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中厚板轧线的中间坯控制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59350发布日期:2019-10-13 02:40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中厚板轧线的中间坯控制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和自动化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中厚板轧线的中间坯控制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控轧轧制是现代中厚板企业生产品种钢的常用轧制工艺,为实现轧制效率的提升,一般采用批轧生产模式,即在粗轧机和精轧机之间待温多块中间坯,或在单机架前后待温2-3块中间坯,但对于轧制30mm以上偏厚规格钢板时,中间坯厚度一般设置在80mm以上,此时因二阶段开轧温度低,中间坯偏厚,空冷情况下降温慢,批轧工艺也无法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尤其在换规格生产时,精轧机待轧时间更长,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因此,降低控轧钢板的待温时间是提高中厚板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中厚板轧线的中间坯控制冷却装置,冷却水宽度方向覆盖全面无缝隙,使位于辊道上的中间坯宽度方向冷却更均匀;同时冷却水角度与中间坯表面呈30~40度夹角,使冷却水在中间坯表面核沸腾时间更长,换热效率最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中厚板轧线的中间坯控制冷却装置,包括底座、供水管路、喷水管A和喷水管B,底座顶部通过支撑杆连接有固定横梁,所述固定横梁与底座平行设置,固定横梁顶部放置设有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通过拉绳连接有位于固定横梁下方的上集管架,所述拉绳贯穿固定横梁,所述上集管架上安装有若干个上集管,所有上集管均通过供水管A与供水管路密闭连通;所述底座顶部安装有若干个下集管,所述底座顶部还安装有辊道,所述辊道位于上集管与下集管之间,所有下集管均通过供水管B与供水管路密闭连通;所有上集管底部均与喷水管A顶部密闭连通,所述喷水管A底部开有双排缝隙喷孔组件A,所有下集管顶部均与喷水管B底部密闭连通,所述喷水管B底部开有双排缝隙喷孔组件B,所述辊道位于喷水管A与喷水管B之间;所述辊道的上方或/和下方布设有高温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辊道上方布设有侧喷喷嘴,所述侧喷喷嘴通过供水管C与供水管路密闭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上集管的数量与下集管的数量相等,所有上集管与下集管一一对应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供水管A上安装有电磁调节阀A,所述供水管B上安装有电磁调节阀B,所述供水管C上安装有电磁调节阀C。

作为优选,所述双排缝隙喷孔组件A由第一排喷孔组件A和与第一排喷孔组件A相互平行的第二排喷孔组件A,所述第一排喷孔组件A由若干个缝隙喷孔A组成,所有缝隙喷孔A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A底部,所述第二排喷孔组件A由若干个缝隙喷孔B组成,所有缝隙喷孔B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A底部,所有缝隙喷孔A与所有缝隙喷孔B交错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双排缝隙喷孔组件B由第一排喷孔组件B和与第一排喷孔组件B相互平行的第二排喷孔组件B,所述第一排喷孔组件B由若干个缝隙喷孔C组成,所有缝隙喷孔C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B顶部,所述第二排喷孔组件B由若干个缝隙喷孔D组成,所有缝隙喷孔D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B顶部,所有缝隙喷孔C与所有缝隙喷孔D交错布置。

作为优选,所有缝隙喷孔A的喷射方向与辊道平面呈30~40度夹角,所有缝隙喷孔B的喷射方向与辊道平面呈30~40度夹角,所述缝隙喷孔A和缝隙喷孔B的长度均为3~5cm,所述缝隙喷孔A和缝隙喷孔B的宽度均为2mm。

作为优选,所有缝隙喷孔C的喷射方向与辊道平面呈30~40度夹角,所有缝隙喷孔C的喷射方向与辊道平面呈30~40度夹角,所述缝隙喷孔C和缝隙喷孔D的长度均为3~5cm,所述缝隙喷孔C和缝隙喷孔D的宽度均为2mm。

作为优选,所述底座由混凝土制造而成。

本实用新型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上、下集管所连通的喷水管A、喷水管B的喷孔为双排长圆形,冷却水宽度方向覆盖全面无缝隙,使位于辊道上的中间坯宽度方向冷却更均匀。

(2)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排长圆形喷嘴喷射的冷却水角度与中间坯表面呈30~40度夹角,使冷却水在中间坯表面核沸腾时间更长,换热效率最大,结合水量和辊道速度的调整,实现中间坯的冷却速度保持在5~10℃之间,使中间坯厚度方向更快速的更均匀的冷却。

(3)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粗轧道次间进行往返冷却,使中间坯表面硬化,实现差温轧制,有利于钢板心部缺陷的轧合,提高了内部质量和力学性能。

(4)本实用新型可以安装有侧喷喷嘴,可将中间坯表面残留和无序流动的冷却水去除,为下一组集管实现高效率冷却做好准备,使冷却效率更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温计布置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喷水管A的放大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为:

1-底座,2-固定横梁,3-提升机构,4-上集管架,5-上集管,6-供水管路,7-电磁调节阀A,8-下集管,9-辊道,10-喷水管A,11-双排缝隙喷孔组件A,12-侧喷喷嘴,13-高温计,14-电磁调节阀B,15-电磁调节阀C,16-喷水管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中厚板轧线的中间坯控制冷却装置,包括底座1、供水管路6、喷水管A10和喷水管B16,底座1由混凝土制造而成。底座1顶部通过支撑杆连接有固定横梁2,固定横梁2与底座1平行设置,固定横梁2顶部放置设有提升机构3,提升机构3通过拉绳连接有位于固定横梁2下方的上集管架4,拉绳贯穿固定横梁2,上集管架4上安装有若干个上集管5,所有上集管5均通过供水管A与供水管路6密闭连通,供水管路6上设有供水泵,供水泵能力需保证冷却水压力为0.5Mpa。底座1顶部安装有若干个下集管8,底座1顶部还安装有辊道9,辊道9位于上集管5与下集管8之间,所有下集管8均通过供水管B与供水管路6密闭连通。所有上集管5底部均与喷水管A10顶部密闭连通,喷水管A10底部开有双排缝隙喷孔组件A11,所有下集管8顶部均与喷水管B16底部密闭连通,喷水管B16底部开有双排缝隙喷孔组件B,辊道9位于喷水管A10与喷水管B16之间。辊道9的上方或/和下方布设有高温计13,高温计13用于检测中间坯上下表面返红温度。

如图1所示,辊道9上方布设有侧喷喷嘴12,侧喷喷嘴12通过供水管C与供水管路6密闭连通。供水管A上安装有电磁调节阀A7,供水管B上安装有电磁调节阀B14,供水管C上安装有电磁调节阀C15。

上集管5的数量与下集管8的数量均为10个,所有上集管5与下集管8一一对应设置。每个下集管8上方都对应一个上集管5,上、下集管为一组,共设置10组,前9组集管的喷射方向与轧制方向相同,第10组集管的冷却水喷射方向与轧制方向相反。

双排缝隙喷孔组件A11由第一排喷孔组件A和与第一排喷孔组件A相互平行的第二排喷孔组件A,第一排喷孔组件A由若干个缝隙喷孔A组成,所有缝隙喷孔A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A10底部(间隔距离为5mm),第二排喷孔组件A由若干个缝隙喷孔B组成,所有缝隙喷孔B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A10底部(间隔距离为5mm),所有缝隙喷孔A与所有缝隙喷孔B交错布置。所有缝隙喷孔A的喷射方向与辊道9平面呈30~40度夹角,所有缝隙喷孔B的喷射方向与辊道9平面呈30~40度夹角,缝隙喷孔A和缝隙喷孔B的长度均为3~5cm,缝隙喷孔A和缝隙喷孔B的宽度均为2mm。

双排缝隙喷孔组件B由第一排喷孔组件B和与第一排喷孔组件B相互平行的第二排喷孔组件B,第一排喷孔组件B由若干个缝隙喷孔C组成,所有缝隙喷孔C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B16顶部(间隔距离为5mm),第二排喷孔组件B由若干个缝隙喷孔D组成,所有缝隙喷孔D呈直线均匀间隔设置于喷水管B16顶部(间隔距离为5mm),所有缝隙喷孔C与所有缝隙喷孔D交错布置。所有缝隙喷孔C的喷射方向与辊道9平面呈30~40度夹角,所有缝隙喷孔C的喷射方向与辊道9平面呈30~40度夹角,缝隙喷孔C和缝隙喷孔D的长度均为3~5cm,缝隙喷孔C和缝隙喷孔D的宽度均为2mm。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