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73594发布日期:2019-08-20 20:3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矫直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



背景技术:

矫直机是对金属型材、棒材、管材、线材等进行矫直的设备,矫直机通过矫直辊对棒材等进行挤压使其改变直线度,一般有两排矫直辊,数量不等;在拉伸过程中,矫直机中直接压紧并夹住杆体的两端,在对杆体的夹持和固定上存在以下问题:

1、现有的矫直机中对杆体的夹持仅仅是单一的夹持和固定,对于不同尺寸大小的杆体夹持效果不佳,容易造成杆体脱落或使杆体变形,致使废品率上升。

2、现有的矫直机在对杆体的夹持中,杆体的两端仅上下两个面受力,当杆体受压力过大时会在杆体两端产生新的残余应力,导致杆体材料成型差,加工过程产品容易产生开裂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具备方便调节夹具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矫直机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方便调节夹具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槽,所述调节槽内腔的顶部通过安装块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套杆,所述第一伸缩套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上调节装置,所述上调节装置包括上调节架,所述上调节架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母,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上调节架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一螺纹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上夹持槽,所述上夹持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伸缩套杆,所述第三伸缩套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夹持槽,所述下夹持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调节装置,所述下调节装置包括下调节架,所述下调节架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调节螺母,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下调节架顶部的一侧,所述第二螺纹杆的另一端与下夹持槽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上调节架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轴心处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杆。

优选的,所述下调节架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通过第三螺纹杆与第一连接块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螺纹杆上活动连接有第三调节螺母。

优选的,所述下夹持槽与上夹持槽的夹缝处活动连接有杆体。

优选的,所述下调节装置的规格与上调节装置的规格相同,所述下调节装置的底部通过第二伸缩套杆与调节槽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整体结构简单,调节夹具方便,有利于杆体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具体如下:

1、该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通过设置上夹持槽、第三伸缩套杆和下夹持槽,通过第三伸缩套杆伸缩达到改变上夹持槽和下夹持槽之间的距离的效果,且第三伸缩套杆避免了杆体脱离上夹持槽和下夹持槽的问题,使该夹具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杆体,且杆体在上夹持槽和下夹持槽内可以达到多面受力的效果,避免了杆体在加工过程中开裂的现象,降低了废品率。

2、该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通过设置上调节装置、下调节装置和第三螺纹杆,利用第三螺纹杆和第三调节螺母达到了快速、方便的调节上调节装置和下调节装置之间距离的效果,通过第一调节螺母和第二调节螺母了调节上夹持槽和下夹持槽之间距离,达到了利用多种方法都可调节夹具的效果,提高了杆体加工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上调节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上夹持槽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体;2、调节槽;3、安装块;4、第一伸缩套杆;5、上调节装置;51、上调节架;52、第一螺纹杆;53、第一调节螺母;6、上夹持槽;7、第三伸缩套杆;8、下夹持槽;9、杆体;10、下调节装置;101、下调节架;102、第二螺纹杆;103、第二调节螺母;11、第一连接块;12、第三螺纹杆;13、第二连接块;14、第三调节螺母;15、第二伸缩套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包括机体1,机体1的内部开设有调节槽2,调节槽2内腔的顶部通过安装块3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套杆4,第一伸缩套杆4包括活动杆和套管,活动杆的一端位于套管内部,通过拉动活动杆,使其在套管内部的大小不断变化从而实现伸缩,第一伸缩套杆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上调节装置5,上调节装置5包括上调节架51,上调节架51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杆52,第一螺纹杆5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调节螺母53,第一螺纹杆52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上调节架51底部的一侧,通过拧动第一调节螺母53使第一螺纹杆52旋转并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上调节架51和上夹持槽6上下移动,第一螺纹杆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上夹持槽6,上夹持槽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三伸缩套杆7,第三伸缩套杆7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夹持槽8,该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通过设置上夹持槽6、第三伸缩套杆7和下夹持槽8,通过第三伸缩套杆7伸缩达到改变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之间的距离的效果,且第三伸缩套杆7避免了杆体9脱离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的问题,使该夹具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杆体9,且杆体9在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内可以达到多面受力的效果,避免了杆体9在加工过程中开裂的现象,降低了废品率,下夹持槽8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下调节装置10,下调节装置10包括下调节架101,下调节架101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二螺纹杆102,第二螺纹杆10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调节螺母103,第二螺纹杆102的另一端贯穿并延伸至下调节架101顶部的一侧,第二螺纹杆102的另一端与下夹持槽8固定连接,通过拧动第二调节螺母103使第二螺纹杆102带动下夹持槽8上下移动,达到了改变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之间的距离的效果,上调节架5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11,第一连接块11的轴心处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杆12,下调节架101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13,第二连接块13通过第三螺纹杆12与第一连接块11活动连接。该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通过设置上调节装置5、下调节装置10和第三螺纹杆12,利用第三螺纹杆12和第三调节螺母14达到了快速、方便的调节上调节装置5和下调节装置10之间距离的效果,通过第一调节螺母53和第二调节螺母103了调节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之间距离,达到了利用多种方法都可调节夹具的效果,提高了杆体9加工的效率。

具体的,第三螺纹杆12上活动连接有第三调节螺母14,通过设置第三调节螺母14改变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3在第三螺纹杆12上的位置,从而达到了改变上调节装置5和下调节装置10之间距离的效果。

具体的,下夹持槽8与上夹持槽6的夹缝处活动连接有杆体9,通过设置下夹持槽8与上夹持槽6使杆体9可以受到多方位的外力,使杆体9受力更均匀,避免了杆体9在加工过程中受力破裂的问题。

具体的,下调节装置10的规格与上调节装置5的规格相同,下调节装置10的底部通过第二伸缩套杆15与调节槽2内腔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伸缩套杆15的规格与第一伸缩套杆4的规格相同,通过设置第一伸缩套杆4与第二伸缩套杆15保证了上调节装置5和下调节装置10可以稳定的在调节槽2内移动位置。

在使用时,拧动第一调节螺母53使第一螺纹杆52旋转并上下移动,从而带动上调节架51和上夹持槽6上下移动,第一伸缩套杆4工作保证上调节装置5在调节槽2内稳定的上下移动,拧动第二调节螺母103使第二螺纹杆102带动下夹持槽8上下移动,第二伸缩套杆15工作保证下调节装置10在调节槽2内稳定的上下移动,从而改变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之间的距离,拧松多个第三调节螺母14使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3在第三螺纹杆12上移动,改变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3之间的距离,当需要固定第一连接块11和第二连接块13在某一特定位置时,只需将第三调节螺母14拧动到第一连接块11上下紧贴的位置即可固定住第一连接块11的位置,同理即可固定住第二连接块13的位置,达到了改变上调节装置5和下调节装置10之间距离的效果。

综上所述,该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通过设置上夹持槽6、第三伸缩套杆7和下夹持槽8,通过第三伸缩套杆7伸缩达到改变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之间的距离的效果,且第三伸缩套杆7避免了杆体9脱离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的问题,使该夹具可以适用于不同尺寸的杆体9,且杆体9在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内可以达到多面受力的效果,避免了杆体9在加工过程中开裂的现象,降低了废品率;该杆体矫直机用可调节夹具,通过设置上调节装置5、下调节装置10和第三螺纹杆12,利用第三螺纹杆12和第三调节螺母14达到了快速、方便的调节上调节装置5和下调节装置10之间距离的效果,通过第一调节螺母53和第二调节螺母103了调节上夹持槽6和下夹持槽8之间距离,达到了利用多种方法都可调节夹具的效果,提高了杆体9加工的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