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2784发布日期:2019-02-01 19:42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感应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感应灯。
背景技术
:目前,为响应政府节能减排的号召,市面上推出许多感应灯产品,以实现“人走灯灭,人来灯亮”的效果。例如,有的在传统白炽灯前增加一个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利用传感器感应人体发出的红外线来控制灯的亮灭。但是,这种感应灯的传感器和发光白炽灯需要分开单独安装,安装过程繁琐,效率低下,而且更换需要专业的电工来完成,成本费用较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感应灯,旨在使发光灯体与传感器组合为一体,安装简单方便,且发光效果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感应灯,包括:灯壳,所述灯壳具有容置腔;灯头,连接于所述灯壳;发光组件,容纳于所述容置腔内,并与所述灯头电连接;以及感应组件,所述感应组件包括遮光罩和容纳于所述遮光罩内的传感器,所述遮光罩连接于所述发光组件远离所述灯头的一端,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于发光组件优选地,所述感应组件还包括透镜,所述遮光罩的顶部具有凹槽,所述透镜的底壁嵌入所述凹槽内,并使所述透镜与所述遮光罩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凹槽内设有至少一凸起,所述透镜的底壁具有相对应的卡槽,所述凸起卡持于所述卡槽内。优选地,所述遮光罩的顶部还开设有感应孔,所述凹槽环设于所述感应孔的外侧,且所述传感器、感应孔及透镜相对设置。优选地,所述遮光罩的材质为遮光性塑胶料。优选地,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灯珠板、以及相互连接的第一PCB板和第二PCB板;所述第一PCB板一端固定于所述灯壳,并与所述灯头电连接,所述第一PCB板另一端固定于所述遮光罩,所述灯珠板电连接于所述第一PCB板;所述第二PCB板与所述传感器电连接。优选地,所述灯壳包括相互连接的散热壳体和透光壳体,所述散热壳体与所述透光壳体相互围设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灯头连接于所述散热壳体的外壁。优选地,所述遮光罩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散热壳体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PCB板一端侧壁卡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另一端卡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优选地,所述透光壳体的顶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透镜经所述通孔伸出所述透光壳体。优选地,所述感应组件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第二PCB板的光敏器件。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将感应组件的传感器电连接于发光组件,并将发光组件容纳于容置腔内后与灯头电连接,灯头外接电源实现电性导通。具体地,传感器可以感应人体信息,并发送控制信号给发光组件以控制发光或者熄灭,实现传感器与发光组件组合一体,安装简单方便。进一步地,传感器容纳于遮光罩内,遮光罩与发光组件连接,使得传感器与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相互隔绝,避免传感器受到发光组件光线的影响而出现失灵,使感应灯发光效果更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感应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爆炸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感应灯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感应灯的遮光罩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的另一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感应灯5感应组件2灯壳51传感器21透光壳体52遮光罩211通孔521凹槽22散热壳体5211凸起221第二限位槽522感应孔3灯头523第一限位槽4发光组件524接线槽41第二PCB板53透镜42第一PCB板531卡槽43灯珠板54光敏器件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感应灯100。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感应灯100包括:灯壳2,灯壳2具有容置腔(未图示);灯头3,连接于灯壳2;发光组件4,容纳于容置腔内,并与灯头3电连接;以及感应组件5,感应组件5包括遮光罩52和容纳于遮光罩52内的传感器51,遮光罩52连接于发光组件4远离灯头3的一端,传感器51电连接于发光组件4。本申请的感应灯100为红外感应灯,可安装于楼道、走廊、阳台以及洗手间等场地,灯头3与灯壳2可拆卸连接,且灯头3的一端可接入外部灯座,与居民用电的标准电压,如220V、240V等电压相接实现电性导通。发光组件4固定于灯壳2的容置腔内并与灯头3电连接,其中,传感器51为红外传感器,优选为热型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当人体进入传感器51的感应范围活动时,传感器51的红外感应模块将启动,并检测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信号,由热释电效应释放电荷,后续电路处理产生控制信号,控制信号触发延时开关启动发光组件4发出光线;而当人体离开感应范围时,由于没有人体红外线信号,延时开关将在设定时间值内关闭发光组件4的光线,控制感应灯100的熄灭,而传感器51与发光组件4组合一体设计,安装过程简单,更换方便,节省成本费用。进一步地,传感器51容纳于遮光罩52内,遮光罩52与发光组件4连接,使得传感器51与发光组件4发出的光线相互隔绝,因此当发光组件4发出光线时,发光组件4的光线温度不会影响人体红外线的信号,从而干扰传感器51发出控制信号,避免感应灯100受外界影响出现失灵,使感应灯100发光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和图4,感应组件5还包括透镜53,遮光罩52的顶部具有凹槽521,透镜53的底壁嵌入凹槽521内,并使透镜53与遮光罩52固定连接。该透镜53为聚光透镜,具体为菲涅尔透镜,菲涅尔透镜具有聚焦作用,可以提高探测灵敏度,当人体进入感应范围时,人体发出的红外线信号的能量幅度可由菲涅尔透镜增强,有利于传感器51的探测。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罩52的外形为圆柱体设置,遮光罩52的下表面挖空设置,以使遮光罩52可以将传感器51罩住;透镜53的外形为半球状,凹槽521呈圆环形并凹陷于遮光罩52的上表面,透镜53的底壁嵌入于凹槽521内,贴合于凹槽521的底壁,使得透镜53与遮光罩52固定连接于一体,不易松脱。进一步地,凹槽521内设有至少一凸起5211,透镜53的底壁具有相对应的卡槽531,凸起5211卡持于卡槽531内。其中,凸起5211设置于凹槽521的底壁,凸起5211的延伸方向可与凹槽521的切线方向相平行或者相垂直,当凸起5211设有多个时,可均匀间隔设置于凹槽521内,使透镜53卡持后受力均匀,卡槽531的数量及位置则与凹槽521相对应设置,当透镜53的底壁嵌入凹槽521后,进一步使凸起5211卡入卡槽531内,使得透镜53与遮光罩52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可以理解地,在具体实施中,也可将凸起5211设置于透镜53底壁上,而在凹槽521的底壁上则设置卡槽531,凸起5211与卡槽531相互卡持,其结构原理等同于上述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4,遮光罩52的顶部还开设有感应孔522,凹槽521环设于感应孔522的外侧,且传感器51、感应孔522及透镜53相对设置。在实际情况中,感应孔522的外形尺寸与传感器51的外形尺寸相匹配,感应孔522可设于凹槽521的中心处,传感器51容纳于遮光罩52内,使得传感器51、感应孔522以及透镜53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通过感应孔522,可方便传感器51接收透镜53聚焦的红外线信号,使得传感器51能够更加灵敏的感应人体信息,感应灯100效果好。在本实施例中,遮光罩52的材质为遮光性塑胶料,具体为遮光PC材质或者ABS塑料,遮光性材质的遮光罩52可防止发光组件4的光线穿透进入遮光罩52内部,从而产生光热,干扰传感器51接收正常人体发出的红外感应信号,而使感应灯100整体的感应效果更好,不会出现误传导。该实施例中,遮光罩52与凹槽521以及开设的感应孔522,通过模具一体成型,加工方便,而且安装过程简单方便,可提高生产效率。通常情况下,参照图4、图5,遮光罩52的两相对侧壁上还开设有接线槽524,该接线槽524的延伸方向与遮光罩52的延伸方向相同,传感器51与发光组件4之间的连接线可穿过接线槽524实现电路导通,节省安装空间同时外形美观,在接线槽524的顶部弯曲设置形成一定弧度,有利于保护连接的电线不被损坏,增加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光组件4包括灯珠板43、以及相互连接的第一PCB板42和第二PCB板41;第一PCB板42一端固定于灯壳2,并与灯头3电连接,第一PCB板42另一端固定于遮光罩52,灯珠板43电连接于第一PCB板42;第二PCB板41与传感器51电连接。其中,灯珠板43包括均匀间隔设置的若干个小型灯珠(未标示),发出的光线均匀,并采用节能的LED灯珠;第一PCB板42与第二PCB板4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传感器51接收人体红外线,发送控制信号通过第二PCB板41传递到第一PCB板42,并控制灯珠板43的发光和熄灭。该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灯壳2包括相互连接的散热壳体22和透光壳体21,散热壳体22与透光壳体21相互围设形成容置腔,灯头3连接于散热壳体22的外壁。散热壳体22由内外两层壳体(未图示)组成,其中内层壳体为铝制壳体,外层壳体为不透光的塑料壳体,两者通过注塑形成一体,使得散热壳体22可以通过铝制壳体散发灯珠板43发出的光热,而不透光的塑料壳体可使感应灯100的光线照射到远离灯头3的一端,例如,感应灯100悬挂时,可更好的照射于地面;透光壳体21为具有光扩散的PC材质,光线可均匀照射于地面。具体地,灯珠板43的板体(未标示)通过注塑方式固定于散热壳体22与透光壳体21相连接的一端,使得灯珠板43与散热壳体22相固定。在散热壳体22与透光壳体21相连接的一端具有内螺纹(未标示),而透光壳体21的外壁具有相配合的外螺纹(未标示),通过螺纹连接使散热壳体22与透光壳体21相连并形成容置腔,发光组件4与传感器51和遮光罩52均容纳于容置腔内。进一步地,散热壳体22远离透光壳体21一端的外壁还具有外螺纹(未标示),并与具有螺纹接口的灯头3相互旋合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遮光罩52的内壁设有第一限位槽523,散热壳体22的内壁设有第二限位槽221,第一PCB板42一端侧壁卡接于第一限位槽523,另一端卡接于第二限位槽221内。第一限位槽523设置于遮光罩52的内壁,可与遮光罩52一体成型,或者通过二相对设置限位筋焊接于遮光罩52的内壁,以围设形成第一限位槽523;而第二限位槽221可通过注塑成型于散热壳体22内层铝制壳体的侧壁,第一PCB板42的两端分别卡接入第一限位槽523和第二限位槽221,并与槽壁相贴合,使第一PCB板42于容置腔内固定,不会晃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透光壳体21的顶部开设有通孔211,透镜53经通孔211伸出透光壳体21。其中,通孔211的外形轮廓呈锥形设置,或者于通孔211远离传感器51的孔口处倒角设置,当人体靠近感应灯100时,露出透光壳体21外的透镜53有利于捕捉人体的红外信息,且锥形通孔211使透镜53的侧壁也能与外界环境相接触,更加有利于透镜53的聚焦和产生热释红外信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2,感应组件5还包括电连接于第二PCB板41的光敏器件54,优选地,光敏器件54为光敏电阻,当然也可以为光敏二极管,本设计不限于此。当白天光线变亮时,光敏电阻阻值下降,同时灯珠板43两端的电压下降,使灯光变暗直至熄灭;而在夜晚光线变暗,光敏电阻阻值升高,电压升高,灯珠板43重新发光变亮,实现对感应灯100白天熄灭,夜晚发光的控制。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