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脱料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461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脱料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脱料模。
背景技术
随着机械工业的日益发展,在零部件生产、加工过程中,常常要使用各种各样的模对金属材料进行锻造和加工,现有技术的模在加工带有倒钩的工件时,工件通常会卡紧在设备上,需要通过手工拉出,然而,人工拉出不仅效率较低,且容易造成已加工好的工件的变形,给生产加工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可自动脱料、且一次成型的自动脱料模。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自动脱料模,包括冲头组件、固定架及通过一弹性件水平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上的下模;所述冲头组件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压块、第二冲头及第一冲头,所述第一冲头的底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冲头的底端设有第二斜面;所述下模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与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及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四斜面;所述第一冲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冲头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1)可自动脱料,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且工件不易变形;( 能够一次性成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1是实施例中自动脱料模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第一冲头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第二冲头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的自动脱料模完成工作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冲头 11第一斜面 2第二冲头21第二斜面 3压块4下模41第三斜面 42第四斜面 5弹簧6料板7凹槽8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4所示的自动脱料模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压块3、第二冲头2及第一冲头 1,在第一冲头1的底端设有一第一斜面11,在第二冲头2的底端设有一第二斜面21,且第一冲头1的长度大于第二冲头2的长度,第二冲头2的长度大于压块3的长度。所述自动脱料模还包括一下模4,下模4设置于第一冲头1、第二冲头2及压块3 的正下方,下模4的上表面设有一凹槽7,凹槽7内设有一与第一斜面11相配合的第四斜面 42,及一与第二斜面21相配合的第三斜面41。所述自动脱料模还包括一固定架8,下模4通过一弹簧5水平连接于固定架8.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将待加工的料板6放置于下模4的的凹槽7处;运行设备,第一冲头 1、第二冲头2及压块3同时下降,第一冲头1的底端最先挤压料板6,此时达到如图2所示状态;第一冲头1继续下降,此时第一斜面11和第四斜面42之间相互接触并产生相对滑动, 第一斜面11对下模4施加了 A方向的推力,弹簧5开始收缩,使得下模4向A方向移动,第二斜面21和第三斜面41相互配合,挤压料板6至所需要的形状,如图3所示的状态;完成冲压后,第一冲头1、第二冲头2及压块3同时上升和下模4相分离,此时,弹簧5伸长,下模 4向B方向运动,由于惯性的作用,料板6与下模4相互分离,如图4所示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型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脱料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头组件、固定架及通过一弹性件水平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上的下模;所述冲头组件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压块、第二冲头及第一冲头,所述第一冲头的底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冲头的底端设有第二斜面;所述下模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与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及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四斜面; 所述第一冲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冲头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脱料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自动脱料模,包括冲头组件、固定架及通过一弹性件水平连接于所述固定架上的下模;所述冲头组件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压块、第二冲头及第一冲头,所述第一冲头的底端设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冲头的底端设有第二斜面;所述下模上设有一凹槽,所述凹槽上设有与第二斜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及与所述第一斜面相配合的第四斜面;所述第一冲头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冲头的长度。本实用新型可自动脱料,提高了加工的效率,且工件不易变形;能够一次性成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B21J13/02GK201997660SQ20112007026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7日
发明者徐振源 申请人:苏州劲颖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