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压伤的智能冲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85534发布日期:2019-04-03 01:45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压伤的智能冲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床,尤其是一种防压伤的智能冲床,可应用于片材等产品的啤切工艺。



背景技术:

旧式冲床需要人工将材料放到刀模上冲切,切完后再人工拿下来,此操作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人员安全,且每人对应1台机,人工消耗大,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防压伤的智能冲床,采用智能机械手,配合封闭的冲切冲切工作区,不仅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保证了人员的安全,防止压伤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防压伤的智能冲床,包括冲床机架、上下气缸、上冲模、下冲模、伸缩气缸和伸缩杆,所述上冲模与下冲模一上一下相对设置在冲床机架上,所述上下气缸与上冲模连接,所述伸缩气缸、伸缩杆与下冲模依次连接,所述下冲模上设有刀模,所述上下气缸驱动上冲模上下运动,所述伸缩气缸通过伸缩杆驱动下冲模前后运动;

其还包括智能机械手,所述智能机械手的末端设有用于吸取材料的吸盘,所述吸盘上设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用于感应刀模上是否放置了材料并作出响应,所述智能机械手还设有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用于设置智能机械手的活动路径、所述感应器的感应参数和响应动作;工作时,所述控制中心控制智能机械手移动至上料台,通过吸盘将待冲切的材料移动并放置到刀模上,随后下冲模向后运动至冲床机架内部的冲切工作区,上冲模向下运动完成冲切,冲切完成后上冲模向上运动,下冲模向前运动至冲切工作区外,所述吸盘将冲切好的材料移动并放置到放料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待冲切的材料上设有定位孔,所述上料台、刀模和放料台上依次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第一定位针、第二定位针和第三定位针。所述定位孔、第一定位针、第二定位针和第三定位针均优选为两个。采用此技术方案,第一定位针起到了冲切前的预定位作用,第二定位针起到了冲切前的再次定位作用,提高了冲切的准确性,第三定位针帮助完成叠料放料,为下一道工序做好准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智能机械手还设有依次连接的可转动主轴、第一活动关节、第一延伸手臂和第二活动关节和第二延伸手臂,所述控制中心固定在可转动主轴上,所述吸盘、感应器固定在第二延伸手臂上。优选的,第一活动关节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活动关节进行上下运动,两个关节和两个延伸手臂的协助运动,提高了智能机械手的灵活程度以及保证了操作时候必要的手臂长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基台,所述智能机械手通过所述可转动主轴与所述基台连接。采用此技术方案,通过基台固定所述智能机械手,使其独立于冲床机架之外,可以根据需要大幅度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中心还与所述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电连接,并设有用于控制所述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暂停或者急停的第一开关。采用此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开关提供了一道安全保障,该第一开关可以在远离冲切工作区的地方操作,安全系数较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用于控制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的暂停或者急停的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设在冲床机架上,并与所述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电连接。采用此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开关提供了一道安全保障,该第一开关设置在冲床机架上,方便近身冲床机架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中心所设置的感应参数包括设置感应器与材料、刀模的感应高度,所述控制中心还用于设置所述吸盘的吸力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智能机械手,配合封闭的冲切冲切工作区,不仅提高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成本;而且保证了人员的安全,防止压伤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防压伤的智能冲床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说明:1-冲床机架,2-上冲模,3-下冲模,4-伸缩气缸,5- 伸缩杆,6-刀模,7-智能机械手,71-可转动主轴,72-第一活动关节, 73-第一延伸手臂,74-第二活动关节,75-第二延伸手臂,8-吸盘, 9-控制中心,10-上料台,11-待冲切的材料,12-冲切好的材料,13- 放料台,14-第一定位针,15-第二定位针,16-第三定位针,17-基台, 18-第二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防压伤的智能冲床,包括冲床机架1、上下气缸、上冲模2、下冲模3、伸缩气缸4和伸缩杆5,所述上冲模2与下冲模3一上一下相对设置在冲床机架1上,所述上下气缸与上冲模 2连接,所述伸缩气缸4、伸缩杆5与下冲模3依次连接,所述下冲模3上设有刀模6,所述上下气缸驱动上冲模2上下运动,所述伸缩气缸4通过伸缩杆5驱动下冲模3前后运动。如图1所示,提前将待冲切的材料放在刀模6上,当所述上冲模2向下运动时,上冲模2与下冲模3上的刀模6接触,从而完成材料的冲切。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智能机械手7,所述智能机械手7的末端设有用于吸取材料的吸盘8,所述吸盘8上设有感应器,所述感应器用于感应刀模6上是否放置了材料并作出响应。所述智能机械手7还设有控制中心9,所述控制中心9用于设置智能机械手7的活动路径、所述感应器的感应参数和响应动作。

工作时,所述控制中心9控制智能机械手7移动至上料台10,通过吸盘8将待冲切的材料11移动并放置到刀模6上,随后下冲模 3向后运动至冲床机架1内部的冲切工作区,上冲模2向下运动完成冲切,冲切完成后上冲模2向上运动,(同时或者随后)下冲模3向前运动至冲切工作区外,所述吸盘8将冲切好的材料12移动并放置到放料台13。

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中心和感应器,实现智能机械手的智能化操作,配合上下冲模的运动路径设置,极大提高了安全指数,防止压伤伤害,并减少了人工成本。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待冲切的材料11上设有定位孔,所述上料台10、刀模6和放料台13上依次设有与所述定位孔对应的第一定位针14、第二定位针15和第三定位针16。所述定位孔、第一定位针14、第二定位针15和第三定位针16均优选为两个。采用此技术方案,第一定位针14起到了冲切前的预定位作用,第二定位针15起到了冲切前的再次定位作用,提高了冲切的准确性,第三定位针16帮助完成叠料放料,为下一道工序做好准备。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智能机械手7还设有可转动主轴71、第一活动关节72、第一延伸手臂73和第二活动关节74 和第二延伸手臂75,所述可转动主轴71、第一活动关节72、第一延伸手臂73、第二活动关节74和第二延伸手臂75依次连接,所述控制中心9固定在可转动主轴71上,所述吸盘8、感应器固定在第二延伸手臂75上。优选的,第一活动关节72进行旋转运动,第二活动关节74进行上下运动,两个关节和两个延伸手臂的协助运动,提高了智能机械手7的灵活程度以及保证了操作时候必要的手臂长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基台17,所述智能机械手7通过所述可转动主轴71与所述基台17连接。采用此技术方案,通过基台17固定所述智能机械手7,使其独立于冲床机架之外,可以根据需要大幅度移动。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9还与所述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4电连接,并设有用于控制所述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 4暂停或者急停的第一开关。采用此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开关提供了一道安全保障,该第一开关可以在远离冲切工作区的地方操作,安全防压伤,安全系数较高。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控制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4的暂停或者急停的第二开关18,所述第二开关18设在冲床机架1上,并与所述上下气缸和伸缩气缸4电连接。采用此技术方案,通过第二开关18提供了一道安全保障,该第二开关设置在冲床机架上,方便近身冲床机架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操作,安全防压伤。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中心9所设置的感应参数包括设置感应器与材料、刀模6的感应高度,所述控制中心9还用于设置所述吸盘8的吸力大小。

实施例5

结合实施例1-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方法:

步骤1,将待冲切的材料11打上两个定位孔,便于放在上料台 10、刀模6和放料台13上;

步骤2,人工或者采用机械方式将待冲切的材料11放入上料台 10上,并通过两个第一定位针14定位好;

步骤3,将刀模6固定在下冲模3上;

步骤4,人工调置上冲模2与下冲模3之间的冲切深度;

步骤5,将智能机械手7移动到上料台10上,设置感应高度(包括对材料的感应高度)和吸盘8的吸力大小以及开启时间;

步骤6,将智能机械手7调到刀模6上,设置感应高度(包括对刀模的感应高度)并设置从上料台10到刀模6之间的活动路径和运动时间(便于将待冲切的材料11放入第二定位针15上),设置吸盘 8关闭吸力(吸风)的时间,设置等待的时间(下冲模3向后运动进入工作区,冲切成型后,下冲模3又向前运动退出工作区的整个过程耗时),设置吸盘8开启吸力(吸风)的时间;

步骤7,将智能机械手7调到放料台13上,设置感应高度(包括对材料的感应高度),设置从刀模6运行到放料台13的活动路径和运行时间(便于将冲切好的材料12放入第三定位针16上),并设置当到达放料台10上方时,吸盘8关闭吸力(吸风)的时间;

步骤8,工作时,所述控制中心9控制智能机械手7移动至上料台10,通过吸盘8将待冲切的材料11移动并放置到刀模6上,随后下冲模3向后运动至冲床机架1内部的冲切工作区,上冲模2向下运动完成冲切,冲切完成后上冲模2向上运动,(同时或者随后)下冲模3向前运动至冲切工作区外,所述吸盘8将冲切好的材料12移动并放置到放料台1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