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6197发布日期:2019-09-12 10:0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汽车光导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汽车外部灯具信号装置中。LED光导具有发光均匀、使用光源数量少、成本低廉的优点。汽车灯具使用的光导造型从圆形截面的条状光导管,发展到矩形截面的全包式光导体,提升了品质感,但两种都只能达到二维的发光效果。因此,越来越多的车型引入了悬浮式光导体的造型,将光导体部分体积露出于饰圈外,呈现三维立体的效果,点亮时璀璨夺目,极大地提升了灯具和整车豪华感。

但由于光导体为厚壁注塑零件,壁厚范围较大,长度较长,本身自重较重,悬浮式光导体因头部外露无支撑,类似于悬臂结构,整车振动对其安装结构的强度和抗冲击性能要求更高。现有全包式光导体的灯具系统一般在光导体的中部和根部都布置了安装结构使光导体与饰圈和安装支架稳定连接,但全包式灯具系统应用于悬浮式灯具系统则会出现较明显的缺陷,一是光导体中部的安装结构导致的点灯亮斑在悬浮式灯具系统中会更加明显,影响灯光效果;二是由于光导体的自重较重,悬浮式灯具系统需要在光导体根部增加材料使安装点后移起到配重作用,浪费材料和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冲击性能强、节省材料和空间且无亮斑问题的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的一种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包括安装支架、上饰圈、下饰圈、光导管及所述光导体;

所述光导管沿所述光导体的宽度方向位于所述光导体和所述安装支架之间;

所述上饰圈和所述下饰圈分别覆盖在所述光导体厚度方向的两侧面;

所述光导体包括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所述第一长边沿所述光导体的宽度方向伸出到所述上饰圈和所述下饰圈之外;

所述光导体的所述第二长边处设置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

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于所述光导体覆盖有所述下饰圈的侧面;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于所述光导体覆盖有所述上饰圈的侧面;

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安装支架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通过双色注塑于所述光导体上,注塑材料包括光学级PC和普通PC。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沿所述光导体厚度方向交错设置。

更进一步的,所述光导体的所述安装端设置有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第二安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

优选的,所述上饰圈与所述光导体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第一三角筋,所述第一三角筋紧贴于所述第二台阶面上与所述第一安装部相对的区域。

优选的,所述下饰圈与所述光导体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第二三角筋,所述第二三角筋紧贴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相对的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上设置有带有第一通孔的翻边,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第一螺钉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螺钉孔通过第一螺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部上设置有带有第二螺钉孔的柱体,所述安装支架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螺钉孔通过第二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饰圈和所述下饰圈均与所述光导体间隙配合。

优选的,所述光导体沿宽度方向的1/3~2/3部分伸出所述上饰圈和所述下饰圈外。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均设置在光导体安装端,光导体宽度方向的中部位置没有设置安装结构,不会出现点灯亮斑的问题;另外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设置在光导体安装端,一是起到了安装的作用,二是起到了增加光导体安装根部配重的作用,不需额外增加材料,节省了材料的消耗。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全包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的爆炸图;

图2是图1中A-A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光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光导体的正视图;

图6是图3中B-B位置的剖视图;

图7是图3中C-C位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对照表:

光导体01、上饰圈02、下饰圈03、光导管04、安装支架05、翻边结构011、卡槽结构012、卡扣结构021、加强筋031、螺钉柱051、螺钉052;

安装支架1、第一螺钉孔11、上饰圈2、下饰圈3、光导管4、光导体5、第一安装部51、翻边511、第二安装部52、柱体521、第二螺钉孔520、第一台阶面501、第二台阶面502、第一三角筋6、第一螺栓7、第二螺栓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视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为加深对本实用新型新型的理解,下面先对现有的全包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进行介绍。

如图1、图2所示,现有全包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包括光导体01、上饰圈02、下饰圈03、光导管04、安装支架05,其中光导体01、上饰圈02、下饰圈03和光导管04均安装在安装支架05上。

光导体01上设置有若干翻边结构011,安装支架5上设置有若干螺钉柱051,翻边结构011和螺钉柱051通过螺钉052相连接,从而将光导体01固定于安装支架05上。光导管04安装于光导体01宽度方向a上靠近安装支架05的一端后方,光导管04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平行光导出,之后在光导体01中传播。从图2中可看出,上饰圈02和下饰圈03分别覆盖在光导体01的的上下表面上,且光导体01完全包裹于上饰圈02和下饰圈03之间。光导体01与上饰圈02接触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卡槽结构012,且卡槽结构012设置于光导体01宽度方向a上的中部,卡槽结构与设置于上饰圈02内表面上的卡扣结构021互相卡紧;下饰圈03的内表面设置若干加强筋031,加强筋031与光导体01外表面贴紧。

现有的全包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光导体01与上饰圈02和下饰圈03是紧密贴合的,且光导体01中部设置有卡槽结构012,在安装过程容易划伤光导体01外表面,并且中部的卡槽结构012容易产生点灯亮斑,在全包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中,由于上饰圈02和下饰圈03的遮盖,亮斑并不明显,但若应用在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中,没有上饰圈02和下饰圈03的遮盖,亮斑会十分明显,影响整体发光效果。另外,卡槽结构012和翻边结构011均通过注塑的方式固定在光导体01上,注塑材料一般采用与光导体01相同的材料,光导体01的材料抗冲击性能较差,在汽车行驶中容易发生断裂,不适合用于悬浮式半导体汽车灯具系统。

本实施例的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安装支架1、上饰圈2、下饰圈3、光导管4(光导管在图3中被覆盖,参见图6)及光导体5;

光导管4沿光导管的宽度方向y位于光导体5和安装支架1之间;

上饰圈2和下饰圈3分别覆盖在光导体5厚度方向z的两侧面;

光导体5的包括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第一长边沿光导体5的宽度方向y伸出到上饰圈2和下饰圈3之外;

如图4、图5所示,光导体5的第二长边处设置有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

第一安装部51固定于光导体5覆盖有下饰圈3的侧面;第二安装部52固定于光导体5覆盖有上饰圈3的侧面;

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均与安装支架1连接。

本实施例中光导体5的第一长边和第二长边分别是光导体5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长边,上饰圈2和下饰圈3包裹了光导体5的第一长边,光导体5的第二长边伸出于上饰圈2和下饰圈3之外,使光导体5的一部分体积悬浮在上饰圈2和下饰圈3外,此即为光导体5的悬浮式安装结构;通过安装在光导体5和安装支架1之间(即光导体5安装端的后方,见图6、图7)的光导管4向光导体5传播光源的光线,从而实现三维立体的发光效果;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设置在光导体5的第二长边处,解决了光导体5点灯亮斑的问题;另外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分别设置在光导体5的两侧面上,使光导体5与安装支架1之间的安装更加稳固。

具体的,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均通过双色注塑于光导体5上,注塑材料包括光学级PC和普通PC。

光导体5由光学级PC制成,但光学级PC的抗冲击性能较差,若直接采用光导体的材料进行注塑,会导致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的抗冲击性能较差,容易出现断裂的情况;而普通PC的抗冲击性能强于光学级PC,因此采用光导体材料的光学级PC和普通PC进行双色注塑,既保证了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能与光导体紧密连接,又能有效提高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的抗冲击性能,防止断裂。

下面举例说明,光导体材料为光学级PC LC 1500,在注塑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时采用普通PC 141R与光学级PC LC 1500进行双色注塑;PC 141R抗冲击性强度是PC LC 1500的四倍,显著增加了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的抗冲击性能,而光学级PC LC 1500使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能与光导体5紧密贴合;采用双色注塑工艺,而非分别注塑再螺钉打紧,双色注塑使两种材料的结合力增加,结构上无需使用螺钉,节省了空间;另外半导体悬浮式的安装容易透过半导体看到内部的安装结构,因此采用不透明的PC 141R材料进行注塑使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呈不透明状态。

可选的,注塑材料需要根据光导体的材料选择合适的光学级PC和普通PC进行双色注塑,采用其他PC(聚碳酸酯)材料进行注塑从而提高抗冲击性能的技术方案应视为本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等同替换,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的,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沿光导体厚度方向交错设置。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分别安装在光导体5覆盖有下饰圈3和上饰圈2的侧面,即分别安装在光导体5厚度方向z的两侧面上;从图5中可看出,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交错设置在光导体5的两侧面上,二者在光导体的厚度方向z上没有重叠区域。这种交错设置既节省了注塑材料和空间,同时也保证了安装的稳固性。

更进一步的,如图6、图7所示,光导体5的安装端设置有第一台阶面501和第二台阶面502,第一安装部51设置于第一台阶面501上,第二安装部52设置于第二台阶面502上。设置第一台阶面501和第二台阶面502对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的注塑位置进行了定位,保证了注塑质量。

可选的,上饰圈2与光导体5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第一三角筋6,第一三角筋6紧贴于第二台阶面502上与第一安装部51相对的区域。

具体的,如图6所示,光导体5的第一台阶面501上设置了第一安装部51,由于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交错设置,此处与第一台阶面501相对的第二台阶面502上没有进行注塑;第二台阶面502上没有注塑的区域,用于支撑上饰圈2上的第一三角筋6,第一三角筋6紧贴于第二台阶面502上,对光导体5起到了支撑的作用,防止光导体5上下窜动,另外第一三角筋6使上饰圈2与光导体5之间形成了一定的空隙,上饰圈2不与光导体5表面直接接触,不易造成磨损。

与前述原理相同,可选地,下饰圈3与光导体5的接触面设置有若干第二三角筋,第二三角筋紧贴于第一台阶面501上与第二安装部52相对的区域。

三角筋的设置主要用于支撑光导体5,防止其上下窜动,在本实施例中,从图3-图5可看出,第二台阶面502没有注塑的区域所在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第一三角筋6给光导体5在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力,起到了防止光导体5上下晃动的作用。而第一台阶面501没有注塑的区域所在平面在垂直方向上,若在下饰圈3设置了第二三角筋贴紧第一台阶面501,也无法提供给光导体5在垂直方向上的支撑力,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没有设置第二三角筋。

综上,第一三角筋6和第二三角筋的设置,可根据光导体5的实际结构和安装情况进行设置。

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第一安装部51上设置有带有第一通孔的翻边511,安装支架1设置有第一螺钉孔11,第一通孔与第一螺钉孔11通过第一螺栓7连接。

如图7所示,第二安装部52上设置有带有第二螺钉孔520的柱体521,安装支架1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螺钉孔520通过第二螺栓8连接。

光导体5与安装支架1之间主要通过螺栓进行固定,对于第一安装部51,第一螺栓7从第一安装部51的翻边511的第一通孔拧入,固定于安装支架1上的第一螺钉孔11中;对于第二安装部52,第二螺栓8从安装支架1上的第二通孔拧入,固定到第二安装部52的柱体521中的第二螺钉孔520中;实现了光导体5与安装支架1之间的双向固定,安装更加牢固。

进一步的,如图6、图7所示,上饰圈2和下饰圈3均与光导体5间隙配合,防止了上饰圈2和下饰圈3在安装过程划伤光导体5,影响发光效果。

具体的,上饰圈2和下饰圈3安装于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的周边零件上,在安装时均与光导体5间隔开一定的空隙。

可选的,光导体5沿宽度方向的1/3~2/3部分伸出上饰圈2和下饰圈3外,保证了光导体5三维立体的发光效果。

本实施例中的悬浮式光导体汽车灯具系统不会出现亮斑的问题,且不需消耗材料额外增加光导体配重,光导体的安装结构抗冲击性能也较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