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胚侧面精边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6488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胚侧面精边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模胚侧面精边机。



背景技术:

模具,是一种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为有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模具广泛用于冲裁、模锻、冷镦、挤压、粉末冶金件压制、压力铸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胶、陶瓷等制品的压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轮廓或内腔形状,应用具有刃口的轮廓形状可以使坯料按轮廓线形状发生分离(冲裁),应用内腔形状可使坯料获得相应的立体形状。模具一般包括动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两个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开时取出制件,合拢时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

模具是通过模胚经过刨切、平磨、成型磨削等工序加工而成,因此,在模具生产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对模胚的侧面(四侧面)进行精边加工,即对模胚的侧面进行精磨及车铣加工,使模胚的侧面平整。

而现有对模胚侧面进行加工的设备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现有设备对模胚侧面加工时,往往是将模胚放置在托架上,并未在其上方设定相应的压紧固定装置,而模胚侧面加工往往是上模和下模同时进行加工的,若没有上方压紧装置,而上模在加工过程中的固定则只能通过其自身上模与下模的咬合作用而固定,而在侧铣机构进刀过程中往往会沿行进方向产生推力,使的上模和下模之间方向相对移动,对模胚进行侧面精边后,会造成上模胚和下模胚对应的同一侧面不平整,模具的质量不高;因刀具的产生的推力,会使上模和下模在进刀方向产生“刚”性碰撞,对模胚/模具内部造成损伤,影响模具的质量,甚至报废模具。

与之同时,现有的对模胚侧面进行加工的设备还存在定位不准,加工精度不高、生产效率低的缺陷,因此,本申请之创作者结合自身在模具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型的、可提高模具加工精度的模胚侧面精边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模胚侧面精边机,该模胚侧面精边机加工的模胚制成的模具的精度高、成品率高,且该精边机的结构精简、使用效果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模胚侧面精边机,包括沿X方向延伸设置的机台,所述机台上匹配其延伸方向设平移组件,所述平移组件上设置旋转组件和压紧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上设托架,托架上安放膜胚,所述旋转组件用于带动托架旋转,所述压紧组件用于Z向压紧膜胚使之固定于托架上,所述平移组件用于携带旋转组件、托架、压紧组件及膜胚沿X向移动;所述机台的Y向旁侧设侧铣机构,所述侧铣机构包括立式机座、升降组件、横移组件及侧铣组件,所述侧铣组件安设在所述横移组件上,所述横移组件安设在所述升降组件上,所述升降组件活动安设在所述立式机座上,所述侧铣组件上安设刀具,所述升降组件能带动所述横移组件沿Z向上下移动,所述横移组件能带动所述侧铣组件及刀具沿Y向移动;模胚加工时,所述平移组件带动模胚在X向移动,并配合所述升降组件和横移组件带动所述侧铣组件及刀具在Y向及Z向方向上移动,使刀具对模胚的侧面进行精边加工,所述旋转组件则带动模胚旋转,使刀具对模胚侧面逐一加工。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机台上设有沿X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平移组件包括底板和丝杆传动副,所述底板安设在所述凹槽上,所述丝杆传动副的丝杆安装在所述凹槽内,所述丝杆传动副的螺母副套设在所述丝杆上并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螺母副沿所述丝杆滑动带动所述底板X向移动;所述底板X向的前、后端还对称设置有可伸缩的盖板,在所述丝杆传动副带动底板沿凹槽移动时,两所述盖板匹配伸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旋转组件包括固定底座和旋转座,所述固定底座安设在所述平移组件上,所述旋转座与所述固定底座活动连接,所述旋转座上安设所述托架,所述旋转座能相对所述固定底座360°转动,并带动所述托架跟随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紧组件包括龙门架和气缸,所述龙门架沿安设在所述平移组件上,且在位置上被设置为横跨所述托架,所述气缸安设在所述龙门架的横梁上,且所述气缸的活塞的端头设有与模胚对接的固定组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立式机座的X向侧边上开制有沿Z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滑座、第一丝杆及第一螺母副,所述滑座安设在第一凹槽内,且所述滑座能沿所述第一凹槽在Z向方向上滑动,所述第一丝杆安设在所述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螺母副穿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并与所述滑座连接;所述第一螺母副沿第一丝杆滑动,带动所述滑座Z向移动;所述滑座Z向的上、下端还对称设置有可伸缩的第一盖板,在所述滑座Z向移动时,两所述第一盖板匹配伸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横移组件包括一滑块,该滑块通过滑槽导轨结构与所述滑座活动连接,所述滑块Y向后端设有驱动所述滑块Y向移动的第二丝杆传动副,所述第二丝杆传动副包括第二丝杆、第二螺母副以及电机,所述第二螺母副穿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并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第二丝杆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丝杆转动,使所述第二螺母副沿第二丝杆滑动并带动所述滑块Y向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侧铣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减速箱及转轴;所述减速箱固设在于所述滑块Y向旁侧,所述驱动电机安设在所述减速箱Y向旁侧,且所述驱动电机的电动轴与所述减速箱传动连接;所述滑块上开制容置所述转轴的轴孔,所述转轴穿入该轴孔并与所述减速箱传动连接,且所述转轴与减速箱连接端相反的端安装刀具;所述驱动电机的电动轴转动,通过减速箱传动使所述转轴转动而带动刀具转动,磨铣模胚侧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新型的模胚侧面精边机通过压紧组件使模胚被牢固的固定在托架上;通过平移组件使模胚沿X向移动,通过升降组件及横移组件使刀具在Y向及Z向方向上移动,刀具对模胚的侧面进行精边加工,并通过旋转组件带动模胚旋转,使刀具对模胚侧面逐一加工;本新型的模胚侧面精边机结构精简,体积小,占用场地面积小,且加工效率高,而通过本新型模胚侧面精边机加工的模胚加工精度高、质量好、不良率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新型模胚侧面精边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新型平移组件与机台的装配立体图;

图3是本新型侧铣机构的装配图;

图4是本新型压紧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新型旋转组件与托架的装配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新型升降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新型侧铣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新型模胚侧面精边机放置模具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新型为一种模胚侧面精边机,附图1-9实例了本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它包括沿X方向延伸设置的机台1,所述机台1上匹配其延伸方向设平移组件2,所述平移组件2上设置旋转组件3和压紧组件4,所述旋转组件4上设托架5,托架5上安放膜胚100,所述旋转组件4用于带动托架5旋转,所述压紧组件4用于Z向压紧膜胚100使之固定于托架5上,所述平移组件2用于携带旋转组件3、托架5、压紧组件4及膜胚100沿X向移动;所述机台1的Y向旁侧设侧铣机构6,所述侧铣机构6包括立式机座7、升降组件8、横移组件9及侧铣组件10,所述侧铣组件10安设在所述横移组件9上,所述横移组件9安设在所述升降组件8上,所述升降组件8活动安设在所述立式机座7上,所述侧铣组件10上安设刀具200,所述升降组件8能带动所述横移组件9沿Z向上下移动,所述横移组件9能带动所述侧铣组件10及刀具沿Y向移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侧铣机构6在位置上是与所述机台1的X向方向的中轴面匹配设置的,使的平移组件2在带动旋转组件3、压紧组件4、托架5及模胚沿X向移动至加工位置(加工位置常常设置在机台1的中部)时,所述侧铣组件10及刀具200正对模胚100的一侧面;而在对模胚100加工时,首先,将模胚100安放在所述托架5上,并通过压紧组件4模胚100之上模胚和下模胚压紧固定,再通过所述平移组件2使模胚100沿X向移动至机台1的中部位置,当然也可以先移动至机台1中,再进行压紧固定;其次,通过升降组件8将横移组件9、侧铣组件10以及刀具200提升或下降至与模胚100相匹配的位置,保证所述横移组件9沿Y方向带动所述侧铣组件10及刀具200行进时,刀具200正对模胚100的一侧面上,所述横移组件9带动所述侧铣组件10沿Y向移动,使刀具200与模胚100的侧面接触,启动所述侧铣组件10工作,使刀具200对模胚100的侧面进行精边加工;然后,再刀具200对模胚100的一侧面完成精边加工后,由所述横移组件9带动侧铣组件10沿Y方向后退,使刀具200退刀,启动所述压紧组件4,使之解除对模胚100的压紧固定,通过所述旋转组件3则带动托架5旋转(旋转一次,转动90°),模胚100跟随旋转,转换模胚100的另一侧面与侧铣机构6正对,在压紧模胚100,并对该侧面进行精边加工,如此,对模胚100的四侧面进行逐一加工。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各组件及机构采用的结构及设置关系具体如下:参考附图1-2和附图9,所述平移组件2安设在所述机台1上,所述机台1上设有沿X向延伸的凹槽11,所述平移组件2包括底板21和丝杆传动副,所述底板21安设在所述凹槽11上,所述丝杆传动副的丝杆22安装在所述凹槽11内,所述丝杆传动副的螺母副穿设在所述丝杆22上并与所述底板21连接(丝杆21与螺母副通过螺纹咬合),所述螺母副沿所述丝杆22滑动带动所述底板21沿X向移动;同时,所述底板21的X方向前、后端还对称设置有可伸缩的盖板23,在所述丝杆传动副带动底板21沿凹槽11移动时,两所述盖板23匹配伸缩,从而避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屑落入凹槽11内保护所述丝杆传动副。所述螺母副沿所述丝杆21的滑动,是因丝杆21由动力装置(电机、减速箱等)带动而转动,螺母副与丝杆21是通过螺纹连接的,丝杆21的转动使的螺母副沿丝杆21轴向滑动。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并未显示丝杆传动副的动力装置,但实际中需要动力装置提供丝杆2转动的动力。

参考附图5-6,所述旋转组件3包括固定底座31和旋转座32,所述固定底座31安设在所述平移组件2上,具体的,所述固定底座31是安设在所述平移组件2的底板21上的,而所述旋转座32与所述固定底座31活动连接(旋转连接),实际中,所述固定底座31的顶端内凹圆形凹槽,旋转座32底端设朝下凸伸的圆形凸缘,旋转座32的圆形凸缘植入所述固定底座31的圆形凹槽内,使的旋转座32可相对所述固定底座31旋转;所述托架5设置在所述旋转座32上端,所述旋转座32相对所述固定底座31旋转时,带动所述托架5跟随其转动。当然,为匹配模胚100侧面的转换,每次旋转的角度为90°。

参考附图1、附图4、附图9,所述压紧组件4包括龙门架41和气缸42,所述龙门架41的两竖向立柱411固设在锁平移组件2的底板21上,且两竖向立柱411分布在所述托架5的X方向左右两侧,使所述压紧组件4横跨在所述托架5之上;所述龙门架41的横梁412上安设所述气缸42,而气缸42的活塞43的端头设有与模胚100对接的固定组件44,活塞43相对横梁上下伸缩,并通过固定组件压紧模胚100,从而模胚100的上模胚和下模胚紧固,刀具200对其进行精边加工。

参考附图1、附图3及附图7-9,所述侧铣机构6包括升降组件8、横移组件9、侧铣组件10,而侧铣机构6是安设在立式基座7上的,具体的装配结构是,在所述立式机座7的X向侧边上开制沿Z向方向延伸的第一凹槽71,而所述升降组件8包括滑座81、第一丝杆82及第一螺母副83,所述滑座81安设在第一凹槽71内,且所述滑座81能沿所述第一凹槽71在Z向方向上滑动,所述第一丝杆82安设在所述第一凹槽71内,所述第一螺母副83穿设在所述第一丝杆82上并与所述滑座81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螺母副83设置在所述滑座81内,所述第一丝杆82是横穿过该滑座81的;所述第一螺母副83沿第一丝杆82滑动,带动所述滑座81沿Z方向移动;所述滑座81的Z方向的上、下端还对称设置有可伸缩的第一盖板84,本实施例中,滑座81的Z方向下端是选择不安装第一盖板84的;在所述滑座81沿Z向移动时,两所述第一盖板84匹配伸缩,同样,参考上述对平移组件2的描述,所述升降组件8的第一丝杆82与第一螺母副83与所述平移组件2的丝杆21和螺母副的结构关系保持相同,同样,所述第一盖板84也用于保护所述第一丝杆82、第一螺母副83。而所述横移组件9包括一滑块91,该滑块91通过滑槽导轨结构与所述滑座81活动连接,所述滑块91Y向后端设有驱动所述滑块91沿Y向移动的第二丝杆传动副(与上述丝杆传动副结构相同,本实施例的附图中也未显示),所述第二丝杆传动副包括第二丝杆、第二螺母副以及电机,所述第二螺母副穿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并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第二丝杆通过联轴器与所述电机的转动轴连接,所述电机带动所述第二丝杆转动,使所述第二螺母副沿第二丝杆滑动并带动所述滑块Y向移动。参考附图8,所述侧铣组件10包括驱动电机101、减速箱102及转轴103;所述减速箱102固设在于所述滑块91的Y向旁侧,所述驱动电机101安设在所述减速箱102的Y向旁侧,而所述驱动电机101的电动轴与所述减速箱102传动连接;所述滑块91上开制容置所述转轴103的轴孔104,所述转轴103穿入该轴孔104并与所述减速箱102传动连接,且所述转轴103与减速箱102连接端相反的端安装刀具200;所述驱动电机101的电动轴转动,通过减速箱102传动使所述转轴103转动而带动刀具200转动,磨铣模胚100侧面。

本实施例的模胚侧面精边机通过压紧组件4使模胚100被牢固的固定在托架5上;通过平移组件2使模胚100沿X向移动,通过升降组件8及横移组件9使刀具200在Y向及Z向方向上移动,刀具200对模胚100的侧面进行精边加工,并通过旋转组件3带动模胚100旋转,使刀具200对模胚100侧面逐一加工;本实施例的模胚侧面精边机结构精简,体积小,占用场地面积小,且加工效率高,而通过本实施例模胚侧面精边机加工的模胚100加工精度高、质量好、不良率低。

以上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