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眩光线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3037发布日期:2018-08-04 16:1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眩光线性灯。



背景技术:

洗墙灯是一种主要用于对城市建筑物进行亮化装饰的照明设备,顾名思义,洗墙灯将灯光投射到建筑物的墙壁上,让灯光像水一样洗过墙面,使得建筑物在夜晚产生灯光照射效果,达到烘托氛围的作用,还可以用来勾勒大型建筑物的轮廓,在城市美化中运用十分广泛。LED光源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节能环保的优点,且光效高、色彩丰富、寿命长,还能够进行智能控制。因此,现有技术中的洗墙灯大多采用LED光源作为发光单元。洗墙灯通过内置微芯片的控制,在工程应用场合中,能实现渐变、跳变、色彩闪烁、随机闪烁、渐变交替等动态效果,也可以通过DMX的控制,实现追逐、扫描等效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光影有机结合,产生灵动的感觉,给人带来新的视觉感受,让人沉浸在变化莫测的色彩世界里。应用场所包括单体建筑、历史建筑群外墙照明、大楼内光外透照明、室内局部照明、绿化景观照明和广告牌照明等。

现有的线条灯通常采用光线直接透出外壳的结构,但这样的透光方式一方面光线较散,且当安装在墙壁上时通常是以向整个房间散射的。而在较多情况下,室内或室外安装的线条灯需求的是仅向下或其他方向射出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采用的方式是在线条灯外一侧加装一块遮光板,从而阻挡光线向外发射的一侧,以起到防眩光的效果。但在线条灯外加装遮光板的方式,使得线条灯本身结构变得复杂,不利于结构的稳定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光线性灯,该防眩光线性灯在使用的过程中,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将该装置安装在墙壁上时,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由灯盖透射后进入外界,且由于灯盖的倾斜设置,光线经由灯盖倾斜射出,无需再设置遮光板也可达到防眩光的作用,同时,省去了遮光板减小了该线条灯的整体体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光线性灯,包括灯体、发光组件和灯盖;

所述灯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

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的两侧;

所述灯盖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置;

所述灯盖、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

所述发光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发光组件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凹槽;

所述灯盖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凹槽;

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二凹槽;

所述灯盖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配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

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设置于所述灯体的两侧;

所述第一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灯盖相连接;

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和所述灯盖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

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三凹槽;

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四凹槽;

所述第一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一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配合;

所述第二固定件穿过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相配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导热灯板、至少一个光源和至少一个透镜;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导热灯板朝向所述灯盖的一侧;

所述透镜罩设于所述光源的上方与所述导热灯板相连接,且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三侧板上设置有第六凹槽;

所述第五凹槽和所述第六凹槽相对设置,所述导热灯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五凹槽和所述第六凹槽相配合。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导热灯板、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依次连接形成散热腔。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公连接线管和母连接线管;

所述公连接线管和所述母连接线管分别与所述控制器的两侧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旋转连接件、第二旋转连接件、第一旋转支架和第二旋转支架,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和第一所述旋转支架相铰接,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相铰接;

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相连接;

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公连接线管相匹配的第七凹槽;

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母连接线管相匹配的第八凹糟。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眩光线性灯,包括灯体、发光组件和灯盖,灯体包括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第二侧板的两侧,灯盖与第二侧板相对设置,灯盖、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发光组件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发光组件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发光组件所发出的光线与第一侧板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将该装置安装在墙壁上时,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经由灯盖透射后进入外界,且由于灯盖的倾斜设置,光线经由灯盖倾斜射出,无需再设置遮光板也可达到防眩光的作用,同时,省去了遮光板减小了该线条灯的整体体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眩光线性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主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侧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防眩光线性灯的侧视分解图。

图标:1-灯体;2-发光组件;3-灯盖;4-散热腔;5-第一端盖;6-第二端盖;7-控制组件;8-第一旋转连接件;9-第二旋转连接件;10-第一旋转支架;20-第二旋转支架;30-第一固定件;40-第二固定件;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21-导热灯板;22-光源;23-透镜;71-控制器;72-公连接线管;73-母连接线管;111-第一凹槽;112-第三凹槽;113-第五凹槽;131-第三凹槽;132-第四凹槽;133-第六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眩光线性灯,包括灯体1、发光组件2和灯盖3;

所述灯体1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第三侧板13;

所述第一侧板11和所述第三侧板13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板12的两侧;

所述灯盖3与所述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

所述灯盖3、所述第一侧板11、所述第二侧板12和所述第三侧板13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

所述发光组件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发光组件2与所述第一侧板11的夹角呈锐角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眩光线性灯,包括灯体1、发光组件2和灯盖3,灯体1包括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第三侧板13,第一侧板11和第三侧板13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于第二侧板12的两侧,灯盖3与第二侧板12相对设置,灯盖3、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和第三侧板13依次连接形成第一容纳腔,发光组件2设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发光组件2与第一侧板11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发光组件2所发出的光线与第一侧板11的夹角呈锐角设置,将该装置安装在墙壁上时,发光组件2发出的光线经由灯盖3透射后进入外界,且由于灯盖3的倾斜设置,光线经由灯盖3倾斜射出,无需再设置遮光板也可达到防眩光的作用,同时,省去了遮光板减小了该线条灯的整体体积,提高了生产效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11;

所述第三侧板13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31;

所述灯盖3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凹槽111和所述第二凹槽131相配合。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第一凹槽111,第三侧板13上设置有第二凹槽131,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31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灯盖3的宽度,灯盖3的两侧分别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31相配合,在安装时,在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31内涂抹一定量的粘胶,再将灯盖3安装上去与粘胶相粘接,灯盖3与第一凹槽111和第二凹槽131之间的空隙由粘胶填充,保证了整体的密封性,避免外部环境中的灰尘或者水份进入第一容纳腔内影响该装置的正常运行。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灯盖3与所述发光组件2相平行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灯盖3与发光组件2相平行设置,发光组件2所发出的光垂直于灯盖3射出,减少了发光组件2与灯盖3、第一侧板11或第三侧板13之间的反射,避免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可能性,减少对眼部的伤害。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端盖5和第二端盖6;

所述第一端盖5和所述第二端盖6设置于所述灯体1的两侧;

所述第一端盖5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1、所述第二侧板12、所述第三侧板13和所述灯盖3相连接;

所述第二端盖6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1、所述第二侧板12、所述第三侧板13和所述灯盖3相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在灯体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端盖5和第二端盖6,第一端盖5、第二端盖6、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和灯盖3形成封闭的容纳空间,避免外部环境中的灰尘或者水份进入第一容纳腔内影响该装置的正常运行。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

所述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第三凹槽112;

所述第三侧板13上设置有第四凹槽132;

所述第一固定件30穿过所述第一端盖5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112和所述第四凹槽132相配合;

所述第二固定件40穿过所述第二端盖6分别与所述第三凹槽112和所述第四凹槽132相配合。

进一步的,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至少设置为两个。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固定件30设置为至少两个,分别穿过第一端盖5的两侧与第三凹槽112和第四凹槽132相连接,第二固定件40设置为至少两个,分别穿过第二端盖6的两侧与第三凹槽112和第四凹槽132相连接,将第一固定件30和第二固定件40均设置为至少两个,从多个方向上对第一端盖5和第二端盖6进行固定,保障在正常工作的过程中,第一端盖5和第二端盖6与灯体1之间的连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组件2包括导热灯板21、至少一个光源22和至少一个透镜23;

所述光源22设置于所述导热灯板21朝向所述灯盖3的一侧;

所述透镜23罩设于所述光源22的上方与所述导热灯板21相连接,且与所述光源22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光源22间隔均匀设置在所述导热灯板21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热灯板21采用铝合金或其他金属或导热性能良好的非金属材料制成。

在该实施例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光源22会产生热量,由于导热灯板21的设置,光源22将所产生的热量传递到导热灯板21上,导热灯板21与第二侧板12相接触,热量再次传递到第二侧板12上,由于第二侧板12与外界环境相接触,即可将热量散发到外界环境中,使第一容纳腔内的热量得以散失,避免第一容纳腔内光源22温度过高,影响该装置的正常工作,甚至,缩短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第五凹槽113,所述第三侧板13上设置有第六凹槽133;

所述第五凹槽113和所述第六凹槽133相对设置,所述导热灯板21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五凹槽113和所述第六凹槽133相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凹槽113与所述第一侧板11的顶部的距离和所述第六凹槽133与所述第三侧板13的顶部的距离相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上设置有第五凹槽113,第三侧板13上设置有第六凹槽133,导热灯板21的两侧分别卡入第五凹槽113和第六凹槽133中,第五凹槽113和第六凹槽133对导热灯板21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在使用的过程中,导热灯板21的掉落,由于第五凹槽113与第一侧板11的顶部的距离和第六凹槽133与第三侧板13的顶部的距离相等,导热灯板21与灯盖3相平行设置,光源22所发出的光垂直于灯盖3射出,减少了光源22与灯盖3、第一侧板11或第三侧板13之间的反射,避免引起视觉不舒适和降低物体可见度的可能性,减少对眼部的伤害。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灯板21、所述第一侧板11、所述第二侧板12、所述第三侧板13、所述第一端盖5和所述第二端盖6依次连接形成散热腔4。

在该实施例中,在使用的过程中,光源22会因发光而产生热量,由于导热灯板21的设置,光源22所产生的热量会传递到导热灯板21上,由导热灯板21、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一端盖5和第二端盖6所形成散热腔4,起到了散失热量的作用,导热灯板21通过散热腔4分别向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第一端盖5和第二端盖6个方向进行散热,增大了散热面积,避免第一容纳腔内光源22温度过高,影响该装置的正常工作,甚至,缩短使用寿命。

如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组件7,所述控制组件7包括控制器71、公连接线管72和母连接线管73;

所述公连接线管72和所述母连接线管73分别与所述控制器71的两侧相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旋转连接件8、第二旋转连接件9、第一旋转支架10和第二旋转支架20,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8和第一所述旋转支架相铰接,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9和所述第二旋转支架20相铰接;

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8和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9分别与所述第二侧板12相连接;

所述第一旋转连接件8上设置有与所述公连接线管72相匹配的第七凹槽;

所述第二旋转连接件9上设置有与所述母连接线管73相匹配的第八凹糟。

在该实施例中,在灯体1的外部设置有第一旋转连接件8、第二旋转连接件9、第一旋转支架10,可调整灯体1相对墙壁的角度,以实现不同的照射效果,且在第一旋转连接件8上设置有与公连接线管72相匹配的第七凹槽,将公连接线管72收纳在第一旋转连接件8内,减少了该装置的整体空间的占用,提高了空间的占有利用率,同样的,在第二旋转连接件9上设置有与母连接线管73相匹配的第八凹槽,将母连接线管73收纳在第二旋转连接件9内,减少了该装置的整体空间的占用,提高了空间的占有利用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