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投射环及其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7051发布日期:2019-03-05 18:07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发光投射环及其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光产品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光投射环及其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市面众多电子产品,除了提供本身应有的功能外,还更进一步结合各类光学组件,使之可兼具有发光显示功能,进而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并提供更为优异的使用体验。

常见的有在电子产品设置如LED等组件,以使电子装置本身具有发光功能,达到提示、美观甚至局部照明的功效。还有在电子装置上设置光学模块,以形成如数字面板的使用接口或显示接口等的运用方式。然而,具有供光或发光功能的电子装置,为可让出光效果更为优异,其出光均匀度、亮度与发光效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产品开发考虑点。另一方面,当LED或光学模块应用在电子装置时,还须考虑其所安装的电子装置结构,以作对应设计,由此方能再进一步针对光学方面进行调整。

目前,使用有光学模块或产品的电子装置,其发光效果与进一步变化应用及呈现的可能性,仍为相关厂商急需探寻与改善的方向,且随着越来越多元化的出光需求,单纯的发光也已无法满足民众对于该种电子装置的期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发光投射环及其电子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发光投射环,其用于设于一电子装置的外表面周侧,所述电子装置具有多个LED,多个所述LED与所述发光投射环邻接,并提供光线至所述发光投射环内,再投射至所述电子装置外侧下缘,从而在承载所述电子装置的一平面上,形成一亮圈,所述发光投射环包含:一环形本体;多个入光平面,所述入光平面位于所述环形本体内侧,并用于一一对应接收多个所述LED的光线;一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顶部,并与多个所述入光平面邻接;及一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底部,并与多个所述入光平面邻接。由此,光线从入光平面进入环形本体内部后,即可受导引而在环形本体的底侧出光,进而达到投影光圈的效果。

一种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其包含:一发光投射环,所述发光投射环包含:一环形本体;多个入光平面,所述入光平面位于所述环形本体内侧,以用于一一对应接收多个所述LED的光线;一反射面,所述反射面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顶部,并与多个所述入光平面邻接;及一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环形本体的底部,并与多个所述入光平面邻接;及一电子装置本体,所述电子装置本体包含:一倒L形凹槽,所述倒L形凹槽位于所述电子装置本体的外表面周侧,所述倒L形凹槽用于供所述发光投射环套设;多个LED,多个所述LED位于所述倒L形凹槽的侧边,并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入光平面设置;及一反射涂料,所述反射涂料位于所述倒L形凹槽的顶边,以对应所述反射面设置。由此,电子装置通过设置在电子装置本体外表面的发光投射环组件,有效地导引LED光线,进而在承载电子装置的平面形成投射光圈,提升电子装置的应用效果。

较佳地,所述环形本体可设计为对应的结构造型,例如在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本体为方形,而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本体为圆形。

较佳地,所述发光投射环还包含至少一导光分流块,所述导光分流块从所述环形本体朝对应所述LED的方向凸伸,所述导光分流块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且所述梯形的上底形成所述入光平面,所述梯形的下底一体成型无缝衔接于所述环形本体。由此,光线从导光分流块进入环形本体后,即可通过其梯形结构达到分光的效果,有效防止光线过于集中的亮点现象,有效提升整体出光均匀度。

较佳地,所述环形本体的截面形状为喇叭状,使所述出光面的纵深大于所述反射面的纵深。由此,也可达到提升出光均匀度的效果。

较佳地,发光投射环还包含多个弧面透镜,多个所述弧面透镜与多个所述LED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弧面透镜从所述环形本体朝下凸伸,并连接形成所述出光面,任一所述弧面透镜的截面形状为弧形,所述弧形的内弦长为14.5~16.5mm,所述弧形的半径为11~12.5mm。由此,进入环形本体的光线得以通过弧面透镜结构使得光线分散,而达到分光的功能,防止亮暗不均现象的发生。

较佳地,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弧面透镜的中轴间距为16.6~18.5mm。由此,可进一步提升弧面透镜的分光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投射环及其电子装置,通过具导光功能的发光投射环,使电子装置的LED光线进入发光投射环后,可从出光面向下投射而在承载电子装置的平面形成投影光圈,提升电子装置的应用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投射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投射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投射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投射环组装在电子装置内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次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投射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次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投射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发光投射环

10:环形本体

11:入光平面

12:反射面

13:出光面

14:导光分流块

15:弧面透镜

2:电子装置

20:LED

21:电子装置本体

22:倒L形凹槽

23:反射涂料

S:内弦长

R:半径

L:中轴间距

D1:出光面的纵深

D2:反射面的纵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提升电子产品在光学显示方面的应用呈现与效果,本发明人构思兼具实际需求与极佳的发光效果,并且可搭配电子装置运行实施的光学组件及其产品,提出如下所述的技术内容。

如图1~4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发光投射环的结构示意图、发光投射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发光投射环1,其用于设在一电子装置2的外表面周侧,电子装置2具有多个LED20,该些LED20与发光投射环1邻接,并提供光线至发光投射环1内,再经由发光投射环1投射至电子装置2的外侧下缘,进而在承载电子装置2的一平面上形成一亮圈。发光投射环1包含一环形本体10、多个入光平面11、一反射面12及一出光面13。

该环形本体10为具导光功能的组件,该些入光平面11位于环形本体10内侧,以用于逐一对应接收LED20的光线,反射面12位于环形本体10顶部,与该些入光平面11邻接,出光面13则位于环形本体10底部,与该些入光平面11邻接。由此,当发光投射环1装设至电子装置2外表面的周侧后,LED20的光线从入光平面11进入环形本体10,并从环形本体10底部的出光面13上形成出光,而部分导引至环形本体10顶部的光线即可受反射面12作用而反射回环形本体10内,避免造成光线能量浪费的情况,且可让光线集中在出光面13以形成出光。并在光线从出光面13出光后,即可在承载电子装置2的平面上形成亮圈,达到投射光线的功效,且通过反射面12可有效提升光线利用率,防止光线能量的浪费,并让出光面13可具有能够符合所需出光的亮度,以投射形成具高光学效果的光圈。

根据电子装置的结构或是投影出光需求,环形本体10可为方形或圆形等形状,在本实施例中以环形本体10为方形为例,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形本体10的型式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发光投射环1还包括一导光分流块14,各导光分流块14从环形本体10朝对应的LED20方向凸伸,且沿一第一剖面方向A-A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并在梯形的上底面形成入光平面11,而该梯形的下底面则一体成型无缝衔接于环形本体10,如图2所示。由此,当LED光线从导光分流块14形成的入光平面11进入环形本体10后,经由导光分流块14可达到控制光线行进的效果,使光线不会过于集中而导致亮点或亮包的发光现象,还可通过导光分流块14将过强或过于集中的部分光线导引至两端以均匀化整体光线的导引效果。

发光投射环1的应用如图3及图4所示,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2包含发光投射环1及一电子装置本体21,电子装置本体21包含一倒L形凹槽22、多个LED20及一反射涂料23。倒L形凹槽22位于电子装置本体21外表面的周侧,以用于供发光投射环1套设,LED20则分别位于倒L形凹槽22的侧边,并逐一对应发光投射环1的入光平面11而设置,反射涂料23位于倒L形凹槽22的顶边,以对应发光投射环1的反射面12,其中反射涂料23可为如白油墨等具光线反射效果的材料。由此,当发光投射环1装设至倒L形凹槽22后,LED20与入光平面11逐一对应,点亮LED20时,各LED20的光线自入光平面11进入环形本体10内,并导引传递至出光面13处形成出光,部分光线可通过反射面12及对应的反射涂料23,反射回环形本体10内部以继续传递至出光面13形成出光,光线从下方的出光面13出光后,即可在承载电子装置2的平面投影形成均匀的亮圈,达到提升电子装置2使用效果的目的。

如图5和图6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投射环示意图及发光投射环组装在电子装置内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此提供环形本体10为圆形结构,以对应具圆形倒L形凹槽22的电子装置2,且环形本体10沿一第二剖面方向B-B的截面形状为喇叭状,使出光面13的纵深D1大于反射面13的纵深D2。由此,通过为喇叭状的环形本体10,即可使部分光线通过邻近出光面13处的倾斜部反射至出光面13以形成均匀出光,使光线能够具有更佳的运用。其中,各入光平面11用于接收来自LED20的光线,因此与LED20相对应,在图5中则以虚线框围示出各入光平面11,以用于表示接收LED光线的区域位置,但这仅为一较佳的示意,并非是实际具有线条结构。当然,在此结构状态下,也可设有如上所述的导光分流块。此外,对应的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2,其倒L形凹槽22为圆形结构,以用于供圆形的发光投射环1套设,发光投射环1装设于电子装置本体21的倒L形凹槽22的局部结构示意,则可参阅图6所示,且图6中的发光投射环1的剖面示意即为图5中标示的第二剖面方向B-B所对应的结构,环形本体10为喇叭状。由此,LED20的光线可通过发光投射环1的导引而朝下形成出光,进而在承载电子装置2的平面形成均匀的圆形光圈。

如图7和图8所示,其为本实施例的次一实施状方式的发光投射环的结构示意图及次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投射环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光投射环1更包含有多个弧面透镜15,各弧面透镜15与LED20逐一对应,且自环形本体10朝下凸伸,连接形成出光面13,任一弧面透镜15沿一第三剖面方向C-C的截面形状为弧形,该弧形的内弦长S为14.5~16.5nm,半径R为11~12.5mm。由此,通过该些弧面透镜15,即可将LED20前较强的光源光线,分散至LED20间的暗区,以达到分光功效,有效提升整体出光的均匀性。其中,弧面透镜15的内弦长S在前述的数值范围中,可具有较佳的分光效果,以避免造成亮点或暗区等反效果,此外,弧面透镜15的半径R在前述范围中,可防止半径过小导致分光能力不足,促使暗区生成,或半径过大使光线过度集中在弧面透镜15的正上方,反而造成亮点现象。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任意两个相邻的弧面透镜15的中轴间距L为16.6~18.5mm,由此可更为提升弧面透镜15的分光效果,使得发光投射环1投射出的光圈亮度表现更为均匀。同样地,该结构的发光投射环1在应用时也装设于电子装置本体21的倒L形凹槽22内,并且入光平面11与LED20逐一对应设置,以组配形成具有发光投射环的电子装置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发光投射环及其电子装置,通过具导光想过的发光投射环,使电子装置的LED光线进入发光投射环后,可从出光面向下投射而在承载电子装置的平面形成投影光圈,提升电子装置的应用想过。而为进一步提升发光投射环的出光呈现,以具有更为均匀且优异的光学品味,此外,可如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所述,通过如导光分流块或弧面透镜等结构增强分光效能,使出光状态不会形成亮暗分布不均的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