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辊型矫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4357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S辊型矫直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复合材料校直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S辊型矫直机。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仪器仪表、建筑装饰等行业不仅对不锈钢带材的性能及厚度精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对板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采用现有的两弯两矫拉伸弯曲矫直机用于消除不锈钢卷板带材的双边波浪、单边波浪、中间波浪、两肋波浪、翘曲及瓢曲和潜在板形不良等三维板形缺陷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属于纯拉伸矫直,虽然适用于薄带材,但其辊组之间的最大张应力须大于带材的屈服强度,造成张力辊驱动电机的功率较大,而且对于不锈钢带、钛合金、有色金属等脆性材料以及屈服极限与强度极限接近的材料,容易拉断带材。

现有技术中,公告号为“CN 204657158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不锈钢复合板的辊校直机,其通过上下起伏设置的五根辊对不锈钢板进行张紧作用,从而消除不锈钢卷上的弯曲的作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通过增加辊的数量能够起到较好的校直效果,但是该种校直效果是通过辊与带之间的摩擦作用达到的,从而会在钢带表面产生剧烈的磨损,反而严重的影响了不锈钢带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不锈钢带表面磨损的S辊型矫直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S辊型矫直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包括进料端和出料端,所述机架在进料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所述机架在出料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辊,所述机架在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之间的下方设置有第三转动辊,所述第三转动辊上连接有驱动第三转动辊转动的驱动部,所述第一转动辊上PVC弹性层,所述第二转动辊和第三转动辊上设置有橡胶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锈钢带之间的矫直通过三根转动辊实现,同样为了使得转动辊能够达到校直的效果,通过设置有橡胶层增加了转动辊与钢带之间摩擦力,从而钢带在其上卷绕时,由于摩擦力较大,所以可以将钢带进行长度方向的拉直,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矫直效果;同时在此过程中,减少了钢带向一侧拉动过程中的打滑情况;同样的,第一转动辊上设置有PVC弹性层,该种PVC弹性层相较于橡胶层,其摩擦系数较小,但是弹性形变量较大,将其作为进料端,在使用过程中,使钢带的矫直力呈线性增加,使得钢带矫直钢带的作用力能够逐步的增大,增强校直效果,避免在某一位置校直力过大,导致转动辊或机架发生损坏;同时通过驱动部使第三转动辊发生转动,即在校直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转动辊的自转实现对带钢的校直,通过第三转动辊的作用,减慢带钢的移动速度,同样通过减慢带钢移动速度所获得的摩擦力,增强了带钢在其上的拉伸效果,增强校直效果。同样的,通过橡胶层和PVC弹性层达到与背景文件中相同的校直作用后,因为橡胶层不会与带钢之间发生背景文件中的刚性摩擦,所以通过该种设置方式,既能起到了校直的效果,又能起到保护钢带表面质量的作用;同样的通过PVC弹性层,避免进料位置的摩擦力过大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转动辊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的中心距。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锈钢带在三个转动辊之间成V形,即不锈钢带在受到两次正向弯折,一次反向弯折后,同时反向弯折的弧度大于等于两次正向弯折的弧度之和,使得不锈钢带受到的正反两者的弯折量相同,从而起到了较好的弯曲效果,使得不锈钢带能够得到很好的校直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PVC弹性层在第一转动辊上呈卷绕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在单层的PVC层经过磨损后,方便将其撕下,从而进行更换,同时卷绕而成的PVC弹性层,层与层之间具有空隙,PVC弹性层可以进一步的发生变形。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转动辊和第二转动辊位于同一水平面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一起到了节省空间的作用,其二起到了避免上方的两段弯折量过大,避免不锈钢带反向弯曲,导致后续产品质量产生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机架上分别设置有与第一转动辊、第二转动辊、第三转动辊转动连接的轴承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轴承座,减少了转动辊转动时的摩擦力,使得转动辊的转动更加方便,同时通过设置有轴承座,在矫直机的使用过程中,使得驱动部能够更好的驱动第三转动辊进行转动,避免在转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力过大导致噪音的问题。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转动辊的两端面分别设置有固定橡胶层的固定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从而橡胶层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第三转动辊上,同时由于第三转动辊是受力较为严重的辊,所以其上摩擦损耗较大,通过固定装置可实现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对橡胶层进行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套设在第三转动辊的端面棱边位置的弹性圈,所述弹性圈与第三转动辊之间形成有供橡胶层卡嵌的卡嵌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弹性圈形成的卡嵌槽进行卡嵌,而橡胶层通过自身的张紧力固定在第三转动辊上,卡嵌槽和弹性圈起到了限位的作用,防止橡胶层向外移动,避免其移动导致的与钢带之间的摩擦,同时通过该种设置方式,有效的起到了固定橡胶层的作用,方便橡胶层进行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圈的横截面形状呈L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成L截面形状的弹性圈,从而起到了包覆住第三转动辊和橡胶层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固定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圈朝向第三转动辊的侧壁设置有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转动槽转动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相对设置的弹性圈可拆卸连接,所述弹性件上设置有与带钢侧壁抵接的抵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三转动辊靠近地面,所以在安装钢条时,使用者难以将钢条绕过第三转动辊,通过设置有弹性件,只需将弹性件从转动槽中转出且固定在另一侧的弹性圈上,将钢条塞入抵接槽内,转动转动辊,钢带由于被第三转动辊两侧的弹性圈固定,所以可以很轻松的绕过第三转动辊,然后将钢带取出并绕过第二转动辊,同时将弹性件塞回转动槽内即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转动辊上设置有PVC弹性层,该种PVC弹性层相较于橡胶层,其摩擦系数较小,但是弹性形变量较大,将其作为进料端,在使用过程中,使钢带的矫直力呈线性增加,使得钢带矫直钢带的作用力能够逐步的增大,增强校直效果,避免在某一位置校直力过大,避免转动辊或机架发生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是图1所示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1、机架;11、进料端;12、出料端;13、轴承座;21、第一转动辊;22、第二转动辊;23、第三转动辊;24、驱动部;25、PVC弹性层;26、橡胶层;3、固定装置;31、弹性圈;32、卡嵌槽;33、转动槽;34、弹性件;35、抵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如图1所示,一种S辊型矫直机,包括机架1,机架1的左右两端分别为进料端11和出料端12,机架1整体成六面体,且在进料端11通过轴承座13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21,机架1在出料端12通过轴承座13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辊22,机架1在第一转动辊21和第二转动辊22之间的下方通过轴承座13转动连接有第三转动辊23,第三转动辊23的长度方向的一端连接有驱动部24,驱动部24为电机,通过电机控制第三转动辊23的转动,同时第一转动辊21和第二转动辊22的直径相同且都小于第三转动辊23的半径,且第三转动辊23的直径大于第一转动辊21和第二转动辊22的中心距,使得卷绕在三个转动辊上的钢带成两端向内凹陷的U形,同时第一转动辊21和第二转动辊22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即出料端12和进料端11位于同一平面内。

如图2所示,第一转动辊21上卷绕有多层的PVC弹性层25,PVC弹性层25的厚度为4-10cm,第二转动辊22和第三转动辊23成筒形,第二转动辊22和第三转动辊23上设置有橡胶层26,在第二转动辊22和第三转动辊23两侧的端面棱边位置设置有弹性圈31,弹性圈31的整体呈环形,且其横截面成L形状,L型的弹性圈31与第三转动辊23的圆周侧壁之间形成有供橡胶层26卡嵌的卡嵌槽32,卡嵌槽32和弹性圈31即构成了固定橡胶层26的固定装置3。

如图2至图4所示,弹性圈31朝向第三转动辊23的侧壁设置有转动槽33,转动槽33沿弹性圈31的周向设置,转动槽33内转动连接有弹性件34,弹性件34即橡胶条,同时在橡胶条上开设有与带钢侧壁抵接的抵接槽35,即能够带钢伸入的抵接槽35,弹性件34的一端与转动槽33通过销钉结构转动连接,弹性件34的另一端与相对设置的弹性圈31通过销钉的插入和拔出实现可拆卸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