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66431发布日期:2021-04-14 00:46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一种灯具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很多卧室、客厅、厨房都安装有吸顶灯。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对吸顶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双分区吸顶灯应运而生,双分区吸顶灯指的是灯具包含两种(或者多种)分区,每个分区有不同的颜色、亮度或色温。
3.在双分区灯具中,会存在混光的问题。混光问题指的是两个分区的光线在过渡区域会混合在一起而产生第三色。如果一个区设定为红光,另一个区设定为绿光,那么在该两个区之间的过渡区域会出现黄光,导致灯具整体颜色混杂,影响整体效果和客户体验。
4.常规的解决方案是在两个区之间增加一个不透光的隔板3”,如图11所示。但是该隔板3”会贯穿整个灯具,由于隔板3”的端部对两侧的光线产生遮挡作用(图9中位于隔板3”两侧的两条虚线延伸至透光罩4”的内表面),其与透光罩4”之间会留下明显的阴影,在透光罩4”上表现为阴影暗区q,从而破坏灯具的整体感,且每一区单独工作时,该灯具侧面发光角度小于180
°



技术实现要素:

5.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具,旨在解决现有的分区灯中隔板与透光罩之间容易形成阴影暗区以及导致每一区侧面发光角度小的技术问题。
6.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灯具,包括至少一个光学模组,所述光学模组包括:
7.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所述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均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8.分隔板,设于所述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且所述分隔板为非透光件;以及
9.透光罩,罩设于所述第一灯板、第二灯板和分隔板上;
10.其中,所述分隔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的相对两端的楔形部,所述楔形部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灯板一侧和所述第二灯板一侧的斜面,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上,所述斜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具有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灯板一侧和所述第二灯板一侧的侧面,且两所述侧面相互平行,所述斜面与对应的所述侧面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150
°

12.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远离所述主体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灯板的发光元件经由所述分隔板形成的照明区域的截止线、所述第二灯板的发光元件经由所述分隔板形成的照明区域的截止线相对于所述斜面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偏转。
13.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截止线与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分别形成交线,所述交线之间的距离为0~8mm。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楔形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斜面的远离所述主体部一端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与所述斜面之间平滑过渡连接,且,所述连接面与所述透光罩之间形成间隙。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面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的三分之二,所述楔形部的高度与所述主体部的宽度之比为0.5~1.5。
1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面的长度为2.0mm~6.0mm,所述楔形部的高度为2.0mm~8.0mm。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面与所述透光罩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为2.5mm~6.0mm。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光罩包括呈矩形的出光板,以及连接于所述出光板的边缘且相互围合的多个侧板,所述分隔板沿着所述出光板的对角线设置;所述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均呈三角形。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楔形部的内部均空心设置,所述透光罩上对应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楔形部的位置处形成内凹的插入部,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主体部和所述楔形部的空心区域,且所述插入部内还设有装饰条。
2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其有益效果在于:
21.该灯具的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之间的分隔板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的相对两端的楔形部,且楔形部具有分别位于第一灯板一侧和第二灯板一侧的斜面,在远离主体部的方向上,斜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这样,斜面可以对应地将第一灯板的发光元件的光线和第二灯板的发光元件的光线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引导,直至两侧的光线分别照射至透光罩的内表面上,甚至可以恰好相交,如此,可以减少楔形部与透光罩之间的阴影暗区,使得从灯具外部观察时阴影暗区不明显甚至可以完全消失,进而,当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单独发光时,该灯具可以实现侧面发光角度大于180
°
,当第一灯板和第二灯板同时发光时,该灯具可以实现侧面360
°
发光,提高照明效果、客户体验。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另一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1所示灯具中其中一个光学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27.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28.图6是图1所示灯具中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图1所示灯具中的一个光路示意图;
30.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另一光路示意图;
31.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的又一光路示意图;
32.图10是一对比例的灯具的光路示意图;
33.图11是现有技术中的灯具的光路示意图。
34.图中标记的含义为:
35.200-灯具,100-光学模组;
36.1-第一灯板,10-发光元件;
37.2-第二灯板;
38.3-分隔板,31-主体部,310-侧面,32-楔形部,321-斜面,322-连接面;
39.4-透光罩,41-出光板,410-插入部,42-侧板;
40.5-装饰条;6-背板;7-安装件;8-电源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42.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固定或设置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3.为了说明本申请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44.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灯具200,包括至少一个光学模组100,该光学模组100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分隔板3以及透光罩4。其中,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均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0,第一灯板1的发光元件10与第二灯板2的发光元件10在颜色、色温和亮度等中的至少一个发光特征不相同;分隔板3设于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之间,且该分隔板3为非透光件,用于将第一灯板1的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与第二灯板2的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隔离开来;透光罩4罩设于第一灯板1、第二灯板2和分隔板3上,第一灯板1的发光元件10的光线与第二灯板2的发光元件10发出的光线分别经由透光罩4向外投射。其中,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7,分隔板3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31和连接于主体部31的相对两端的楔形部32(图5至图7中均仅示出连接于主体部31的其中一端的楔形部32),楔形部32具有分别位于第一灯板1一侧和第二灯板2一侧的斜面321,在远离主体部31的方向上,两个斜面3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45.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灯具200,其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之间的分隔板3包括相互连接的主体部31和连接于主体部31的相对两端的楔形部32,且楔形部32具有分别位于第一灯板1一侧和第二灯板2一侧的斜面321,在远离主体部31的方向上,斜面3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这样,斜面321可以对应地将第一灯板1的发光元件10的光线和第二灯板2的发光元件10的光线朝着相互靠近的方向进行引导(请参阅图7),直至两侧的光线分别照射至透光罩4的内表面上,甚至可以恰好相交,如此,可以减少楔形部32与透光罩4之间的阴影暗区
(请对比图7的阴影暗区s和图11的阴影暗区q),使得从灯具200外部观察时阴影暗区不明显甚至可以完全消失(图7所示为当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同时工作时的光路图),进而,当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单独发光时,该灯具200可以实现侧面发光角度大于180
°
,当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同时发光时,该灯具200可以实现侧面360
°
发光,提高照明效果、客户体验。
46.请参阅图6和图7,主体部31具有分别位于第一灯板1一侧和第二灯板2一侧的侧面310,斜面321与侧面310一一对应连接,且两侧面310相互平行。这样,主体部31为规则的长方体,更便于其制作,从而降低该灯具200的加工制造成本。
47.其中,请参阅图6,斜面321与对应的侧面310之间形成一夹角α,则,α<180
°
。此外,当该夹角α的值减小至一定程度后,光线仅仅被侧面310与斜面321的连接处遮挡而无法照射到斜面321上,也即此时斜面321不再对光线产生任何引导作用(请对比参阅图10,相当于楔形部32被取消,分隔板3’与透光罩4’之间可能形成混光区p)。在具体应用中,夹角α的最小值应根据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的发光元件10与侧面310之间的位置进行设置,以来自分隔板3两侧的光线能够照射到斜面321上且不产生混光区为准。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α≥150
°
,以满足绝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
48.在上述夹角α的范围内,该夹角α的数值越大,斜面321对光线的引导作用越不明显,此时,楔形部32的远离主体部31的端面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应越大;反之,该夹角α的数值越小,斜面321对光线的引导作用越明显,楔形部32的远离主体部31的端面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应越小。实际应用中,这根据该灯具200中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上的发光元件10的位置(请参阅图7,包括发光元件10之间的间距w以及发光元件10与透光罩4内表面的距离l等)以及分隔板3的尺寸来确定,以使得两侧的光罩照射至透光罩4的内表面上时恰好相交或者相间隔(不产生混光区)为宜。
49.发光元件10之间的间距w以及发光元件10与透光罩4内表面的距离l等同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以满足照明亮度需求,以及两侧的多个发光元件10分别能够实现良好的混光效果为宜。例如,通常地,1.1≤w/l≤1.4,l为34mm~38mm等。当然,这里仅作示例,并不以此为限,根据灯具200的整体尺寸设定,w和l可以有其他数值范围。
50.请参阅图7,第一灯板1的各发光元件10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分隔板3引导、遮挡后形成照明区域o1,该照明区域o1具有一截止面(照明区域o1的边缘平面),该截止面在平行于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的平面上表现为一截止线u1。同样地,第二灯板2的各发光元件10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分隔板3引导、遮挡后形成照明区域o2,该照明区域o2具有截止面,且该截止面在平行于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的平面上表现为一截止线u2。截止线u1和u2表示照明区域o1和o2之间最有可能交叉而形成混光区的边缘光线。
51.在图7中,在远离主体部31的方向上,截止线u1和截止线u2相对于斜面321朝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偏转。这样,即可使得第一灯板1的发光元件10的光线和第二灯板2的发光元件10的光线始终能够照射到对应的斜面321上,并被斜面321所引导。
52.或者说,如图7所示,斜面321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一侧之间形成夹角γ,截止线u1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一侧之间形成夹角β,γ>β。这样也可以说明第一灯板1的各发光元件10所发出的光线以及第二灯板2的各发光元件10所发出的光线均可以照射至对应的斜面321上并被斜面321所引导。
53.可以理解,这里的夹角γ和β与透光罩4的形式无关,只要是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的
同一侧即可。
54.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7,截止线u1和截止线u2延伸至透光罩4的内表面上,并分别形成交线k1和交线k2,交线k1与交线k2之间的距离s为0~8mm。也即,可以使得来自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的光线在透光罩4上的阴影暗区的长度尽量减小。在该s的范围内,从灯具200外部观察时,阴影暗区不明显。
55.在具体应用中,根据第一灯板1的发光元件10的排列、第二灯板2上发光元件10的排列,以及分隔板3的设置,可以实现交线k1与交线k2之间的距离s近似为0mm,也即来自分隔板3两侧的光线恰好在透光罩4的内表面上相交,即,既不会产生混光区域,也不会产生阴影暗区。
56.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斜面321沿着远离主体部31的方向延伸后相交,从而,楔形部32的端面呈尖角状,如图8所示。此时,楔形部32的端面可以直接抵靠在透光罩4的内表面上,楔形部32的端面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为线相交,两侧的光线经由该斜面321的引导后可以恰好在透光罩4的内表面上相交而不产生混光区,此时,s为0。
57.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斜面321的远离主体部31的一端并非形成尖角,而是形成倒角,例如,通过弧形面平滑过渡连接,如图9所示。此时,楔形部32的端面可以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定间隙,以使得来自分隔板3两侧的光线在透光罩4内表面上的距离s尽量减少甚至为0。
58.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楔形部32还包括连接于斜面321的远离主体部31一端的连接面322,连接面322与斜面321之间可平滑过渡连接。对应地,此时,连接面322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之间需要形成间隙,以使得来自分隔板3两侧的光线在透光罩4内表面上的距离s尽量减少甚至为0。
59.请参阅图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面322的长度c小于或等于主体部31的宽度b的三分之二,楔形部32的高度d与主体部31的宽度b之比为0.5~1.5。在该范围内,可以选择合适的b、c、d的数值以进行具体应用。
60.具体地,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连接面322的长度c为2.0mm~6.0mm,楔形部32的高度d为2.0mm~8.0mm,主体部31的宽度b为4.0mm~16.0mm。当然,此处仅为根据一特定尺寸的灯具200所给出的示例,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灯具200的其他尺寸而限定连接面322的长度c和楔形部32的高度d的其他数值。
61.进一步地,请参阅图7,连接面322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t为2.5mm~6.0mm。在该范围内,可以进行调整以满足交线k1与交线k2之间的距离s尽量减小甚至为0。
62.在一具体实施例中,连接面322的长度c为2.5mm~4.0mm,楔形部32的高度d为4.0mm~6.0mm,连接面322与透光罩4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t为3.0mm~4.0mm。更具体地,c=3mm,d=5mm,b=6.6mm,t=3.5mm。
63.请参阅图1、图3和图4,透光罩4包括呈矩形的出光板41,以及连接于出光板41的边缘且相互围合的多个侧板42,分隔板3沿着该出光板41的对角线设置,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均呈三角形。从而,该灯具200的每一个光学模组100中具有至少两个不同发光颜色或色温或亮度的分区。
64.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可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光学模组100中还可以包括第三灯板(未图示),其与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在颜色、色温和亮度中的至少一个特征上相区别,
且第三灯板与第一灯板1和第二灯板2之间也均设有上述的分隔板3。如此,使得该灯具200具有至少三个不同发光颜色或色温或亮度的分区。
6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分隔板3沿着该出光板41的对角线设置,从而,透光罩4上与楔形部32所对应的位置为两侧板42之间的拐角(如平滑过渡形成的圆弧),交线k1与交线k2之间的距离s指的是透光罩4内表面上的拐角处的圆弧的长度。在其他实施例中,透光罩4上与楔形部32所对应的位置可以为平面,此时,交线k1与交线k2之间的距离s指的是交线k1与交线k2在该平面上的距离。
66.请参阅图4和图5,主体部31和楔形部32的内部均空心设置。这样的好处是,分隔板3的重量可以减小,用料可以减少,灯具200的整体重量也可以减小,灯具200的物料成本可以降低。在具体应用中,该分隔板3可以通过塑料片或者是金属片等直接围合而成,当然,这里仅为示例,不限于此,分隔板3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制造而成。
67.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透光罩4上对应主体部31和楔形部32的位置处形成内凹的插入部410,插入部410插入主体部31和楔形部32的空心区域内。这样,分隔板3实质上对透光罩4的安装提供了定位作用以及固定作用。
68.在一个实施例中,插入部410内还设有装饰条5。该装饰条5可以遮挡透光罩4上的插入部410,并可以遮挡分隔板3在插入部410处形成的阴影暗区,保证出光板41上的出光效果。
69.请参阅图1和图3,该灯具200可以包括多个光学模组100,多个光学模组100排列呈一定的形状,以提供一定的外观美感。本实施例中,该灯具200包括四个光学模组100,在其他实施例中,如,还可以包括六个或者其他数量个,对此不作特别限制。
70.请参阅图2和图4,该灯具200还包括背板6,第一灯板1、第二灯板2(以及第三灯板等)以及分隔板3等均安装在该背板6上,背板6扣合在透光罩4的多个侧板42围合形成的开口处,并将第一灯板1、第二灯板2(和第三灯板等)以及分隔板3等保护在其与透光罩4之间。
71.此外,该灯具200经由该背板6安装至所需要的位置处,如天花板等位置处。该背板6与天花板等位置处可以是直接吸顶安装(如图2所示),也可以进一步经由安装件7等吊装安装(如图3所示)。
72.该灯具200中,还包括电源组件8,其与第一灯板1、第二灯板2(以及第三灯板等)电连接,并用于提供电能。电源组件8可安装在背板6的远离透光罩4的一侧表面上,以在该灯具200安装后其下方的观察者无法直接观察到电源组件8,保证整体美观性。
73.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