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照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455022发布日期:2021-08-31 13:42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前照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上的前照灯装置。



背景技术:

车灯在光线不足的白天或夜间能够对驾驶者的安全驾驶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汽车使用的前照灯一般均能提供远近灯光,这样通过远近灯光照明能照亮道路远处,给驾驶员判断路面情况提供方便,对夜间驾驶员的视线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为驾驶员提供合适的道路照明。目前的前照灯装置一般包括有透镜、反光机构、对汽车起到远近光切换作用的变光机构、光源机构等等,变光机构设于反光机构与透镜之间以实现远近灯光的切换。然而,此类前照灯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需要设置结构较为复杂的变光机构才能实现远近光的切换,不仅导致整个车灯装置的尺寸较大,不利于安装。同时变光机构也存在功能失效,存在无法切换远近光的风险;第二,传统车灯的光源机构一般只具有近光光源和远光光源,分别负责近光照明和远光照明,近光通常问题不大,但远光因照射距离更远,范围更大,经常会导致远光照明时亮度不够,而这又不是可以简单地通过加大远光光源功率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存在安全隐患;第三,现有的前照灯装置通常只能被动散热,散热效果不够好,较容易造成光源烧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实现结构简单、可靠性更高、有利于减小整灯尺寸、能提高远光照明亮度、散热效果更好的汽车前照灯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前照灯装置,包括有承载机构、双球面光学透镜、反光机构、近光光源和远光光源,双球面光学透镜安装在承载机构的前端,反光机构、近光光源和远光光源分别安装在承载机构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球面光学透镜具有用于透射近光的近光透镜和用于透射远光的远光透镜,其中近光透镜位于远光透镜的下方面;所述反光机构为近光反光杯,其装配在承载机构的上面,近光光源向上朝向近光反光杯,由近光反光杯将近光光源的光线倾斜朝下反射进入近光透镜并经近光透镜透射聚光形成近光照射结构;远光光源向下朝向原车反光碗,由原车反光碗反射聚光形成主远光照射结构,其光线形成第一个远光聚焦亮点;还包括有远光补光光源,远光补光光源朝向远光透镜,远光补光光源的光线经远光透镜透射聚光形成远光补光照射结构,其光线形成第二个远光聚焦点,并且远光补光照射结构形成的远光聚集点与主远光照射结构形成的远光聚集点重合,即第一个远光聚焦亮点与第二个远光聚焦亮点重合。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机构为一具有承载功能的主散热体,双球面光学透镜安装在主散热体的前端,近光反光杯通过固定柱安装在主散热体的上部;在主散热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各设置有安装槽,其中近光光源安装在主散热体上表面的安装槽中,远光光源安装在主散热体下表面的安装槽中;由主散热体紧贴近光光源和远光光源,形成对二者的散热结构。

进一步地,还包括有近光切线挡光片,其安装在主散热体的上表面,并位于近光光源前方形成与近光反光杯上下相对的结构;近光切线挡光片的前端具有弧形内凹的挡光边缘,通过近光切线挡光片遮挡一部分近光光线以形成近光区域下侧的截止线,从而形成带截止线的近光光型区域,使近光的照射范围更明确,避免一些散射光线干扰视线。

进一步地,在近光反光杯的前端设置有前挡壁,远光补光光源安装在前挡壁的前端面,远光补光光源与双球面光学透镜之间具有散热空间,该散热空间延伸至主散热体的前端下部主散热面,该主散热面上具有凹凸相间的散热结构,以便将远光补光光源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主散热体。

进一步地,前挡壁朝下凸出于近光反光杯的反光面,并与近光切线挡光片的挡光边缘上下相对,前挡壁与近光切线挡光片之间的空间即形成近光照射通道。这样在使用近光时,近光光源发出的光线因前挡壁的遮挡而不会进入远光透镜,而是会通过前述近光照射通道射入近光透镜进行聚光。

进一步地,在主散热体的前端设置有对接环,双球面光学透镜安装在该对接环中并通过一固定压环压紧,固定压环则与对接环扣紧固定。

进一步地,在主散热体的尾部还设置有一尾散热体,尾散热体与主散热体通过螺接固定,形成对主散热体的附加散热结构。

进一步地,在尾散热体中设置有一散热风扇形成对尾散热体及主散热体的主动散热结构,在近光状态和远光状态时,散热风扇始终保持运转,与尾散热体配合实现主动散热,大幅改善散热效果。

优选地,所述近光光源、远光光源及远光补光光源均为led光源模组。

优选地,所述双球面光学透镜的近光透镜和远光透镜上下呈堆叠状连为一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第一,通过设置带有近光聚光球面和远光聚光球面的双球面光学透镜,并结合特定的结构设计,使近光不会射入远光聚光球面,而是只进入近光聚光球面进行聚光,形成近光照明。远光照明则通过方向不同的远光光源实现,而远光不会照射双球面光学透镜,这样就能够在不需要独立的变光机构的情况下实现远近光的切换,不仅大大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减小了整灯尺寸,还解决了因变光机构失效而造成无法切换远近光的问题,提高了可靠性;第二,通过设置远光补光光源,以远光聚光球面对远光补光光源进行聚光,形成对主远光灯的光照补充,从而使远光亮度更高,照射距离更远。另外,通过配备双散热体及主动散热风扇,能够主动给灯具散热,极大地提高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外观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整体外观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角度的整体外观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分解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拆除近光反光杯后的结构图。

图中,1为固定压环,2为双球面光学透镜,21为近光透镜,22为远光透镜,3为主散热体,31为对接环,32为固定柱,4为尾散热体,5为近光切线挡光片,6为近光反光杯,61为前挡壁,7为近光光源,8为远光光源,9为远光补光光源,10为散热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7,所述汽车前照灯装置,包括有承载机构、双球面光学透镜2、反光机构、近光光源7和远光光源8,双球面光学透镜2安装在承载机构的前端,反光机构、近光光源7和远光光源8分别安装在承载机构上;所述双球面光学透镜2具有用于透射近光的近光透镜21(下球面)和用于透射远光的远光透镜22(上球面),其中近光透镜21位于远光透镜22的下方面;所述反光机构为近光反光杯6,其装配在承载机构的上面,近光光源7向上朝向近光反光杯6,由近光反光杯6将近光光源的光线倾斜朝下反射进入近光透镜21并经近光透镜21透射聚光形成近光照射结构;远光光源8向下朝向原车反光碗,由原车反光碗反射聚光形成主远光照射结构,其光线形成第一个远光聚焦亮点;还包括有远光补光光源9,远光补光光源9朝向远光透镜22,远光补光光源9的光线经远光透镜22透射聚光形成远光补光照射结构,其光线形成第二个远光聚焦点,调节第一个远光聚焦亮点与第二个远光聚焦亮点重合,即可提高远光亮度。

所述承载机构为一具有承载功能的主散热体3,双球面光学透镜2安装在主散热体3的前端,近光反光杯6通过固定柱32安装在主散热体3的上部;在主散热体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各设置有安装槽,其中近光光源7安装在主散热体3上表面的安装槽中,远光光源8安装在主散热体3下表面的安装槽中;由主散热体3紧贴近光光源7和远光光源8,形成对二者的散热结构。

还包括有近光切线挡光片5,其安装在主散热体3的上表面,并位于近光光源7前方形成与近光反光杯6上下相对的结构;近光切线挡光片5的前端具有弧形内凹的挡光边缘,通过近光切线挡光片5遮挡一部分近光光线以形成近光区域下侧的截止线,从而形成带截止线的近光光型区域,使近光的照射范围更明确,避免一些散射光线干扰视线。

在近光反光杯6的前端设置有前挡壁61,远光补光光源9安装在前挡壁61的前端面,远光补光光源9与双球面光学透镜2之间具有散热空间,该散热空间延伸至主散热体3的前端下部主散热面,该主散热面上具有凹凸相间的散热结构,以便将远光补光光源9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传递给主散热体3。

前挡壁61朝下凸出于近光反光杯6的反光面,并与近光切线挡光片5的挡光边缘上下相对,前挡壁61与近光切线挡光片5之间的空间即形成近光照射通道。这样在使用近光时,近光光源7发出的光线因前挡壁61的遮挡而不会进入远光透镜22,而是会通过前述近光照射通道射入近光透镜21进行聚光。

在主散热体3的前端设置有对接环31,双球面光学透镜2安装在该对接环31中并通过一固定压环1压紧,固定压环1则与对接环31扣紧固定。

在主散热体3的尾部还设置有一尾散热体4,尾散热体4与主散热体3通过螺接固定,形成对主散热体3的附加散热结构。

在尾散热体4中设置有一散热风扇10形成对尾散热体4及主散热体3的主动散热结构,在近光状态和远光状态时,散热风扇10始终保持运转,与尾散热体4配合实现主动散热,大幅改善散热效果。

所述近光光源7、远光光源8及远光补光光源9均为led光源模组。

所述双球面光学透镜2的近光透镜21和远光透镜22上下呈堆叠状连为一体结构。

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不能限定本申请实施范围,即凡依本申请范围所作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