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的组装式智慧灯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95700发布日期:2022-08-27 04:02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的组装式智慧灯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慧路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的组装式智慧灯杆。


背景技术:

2.依托于智慧城市的构建,智慧灯杆已然成为未来灯杆的重要发展趋势,是近年来新基建大力支持的建设对象,其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急剧增加。
3.现有的智慧灯杆虽然依托于各种智能设备提高了智慧灯杆的智能程度,但是现有的智慧灯杆通常为整体制作且智慧灯杆的高度大多为6~15米,从而导致装车受限,以致运输困难。此外,现有的智慧灯杆在整体制作完成后,其高度无法调整,从而无法适应不同宽度的路面,这进一步增加了智慧灯杆安装的局限性。
4.目前,针对现有技术中智慧灯杆通常为整体制作导致运输困难以及高度无法调整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组装式智慧灯杆,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智慧灯杆通常为整体制作导致运输困难以及高度无法调整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的组装式智慧灯杆,包括:
7.底座单元,所述底座单元的下端埋设于地下,上端铺设于地面;
8.第一杆单元,所述第一杆单元的下端可拆卸套设于所述底座单元,所述第一杆单元的顶端开设有调节孔;
9.第二杆单元,所述第二杆单元的下端套设于所述调节孔内;
10.调节单元,所述调节单元的下端设置于所述调节孔内,上端套设于所述第二杆单元的下端的内部,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杆单元的高度;
11.管套单元,所述管套单元的上端滑动套设于所述第二杆单元,下端螺纹套设于所述第一杆单元的上端,用于对所述第一杆单元和所述第二杆单元的连接处密封限位。
12.进一步地,在所述的组装式智慧灯杆中,所述底座单元包括:
13.底柱元件,所述底柱元件的顶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底柱元件用于埋设于地下;
14.支撑板元件,所述支撑板元件设置于所述底柱元件的顶端,且其顶端中部开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安装孔的第二安装孔、若干围绕所述第二安装孔布置的第一限位孔以及若干两端对应连通所述第二安装孔和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孔的第一操作孔;
15.若干第一限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一限位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一操作孔内,用于对所述第一杆单元进行限位;
16.若干第二限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二限位元件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孔埋设于地下,第二端设置于所述支撑板元件的顶端,用于分别对所述第一限位元件以及所
述支撑板元件进行限位。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元件包括:
18.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横设于所述第一操作孔内;
19.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设置于所述限位杆靠近所述第一杆单元的一端,用于进入所述第一杆单元的内部对所述第一杆单元限位。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限位元件包括:
21.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预埋于地下;
22.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所述第一限位孔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限位元件、所述支撑板元件进行限位。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杆单元包括:
24.第一杆元件,所述第一杆元件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底座单元的第一限位元件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孔,中端开设有器件槽,顶端开设有调节孔,且所述调节孔的侧壁沿所述第一杆元件的周向开设有若干第二操作孔;
25.连接柱元件,所述连接柱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元件的底端,并插设于所述底座单元的第一安装孔内;
26.若干第三限位元件,若干所述第三限位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第二操作孔内,用于进入所述第二杆单元内对所述第二杆单元进行限位。
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限位元件包括:
28.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操作孔内;
29.第三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设置于所述调节杆靠近所述第二杆单元的一端,用于进入所述第二杆单元内对所述第二杆单元进行限位。
30.进一步地,所述调节单元包括:
31.基柱元件,所述基柱元件设置于所述调节孔内,所述基柱元件的外周壁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限位槽,且所述基柱元件的外周壁沿所述基柱元件的周向开设有若干连通所述限位槽的滑槽;
32.套筒元件,所述套筒元件套设所述基柱元件;
33.若干滑块元件,若干所述滑块元件沿所述套筒元件的周向设置于所述套筒元件的内周壁,且与所述滑槽、所述限位槽对应设置。
3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杆单元包括:
35.第二杆元件,所述第二杆元件的底端开设有与所述调节单元相配合的调节槽,所述第二杆元件的下端的外周开设有若干第三限位孔,所述第三限位孔与所述第一杆单元的第三限位元件对应且配合布置;
36.第三杆元件,所述第三杆元件可翻转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杆元件的顶端,用于安装灯具。
37.进一步地,还包括:
38.斜撑单元,所述斜撑单元设置于所述底座单元的顶端,并与所述第一杆单元的底端侧壁连接。
39.进一步地,所述斜撑单元包括:
40.斜撑板,所述斜撑板呈三角形结构,其底端与所述底座单元固定连接,侧端与所述
第一杆单元的底端侧壁固定连接。
41.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42.(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的组装式智慧灯杆,通过底座单元、第一杆单元以及第二杆单元能够进行组装,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智慧灯杆通常为整体制作导致运输困难的问题;
43.(2)通过调节调节单元的高度,从而能够调节第二杆单元的高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智慧灯杆的高度无法调整的问题;
44.(3)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式智慧灯杆,结构简单,便于运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智慧灯杆通常为整体制作导致运输困难以及高度无法调整的问题,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以及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4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式智慧灯杆的结构示意图;
4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装式智慧灯杆的剖面图;
47.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4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单元的剖面图;
4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0.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杆单元的剖面图;
5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杆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5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调节单元的局部剖面图;
5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筒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5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底座单元与斜撑单元的装配图;
55.其中,各附图标记为:
56.100、底座单元;110、底柱元件;111、第一安装孔;120、支撑板元件;121、第二安装孔;122、第一限位孔;123、第一操作孔;130、第一限位元件;131、限位杆;132、第一限位板;140、第二限位元件;141、第二限位板;142、连接件;
57.200、第一杆单元;210、第一杆元件;211、第二限位孔;212、器件槽;213、调节孔;214、第二操作孔;220、连接柱元件;230、第三限位元件;231、调节杆;232、第三限位板;
58.300、第二杆单元;310、第二杆元件;311、调节槽;312、第三限位孔;320、第三杆元件;
59.400、调节单元;410、基柱元件;411、限位槽;412、滑槽;420、套筒元件;430、滑块元件;
60.500、管套单元;
61.600、斜撑单元;610、斜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62.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
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内”、“外”、“垂直的”、“水平的”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63.如图1~2、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的组装式智慧灯杆,包括底座单元100、第一杆单元200、第二杆单元300、调节单元400以及管套单元500。其中,底座单元100的下端埋设于地下,上端铺设于地面,用于对第一杆单元200进行支撑限位;第一杆单元200的下端可拆卸嵌设于底座单元100,第一杆单元200的顶端开设有调节孔213;第二杆单元300的下端活动套设于调节孔213内,用于安装灯具,并调节灯具的高度;调节单元400的下端设置于调节孔213内,上端套设于第二杆单元300的下端的内部,用于调节第二杆单元300的高度;管套单元500的上端滑动套设于第二杆单元300,下端螺纹套设于第一杆单元200的上端,用于对第一杆单元200和第二杆单元30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限位。
64.具体地,在需要调节第二杆单元300的高度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先调节调节单元400的高度,再将第二杆单元300扣设于调节单元400上,以调节第二杆单元300的高度。
6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杆单元300的顶端设置有外螺纹,管套单元500的内部设置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以便于管套单元500与第一杆单元300螺纹连接。
66.如图3~4所示,底座单元100包括底柱元件110、支撑板元件120以及若干第一限位元件130。其中,底柱元件110的顶端开设有第一安装孔111,用于埋设于地下;支撑板元件120设置于底柱元件110的顶端,且其顶端中部开设有连通第一安装孔111的第二安装孔121、若干围绕第二安装孔121布置的第一限位孔122以及若干两端对应连通第二安装孔121和第一限位孔122的第一操作孔123,支撑板元件120用于增加底柱元件110的稳定性;若干第一限位元件130设置于对应的第一操作孔123内,用于对第一杆单元200进行限位,以避免第一杆单元200晃动;若干第二限位元件140的第一端穿过对应的第一限位孔122埋设于地下,第二端设置于支撑板元件120的顶端,用于将支撑板元件120固定于地面,增强底座单元100的稳定性。
67.其中,底柱元件110同轴设置于支撑板元件120的底端。
68.具体地,在第一杆单元200的底端插入第一安装孔111内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先使用第二限位元件140将支撑板元件120固定设置于地面,以增强底柱元件110和支撑板元件120的稳定性,然后工作人员再使用第一限位元件130将第一杆单元200限位于底柱元件110和支撑板元件120的内部,以避免第一杆单元200发生晃动。
69.第一限位元件130包括限位杆131和第一限位板132。其中,限位杆131设置于第一操作孔123内;第一限位板132设置于限位杆131靠近第一杆单元200的一端,用于对第一杆单元200限位。
70.具体地,在安装好第一杆单元200之后,工作人员推动限位杆131,使第一限位板132进入第一杆单元200的内部,以对第一杆单元200进行限位,然后使用第二限位元件140对限位杆131进行限位,避免第一限位板132无法从第一杆单元200的内部移出而无法对第一杆单元200进行限位。
71.第二限位元件140包括第二限位板141和连接件142。其中,第二限位板141预埋于地下;连接件142的第一端穿过第一限位孔122与第二限位板141连接,用于对支撑板元件120进行限位固定,避免支撑板元件120翻转。
72.其中,第二限位板141用于埋入地下对连接件142进行限位,避免连接件142从地下拔出。
73.具体地,在工作人员将限位杆131和第一限位板132插入第一杆单元200的内部之后,工作人员将连接件142插入第一限位孔122内,以与第二限位板141连接,从而对限位杆131进行限位,并配合连接件142对支撑板元件120进行进一步限位。
74.如图5~6所示,第一杆单元200包括第一杆元件210、连接柱元件220以及若干第三限位元件230。其中,第一杆元件210的底端开设有若干与底座单元100的第一限位元件130相配合的第二限位孔122,中端开设有器件槽212,顶端开设有调节孔213,且调节孔213的侧壁开设有若干第二操作孔214;连接柱元件220设置于第一杆元件210的底端,并位于底座单元100的第一安装孔111内;若干第三限位元件230设置于对应的第二操作孔214内,用于对第二杆单元300进行限位。
75.具体地,第一限位板132在限位杆131的推动下进入第二限位孔122内,以将第一杆元件210限位于底座单元100的内部。
76.具体地,在将连接柱元件220插入第一安装孔111内,将第一杆元件210的底端插入第二安装孔121内之后,工作人员转动第一杆元件210,使第二限位孔122与第一限位板132对应设置,然后工作人员手动推动限位杆131,以使第一限位板132插入第二限位孔122内,以将第一杆元件210限位于支撑板元件120内。
77.第三限位元件230包括调节杆231和第三限位板232。其中,调节杆231设置于第二操作孔214内;第三限位板232设置于调节杆231靠近第二杆单元300的一端,用于插入第二杆单元300的内部以对第二杆单元300进行限位。
78.具体地,在将第二杆单元300插入调节孔213的内部之后,工作人员推动调节杆231和第三限位板232使其进入第二杆单元300的内部,以对第二杆单元300进行限位。
79.如图7所示,第二杆单元300包括第二杆元件310和第三杆元件320。其中,第二杆元件310的底端开设有与调节单元400相配合的调节槽311,第二杆元件310的下端的外周开设有若干第三限位孔312,第三限位孔312与第一杆单元200的第三限位元件230对应且配合布置;第三杆元件320转动设置于第二杆元件310的顶端,用于安装灯具。
80.其中,若干第三限位孔312沿所述第二杆元件3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两上下相邻的第三限位孔312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与两上下相邻的限位槽411的顶端之间的距离相等,以在调节套筒元件420的高度和第二杆元件310之后,使调节杆231和第三限位板232仍然能够进入第三限位孔312内。
81.其中,调节槽311的内径大于或等于套筒元件420的外径。
82.如图8~9所示,调节单元400包括基柱元件410、套筒元件420以及若干滑块元件
430。其中,基柱元件410设置于调节孔213内,基柱元件410的外周壁自上而下开设有若干限位槽411,且基柱元件410的外周壁沿基柱元件410的周向开设有若干连通限位槽411的滑槽412;套筒元件420套设于基柱元件410,用于套设于第二杆单元300的内部,以限制第二杆单元300的高度;若干滑块元件430沿套筒元件420的周向设置于套筒元件420的内周壁,且与滑槽412、限位槽411对应设置。
83.其中,若干限位槽411沿基柱元件410的外周壁自上而下间隔开设于基柱元件410的外周壁,每一滑槽412均穿过且垂直连通限位槽411设置。
84.具体地,工作人员在滑块位于滑槽412内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滑块和滑槽412使基柱元件410和套筒元件420进行相对滑动,然后在滑块元件430移动到指定的限位槽411位置的情况下,工作人员转动套筒元件420,是滑块元件430进入限位槽411内,以将套筒元件420固定于基柱元件410上。
85.如图1所示,组装式智慧灯杆还包括斜撑单元600,斜撑单元600设置于底座单元100的顶端,并与第一杆单元200的底端侧壁配合连接,用于对第一杆单元200进行支撑,避免第一杆单元200发生倾斜。
86.如图10所示,斜撑单元600包括若干斜撑板610,每一斜撑板610均呈三角形结构,其底端与底座单元100固定连接,侧端与第一杆单元200的底端侧壁固定连接,用于对第一杆单元200进行支撑,避免第一杆单元200发生倾斜。
87.其中,斜撑板610的底端与支撑板元件120的顶端螺栓连接,斜撑板610的侧端与第一杆单元200螺栓连接。
88.本实用新型的安装方法如下:
89.工作人员将底柱元件110预埋入地下,然后将连接柱元件220插入第一安装孔111内,将第一杆元件210的底端插入第二安装孔121内;
90.工作人员用手推动限位杆131,使第一限位板132进入第一杆元件210侧壁开设的第二限位孔122内,以对第一杆元件210进行限位;
91.工作人员将连接件142插入第二限位孔122内,以对限位杆131进行限位,并使连接件142的底端与第二限位板141连接,然后工作人员将第二限位板141埋入地下;
92.工作人员调节套筒元件420距离基柱元件410的高度,并将第二杆元件310套设于套筒元件420的上端;
93.工作人员推动调节杆231,使第三限位板232进入第二杆元件310侧壁开设的第三限位孔312内,以对第二杆元件310进行限位;
94.最后工作人员将管套元件螺纹设置于第一杆元件210的顶端,以对调节杆231进行限位。
95.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96.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