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94540发布日期:2019-03-22 23:23阅读:742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于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挤压装置,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轮毂作为汽车上比不可少的零部件之一被广泛使用,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使用汽车的人也越来越多,当汽车轮毂报废报废后为了便于存放和运输,需要对报废的汽车轮毂进行挤压处理,现有挤压处理的方式为,采用人工手持工具从而将报废的轮毂挤压成块状,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处理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高;再一方面,不仅处理品质不佳并且在处理的过程中还容易导致操作人员受伤。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挤压效率和挤压质量的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挤压效率和挤压质量的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专用于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端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下端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上的活塞杆设置有挤压盘,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定位单元;

所述定位单元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定位座,各所述第一定位座的下端均设置有两个支撑脚,各所述支撑脚的底部均与所述底座固定,各所述第一定位座的正上方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座,各所述第一定位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定位座的底部通过两个支撑杆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通过第一导向杆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之间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具有正反螺纹段,所述螺杆的两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二定位座转动连接,所述螺杆至少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座并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电机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定位座连接;

各所述第二定位座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弧形支撑块,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杆滑动连接,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螺杆的正反螺纹段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上端面均开设有弧形凹槽,各所述弧形凹槽相对设置且配合使用。

作为优选,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支耳,所述弧形支撑块通过各所述第一支耳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杆滑动连接,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外侧均设置有连接座,各所述连接座的两端均设置第二支耳,各所述第二支耳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杆滑动连接,与所述螺杆螺纹连接。

作为优选,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均通过连接杆与所述连接座的底部连接,各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均设置有滑座,各所述滑座可滑动的设置在滑板上,各所述滑板的一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一定位座连接,各所述滑板的底部均通过支脚与所述底座连接。

作为优选,各所述滑座上均设置有l形的滑块,各所述第一定位座通过第一导向杆连接,各所述滑块分别可滑动的套设在各所述第一导向杆上。

作为优选,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正下方设置有连接板和倾斜的导向板,所述连接板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连接板的顶端与所述导向板的顶端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底端与所述底座连接。

一种专用于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确认待挤压轮毂的大小,然后将挤压盘更换成与待挤压轮毂大小相同的形状;

s2:将待挤压轮毂放置在弧形支撑块上,然后通过第一电机带动螺杆旋转从而控制两个弧形支撑块的间距使其与轮毂进行贴合,随后需确认轮毂与弧形支撑块是否贴合过紧,如叠合过紧需启动第一电机使其两个弧形支撑块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s3:随后通过气缸将挤压板向下顶动,从而对轮毂进行挤压;

s4:挤压完成后,通过第一电机带动螺杆旋转使其两个弧形支撑块向相反方向移动,直到被挤压轮毂掉落在导向板上为止即可收集。

作为优选,所述挤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上端设置有顶板,所述顶板下端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上的活塞杆设置有挤压盘,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定位单元;

所述定位单元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定位座,各所述第一定位座的下端均设置有两个支撑脚,各所述支撑脚的底部均与所述底座固定,各所述第一定位座的正上方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座,各所述第一定位座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定位座的底部通过两个支撑杆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通过第一导向杆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之间设置有螺杆,所述螺杆具有正反螺纹段,所述螺杆的两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二定位座转动连接,所述螺杆至少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座并与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电机安装座与所述第二定位座连接;

各所述第二定位座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弧形支撑块,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杆滑动连接,各所述弧形支撑块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螺杆的正反螺纹段螺纹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一方面,有效的提高了处理效率;另一方面,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再一方面,提高了挤压效果并且提高了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专用于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支撑柱2,所述支撑柱2上端设置有顶板3,所述顶板3下端设置有气缸5,所述气缸5上的活塞杆6设置有挤压盘7,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定位单元8;

所述定位单元8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定位座9,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的下端均设置有两个支撑脚10,各所述支撑脚10的底部均与所述底座1固定,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的正上方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座11,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定位座11的底部通过两个支撑杆12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11通过第一导向杆13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11之间设置有螺杆15,所述螺杆15具有正反螺纹段,所述螺杆15的两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二定位座11转动连接,所述螺杆15至少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座11并与第一电机16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6通过第一电机安装座17与所述第二定位座11连接;

各所述第二定位座11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弧形支撑块18,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杆13滑动连接,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螺杆15的正反螺纹段螺纹连接。

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上端面均开设有弧形凹槽19,各所述弧形凹槽19相对设置且配合使用。

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支耳20,所述弧形支撑块18通过各所述第一支耳20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杆13滑动连接,与所述螺杆15螺纹连接。

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外侧均设置有连接座21,各所述连接座21的两端均设置第二支耳22,各所述第二支耳22分别与所述第一导向杆13滑动连接,与所述螺杆15螺纹连接。

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底部设置有支撑板23,各所述支撑板23的底部均通过连接杆26与所述连接座21的底部连接,各所述连接杆26的底部均设置有滑座27,各所述滑座27可滑动的设置在滑板28上,各所述滑板28的一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连接,各所述滑板28的底部均通过支脚与所述底座1连接。

各所述滑座27上均设置有l形的滑块29,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通过第一导向杆13连接,各所述滑块29分别可滑动的套设在各所述第一导向杆13上。

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正下方设置有连接板30和倾斜的导向板31,所述连接板30的底端与所述底座1连接,所述连接板30的顶端与所述导向板31的顶端连接,所述连接板30的底端与所述底座1连接。

一种专用于报废汽车轮毂的挤压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确认待挤压轮毂的大小,然后将挤压盘7更换成与待挤压轮毂大小相同的形状;

s2:将待挤压轮毂放置在弧形支撑块18上,然后通过第一电机16带动螺杆15旋转从而控制两个弧形支撑块18的间距使其与轮毂进行贴合,随后需确认轮毂与弧形支撑块18是否贴合过紧,如叠合过紧需启动第一电机16使其两个弧形支撑块18向相反的方向移动;

s3:随后通过气缸5将挤压板向下顶动,从而对轮毂进行挤压;

s4:挤压完成后,通过第一电机16带动螺杆15旋转使其两个弧形支撑块18向相反方向移动,直到被挤压轮毂掉落在导向板31上为止即可收集。

所述挤压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支撑柱2,所述支撑柱2上端设置有顶板3,所述顶板3下端设置有气缸5,所述气缸5上的活塞杆6设置有挤压盘7,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定位单元8;

所述定位单元8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定位座9,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的下端均设置有两个支撑脚10,各所述支撑脚10的底部均与所述底座1固定,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的正上方均设置有第二定位座11,各所述第一定位座9的顶端与所述第二定位座11的底部通过两个支撑杆12连接;

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11通过第一导向杆13连接,两个所述第二定位座11之间设置有螺杆15,所述螺杆15具有正反螺纹段,所述螺杆15的两端分别与各所述第二定位座11转动连接,所述螺杆15至少一端可转动的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座11并与第一电机16连接,所述第一电机16通过第一电机安装座17与所述第二定位座11连接;

各所述第二定位座11之间设置有两个相互对称的弧形支撑块18,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向杆13滑动连接,各所述弧形支撑块18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螺杆15的正反螺纹段螺纹连接。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