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2604发布日期:2018-11-07 21:40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压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机构,属于精密五金冲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精密五金在加工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冲压加工,完成冲压加工一般都需要使用到冲压机,冲压机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金属加工设备,对产品进行一次或者多次的冲压成型。

目前的冲压机存在着较多的缺陷,例如完成冲压之后,需要进行人工卸料,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同时人工取料的危险系数非常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冲压机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冲压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上冲压模具、下冲压模具、底座,所述第一液压缸设置在上冲压模具的上方,所述第一液压缸的伸缩端与上冲压模具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设置在下冲压模具的下方;所述下冲压模具的下方设置有立柱,所述立柱的上端与下冲压模具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与立柱相匹配的盲孔,所述立柱的下端位于盲孔中;所述下冲压模具的下方还设置有多个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竖直的圆杆、与圆杆相匹配的圆管、设置在圆管内部的圆柱螺旋弹簧、设置在圆管内部的活塞、固设在圆管下端的封盖、螺柱,所述圆杆的上端与下冲压模具固定连接,所述圆杆的下端设置在圆管的内部,所述圆柱螺旋弹簧设置在圆杆的下方,所述活塞设置在圆柱螺旋弹簧的下方,所述封盖的中央设置有与螺柱相匹配的螺孔,所述螺柱的上端与活塞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螺柱的下端设置在封盖的下方,所述螺柱的下端固设有把手;所述下冲压模具的一侧设置有推料装置,所述推料装置包括第二液压缸、U形辊座、转辊,所述转辊两端的辊轴与辊座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伸缩端与辊座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冲压模具的另一侧设置有斜板、集料槽,所述斜板的上端低于圆管的上端,所述斜板的下端设置在集料槽的上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转辊的辊身设置有花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圆管的外侧固设有多个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底部固设有垫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立柱与盲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盲孔中设置有最少一个标准垫块,所述标准垫块设置在立柱的正下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圆杆与圆管的内腔之间为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冲压机构在冲压作业完成后,无需进行人工卸料,工作效率高,卸料效果好,不易发生遗漏,实施效果好,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冲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推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俯视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3所示,所述冲压机构,包括第一液压缸1、上冲压模具11、下冲压模具12、底座3,所述第一液压缸1设置在上冲压模具11的上方,所述第一液压缸1的伸缩端与上冲压模具11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底座3设置在下冲压模具12的下方;所述第一液压缸1为竖直设置的,所述第一液压缸1能够驱动上冲压模具11进行升降运动,当上冲压模具11与下冲压模具12合模时能够完成冲压作业。

所述下冲压模具12的下方设置有立柱4,所述立柱4的上端与下冲压模具12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底座3的顶部设置有与立柱4相匹配的盲孔,所述立柱4的下端位于盲孔中;所述下冲压模具12的下方还设置有多个缓冲装置5,所述缓冲装置5对称设置在立柱4的四周;所述缓冲装置5包括竖直的圆杆51、与圆杆51相匹配的圆管52、设置在圆管52内部的圆柱螺旋弹簧53、设置在圆管52内部的活塞54、固设在圆管52下端的封盖55、螺柱56,所述圆杆51的上端与下冲压模具12固定连接,所述圆杆51的下端设置在圆管52的内部,所述圆柱螺旋弹簧53设置在圆杆51的下方,所述活塞54设置在圆柱螺旋弹簧53的下方,所述封盖55的中央设置有与螺柱56相匹配的螺孔,所述螺柱56的上端与活塞5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螺柱56的下端设置在封盖55的下方,所述螺柱56的下端固设有把手561;所述下冲压模具12的一侧设置有推料装置,所述推料装置包括第二液压缸81、U形辊座82、转辊83,所述转辊83两端的辊轴与辊座82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81的伸缩端与辊座82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下冲压模具12的另一侧设置有斜板6、集料槽7,所述斜板6上端的高度低于圆管52上端的高度,所述斜板6的下端设置在集料槽7的上方。

所述第二液压缸81为水平设置的,所述第二液压缸81能够推动转辊83进行水平伸缩运动。所述封盖55与圆管52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螺柱56的上端与螺孔螺纹连接后伸到圆管52的内部后,螺柱56的上端与活塞54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立柱4与底座3顶部的盲孔配合,从而限定下冲压模具12只能进行上下运动。

所述原料件放置在下冲压模具12的顶部,当第一液压缸1驱动上冲压模具11向下运动至上冲压模具11碰触到下冲压模具12顶部的原料件时,随着上冲压模具11继续向下运动,所述下冲压模具12也随之向下运动,当立柱4的下端碰触到盲孔的孔底时,所述下冲压模具12无法继续向下运动,此时上冲压模具11继续施加压力使得上冲压模具11、下冲压模具12能够合模并完成冲压作业得到成品件。冲压作业完成后,所述上冲压模具11在第一液压缸1的驱动下向上运动从而使得上冲压模具11、下冲压模具12能够脱模。当上冲压模具11回到初始位置时,此时,第二液压缸81开始驱动转辊83进行水平伸缩运动;所述下冲压模具12在初始时其顶部的高度可与转辊83的中轴线的高度相等。当转辊83的辊身碰触到下冲压模具12的顶部时,随着转辊83被第二液压缸81推着前进,转辊83会挤压下冲压模具12促使下冲压模具12向下运动从而使得圆柱螺旋弹簧53被压缩,转辊83与下冲压模具12的顶部之间在圆柱螺旋弹簧53的作用下始终保持贴紧,随着转辊83继续推进,下冲压模具12顶部的成品件被转辊83从下冲压模具12的顶部推出并落到斜板6处,在重力的作用下,成品件最终落到集料槽7中;然后,在第二液压缸81的作用下,所述转辊83回到初始位置,如此,所述推料装置的推料作业完毕。当成品件非常薄时,如果没有缓冲装置5的配合,所述转辊83与成品件之间如若没有足够的摩擦力那么就易使得成品件无法被转辊83推出,从而发生遗漏。因此,在缓冲装置5的配合下,使得推料装置在进行推料作业过程中,所述转辊83能够始终紧贴下冲压模具12的顶部,确保下冲压模具12顶部的成品件被推出,避免发生遗漏,实施效果好。其中,所述斜板6上端的高度低于圆管52上端的高度,这使得斜板6不会阻碍圆杆51进行上下运动。因此,所述冲压机构在冲压作业完成后,无需进行人工卸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安全性也显著提高。

进一步地,所述转辊83的辊身设置有花纹831。所述花纹831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转辊83的辊身与下冲压模具12顶部的成品件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有利于下冲压模具12顶部的成品件被推出。

进一步地,所述圆管52的外侧固设有多个支撑脚57,所述支撑脚57为L形,所述支撑脚57的底部固设有垫板571。所述支撑脚57是用来支撑圆管52的,还能够使得圆管52的下端与地面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用来操作把手561。

进一步地,为降低阻力,所述立柱4与盲孔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圆杆51与圆管52的内腔之间为间隙配合。

当原料件或成品件的厚度改变时,如成品件的厚度变薄时,当冲压作业完成后,所述上冲压模具11回到初始位置,当所述转辊83被推到下冲压模具12的上方时,所述转辊83的辊身与成品件之间存在间隙,所述转辊83无法完成推料作业。进一步地,所述盲孔中设置有最少一个标准垫块9,所述标准垫块9设置在立柱4的正下方。通过在盲孔中放置若干个标准垫块9,然后通过转动把手561使得活塞54向上运动,活塞54向上运动同时带动圆柱螺旋弹簧53向上移动,这使得所述下冲压模具12的初始位置的高度变高,即使成品件的厚度变薄,所述转辊83也能够完成推料作业;其中,所述标准垫块9即为一个柱状金属块,通过控制盲孔中标准垫块9的数量,从而使得下冲压模具12在无法向下运动时,所述圆杆51的下端与活塞54之间有足够的间距,从而避免所述圆柱螺旋弹簧53被过度压缩导致损坏,延长圆柱螺旋弹簧53的使用寿命。因此,所述冲压机构能够用于多种不同厚度的原料件或成品件的冲压作业,同时不影响其下料作业,应用范围广,实施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