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光源器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5384发布日期:2019-09-03 19:43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照明光源器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影视工作中拍摄所需的发光灯和照明光源器材。



背景技术:

在影视工作中,灯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灯光的位置、照射的角度、光线的调和等等都会对画面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棚内作为底光或者泛光照明的灯具器材通常地具有很高的发光要求,例如太空灯这类大型的灯具是一般生产生活的灯具不能替代的。

现有的一种泛光类型的灯具,如图1所示,包括一壳板10P、至少两个灯体20P、用于吊起所述壳板10P的吊架30P,以及一稳压电源40P。所述灯体20P和所述稳压电源40P均被所述壳板10P所承托,当所述吊架30P被挂起,所述灯体20P和所述稳压电源40P随着所述壳板10P的抬升而被托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壳板10P和所述吊架30P之间通常保持着预定的角度,并不能随意的调整。也就是说,所述灯体20P的发光角度也是基本固定的。当然,对所述吊架30P的支撑长短调整可以改变所述壳板10P的倾斜度,使得所述灯体20P的照射方向出现角度。但是所述吊架30P的受力也随之变得不平稳,所述灯体20P和所述稳压电源40P的重心与所述壳板10P之间出现偏移。

需要注意的是,所述灯体20P的功率需要达到千瓦级别,耗能非常可观。对于这种大型的灯具,所述灯体20P的散热是必须的,否则无法长时间进行照明工作。但是不能采用风冷等等需要更大重量、更多耗能的方式。风冷不仅会加大体积加重重量,而且会产生晃动,对所述吊架30P的稳定性不利。也就是说,所述壳板10P不仅需要很大的体积,而且需要能够承载所述灯体20P及其散热器件的重量。

另外,因为采用静置的散热方式,现有的灯具因使用的位置状态不同,散热情况会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吊着使用和立着使用,两种状态下现有的灯具热量流失的方向基本相似。也就是说,无论放置的角度如何,热量散出的方向是大致一定的。吊着使用时,所述灯体20P所发出的热量大致地向上散出。立着使用时,所述灯体20P所发出的热量也大致地向上散出,但是靠下方的所述灯体20P所发出的热气会遇到相对靠上方的所述灯体20P,使得靠上方的所述灯体20P周围始终有热量聚集。那么,导致在不同位置的所述灯体20P的散热情况不均匀。因此,特定的所述灯体20P损耗会较快。而且一旦一处所述灯体20P损坏,整个的灯具需要被维修而不能继续使用。一般地,所述壳板10P能够达到直径1m左右,经常性的拆卸和修护并不是用户希望的。

照明的稳定性、设备使用的安全性以及维护方便性是现有的灯具不能满足影视工作的几大主要的方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能够调整照射角度,能够提供良好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其包括一可拆卸的灯组,在不拆下整体照明器材的情况下,能够针对性的拆除特定的灯体,不影响所述灯组的整体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提供至少一散热通道,提供热量散失的路径,以对所述灯组进行均匀的散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灯组的照射角度能够被调整并锁定,以稳定地朝向预定的方向进行照明,并且整体结构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保证使用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其包括一电流控制器,所述电流控制器外接于所述灯组,无需协同所述灯组被固定,减少所述灯组的位置晃动因素,提高挂起使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电流控制器的工作振动或噪声不会影响所述灯组,减少所述灯组周围的噪声,进而稳定地提供适用于影视拍摄的照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灯组无需协同所述电流控制器被挂起,降低了承重要求,具有更高的便捷性,提高对于不同的场景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灯组被一壳体可拆卸地固定,所述壳体的不同表面具有贯通的开孔,从而提供不同方向的散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壳体进一步地可拆卸地安装对应于所述灯组的一光学部件,进而配合所述灯组按照需求提供不同的照明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其包括一可调支撑架,可锁定的轴接于所述壳体,使得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可调支撑架的角度能够调整并锁定。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可调支撑架的锁定和解锁状态相互明显的区分,防止对所述可调支撑架状态的误认,避免潜在的安全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可调支撑架的旋转角度为无级变化的,适于朝向所需要的角度进行照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所述可调支撑架的部分部件为可更换的,缩短维修时间,方便继续地提供照明。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一定使用时间后,不必全面地进行检修,针对可更改的部件进行更新,使得整体的可靠性被直接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提供一种照明光源器材,临场出现的设备故障能够通过部件换新解决,对影视工作的现场使用具有极高的适用性和连续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照明光源器材,包括:

一壳体,其中所述壳体的不同表面具有相互可贯通的通孔;和

一灯组,其中所述灯组可拆卸地被固定在所述壳体内部,其中所述灯组和所述壳体的通孔之间形成至少两散热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灯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灯体,其中所述灯体被分别地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个所述散热通道之间自所述灯体而散气方向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灯组包括至少一光学部件,其中所述光学部件对应所述灯体位置而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一第一外壳和一第二外壳,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外壳的边缘相互覆盖而在所述第一外壳与所述第二外壳之间形成一容纳所述灯组的散热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采用边缘相互对接的方式而合并连接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其中所述第一外壳的缘和所述第二外壳的边缘相互可重叠的设置,以通过若干的连接件对所述第一外壳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外壳的边缘重叠的部分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壳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外壳的边缘分别地具有若干侧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外壳包括一固定部和至少一光窗,其中所述光窗与所述固定部相互对应的设置,其中所述灯体可拆卸地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其中所述灯体被安装至所述固定部时,所述光窗为所述灯体提供出光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部的外形与所述灯体相互对应,以供所述灯体与所述固定部相互的契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部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第一外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固定部为卡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窗为形成于所述固定部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外壳包括至少一支撑筋和至少一散热部,其中所述散热部与所述支撑筋相互相邻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筋与所述第一外壳的所述固定部相互对应,使得容纳所述灯组的容纳腔被镂空性地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筋径向地延伸,进而所述第二外壳呈辐射状地覆盖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灯体包括一发光灯和一散热器,其中所述散热器的外形配合所述发光灯而设置,其中所述发光灯工作而产生的热量被所述散热器引导至所述壳体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光灯工作而产生的热量被所述散热器引导至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散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发光灯工作而产生的热量被所述散热器引导至所述第一外壳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外壳的边缘的所述侧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照明光源器材包括一电流控制器,其中所述电流控制器外接于所述灯组,为所述灯组供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照明光源器材包括一可调支撑架,其中所述壳体被轴接于所述可调支撑架,使得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可调支撑架旋转而改变所述灯组的照射角度。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照明光源器材,包括:

一壳体,用于容纳一灯组进行照明;和

一可调支撑架,其中所述壳体被轴接于所述可调支撑架,以供所述壳体相对于所述可调支撑架被锁定在一预定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调支撑架具有一锁定状态和一解锁状态,其中处于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可调支撑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被固定,其中处于所述解锁状态下,所述可调支撑架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可被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可调支撑架包括一架体、一锁角组件以及一操控部,其中所述架体被所述锁角组件以所述预定角度地相对固定在所述壳体,其中所述操控部将所述锁角组件的状态在所述锁定状态和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其中所述架体被轴接于所述壳体,通过所述壳体调整与所述架体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使得被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所述灯组的照射方向的角度得到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当所述锁角组件受所述操控部控制而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架体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进行旋转,其中当所述锁角组件受所述操控部控制而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所述架体与所述壳体之间角度被锁定,使得所述灯组的照射方向被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角组件被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架体于所述壳体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壳体通过所述锁角组件与所述架体可无级地调整角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架体包括一主体,所述主体具有两个端部,其中所述壳体被轴接于所述端部,其中所述主体的外形相对所述壳体的外形而被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相对所述壳体的外形而被设置为半弧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架体的所述端部与所述主体为一体成型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架体的所述端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部被套接于所述主体,通过若干连接杆固定所述端部于所述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端部具有至少一定位孔,其中所述主体相对地具有至少一安装孔,其中当所述端部套接于所述主体时,所述定位孔和所述安装孔适于被插入连接杆而被固定相对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架体进一步地包括两个内塞,所述内塞被放置于所述主体内部,其中两个所述内塞具有相互向外离开的趋势,使得套接于所述主体的所述端部受到所述内塞外力紧密地套接于所述主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锁角组件包括一固定轴、一夹轮以及一压锁,其中所述固定轴被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侧部,其中所述夹轮和所述压锁相互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固定轴和所述壳体之间,其中所述夹轮和所述压锁相互位置可被锁定,使得所述固定轴和所述壳体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可被锁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操控部控制所述压锁与所述夹轮的相对位置保持固定,使得所述锁角组件在所述锁定状态与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锁围绕所述夹轮旋转,所述压锁被设置在所述架体的所述端部,其中所述架体随着所述压锁围绕所述夹轮旋转,使得所述架体围绕所述夹轮旋转,进而所述架体与所述固定轴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被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锁沿着所述夹轮的边缘被可相互压紧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轮被一体地固定在所述固定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锁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架体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锁固定于所述固定轴,所述夹轮设置于所述架体的端部,其中所述压锁相对所述夹轮的角度可被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轮为环形,其中所述压锁通过固定在所述夹轮的内环边缘而固定所述压锁相对于所述夹轮的圆心角度,其中所述架体的所述端部被固定在所述夹轮的外环边缘,使得所述架体围绕所述压锁旋转,进而所述架体与所述固定轴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被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锁沿着所述夹轮的内环边缘被可相互压紧地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夹轮被一体地固定在所述架体的端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锁被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固定轴。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的灯具示意图。

图2A和图2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整体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应用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分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可拆卸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可拆卸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灯体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散热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可调支撑架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调整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可调支撑架分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照明光源器材,如图2A至图11所示,适用于为类似于拍摄等场所提供照明。所述照明光源器材包括一壳体10和一可调支撑架30,其中所述壳体10被轴接于所述可调支撑架30,使得所述壳体10相对于所述可调支撑架30被锁定在一预定角度。也就是说,所述壳体10与所述可调支撑架30之间的角度能够被调整,并保持在所述预定角度。

进一步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壳体10可拆卸地被安装一灯组20,其中所述壳体10的不同表面具有相互可贯通的通孔,其中所述灯组和所述壳体的通孔之间形成至少两散热通道500。在所述灯组20工作时,所述灯组20所散出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散热通道500向所述壳体10外部流散。所述灯组20向所述壳体10外均匀地散出热气,不受所述壳体10与所述可调支撑架30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的影响。

如图2A至图3所示,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可调支撑架30根据需要被设置在场地。所述壳体10受到所述可调支撑架30的支撑,所述灯组20被相对地固定在所述壳体10的内部,随着所述壳体10的角度调整而变化照射角度。一般地,所述照射器材被设置向固定的方向进行照射,在所述灯组20工作时,基本地不会变动角度和移动位置。所述壳体10与所述可调支撑架30之间的相关角度是被锁定的。

所述灯组20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灯体200。所述灯体200被分别地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10。所述灯体200优选地被对称地排布于所述壳体10。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所述灯体200相对于所述壳体10为可拆卸的,每个所述灯体200相对独立地进行工作。而且,当某个所述灯体200出现问题,无法正常工作,所述灯体200能够被拆卸,而其他的所述灯体200所组成的所述灯组20可继续地工作。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灯组20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一光学部件600。所述光学部件600对应所述灯体200而安装于所述壳体10。所述光学部件600优选地为透镜。所述灯体200发出的光线经过所述光学部件600而得到一定的效果,例如光线被汇聚、被过滤特定颜色、被均匀发散等等。所述光学部件600为可拆卸地安装所述壳体10,通过置换或者叠加不同的所述光学部件600,所述灯组20能够提供不同效果的光线。更优选地,所述光学部件600位于所述壳体10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灯体200,所述光学部件600的数量也对应于所述灯体200的数量。也就是说,所述灯体200所发出的光线被完全地施加所述光学部件600所提供的效果,使得所述灯组20提供的效果均匀且稳定。

更多地,所述照明光源器材包括一电流控制器40。所述电流控制器40外接于所述灯组20,为所述灯组20供能。所述电流控制器40以有线的方式为所述壳体10内的所述灯组20的所述灯体200提供能量。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电流控制器40并不被所述壳体10支撑,也就是说所述电流控制器40离开所述壳体10与所述灯组20。所述壳体10基本地只需承载所述灯组20的重量,而所述电流控制40被另外地放置。所述可调支撑架30优选地需要承载所述壳体10与所述灯组20的重量。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可调支撑架30被挂起,而所述灯组20被所述壳体10容纳并随同所述可调支撑架30被挂起使用,所述电流控制器40被放置在场地其他位置。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壳体10的旋转并不受到所述电流控制器40所连接的电气接线的限制。在另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控制器40被绑定于所述可调支撑架30,由所述可调支撑架30承担所述电流控制器40的重量。

特别地,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可调支撑架30的部分部件可以被拆卸。根据使用情况和场所要求,所述可调支撑架30可以被换新,更换后继续地可以工作。无需额外的检查,通过更换来保证整个结构的可靠性,或者准备两套及以上的可更换部件,保证使用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灯组20的所述灯体200和所述光学部件600为可拆卸的,对于拆卸的位置可以采取换新的操作。根据需要也可以保持空留,不会对其他未拆卸的部件产生影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影视拍摄工作中的重要期间,类似于所有电池都更换为全新的而开始拍摄,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可拆卸部件也适于全部更新而保证极高的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4至图6所示,所述壳体10包括一第一外壳11和一第二外壳12,其中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相互覆盖而形成一容纳所述灯组20的容纳腔。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边缘相互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之间形成一散热腔。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采用边缘相互对接的方式而合并连接。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外壳11的一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一第二边缘120相互接触。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相互可重叠的设置,进一步地通过若干的连接件对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重叠的部分固定。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具有一定的弧度,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相应的具有一定的弧度。也就是说,所述散热腔为具有一定的高度的,其高度为所述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长度的累加。可以理解的是,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都是具有对应弧度的板体。对于制造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板体而言,可以使用相似的模具,节省了部分成本。

另外,从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所述壳体10的外形上可以直接的得到较为平整的设备外形。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相对地平整地构成圆轮状,而且扁平状的所述外壳10也具有相对大的平铺式的散热面积。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向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延伸而形成若干可与所述第二外壳12的所述第二边缘120接触的凸出部分。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组成所述壳体10的侧面。所述第一外壳11为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正面出光面,所述第二外壳12为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反面。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可以相互调换,这里为方便说明将其分为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正面与反面。

更多地,所述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边缘120分别地具有若干侧孔130。所述侧孔130均匀地且竖直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一方面加强所述第一外壳11的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第二边缘120的结合强度,另一方面所述灯组20所在的容纳腔通过所述侧孔130与外部进行连通。

所述壳体10进一步地包括至少一连接件14被分别地对应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进而将所述第二外壳12连接于所述第一外壳11。更多地,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分别地设置对应的第一连接件141和第二连接件142。所述第一连接件141和所述第二连接件142之间的相互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之间相互被固定和支撑。也就是说,所述散热腔被稳定地依靠所述连接件14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壳11包括一固定部111和至少一光窗112,其中所述光窗112与所述固定部111相互对应的设置。所述灯体200可拆卸地被安装于所述固定部111。所述灯体200被安装至所述固定部111时,所述光窗112自然地为所述灯体200提供出光面。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111被实施为向所述第二外壳12凸出卡槽。也就是说,所述固定部111为一体地成型于所述第一外壳11。

所述固定部111的外形与所述灯体200相互对应。所述灯体200与所述固定部111能够相互的契合,在本优选实施例中通过按入与拔出的方式进行可拆卸的安装。更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固定部111预设与所述灯体200相互电连接的接口,使得所述灯体200在结构上安装的同时,所述灯体200与所述电流控制器40的电连接也直接地完成。也就是说,在这种方式中,所述第一外壳11预设与所述电流控制器40相互连接的线路,每个所述灯体200在安装时无需分别地接入所述电流控制器40,简化了安装所述灯体200的工作。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光窗112为形成于所述固定部111的开口。所述光窗112于所述光学部件600分别地可拆卸地契合。所述光学部件600将所述光窗112的开口完全的覆盖,以使得通过所述光窗112的所述灯体200的光线被完整地施加效果。所述光学部件600藉由卡合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光窗112的边缘。优选地,所述光窗112的开口的尺寸稍小于所述光窗112的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若所述固定部111未安装所述灯体200,使得所述光窗112的开口被暴露,所述光学部件600优选地被安装而避免其他所述灯体200的光线泄露而直接射出。当然,根据需要而所述光学部件600为不必要时,所述光窗112的所述光学部件600优选地不安装而将所述光窗112的开口暴露,使得所述光窗112也为所述散热通道500的出口通孔。

更多地,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10具有至少一灯槽13,其中所述灯槽13被形成于在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之间。所述灯槽13适于容纳所述灯体200于内。也就是说,所述灯体200通过被置于所述灯槽13,使得所述灯体200被固定于所述壳体10。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灯槽13被容置在所述散热腔,也就是说,所述灯体200被安装至所述灯槽13,即被容纳于所述散热腔。所述灯体200工作而产生的热量被所述散热腔引导而流散至所述外壳10外部。特别地,所述灯体200被放置于所述外壳10相对较冷的部分,使得所述灯体200的工作环境被维护而防止过热对所述灯体200造成伤害。换句话说,所述灯体200虽然工作中即为发光源也为发热源,但是通过所述壳体10的热量散失,所述照明光源器材整体的热量被维持与工作温度。

所述第二外壳12包括至少一支撑筋121和至少一散热部122,其中所述散热部121与所述支撑筋121相互相邻地设置。所述支撑筋121与所述第一外壳11的所述固定部111相互对应,使得容纳所述灯组20的容纳腔被镂空性地形成。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筋121径向地延伸,进而所述第二外壳12呈辐射状地覆盖在所述第一外壳11的一侧。所述散热部121优选地为镂空的。也就是说,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外壳12具有至少一径向延伸的通孔。更优选地,所述散热部121为导热材质,配合所述灯体200的散热而于所述第二壳体12设置的热量出口,例如,所述散热部121为具有导向的散热栏栅、具有热气梳理的绒毛等等。根据不同的需要,所述散热部121适于被浸润液体,提供吸引热气,方便热量散发的出口。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分别地具有若干的通孔,在稳定的容纳所述灯体200的同时,在所述第一外壳11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不同方向上提供流散热气的出口。

更多地,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灯体200包括一发光灯21和一散热器22。所述发光灯21被连接于所述电流控制器40,以被提供能源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一外壳11外部照射光线。所述散热器22被固定在所述发光灯21的非出光面。也就是说,所述发光灯21向所述第一外壳11的所述光窗112方向出射光线。通过调整所述第一外壳11的照射角度,所述发光灯21的出光方向也随之改变。所述散热器22协同地与所述发光灯21工作,将所述发光灯21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向所述壳体10的外部导向并使得热气流散至外部。所述散热器22优选地与所述发光灯21一起能够被拆卸出所述第一外壳11的所述固定部111。在需要拆除所述灯体200的情况下,因为所述发光灯21本身会很热,若直接的从所述固定部111拿取所述发光灯21会有烫伤风险,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的所述散热器22因实时地散失热量,所述散热器22可以被拿取。通过拿取所述散热器22进而拆卸出所述灯体200,保证更换修护的简便快捷。

如图7所示,所述散热器22的外形优选地配合所述发光灯21而设置。也就是说,所述散热器22全面地覆盖所述发光灯21的外部,使得所述发光灯21工作而产生的热量被有效地导离,进而散失至所述壳体10的外部。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灯体200大致地被分为两类灯型,一种为所述瓣式灯21A沿径向方向延伸而布置,另一种为所述芯式灯21B被设置在所述壳体10的中心。所述散热器22分别地被设置于所述瓣式灯21A和所述芯式灯21B的背面。根据所述发发光灯21的工作发热范围,所述散热器22分别地将热量导出。

值得一提的是,若特定的所述发光灯21被拆离所述壳体10,所述散热器22也被拆离所述壳体10,减少所述壳体10所承担的负载重量。例如,在一种应用场所,所述芯式灯21B被拆离,那么与所述芯式灯21B搭配的类圆形的所述散热器22也被拆离。所述散热器22优选地由金属类材质制成,将不需要的所述散热器22拆除后,所述壳体10所承担的重量也极大地减轻。当然,本实用新型另外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器22被固定在所述壳体10。

所述散热器22对应于所述发光灯21的非出光方向设置。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散热器22被设置于朝向所述第二壳体12散出热量的方向。也就是说,所述发光灯21工作中产生的热量会直接地被所述散热器22导向所述第二外壳12的方向。具体地,所述发光灯21被连接至所述电流控制40而向所述第一外壳11外部进行出光照射。所述发光灯21所产生的热量自所述发光灯21散出。所述散热器22将大部分的热量引导至所述第二外壳12的所述散热部122,热量最终通过所述散热部122散失。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所述第一外壳11的所述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所述第二边缘120的所述侧孔130,部分的热量向所述壳体10外部流失。也就是说,无论所述发光灯12出光角度的被调整任何所述预定角度,所述散热器22可以均匀地将热量进行散热导出。

所述灯体200的所述散热器22与所述壳体10的通孔之间具有至少一散热通道500。单独的所述灯体200的所述散热通道500自所述发光灯21至所述散热器22,所述散热器22将所述发光灯21所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第二外壳12的所述散热部122和/或所述侧孔130散至所述壳体10的外部。

如图8所示,以相邻的所述瓣式灯21A、相邻的所述瓣式灯21A和所述芯式灯21B作为举例对所述散热通道500进行具体的说明。相邻的所述瓣式灯21A所产生的热量自所述发光灯21向所述第一外壳11的所述第一边缘110和所述第二外壳12的所述第二边缘120的所述侧孔130进行发散,通过所述侧孔130最终流散至所述壳体10外部。也就是说,相邻的所述发光灯21相向地将热量散出,并径向地离开所述壳体10。相邻的所述瓣式灯21A所产生的热量自所述发光灯21向所述第二外壳12的所述散热部122散失,由所述散热部122将热量最终导出所述壳体10。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11具有若干通孔,分别地对应于所述第二外壳12的所述散热部122,使得所述发光灯21的热量轴向地离开所述壳体10。更优选地,所述第一外壳11的部分光窗112为对应于所述散热部122的开口。更多地,热气一般性地向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背后散开,那么相邻的所述发光灯21相对而发出的热量经由所述散热部122而被导离所述壳体10。

所述散热通道500将所述发光灯21产生的热量径向地和/或轴向地导出所述壳体10。所述发光灯21产生的热量为发散式的扩散离开,不会在所述壳体10内累积,也不会对所述发光灯21的寿命产生不良影响。所述散热器22配合所述发光灯21的散热方向,更加有效地将热量通过所述散热通道500导出所述壳体10。也就是说,所述灯体200的散热以半球角度全方向地进行散出,减少热量累积对电子器件的不良影响,保证所述照明光源器材的工作环境良好,提高工作可靠性。

如图9至图11所示,所述可调支撑架30包括一架体31、一锁角组件32以及一操控部33,所述架体31被所述锁角组件32以所述预定角度固定在所述壳体10,所述操控部33将所述锁角组件32的状态在一锁定状态和一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架体31被设置在应用场所,而所述架体31被轴接于所述壳体10,通过所述壳体10调整与所述架体31之间的角度,使得被相对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的所述灯组20的照射方向的角度得到调整。

当所述锁角组件32受所述操控部33控制而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架体31能够相对于所述壳体10进行旋转,从而角度得到调整。当所述锁角组件32受所述操控部33控制而处于所述锁定状态,所述架体31与所述壳体10之间角度被锁定,所述灯组20的照射方向也被固定。也就是说,在所述解锁状态下调整角度之后,所述操控部33将所述架体31与所述壳体10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从而所述照明光源器材保持照射角度而工作。优选地,所述操控部33在所述锁角组件32的所述解锁状态与所述锁定状态分别具有不同的位置。所述锁角组件32的所述解锁状态与所述锁定可以通过所述操控部33的表现而明显地被识别。因此,所述可调支撑架30的锁定和解锁状态相互明显的区分,防止对所述可调支撑架30状态的误认,避免潜在的操作安全风险。

所述锁角组件32被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架体31于所述壳体10之间。所述壳体10通过所述锁角组件32与所述架体31可无级地调整角度,适于根据要求将所述灯组20朝向所需要的角度进行照射。也就是说,所述锁角组件32能够将所述架体31与所述壳体10锁定在任意的角度进行工作。而所述锁角组件32也可以被更新而得到高可靠性地对所述壳体10和所述灯组20的角度固定。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无级的调整值得是角度可以连续地变化,调整的角度并不是固定的特定值。优选地,所述预定角度可以在0至360之间随意地取值。

具体地,所述架体31包括一主体312,所述主体312具有两个端部311。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主体312相对所述壳体10的外形而被设置为半弧形。所述壳体10藉由所述锁角组件32相对所述主体312进行角度调整,即所述壳体10被轴接于所述端部311。换句话说,两个端部311连线而形成所述壳体10的旋转轴,旋转轴位于所述壳体10的侧部。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示例中,两个所述端部311的结构相同,并且两个所述端部311分别与所述主体312和所述锁角组件32的连接方式相同,因此,可以以所述主体312被设置于所述端部311的一侧为例,来说明所述端部311和所述主体312以及所述锁角组件32的关系。

如图9和图10所示,所述锁角组件32包括一固定轴321、一夹轮322以及一压锁323,其中所述固定轴321被固定于所述壳体10的侧部,其中所述夹轮322和所述压锁323相互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固定轴321。所述夹轮322和所述压锁323相互位置可被锁定或解锁,所述压锁323围绕所述夹轮322旋转,若所述压锁323在转动中保持在所述夹轮322,即所述压锁323与所述夹轮322之间的角度被保持,所述预定角度被锁定。所述操控部33控制所述压锁323锁定保持相互夹住的关系,使得所述锁角组件32在所述锁定状态与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夹轮322被固定在所述固定轴321,所述压锁323被设置在所述架体31的所述端部311,使得所述架体31相对所述固定轴321可旋转,所述架体31相对所述夹轮322可旋转。所述架体31随着所述压锁323围绕所述夹轮322,使得所述架体31围绕所述夹轮322,进而所述架体31与所述固定轴321之间具有任意可设置的角度。所述压锁323夹住所述夹轮322时,所述压锁323与所述夹轮322的相对位置被确定,进而所述架体31相对所述夹轮322的角度被确定,那么所述锁角组件32将所述架体31的角度固定,即处于所述锁定状态。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操控部33为可旋转的把手,通过旋转而缩紧所述323与所述夹轮322的相对位置。所述压锁323沿着所述夹轮322的边缘被可压紧地设置。优选地,所述压锁323的两端被压紧时,所述压锁323被锁定而不能围绕所述夹轮322边缘而旋转,即角度被固定。所述操控部33的旋转所至位置可以变现出所述压锁323是否处于角度固定,也就是说所述操控部33可以得到所述锁角组件32是否处于所述锁定状态。

优选地,所述夹轮322被一体地固定在所述固定轴321。所述压锁323通过所述操控部33被可变形地设置于所述架体31的端部311,如图9所示。所述压锁323可以被拆卸并更换。更优选地,通过拆卸所述操作部33于所述架体31的端部311,所述压锁323可以被更换。

另外的,在其他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锁323固定于所述固定轴321,所述夹轮322设置于所述架体31的端部311,所述压锁323相对所述夹轮322的角度可被调整。所述夹轮322优选地为环形。也就是说,所述压锁323通过固定在所述夹轮322的内环边缘,固定所述压锁323相对于所述夹轮322的圆心角度。所述架体31的所述端部311被固定在所述夹轮322的外环边缘,进而当所述压锁323确定与所述夹轮322的角度,所述架体31与所述固定轴321的角度被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压锁323和所述夹轮322无论采用哪种相互旋转的形式,所述架体31均围绕所述固定轴321可锁定地转动,进而所述可调支撑架30与所述壳体10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被可锁定地调整。也就是说,所述压锁323被固定在所述夹轮322的外边缘,与所述夹轮322的旋转使得内边缘被所述压锁323固定都能够将固定在所述压锁323的所述架体31的所述端部311以所述固定轴321为轴旋转,即相对设置有所述固定轴321的所述壳体10进行旋转。

另外,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压锁323被所述操控部33以压夹的方式固定与所述夹轮322的相对角度。在另外可实现的方式中,所述夹轮322被所述操控部33控制而压夹所述压锁323,进而实现所述夹轮322和所述压锁323相对位置的固定。所述操控部33也类似地对所述夹轮322和所述压锁323之间的压夹关系进行锁紧。以所述夹轮322和所述压锁323之间的压夹方式而进行固定,不仅角度上实现无级的进行调整,而且固定在任意需要的位置。所述壳体10与所述可调支撑架30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可锁定在任意需要的数值。通过固定或者挂起所述可调支撑架30,所述壳体10能够被调整进而使得所述灯组20朝向需求方向进行照射。

更多地,所述架体31的所述端部311与所述主体312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如图11所示。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架体31的所述端部311与所述主体312之间为可拆卸的。在另外可行的方式中,所述架体31的所述端部311与所述主体312为一体成型的,例如通过锻造或者塑造而一体的构成。

所述端部311具有至少一定位孔3110,相对地所述主体312具有至少一安装孔3120。所述定位孔3110与所述安装孔3120为对应地相贯通地设置。当所述端部311套接于所述主体312时,所述定位孔3110和所述安装孔3120适于被插入连接杆而被固定相对位置。优选地通过连接杆,例如螺杆或螺钉等,将所述定位孔3110和所述安装孔3120由外向内定位并将所述端部311套接地固定在所述主体312。

所述端部311被套接于所述主体312,通过若干连接杆固定所述端部311于所述主体312。优选地,所述架体31进一步地包括两个内塞313,两个所述内塞313分别地被定义为第一内塞3131和第二内塞3132。所述内塞313被放置于所述主体312内部,所述第一内塞3131和所述第二内塞3132具有相互向外的趋势,使得套接于所述主体312的所述端部311更紧密地套接于所述主体312。

更具体地,所述第一内塞3131和所述第二内塞3132被分别地连接杆固定。以所述第一内塞3131为例,连接杆自所述端部311的所述定位孔3110插入所述主体312的所述安装孔3120,最终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内塞3131,进而所述端部311与所述主体312通过所述第一内塞3131被固定,通过所述定位孔3110和所述安装孔3120被定位。所述第二内塞3132也类似地固定所述主体312和所述端部31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内塞3131和所述第二内塞3132被分别地放置于所述主体312的相对两侧。通过所述第一内塞3131和所述第二内塞3132被连接杆固定后具有相对离开的趋势,使得所述主体312与所述端部311更紧密地被贴合,套接地更加紧密。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内塞3131和所述第二内塞3132膨胀式地固定所述端部311与所述主体312。所述端部311与所述主体312紧密地连接,使得所述架体31具有高支撑力度和可靠性。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