增亮片或其他合适的组合。请一并参照图2,图2为图1中反射件120及光源组件13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反射件120具有四首尾相连的四侧板及连接所述四侧板的底板123,所述四侧板及所述底板123共同形成一光学腔124。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间隔分布于所述光学腔124内且与所述底板123对应设置。所述四侧板包括两对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及第二侧板12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件120也可以仅由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及连接该二第一侧板121的底板123组成或者是仅由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22及连接所述二第二侧板122的底板123组成,还可以是根据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的布设方式而设定所述侧板的数量。所述反射件120的结构与所述背板110相对应,所述侧板相对所述底板123倾斜的角度与所述侧壁111倾斜的角度相当,即,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123的夹角为120度,使所述四侧板分别贴置于所述侧壁111上,且所述底板123贴置于所述底壁112上,因此,所述光学腔124形成于所述灯箱113内。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线射至所述侧板,其中所述侧板上光线较集中的区域入射光强度较强从而定义出第一区域1211,而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区域1211以外的区域为第二区域121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呈两排排列于所述光学腔124内,如图2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也可以呈多排排列或其他几何形状分布于所述光学腔124内,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定。所述二第一侧板121与每排所述光源组件130的两端对应,所述二第二侧板122与所述光源组件130的排列方向平行。因入射光的强度与与光源的距离有关,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121上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位于成排的所述光源组件130的两端。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区域1211设有多个开孔1212,用于降低所述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以使所述第一区域1211与所述第二区域1213的光反射强度相当,从而使自所述侧板到达所述光学组件140的光亮度均匀。其中,所述开孔1212贯穿所述侧板,以显露部分所述背板110。该多个开孔1212形成微结构1212。其中,所述微结构1212可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及所述第二侧板12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亦可只设于所述二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或所述二第二侧板12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结构1212设于所述二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所述开孔1212呈圆形。当然,所述开孔1212也可以呈椭圆形、方形、棱形、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由于光入射强度较大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上开设有多个所述开孔1212,以显露出部分所述背板110,当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射至开设有所述开孔121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时,会穿过所述开孔1212射至所述背板110,再反射回所述扩散片141。所述开孔1212的存在可以降低该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减少此区域的平面光强度。可以根据所述光源组件130的数量及排列方式,调节所述多个开孔1212的数量及尺寸,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使该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强度与所述第二区域1213的光反射强度相当,最终确保自所述反射件120反射出均匀亮度的光线而改善所述显示模块200的显示效果。此外,通过在所述反射件120设置所述微结构1212来调节所述反射件120的出射光的均匀度,在背光模组100的薄型化设计中,可通过减少光源的数量及选用大发光角度的光源,亦不会造成亮度不均一的现象,从而达到既满足薄型化设计又不影响显示效果的效果。请参阅图3,图3为本发明第二较佳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的侧剖面示意图。该显示设备10’包括显示模块200’、背光模组100’及用于固定所述显示模块200’和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外框(未图标),所述显示模块200’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00’上方,所述外框固定于所述显示模块200’及所述背光模组100’外围,所述背光模组100’为所述显示模块200’提供显示所需的背光。其中,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件120’、多个光源组件130’及光学组件140’。所述背板110’、所述反射件120’、所述光源组件130’及所述光学组件140’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背板110’与所述光学组件140’共同组成封闭结构的一灯箱113’,以收容所述反射件120’及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光学组件140’后转化成平面光,射入所述显示模块200’,所述反射件120’将射至其上的部分光反射,以增加入射至所述光学组件140’的光线。所述背板110’为金属或塑料材质。所述光源组件130’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条。该LED灯条130’包括多颗焊接于PCB板(图未示)上的LED灯源。具体地,所述背板110’包括首尾相连的四侧壁111’及连接所述四侧壁111’的一底壁112’,所述侧壁111’相对所述底壁112’倾斜设置,所述侧壁111’朝远离所述底壁112’的方向倾斜。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112’与所述侧壁111’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四侧壁111’的顶端朝远离所述灯箱113’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四承载壁1111’。所述光学组件140’抵持于所述四承载壁1111’上方,所述光学组件140’、所述四侧壁111’及所述底壁112’共同组成所述灯箱113’。其中,所述该光学组件140’包括一扩散片141’及一光学膜片组142’。所述扩散片141’抵持于所述四侧壁111’顶端,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射至其上的光线形成漫反射而均匀扩散。该光学膜片组142’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41’上,所述显示模块200’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42’上。所述光学膜片组142’包括二增亮片(未标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膜片也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上扩散片及二增亮片或其他合适的组合。请一并参照图4,图4为图3中反射件120’及光源组件13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反射件120’具有四首尾相连的四侧板及连接所述四侧板的底板123’,所述四侧板及所述底板123’共同形成一光学腔124’。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间隔分布于所述光学腔124’内且与所述底板123’对应设置。所述四侧板包括两对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及第二侧板12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件120’也可以仅由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及连接该二第一侧板121’的底板123’组成或者是仅由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22’及连接所述二第二侧板122’的底板123’组成,还可以是根据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的布设方式而设定所述侧板的数量。所述反射件120’的结构与所述背板110’相对应,所述侧板相对所述底板123’倾斜的角度与所述侧壁111’倾斜的角度相当,即,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123’的夹角为120度,使所述四侧板分别贴置于所述侧壁111’上,且所述底板123’贴置于所述底壁112’上,因此,所述光学腔124’形成于所述灯箱113’内。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线射至所述侧板,其中所述侧板上光线较集中的区域入射光强度较强从而定义出第一区域1211’,而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区域1211’以外的区域为第二区域121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呈两排排列于所述光学腔124’内,如图2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也可以呈多排排列或其他几何形状分布于所述光学腔124’内,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定。所述二第一侧板121’与每排所述光源组件130’的两端对应,所述二第二侧板122’与所述光源组件130’的排列方向平行。因入射光的强度与与光源的距离有关,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121’上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位于成排的所述光源组件130’的两端。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区域1211’设有多个微孔图案1212’,用于降低所述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以使所述第一区域1211’与所述第二区域1213’的光反射强度相当,从而使自所述侧板到达所述光学组件140’的光亮度均匀。其中,所述微孔图案1212’由多个贯穿所述侧板的微小孔洞间隔围设而成,如图5所示。所述微孔图案1212’贯穿所述侧板,以显露部分所述背板110’。该多个微孔图案1212’形成微结构1212’。其中,所述微结构1212’可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及所述第二侧板12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亦可只设于所述二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或所述二第二侧板12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结构1212’设于所述二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所述多个微孔图案1212’呈圆形。当然,所述多个微孔图案1212’也可以呈椭圆形、方形、棱形、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由于光入射强度较大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上开设有所述多个微孔图案1212’,以显露出部分所述背板110’,当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射至开设有所述微孔图案121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时,会穿过所述微孔图案1212’中的微孔射至所述背板110’,再反射回所述扩散片141’。所述多个微孔图案1212’的存在可以降低该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减少此区域的平面光强度。可以根据所述光源组件130’的数量及排列方式,调节所述多个微孔图案1212’的数量及尺寸,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使该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强度与所述第二区域1213’的光反射强度相当,最终确保自所述反射件120’反射出均匀亮度的光线而改善所述显示模块200’的显示效果。此外,通过在所述反射件120’设置所述微结构1212’来调节所述反射件120’的出射光的均匀度,在背光模组100’的薄型化设计中,可通过减少光源的数量及选用大发光角度的光源,亦不会造成亮度不均一的现象,从而达到既满足薄型化设计又不影响显示效果的效果。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第三较佳实施方式的显示设备10”的侧剖面示意图。该显示设备10”包括显示模块200”、背光模组100”及用于固定所述显示模块200”和所述背光模组100”的外框(未图标),所述显示模块200”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00”上方,所述外框固定于所述显示模块200”及所述背光模组100”外围,所述背光模组100”为所述显示模块200”提供显示所需的背光。其中,所述背光模组100”包括背板110”、反射件120”、多个光源组件130”及光学组件140”。所述背板110”、所述反射件120”、所述光源组件130”及所述光学组件140”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背板110”与所述光学组件140”共同组成封闭结构的一灯箱113”,以收容所述反射件120”及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光学组件140”后转化成平面光,射入所述显示模块200”,所述反射件120”将射至其上的部分光反射,以增加入射至所述光学组件140”的光线。所述背板110”为金属或塑料材质。所述光源组件130”选用发光二极管(LED)灯条130”。该LED灯条130”包括多颗焊接于PCB板(图未示)上的LED灯源。具体地,所述背板110”包括首尾相连的四侧壁111”及连接所述四侧壁111”的一底壁112”,所述侧壁111”相对所述底壁112”倾斜设置,所述侧壁111”朝远离所述底壁112”的方向倾斜。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底壁112”与所述侧壁111”之间的夹角为120度。所述四侧壁111”的顶端朝远离所述灯箱113”的方向水平延伸形成四承载壁1111”。所述光学组件140”抵持于所述四承载壁1111”上方,所述光学组件140”、所述四侧壁111”及所述底壁112”共同组成所述灯箱113”。其中,所述该光学组件140”包括一扩散片141”及一光学膜片组142”。所述扩散片141”抵持于所述四侧壁111”顶端,用于将所述光源组件130”发射至其上的光线形成漫反射而均匀扩散。该光学膜片组142”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41”上,所述显示模块200”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142”上。所述光学膜片组142”包括二增亮片(未标示),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光学膜片也可以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上扩散片及二增亮片或其他合适的组合。请一并参照图7,图7为图6中反射件120”及光源组件13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反射件120”具有四首尾相连的四侧板及连接所述四侧板的底板123”,所述四侧板及所述底板123”共同形成一光学腔124”。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间隔分布于所述光学腔124”内且与所述底板123”对应设置。所述四侧板包括两对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及第二侧板12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射件120”也可以仅由二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121”及连接该二第一侧板121”的底板123”组成或者是仅由二相对设置的第二侧板122”及连接所述二第二侧板122”的底板123”组成,还可以是根据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的布设方式而设定所述侧板的数量。所述反射件120”的结构与所述背板110”相对应,所述侧板相对所述底板123”倾斜的角度与所述侧壁111”倾斜的角度相当,即,所述侧板与所述底板123”的夹角为120度,使所述四侧板分别贴置于所述侧壁111”上,且所述底板123”贴置于所述底壁112”上,因此,所述光学腔124”形成于所述灯箱113”内。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发出的光线射至所述侧板,其中所述侧板上光线较集中的区域入射光强度较强从而定义出第一区域1211”,而所述侧板上所述第一区域1211”以外的区域为第二区域121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呈两排排列于所述光学腔124”内,如图2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光源组件130”也可以呈多排排列或其他几何形状分布于所述光学腔124”内,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定。所述二第一侧板121”与每排所述光源组件130”的两端对应,所述二第二侧板122”与所述光源组件130”的排列方向平行。因入射光的强度与与光源的距离有关,故,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121”上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位于成排的所述光源组件130”的两端。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区域1211”设有灰阶层1212”,用于降低所述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以使所述第一区域1211”与所述第二区域1213”的光反射强度相当,从而使自所述侧板到达所述光学组件140”的光亮度均匀。其中,所述灰阶层1212”的光反射率低于所述反射件120”的光反射率低,设于所述侧板上的灰阶层1212”形成微结构1212”。所述微结构1212”可分别设于所述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及所述第二侧板12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亦可只设于所述二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或所述二第二侧板122”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微结构1212”设于所述二第一侧板121”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所述灰阶层1212”通过粘贴或者涂布的方式形成于所述第一区域1211”上。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灰阶层1212”为一胶带。由于光入射强度较大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上设有光反射率较低的所述灰阶层1212”,从而起到降低其所在的所述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的作用。可以根据所述光源组件130”的数量及排列方式,调节所述灰阶层1212”的位置及尺寸,从而调节所述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率,使该第一区域1211”的光反射强度与所述第二区域1213”的光反射强度相当,最终确保自所述反射件120”反射出均匀亮度的光线而改善所述显示模块200”的显示效果。此外,通过在所述反射件120”设置所述微结构1212”来调节所述反射件120”的出射光的均匀度,在背光模组100”的薄型化设计中,可通过减少光源的数量及选用大发光角度的光源,亦不会造成亮度不均一的现象,从而达到既满足薄型化设计又不影响显示效果的效果。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