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44156发布日期:2021-07-06 19:0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照明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


背景技术:

2.面板灯是现在较为常用的照明用具,由于其发光面较大,发出的光更为柔和,因此逐渐代替旧有的灯泡;而对于面板灯而言,如何提升其出光面出光的均匀性是提高其品质的关键,一般的面板灯的出光方式为直下式,其光源设置在面板灯的底部,完全依靠扩散板对光线进行扩散,其面板上光面的均匀性不是很好,尤其是当面板灯的厚度较小时,光源发出的光经过的路径较短,更难扩散开来。
3.例如,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面板灯及包括该面板灯的照明装置”,其公告号为cn204986552u,包括扩散板、光模组,其不足之处在于,其光模组直接通过扩散板将光线射出,导致面板灯上发光的均匀性不够好,在面板上容易产生光斑,导致美观性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面板灯的光源直接照射到扩散板上进行发光,导致当面板灯整体厚度较小时,面板上光的均匀性不够好的问题,提供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可以使面板灯发光更均匀,从而提高面板灯的美观性。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包括四边形的底板和分别与底板的四条边连接的四个侧板,所述的四个侧板上均固定安装有pcb板、光源、透镜,所述底壳的内侧还设有背光板,底壳的侧板上还安装有与所述背光板平行的扩散板;所述底壳外侧还安装有外框。
7.在本方案中,侧板上的光源发出光,部分光直接照射在扩散板上,部分光先照射到背光板上,在背光板上进行反射后再照射到扩散板上,其光线发散的能力与面板灯的厚度无关,当面板灯的厚度较小时,光源发出的光线也可以照射到扩散板的各处,从而提高面板灯发光的均匀性。
8.作为优选,所述背光板上设有背光区,所述背光区上设有若干凸块,所述凸块上涂覆有用于对光线进行漫反射的油墨网点;所述油墨网点可以对照射到凸块上的光线进行漫反射,可以避免在面板灯上形成光斑或光条。
9.作为优选,所述的四个侧板分别为依次相邻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所述背光区包括位于背光板中间的中部背光区以及位于中部背光区四周的第一背光区、第二背光区、第三背光区、第四背光区,所述第一背光区、第二背光区、第三背光区、第四背光区上的凸块的上侧面为朝向中部背光区倾斜的斜面;在一些特定的场所中,常常需要用到不同的颜色的灯光,而本方案中面板灯包括四块侧板,通过在四块侧板上设置可以发出不同颜色光的光源,即可实现该需求,而由于光线经过一定的路径后,其强度会逐渐减弱,因此当只有一块侧板发光时,面板灯上距离发光的侧板较远处光线较暗,从而导致面板
灯明暗不均,而本方案中结构可以避免这种情况:通过所述斜面可以使距离发光侧板较近处的凸块对光线的反射较少,而距离发光侧板较远处的凸块对光线的反射较多,从而使面板灯的发光更均匀。
10.作为优选,所述背光区包括背光内区和背光外区,所述背光内区相对背光外区距离中部背光区更近,所述背光内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所述背光板底部的夹角度数小于背光外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所述背光板底部的夹角度数;通过所述背光内区和背光外区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于光线反射量的区分,由于所述背光外区的倾斜角度更大,因此反射量也更大,从而进一步提高面板上发光的均匀性。
11.作为优选,所述透镜上靠近光源的一面为进光面,另一面为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设有若干v型槽;由于光源位于扩散板的侧面,因此从平行于扩散板的方向射出的光线无法通过扩散板射出,只会在面板灯内部不断反射,导致面板灯电能转化成热能的比例增加,转化成光能的比例减少,增加了能量的损耗,而所述v型槽可以将从平行于扩散板的方向射入透镜的光线改变为倾斜射出,从而减少了能量的损耗。
12.作为优选,所述透镜上从靠近扩散板的部分到靠近背光板的部分厚度逐渐增加;通过本方案中结构可以使光线在经过透镜的折射后,朝向背光板射出的量增加,朝向扩散板射出的量减少,从而使光线尽量先通过油墨网点的漫反射反射后再到达扩散板,而不是直接从扩散板射出,从而提高发光的均匀性。
13.作为优选,所述光源包括主光源和副光源;所述主光源和副光源可以使面板灯可以调节亮度。
14.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可以提高面板灯发光的均匀性,从而使之更加美观;(2)可以通过在侧板上安装不同颜色的光源来实现调整发光的颜色和亮度,并且当只有单侧板发光时仍能保证均匀性。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部侧视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在光源和透镜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在光源和透镜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底壳
ꢀꢀ
11、底板
ꢀꢀ
12、侧板
ꢀꢀ
121、第一侧板
ꢀꢀ
122、第二侧板
ꢀꢀ
123、第三侧板
ꢀꢀ
124、第四侧板
ꢀꢀ
2、pcb板
ꢀꢀ
3、光源
ꢀꢀ
31、主光源
ꢀꢀ
32、副光源
ꢀꢀ
4、透镜
ꢀꢀ
41、进光面
ꢀꢀ
42、出光面
ꢀꢀ
5、背光板
ꢀꢀ
6、扩散板
ꢀꢀ
7、外框
ꢀꢀ
81、中部背光区
ꢀꢀ
82、第一背光区
ꢀꢀ
83、第二背光区
ꢀꢀ
84、第三背光区
ꢀꢀ
85、第四背光区
ꢀꢀ
86、背光内区
ꢀꢀ
87、背光外区
ꢀꢀ
9、凸块
ꢀꢀ
10、v型槽。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22.实施例一,如图1

4所示: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包括底壳1,所述底壳包括正方形的底板11和分别与底板的四条边连接的四个侧板12,四个侧板分别为依次相邻的第
一侧板121、第二侧板122、第三侧板123和第四侧板124,所述的四个侧板上均固定安装有pcb板2、光源3、透镜4,所述的四个侧板上的光源包括主光源31和副光源32,四个侧板上的主光源发出的光的颜色分别为红色、黄色、蓝色、白色,而四个副光源发出的光的颜色均为白色,所述底壳的内侧还设有背光板5,底壳的侧板上还安装有与所述背光板平行的扩散板6;所述底壳外侧还安装有外框7;所述背光板上设有背光区,所述背光区上设有若干凸块9,所述凸块上涂覆有用于对光线进行漫反射的油墨网点,所述背光区包括位于背光板中间的中部背光区81以及位于中部背光区四周的第一背光区82、第二背光区83、第三背光区84、第四背光区85,中部背光区为一块正方形区域,而第一背光区、第二背光区、第三背光区、第四背光区为依次相邻的等腰梯形区域,所述第一背光区位于中部背光区与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二背光区位于中部背光区与第二侧板之间,所述第三背光区位于中部背光区与第三侧板之间,所述第四背光区位于中部背光区与第四侧板之间,所述第一背光区、第二背光区、第三背光区、第四背光区上的凸块的上侧面为朝向中部背光区倾斜的斜面,而中部背光区上的凸块的上侧面与背光区底部平行;所述背光区包括背光内区86和背光外区87,所述背光内区相对背光外区距离中部背光区更近,所述背光内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所述背光板底部的夹角度数小于背光外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所述背光板底部的夹角度数,具体地,所述背光内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背光板底部的夹角为10
°
,所述背光外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背光板底部的夹角为20
°
;所述透镜上靠近光源的一面为进光面41,另一面为出光面42,所述进光面为平面,并且与背光板底面垂直,所述出光面上设有若干v型槽10。
23.本实施例所述的面板灯在使用时,所述光源发出光线,光线经过所述透镜射向背光板和扩散板,原本平行于扩散板的光线在从透镜中射出时,由于入射角小于折射角,会不再平行于扩散板,从而减少了能量损耗;射向扩散板的光线直接使面板灯发光,而射向背光板的光线会先在所述油墨网点上发生漫反射,再射向扩散板;通过pcb板可以对光源的开关进行控制,通过控制光源开启的数量可以控制面板灯的亮度。
24.当需要将面板灯调节为有色光时,只开启所述主光源,而不开启所述副光源,通过开启不同侧板上的光源可以对面板灯的颜色进行调节,例如只开启第一侧板上的主光源,面板灯就可以呈红色,而同时开启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的主光源,在红光和黄光的叠加下,面板灯就可以呈橙色;当只开启单侧的光源,光线在不同背光区上的反射的量不同,例如,只开启第一侧板上的光源,光线从第一侧板射向背光区,而第一背光区上的凸块的上侧面与光线的夹角过小,因此光线几乎不会在第一背光区处发生反射,而在第三背光区处,由于凸块上侧面与光线的夹角较大,因此光线更容易在第三背光区处发生反射,而第二背光区处和第四背光区处发生发射的光线介于以上两者之间,而同样位于第三背光区内的凸块,由于背光内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背光板底部的夹角度数小于背光外区中凸块的上侧面与背光板底部的夹角度数,使得第三背光区内,背光外区处发生的反射多余背光内区处发生的反射,从而形成“距离发光侧板越远处反射的光越多,距离发光侧板越近处反射的光越少”的情况,弥补了距离发光侧板较远处,直接射出扩散板的光较少的问题,使发光更加均匀。
25.实施例二,如图5所示,一种发光均匀的新型面板灯,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所述透镜的进光面和出光面均为平整的面,透镜上从靠近扩散板的部分到靠近背光板的部分厚度逐渐增加,从而使原本平行于扩散板的光线从透镜上射出时,会偏向背光板,从而使
大部分的光线经过油墨网点的漫反射作用后再射到扩散板上,而不是直接从扩散板上射出,从而使发光更加均匀。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