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组合模具的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84752发布日期:2020-04-07 15:5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组合模具的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金属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组合模具的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模具是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为了提高物品的生产效率,提供了一种双向组合模具,它包含两套相通或不同的模具,在一副模具上制作成型物品的同时另一副模具上可取走刚成型的物品,但如果是人工取件的话,不仅危险系数高、同时取件效率较为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向组合模具的顶出机构,它通过驱使驱动条前移或后移,从而驱使对应的第一顶针左移或第二顶针右移,从而有效将物品顶出,可降低工作人员的危险系数,同时提高了取件效率。

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方案是:

一种双向组合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机架、与机架固定连接的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所述第一凸模的右侧设有与第一凸模相对应的第一凹模,第二凸模的左侧设有与第二凸模相对应的第二凹模,所述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凹模内套接有第一顶针,第二凹模内套接有第二顶针,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之间设有可前后移动的驱动条,所述驱动条的左侧壁上成型有左后高平面、左前低平面和衔接左后高平面和左前低平面的左斜面,所述第一顶针的内部压靠在左前低平面靠近左斜面的端部上;所述驱动条的右侧壁上成型有右前高平面、右后低平面和衔接右前高平面、右后低平面的右斜面,所述第二顶针的内端压靠在右后低平面靠近右斜面的端部,所述机架的前端设有第一油缸,第一油缸的活塞杆正对驱动条的后端,所述机架的后端设有第二油缸。

所述第一凹模成型有第一型槽、第一矩形槽及连通第一型槽与第一矩形槽的第一台阶通孔;所述第一顶针包括第一外顶部、第一接杆和第一内顶部,第一外顶部插套在第一台阶通孔的小端孔内,第一内顶部压靠在左前低平面上,第一接杆上套接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压靠在第一台阶通孔的台阶面和第一内顶部上;

所述第二凹模成型有第二型槽、第二矩形槽及连通第二型槽与第二矩形槽的第二台阶通孔;所述第二顶针包括第二外顶部、第二接杆和第二内顶部,第二外顶部插套在第二台阶通孔的下端孔内,第二内顶部压靠在右后低平面上,第二接杆上套接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的两端分别压靠在第二台阶通孔的台阶面和第二内顶部上;

所述驱动条插孔在第一矩形槽和第二矩形槽形成的矩形孔内。

所述左前低平面的前端固定有第一支耳,第一支耳上固定有第一回位弹簧,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凹模固定连接;

所述右后低平面的后端固定有第二支耳,第二支耳上固定有第二回位弹簧,第二回位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凹模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内顶部靠近左前低平面的端部成型有圆角,第二内顶部靠近右后低平面的端部成型有圆角。

所述第一凸模的分型面上成型有第一沉孔,第一沉孔内设有第一顶块,第一顶块与固定在第一凸模内部的第三油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凸模的分型面上成型有第二沉孔,第二沉孔的左侧设有与其同轴心设置的第二顶块,第二顶块压靠在第二凹模的分型面上,第二顶块与固定在第二凸模内部的第四油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凸模的分型面与第二凹模的分型面之间的距离l1等于第二油缸的活塞杆与驱动条的后端中部之间的距离l2相等。

所述第一顶块及第三油缸各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顶块及第三油缸前后设置;所述第二顶块及第四油缸各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顶块及第四油缸前后设置。

所述第一凸模和第二凸模之间固定有四根左右方向设置的支撑导向杆,所述第一凹模和第二凹模套接在支撑导向杆上。

本发明的突出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它通过驱使驱动条前移或后移,从而驱使对应的第一顶针左移或第二顶针右移,从而有效将物品顶出,可降低工作人员的危险系数,同时提高了取件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关于a-a的剖视图;

图3为图1关于b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见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双向组合模具的顶出机构,包括机架11、与机架11固定连接的第一凸模12和第二凸模13,所述第一凸模12的右侧设有与第一凸模12相对应的第一凹模14,第二凸模13的左侧设有与第二凸模13相对应的第二凹模15,所述第一凹模14和第二凹模15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凹模14内套接有第一顶针16,第二凹模15内套接有第二顶针17,第一顶针16和第二顶针17之间设有可前后移动的驱动条18,所述驱动条18的左侧壁上成型有左后高平面181、左前低平面182和衔接左后高平面181和左前低平面182的左斜面183,所述第一顶针16的内部压靠在左前低平面182靠近左斜面183的端部上;所述驱动条18的右侧壁上成型有右前高平面184、右后低平面185和衔接右前高平面184、右后低平面185的右斜面186,所述第二顶针17的内端压靠在右后低平面185靠近右斜面186的端部,所述机架11的前端设有第一油缸19,第一油缸19的活塞杆正对驱动条18的后端,所述机架11的后端设有第二油缸20。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凹模14成型有第一型槽141、第一矩形槽142及连通第一型槽141与第一矩形槽142的第一台阶通孔143;所述第一顶针16包括第一外顶部161、第一接杆162和第一内顶部163,第一外顶部161插套在第一台阶通孔143的小端孔内,第一内顶部163压靠在左前低平面182上,第一接杆162上套接有第一复位弹簧21,第一复位弹簧21的两端分别压靠在第一台阶通孔143的台阶面和第一内顶部163上;

所述第二凹模15成型有第二型槽151、第二矩形槽152及连通第二型槽151与第二矩形槽152的第二台阶通孔153;所述第二顶针17包括第二外顶部171、第二接杆172和第二内顶部173,第二外顶部171插套在第二台阶通孔153的下端孔内,第二内顶部173压靠在右后低平面185上,第二接杆172上套接有第二复位弹簧22,第二复位弹簧22的两端分别压靠在第二台阶通孔153的台阶面和第二内顶部173上;

所述驱动条18插孔在第一矩形槽142和第二矩形槽152形成的矩形孔内。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左前低平面182的前端固定有第一支耳23,第一支耳23上固定有第一回位弹簧24,第一弹簧24的另一端与第一凹模14固定连接;

所述右后低平面185的后端固定有第二支耳25,第二支耳25上固定有第二回位弹簧26,第二回位弹簧26的另一端与第二凹模15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内顶部163靠近左前低平面182的端部成型有圆角,第二内顶部173靠近右后低平面185的端部成型有圆角。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凸模12的分型面上成型有第一沉孔121,第一沉孔121内设有第一顶块27,第一顶块27与固定在第一凸模12内部的第三油缸28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凸模13的分型面上成型有第二沉孔131,第二沉孔131的左侧设有与其同轴心设置的第二顶块29,第二顶块29压靠在第二凹模15的分型面上,第二顶块29与固定在第二凸模13内部的第四油缸30的活塞杆固定连接。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二凸模13的分型面与第二凹模15的分型面之间的距离l1等于第二油缸20的活塞杆与驱动条18的后端中部之间的距离l2相等。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顶块27及第三油缸28各设有两个,两个第一顶块27及第三油缸28前后设置;所述第二顶块29及第四油缸30各设有两个,两个第二顶块29及第四油缸30前后设置。

更进一步的说,所述第一凸模12和第二凸模13之间固定有四根左右方向设置的支撑导向杆31,所述第一凹模14和第二凹模15套接在支撑导向杆31上。

工作原理:第一,第四油缸40的活塞杆伸展带动第二顶块29左移,第二顶块29将第二凹模15推向左侧,第一凹模14与第一凸模12合在一起,然后在第一凸模和第二凹模形成的型腔内制作成型物品;在制作成型物品的同时,第一油缸19的活塞杆伸展,第一油缸19的活塞杆压靠在驱动条18的前端并将驱动条18推向后方,通过驱动条18的衔接右前高平面184、右后低平面185和右斜面186的作用,右前高平面184移动到第二顶针的第二内顶部上,从而将第二顶针向右顶出,第二顶针将先前第一凸模与第二凹模制作成型的物品顶出,然后,第一油缸的活塞杆收缩复位,驱动条在第一回位弹簧24和第二回位弹簧26的作用下前移复位;第二,等在第一凸模和第二凹模上制作成型完物品后,第四油缸40的活塞杆收缩复位,第二顶块29缩回到第二沉孔131内,然后第三油缸的活塞杆伸展带动第一顶块右移,第一顶块将第一凹模顶向右侧,第一凹模将成型后的物品带走,然后第二凹模与第二凸模又再一次合在一起,在第二凹模与第二凸模形成的型腔内制作成型物品,在第二凹模与第二凸模上制作成型物品的同时,第二油缸20的活塞杆伸展,第二油缸的活塞杆将驱动条18顶向前侧,通过驱动条前低平面182、后高平面181和左斜面183的作用,后高平面181移动到第一顶针的第一内顶部上,从而将第一顶针向左顶出,从而将第一凹模上的物品顶出。

最后,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