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轧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4796发布日期:2020-07-04 04:39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辊轧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焊接管的制造中使用的辊轧成型机,更详细而言,涉及辊更换作业容易且经济性优异的辊轧成型机。



背景技术:

在电焊钢管等焊接管的制造生产线中,在带状金属板经过沿成型生产线排列的多个辊轧成型机内的过程中,将该金属板成型为管状,并且焊接对接边缘部来形成焊接管。在这种制管生产线中,根据制管尺寸来更换组装在辊轧成型机内的辊机座上的成型辊。在此,成型辊的更换作业要求更换作业的迅速性,专利文献1提出了满足这一要求的一种辊轧成型机。

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辊轧成型机为如下结构:沿成型生产线方向组装有进行成型的上下一对水平辊的水平辊机座与对该水平辊施加压下力的压下装置一同被排出到成型生产线的一侧,从而与配置在另一侧的驱动机构断开,并且与其他整个机座置换。成型生产线的一侧即水平辊机座的排出侧通常被称为操作侧,另一侧被称为驱动侧。

对于该辊轧成型机来说,由于在更换辊时置换整个机座,因此能够迅速进行辊的更换本身。然而,当在成型生产线以外的所谓机外分解辊机座并重新组装成型辊时,拆卸压下装置的作业花费时间。

除此之外,还具有专利文献2所提出的辊轧成型机。该辊轧成型机为如下结构:连结水平辊机座内的上下水平辊实现单元化,其水平辊单元通过台车从水平辊机座的机座框架内被排出到操作侧,并且与其他水平辊单元更换。然而,伴随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的单元化,机座整体结构变得复杂,其制造成本增加。此外,无法避免机座规模的大型化,在配置多个机座的情况下,还存在无法缩短机座间的间距这样的限制。

除此之外,专利文献3提出了一种辊轧成型机,该辊轧成型机能够将机座框架分割为驱动侧和操作侧,将机座框架的驱动侧部分残留在成型生产线内,将机座框架的操作侧部分与上下水平辊一同向操作侧分离。然而,由于在机座框架的分离时,上下水平辊通过机座框架的操作侧部分处于悬臂状态,因此需要提高机座框架的刚性,为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型化及高成本化,存在对象被限定为直径比较小的辊这样的限制。另外,还无法避免因机座框架的分割导致的机座结构的复杂化。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2-0924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8-10381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平7-2759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辊轧成型机,该辊轧成型机能够包括压下量的再调整在内简便而迅速地进行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更换作业,而且容易实现小型轻量化且经济性也优异。

本发明的辊轧成型机具备:

移动式的水平辊机座,具有一个或多个水平辊壳,所述水平辊壳用于收容上下一对的水平辊且由上部开放的一对辊轴承座形成以向上方拆卸这些水平辊,所述移动式的水平辊机座在将该水平辊壳搭载在台车上的状态下能够从成型生产线内向与该成型生产线正交的一侧退避;和

固定机座,具有外伸部,该外伸部从竖立设置在所述成型生产线的反退避侧上的主框架向所述成型生产线之上伸出并由所述主框架悬臂支撑,

所述固定机座在所述外伸部的正下方收纳复位到所述成型生产线内的所述水平辊机座,并且在所述外伸部配备有:压下装置,在所述成型生产线内经由开放的所述上部对所述水平辊壳内的水平辊施加压下力;和壳支撑部,在所述成型生产线内与水平辊壳的开放上部配合并支撑水平辊壳。

在本发明的辊轧成型机中,在水平辊机座从成型生产线内排出到退避侧的状态下,更换水平辊壳内的水平辊。此时,由于水平辊壳的上部开放,因此经由其开放上部向上方简便地排出水平辊,并且从上方向水平辊壳内简单地设置该水平辊。即,成型生产线外的水平辊的更换作业简便。

组装有其他种类的水平辊的水平辊机座向成型生产线内移动,并且通过配备在固定机座的外伸部上的压下装置,对作为水平辊壳内的水平辊的辊轴箱的辊轴承座施加压下力,但此时由于水平辊壳的上部开放,并且经由该开放上部施加压下力,因此其附加机构变得简单。

当配备在固定机座的外伸部上的压下装置对水平辊壳内的水平辊的辊轴承座施加压下力时,其反力(向上的反力)被施加到外伸部,但由于外伸部通过壳支撑部支撑水平辊壳,因此该向上的反力作为拉伸力施加到水平辊壳上,减轻施加到外伸部的向上的反力。其结果,还能够简化固定机座的结构。

另外,由于在固定机座的外伸部配备有压下装置,并且从各个水平辊机座排除压下装置,因此从这一点看还能够简化水平辊壳的结构。并且,由于在水平辊机座的退避时,压下装置与固定机座一同残留在成型生产线内,因此保留压下量的作业数据,不需要复杂的再调整作业。

因此,在本发明的辊轧成型机中,包括压下量的再调整在内简便而迅速地进行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的更换作业。水平辊机座的结构简便,容易实现小型轻量化,在配置多个机座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机座间的间距。另外,通过与水平辊机座一同简化固定机座的结构,能够降低辊轧成型机整体的成本。

在本发明的辊轧成型机中,所述固定机座的外伸部即配备所述压下装置及壳支撑部的外伸部优选为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机座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得到支撑的可动式。如果外伸部为可动式,则在压下装置压下水平辊壳内的水平辊时,外伸部因其反力而上升,并通过壳支撑部锁定该水平辊壳。其结果,在壳支撑部与水平辊壳的拆卸操作时能够进行松动配合,容易进行配合作业。

所述壳支撑部也可以从成型生产线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前后两侧或隔着成型生产线的左右两侧配合到水平辊机座,但在该情况下,所述壳支撑部需要为转动式等的键形态。与此相对地,在与水平辊壳的成型生产线上游侧部分及下游侧部分分别配合的壳支撑部的情况下,能够采用伴随水平辊机座从成型生产线的退避侧向成型生产线内复位的操作而从侧方与水平辊壳的成型生产线上游侧部分及下游侧部分配合的滑动式,由此减少可动部,进一步简化结构。

并且,在壳支撑部为滑动式的情况下,如果固定机座的外伸部为沿上下方向滑动的可动式,则由于允许壳支撑部与水平辊壳的松动配合,特别容易进行利用该滑动的配合作业。

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不限于驱动式,也可以是非驱动式,但通常为驱动式,在该情况下,成型生产线的反退避侧为设置有用于驱动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的驱动机的驱动侧,退避侧为进行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的更换作业等的操作侧。

搭载有左右一对的侧辊的竖直辊机座可以以与所述水平辊机座的成型生产线上游侧和/或下游侧相邻的方式搭载在水平辊机座的搭载一个或多个水平辊壳的台车上。如此,多个辊机座能够同时被排出到成型生产线外,能够迅速更换辊。另外,即便如此,也能够避免成型机的大型化。

作为台车上的水平辊机座与竖直辊机座的配置形式,具体而言,从成型生产线的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例如可具有以下七种配置形式。

1)竖直辊机座(竖直rs)及水平辊机座(水平rs)

2)水平rs、竖直rs及水平rs

3)竖直rs、水平rs、竖直rs及水平rs

4)水平rs、竖直rs、水平rs、竖直rs及水平rs

5)竖直rs、水平rs、竖直rs、水平rs、竖直rs及水平rs

6)水平rs、水平rs、竖直rs及水平rs

7)竖直rs、水平rs、水平rs及水平rs

在本发明的辊轧成型机中,水平辊机座为从成型生产线内向其侧方退避的移动式,并且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壳为上部开放的上部开放型,并且固定机座的外伸部配备有压下装置及壳支撑部,从而能够包括压下量的再调整在内简便而迅速地进行水平辊机座内的水平辊的更换作业。而且,结构简便,容易实现小型轻量化,并且经济性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辊轧成型机的主视图,表示移动式机座列合体的状态。

图2是该辊轧成型机的主视图,表示移动式机座列分离的状态。

图3是该辊轧成型机的立体图,表示移动式机座列合体的状态。

图4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该辊轧成型机的立体图,表示移动式机座列合体的状态。

图5是从另一角度观察的该辊轧成型机的立体图,表示移动式机座列分离的状态。

图6是该辊轧成型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表示非压下状态。

图7是该辊轧成型机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表示压下状态。

图8是该辊轧成型机的固定机座的后视图。

图9是表示该辊轧成型机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另一辊轧成型机的使用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辊轧成型机为配置在电焊钢管的制造生产线上的成型辊机座列,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辊轧成型机为配置在挤压(以下称为sq)辊机座的上游侧上的精成型(以下称为fp)辊机座列。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成型生产线方向表示为x方向,将与x方向呈直角的水平方向表示为y方向,将与x方向呈直角的竖直方向表示为z方向,将成型生产线的x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y方向称为左右方向或侧方,将z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另外,fp辊机座单元中的水平辊为驱动式,由配置在成型生产线的一侧上的辊驱动机构旋转驱动该水平辊,因此将配置有辊驱动机构的一侧称为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将其相反侧称为成型生产线的“操作侧”。

另外,成型生产线前侧是指成型生产线的上游侧,前部是指成型生产线的上游侧部分。同样,成型生产线后侧是指成型生产线的下游侧,后部是指成型生产线的下游侧部分。

如图1及图2所示,辊轧成型机a由移动式机座列b和固定部c构造,该移动式机座列b在成型生产线内与成型生产线操作侧之间往复移动,该固定部c跨设在从成型生产线之上到成型生产线驱动侧的位置。该辊轧成型机a具有跨越配置在从成型生产线的正下方到成型生产线驱动侧的位置的主基座d,并且通过与隔着成型生产线配置在主基座d的操作侧的中间台e及配置在比中间台e更靠操作侧的待机台f组合而构造机座列更换系统。

如图3~图5所示,辊轧成型机a中的移动式机座列b具备纵列配置在成型生产线方向上的两座水平辊机座10和同样纵列配置在成型生产线方向上的两座竖直辊机座20。各两座的水平辊机座10及竖直辊机座20沿成型生产线交替搭载在共同的台车30上。

台车30载置在轨道31上,该轨道31铺设在从辊轧成型机a中的主基座d上尤其成型生产线的正下方到操作侧的中间台d上的位置,通过作为台车驱动机构设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缸体32的驱动,该台车30从成型生产线上向操作侧退避移动,并且从其退避位置向成型生产线内复位移动。由此,所述移动式机座列b也在成型生产线内与成型生产线退避侧之间往复移动,更具体而言,在辊轧成型机a的固定部c内侧与待机台f上之间往复移动。

水平辊机座10具有上下一对的水平辊11、11。水平辊11、11为驱动式,在水平辊机座10复位到成型生产线内的状态下,通过设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上下一对的中间接头50、50与辊驱动机构(未示出)连结,从而水平辊11、11被旋转驱动。

水平辊11、11还收容在上部开放的水平辊壳12中,并且在此状态下搭载在所述台车30上。水平辊壳12具有固定在台车30上的左右一对的u字形部件12a、12a。如图6及图7所示,从侧面观察时,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被形成为上部开放的u字形状,通过在前后竖直部12b、12b之间收容上下水平辊11、11的辊轴承座11a、11a来支撑上下水平辊11、11。

上级水平辊11为了避免与下级水平辊11接触而弹性支撑在远离下级水平辊11的规定高度处。为了该支撑,在上下辊轴承座11a、11a之间安装有螺旋弹簧等弹性机构11b。对于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中的任一u字形部件来说,在前侧竖直部12b的上部前面及后侧竖直部12b的上部后面设置有供钩状的壳支撑部42c配合的凹部12c,对此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固定部c具备与水平辊机座10、10对应地设置在主基座d上的前后一对的固定机座40、40。如图8所示,各固定机座40由竖立设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主框架41和从主框架41的最上部向成型生产线之上伸出(即,由所述主框架41悬臂支撑)的外伸部42形成,复位到成型生产线内的水平辊机座10被收纳在所述外伸部42的正下方。在主框架41上安装有前述的上下一对的中间接头50、50。

外伸部42具有由前后一对的水平梁42a、42a水平支撑的底板42b。前后水平梁42a、42a为连接到主框架41的固定部。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7所示,底板42b为通过前后水平梁42a、42a沿上下方向能够移动地支撑的可动式。并且,在可动式底板42b上向下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压下装置43、43。另外,在底板42b的前缘部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前侧壳支撑部42c、42c,在底板42b的后缘部同样安装有左右一对的后侧壳支撑部42c、42c。

前侧壳支撑部42c、42c为下部向后侧突出的钩状,在外伸部42的正下方收纳有水平辊机座10的状态下,使这些前侧壳支撑部42c、42c的突出部42d、42d从前侧与形成在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的前侧竖直部12b、12b的前面上的前侧凹部12c、12c配合。另外,后侧壳支撑部42c、42c为下部向前侧弯曲的钩状,在外伸部42的正下方收纳有水平辊机座10的状态下,使这些后侧壳支撑部42c、42c的突出部42d、42d从后侧与形成在左右u形部件12a、12a的后侧竖直部12b、12b的后面上的后侧凹部12c、12c配合。

并且,在水平辊机座10从成型生产线的操作侧向成型生产线内复位的过程中,钩状前侧壳支撑部42c、42c的各突出部从侧面以滑动式与前侧凹部12c、12c嵌合并配合,并且钩状后侧壳支撑部42c、42c的各突出部42d从侧面以滑动式与后侧凹部12c、12c嵌合并配合。并且,为了使该配合容易且顺畅,凹部12c、12c与壳支撑部42c、42c的各突出部42d相比,尤其高度被设定得较大。

在外伸部42的正下方收纳有水平辊机座10的状态下,向下安装在底板42b上的左右压下装置43、43从上方对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尤其对上级水平辊11的左右辊轴承座11a、11a施加压下力。作为压下装置43、43的共同驱动机构的电动机44位于压下装置43、43的驱动侧,与压下装置43、43一同安装在底板42b上。

与水平辊机座10内的水平辊11、11连接的上下中间接头50、50安装在固定机座40的主框架41上。上下水平辊11、11通过设置于驱动侧的端部且呈方柱状的滑动式输入轴11c、11c(参见图9)插入到上下中间接头50、50(参见图8)中并与上下中间接头50、50连接,并且与设置在比中间接头50、50更靠驱动侧的辊驱动机构(未示出)连结。

在与水平辊机座10相邻且搭载在台车30上的竖直辊机座20中内置有左右一对的竖直辊21、21。左右竖直辊21、21通过设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辊位置调节用电动机22来设定间隙量。更具体而言,内置于竖直辊机座20的间隙调整装置23能够与连接于间隙调整用电动机22的联轴器24连接,在该辊机座20复位到成型生产线内的状态下,该间隙调整装置23经由所述联轴器24与所述电动机22连接,在该辊机座20向成型生产线外退避的状态下,该间隙调整装置23与所述联轴器24断开。

配置在比中间台e更接近操作侧的待机台f具备水平的转盘60。转盘60旋转自如地支撑在基座61上,并且由安装在该基座61的侧面上的电动机式旋转驱动机构62旋转驱动。隔着转盘60上的旋转中心,一侧为第一待机台63a,另一侧为第二待机台63b。并且,该转盘60由所述旋转驱动机构62旋转驱动,从而第一待机台63a及第二待机台63b选择性地与成型生产线内的辊轧成型机a相对。

在第一待机台63a上铺设有第一轨道64a,在该第一待机台63a与辊轧成型机a侧相对时,该第一轨道64a从主基座c上与中间台e上的所述轨道31相连。同样,在第二待机台63b上铺设有第二轨道64b,在该第二待机台63b与辊轧成型机a侧相对时,该第二轨道64b从主基座c上与中间台e上的所述轨道31相连。

本实施方式的辊轧成型机a及使用该辊轧成型机a的机座列更换系统的结构如上所述。以下,通过参照图9对该机座列更换系统的操作进行说明,从而明确该辊轧成型机a的作用效果上的特征。

此外,在图9中,待机台f中的第一待机台63a处于不存在移动式机座列的空闲状态,在第二待机台63b上载置有与辊轧成型机a内的移动式机座列b不同种类的移动式机座列b'。

移动式机座列b和移动式机座列b′的区别仅在于分别组装在两座水平辊机座10、10中的上下水平辊11、11的成型孔型尺寸及分别组装在左右的两座竖直辊机座20、20中的左右竖直辊21、21的成型孔型尺寸不同,其他结构相同。

在电焊钢管的制造工序中,如图1、图3、图4及图9所示,辊轧成型机a中的移动式机座列b即沿成型生产线方向排列在台车30上的各两座的水平辊机座10及竖直辊机座20存在于成型生产线内。更详细而言,辊轧成型机a中的移动式机座列b与固定部c组合,并且收纳在固定机座40的外伸部42的正下方。在各水平辊机座10中,上下水平辊11、11经由配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中间接头50、50进一步与驱动侧的辊驱动机构(未示出)连结,从而上下水平辊11、11被旋转驱动。

另外,如图6及图7所示,通过设置在固定机座40的外伸部42上的左右压下装置43、43,水平辊机座10内的上级水平辊11更详细而言上级水平辊11的左右辊轴承座11a、11a被压下到规定位置。此时,由于水平辊机座10的水平辊壳12中的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向上方开放,因此通过其开放的上部直接压下左右辊轴承座11a、11a。

另外,在该压下的结果,安装在上下辊轴承座11a、11a之间的弹性机构11b收缩,其反力(向上的反力)施加到外伸部42的底板42b上来抬起底板42b,从而抬起安装在底板42b上的钩状前侧壳支撑部42c、42c及钩状后侧壳支撑部42c、42c,并且约束水平辊壳12。

在此,虽然只通过左右压下装置43、43的压下来抬起用于约束水平辊壳12的底板42b,但与此不同地或者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安装在底板42b侧或水平辊壳12侧的夹紧缸体来抬起底板42b并约束水平辊壳12。

在成型过程中,上级水平辊11受到较大的向上成型反力,并且该成型反力传递到外伸部42,但由于外伸部42通过前后壳支撑部42c、42c与水平辊壳12连结,因此大幅减轻施加到外伸部42的成型反力。其结果,简化包括外伸部42在内的固定机座40的结构,并且确保坚固的刚性。

另一方面,竖直辊机座20通过间隙调整装置23与配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联轴器24连接,并且与辊位置调节用电动机22连结,从而间隙量被设定为规定值。

在伴随待制造的电焊钢管的尺寸变更而需要更换辊时,为了在水平辊机座10中停止压下装置43、43的压下,使搭载在外伸部42上的电动机44运行。伴随此,还可以从外伸部42的约束即前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及后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的约束中释放水平辊机座10。

在该状态下,使设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缸体32运行,台车30向成型生产线的操作侧退避移动。更具体而言,将台车30推出到待机台f中的转盘60的第一待机台63a上。由此,辊轧成型机a内的移动式机座列b退避移动到转盘60的第一待机台63a上。

此时,在保持左右压下装置43、43残留在固定机座40的外伸部42中的状态下,水平辊机座10退避移动到转盘60的第一待机台63a上。由于前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为从前侧与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的前侧竖直部12b、12b配合且后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从后侧与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的后侧竖直部12b、12b配合的滑动式,因此前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和后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不会妨碍水平辊机座10向成型生产线外的退避操作。

另外,通过伴随该水平辊机座10的退避操作,从配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上下中间接头50、50拔出各个输入轴11c、11c,从而水平辊机座10中的上下水平辊11、11与辊驱动机构(未示出)断开。

另一方面,竖直辊机座20与水平辊机座10一同向成型生产线的操作侧退避,从而间隙调整装置23与联轴器24分离,并且与辊位置调节用电动机22断开。

当辊轧成型机a内的移动式机座列b退避移动到转盘60的第一退避台63a上时,通过使转盘60旋转一半,从而使第二退避台63b与辊轧成型机a侧相对。然后,使所述缸体32反向运行,将载置在转盘60的第二待机台63b上的移动式机座列b'引入辊轧成型机a的固定部c内。

此时,对于水平辊机座10来说,安装在固定机座40的外伸部42上的前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从侧面以滑动式与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的前侧凹部12c、12c配合,后侧钩状机座支撑部42c、42c也从侧面以滑动式与左右u字形部件12a、12a的后侧凹部12c、12c配合。

同时,上下水平辊11、11的输入轴11c、11c被插入到配置在成型生产线的驱动侧上的上下中间接头50、50中,并且与辊驱动机构连结。

另一方面,对于竖直辊机座20来说,间隙调整装置23与联轴器24连接,并且与辊位置调节用电动机22连结。

由此,将辊轧成型机a内的移动式机座列b置换为其他移动式机座列b',同时更换水平辊机座10中的水平辊11、11及竖直辊机座20中的竖直辊21、21。另外,在更换水平辊11、11时,无需进行从水平辊机座10拆卸压下装置43的作业,因此容易进行该更换作业。

当再次开始制造电焊钢管时,在水平辊机座10中,通过左右压下装置43、43对上级水平辊11施加压下力,但在水平辊机座10退避到成型生产线的操作侧时,左右压下装置43、43也残留在成型生产线内,并且保留关于压下量的作业数据,因此在对更换后的水平辊11施加压下力时,不需要反复调整压下力。因此,能够迅速而高效地进行辊更换作业。

关于移动式机座列b和b',根据需要,在成型生产线外更换水平辊机座10中的上下水平辊11、11,但由于水平辊机座10的水平辊壳12向上方开放,因此经由其开放的上部,利用吊车等简便地进行水平辊11、11的更换。

因此,在辊轧成型机a中,包括压下量的再调整在内简便而迅速地进行水平辊机座10内的水平辊11、11的更换作业。另外,水平辊机座10的结构简便,容易实现小型轻量化,在配置多个机座的情况下能够缩短机座间的间距,并且缩短生产线长度。另外,由于与水平辊机座10一同简化固定机座40的结构,因此能够大幅降低总成本。

图10表示另一机座列更换系统。本机座列更换系统为直线移动式,具备平行地配置在成型生产线的操作侧上的待机台g。待机台g为载置在与成型生产线平行的轨道71上的直线移动台车70,并且通过设置在轨道71的外侧上的电动机式直线驱动机构72的驱动,沿成型生产线往复移动。

待机台g的行进方向前半部分为第一待机台73a,后半部分为第二待机台73b。并且,该移动台70的直线移动台车70由所述直线驱动机构72直线驱动,从而第一待机台73a及第二待机台73b选择性地与成型生产线内的辊轧成型机a相邻。

在第一待机台73a上铺设有第一轨道74a,在该第一待机台73a与成型生产线内的辊轧成型机a相邻时,该第一轨道74a与辊轧成型机a内的所述轨道31相连。同样,在第二待机台63b上铺设有第二轨道74b,在该第二待机台63b与成型生产线内的辊轧成型机a相邻时,该第二轨道74b与辊轧成型机a内的所述轨道31相连。

并且,在图10中,第一待机台73a处于不存在移动式机座列的空闲状态,在第二待机台73b上载置有与辊轧成型机a内的移动式机座列h不同种类的移动式机座列h'。

移动式机座列h及h′为配置在sq机座的下游侧上的定径(sz)辊机座列,具备在台车30上沿成型生产线交替配置的各三座的水平辊机座10及竖直辊机座20。移动式机座列h与移动式机座列h′的区别仅在于分别组装到各三座的水平辊机座10及竖直辊机座20中的上下水平辊11、11以及左右竖直辊21、21的成型孔型尺寸不同,其他结构相同。

当进行辊更换时,在台车70上的第一待机台73a与成型生产线内的辊轧成型机a特别是该成型机a内的移动式机座列h相邻的状态下,使辊轧成型机a内的缸体32运行,将辊轧成型机a内的台车30推出到台车70的第一待机台列73a上。由此,辊轧成型机a内的移动式机座列h退避移动到第一待机台73a上。当退避移动结束时,台车70前进,使第二待机台73b与辊轧成型机a相邻。然后,使所述缸体32反向运行,将第二待机台73b上的移动式机座列h'引入辊轧成型机a的固定部c内。

由此,在辊轧成型机a中,移动式机座列h被置换为移动式机座列h',完成辊更换。在待机台g的直线移动台车70中,根据需要,对第一待机台73a上的移动式机座列h或第二待机台73b上的移动式机座列h'进行辊更换,但如前所述其辊更换作业简便。

附图标记说明

a辊轧成型机

b、b'、h、h'移动式机座列

c固定部

d主基座

e中间台

f、g待机台

10水平辊机座

11水平辊

11a辊轴承座

11b弹性机构

11c输入轴

12水平辊壳

12au字形部件

12b竖直部

12c凹部

20竖直辊机座

21竖直辊

22辊位置调节用电动机

23间隙调整装置

24联轴器

30台车

31轨道

40固定机座

41主框架

42外伸部

42a水平梁

42b底板

42c壳支撑部

42d突出部

43压下装置

50中间接头

60转盘

61基座

62旋转驱动机构

63a第一待机台

63b第二待机台

64a第一轨道

64b第二轨道

70直线移动台车

71轨道

72直线驱动机构

73a第一待机台

73b第二待机台

74a第一轨道

74b第二轨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