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41403发布日期:2019-11-15 22:18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轧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针对轧机的除油方式比较多,但是除油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线生产中由于速度越来越高,顺着带材表面带过来的油渍就越多,对除油的要求就更高,普通的除油方式仅是通过上下对辊挤压的方式除去带材表面的油渍,除油效果较差。

因此,现有技术有待提高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以提高轧机的除油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包括:

架体;

位于架体内、且沿带材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挡油辊组件和吸油辊组件;挡油辊组件包括:呈上下位并排设置的上挡油辊和下挡油辊;吸油辊组件包括:呈上下位并排设置的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的辊面上都均布有与各自空腔连通的多个吸附孔,且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的一端都通过旋转接头与负压设备连接;上挡油辊和上吸油辊的两端均设有上辊座,下挡油辊和下吸油辊的两端均设有下辊座;以及

用于驱动上挡油辊上的上辊座上下移动的挡油辊驱动组件,和用于驱动上吸油辊上的上辊座上下移动的吸油辊驱动组件。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还包括:用于对上辊座内的轴承和下辊座内的轴承进行润滑的润滑组件;所述润滑组件包括:用于进入油气的油气入口和用于排出油气的油气出口,所述油气入口和所述油气出口均与上辊座和下辊座上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连通。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所述挡油辊组件上的油气入口设置在上挡油辊和下挡油辊的辊轴端部,所述挡油辊组件上的油气出口设置在上挡油辊的两个上辊座和下挡油辊的两个下辊座的侧面,所述挡油辊组件上的油气入口通过流道和所述挡油辊组件上的油气出口连通,且都连通于挡油辊组件上的上辊座和下辊座中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所述吸油辊组件上的油气入口和油气出口均设置在上吸油辊的每个上辊座和下挡油辊的每个下辊座上,所述吸油辊组件上的油气入口通过流道和所述吸油辊组件上的油气出口连通,且都连通于吸油辊组件上的上辊座和下辊座中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上辊座和下辊座之间的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设置在上辊座的底面或下辊座的顶面上的定位柱,和设置在下辊座的顶面或上辊座顶面上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大小适于所述定位柱的大小。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下辊座的下方的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螺杆和锁紧件,所述螺杆的一端与所述架体的底部固定,所述螺杆的另一端与下辊座之间可拆卸的连接。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还包括:用于将挡油辊组件和吸油辊组件移出架体的移出组件,所述移出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架体内部底面上的导轨,和设置在所述下辊座底面上的滑动件;所述架体沿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面为开口,所述滑动件用于沿所述滑轨往复滑动,以将所述挡油辊组件和吸油辊组件从所述开口移出。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所述上吸油辊和所述下吸油辊的辊面上还设置有用于吸收油渍的吸附层,所述吸附层压制在所述上吸油辊和所述下吸油辊的辊面上,且所述吸附层上均布有多个孔隙。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所述挡油辊驱动组件和所述吸油辊驱动组件均包括:驱动缸和设置在所述驱动缸输出端上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和上辊座可拆卸的连接,所述驱动缸用于输出上下的往复位移。

所述的除油装置,其中,所述轧机具有机架,所述架体安装在所述架体上,所述机架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油污排出所述机架的流道;所述挡油辊组件靠近所述机架,所述吸油辊组件远离所述机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包括:架体;位于架体内、且沿带材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挡油辊组件和吸油辊组件;挡油辊组件包括:呈上下位并排设置的上挡油辊和下挡油辊;吸油辊组件包括:呈上下位并排设置的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的辊面上都均布有与各自空腔连通的多个吸附孔,且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的一端都通过旋转接头与负压设备连接;上挡油辊和上吸油辊的两端均设有上辊座,下挡油辊和下吸油辊的两端均设有下辊座;以及用于驱动上挡油辊上的上辊座上下移动的挡油辊驱动组件,和用于驱动上吸油辊上的上辊座上下移动的吸油辊驱动组件。带有油渍的带材在上挡油辊和下挡油辊的挤压作用下,隔除带材上大量的油渍,隔除大量油渍后的带材在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的吸附力作用下,吸附残留在带材上的残留油渍,显著的提高了轧机的除油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除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5我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c-c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包括:架体10,挡油辊组件20,吸油辊组件30,挡油辊驱动组件40和吸油辊驱动组件50。具体的,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均安装在架体10上,挡油辊驱动组件40和吸油辊驱动组件50安装在架体10的上方,带材依次穿过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挡油辊组件20用于挡除带材上大量的油污,吸油辊组件30用于通过吸附力的作用吸除残留的少部分油污。本实施方式中,轧机包括机架,架体10安装在轧机的机架上,挡油辊组件20靠近该机架设置,吸油辊组件30远离该机架设置,在该机架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排出油污的流道,挡油辊组件20挡除的大量的油污顺着架体10流向机架的底部,从该流道排出轧机。

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位于架体10内,且沿带材的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架体10具体为框架结构,该架体10包括:底板11,设置在底板11上的框架体12,和设置在框架体12顶端的顶板13。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具体是位于框架体12内。

挡油辊组件20包括:呈上下位并排设置的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吸油辊组件30包括:呈上下位并排设置的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上挡油辊21和上吸油辊31的两端都设有上辊座,下挡油辊22和下吸油辊32的两端都设有下辊座,且上辊座位于下辊座的正上方,即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位于下挡油辊22的下辊座的正上方,上吸油辊31的上辊座位于下吸油辊32的下辊座的正上方。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的辊面上都均布有与各自空腔连通的多个吸附孔,且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的一端都通过旋转接头与负压设备连接。吸油辊的辊轴即为空心结构,该吸油辊轴的一端具有开口,该开口与空心轴的空腔连通,且该开口通过旋转接头与负压设备连接,负压设备对吸油辊的空腔抽真空以产生负压。挡油辊驱动组件40用于驱动上挡油辊21上的上辊座相对于下挡油辊22上的下辊座上下移动,以使上挡油辊21压向下挡油辊22,或上挡油辊21远离下挡油辊22;吸油辊驱动组件50用于驱动上吸油辊31上的上辊座相对于下吸油辊32上的下辊座上下移动,以使上吸油辊31压向下吸油辊32,或上吸油辊31远离下吸油辊32。

带材从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的来料侧(图1中的右侧)进入到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1之间,挡油辊驱动组件40驱动上挡油辊21上的上辊座相对于下挡油辊22上的下辊座向下移动,将带材压紧在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之间,带材在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之间挤压力的作用下,带材上下表面大量的油渍排出至带材的两侧,对带材进行初步除油;之后,初步除油后的带材进入到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之间,吸油辊驱动组件50驱动上吸油辊31的上辊座相对于下吸油辊32上的下辊座向下移动,将初步除油后的带材压紧在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之间,负压设备工作使得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的辊面上均布的多个吸附孔产生吸附力,将初步除油后的带材表面残留的油渍在吸附力的作用下吸走,对初步除油后的带材进行二次除油,直至整个带材通过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与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之后,挡油辊驱动组件40和吸油辊驱动组件50复位。

本实施方式中,在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的辊面上都还设置有用于吸收油渍的吸附层,该吸附层压制在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的辊面上,且该吸附层上均布有多个孔隙,多个孔隙在负压设备的作用下,在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的辊面上形成均匀的吸附力,同时能够隔离油渍中的残渣,防止堵塞吸附孔。优选的,该吸附层为无纺布。

本实施例中,并排设置在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并排设置的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的轴线在同一平面内,为保证带材在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之间,以及在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之间传输的连续性,两平面相互平行,即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相互平行。

如图1中所示,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为图示的211,下挡油辊22的下辊座为图示的221,上吸油辊31的上辊座为图示的311,下吸油辊32的下辊座为图示的321,其中,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211和下挡油辊22的下辊座221的结构基本相同,上吸油辊31的上辊座311和下挡油辊32的下辊座321的结构基本相同。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还包括:润滑组件,该润滑组件用于对上辊座内的轴承和下辊座内的轴承进行润滑,该润滑组件包括:用于进入油气的油气入口和用于排出油气的油气出口,其中,油气入口和油气出口均与上辊座和下辊座上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连通。油气入口外接供入润滑油的油气设备,将润滑油从油气入口处喷入到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中,在除油装置高速运转的情况下,对轴承进行润滑、降温,有效的避免了轴承因高速工作而损坏,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2中所示,挡油辊组件20上的油气入口23设置在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的辊轴端部,挡油辊组件20上的油气出口24设置在上挡油辊21的两个上辊座211和下挡油辊22的两个下辊座221的侧面,挡油辊组件20上的油气入口23通过流道25和挡油辊组件20上的油气出口24连通,且都连通于挡油辊组件20上的上辊座211和下辊座221中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流道25仅示出了一部分,该流道25连通上挡油辊21端部的油气入口23和两个上挡油辊21两端的上辊座211侧面的油气出口24,并且同相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211内用于容纳该上辊座211内的轴承的容纳空间连通,以向该容纳空间内的轴承喷入润滑油气。

具体的,上挡油辊21上的上辊座211的结构和下挡油辊22上的下辊座221的结构相同,则上挡油辊21上的润滑组件和下挡油辊22上的润滑组件相同。以下仅对上挡油辊21上的上辊座211的机构进行描述,如图3中所示,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211包括:套设在上挡油辊21的辊轴上,且以此由内向外(图3中由右向左的方向)的轴承2111、甩油环2112、集油盖2113和定距套2114,开设在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211上的穿孔2115,以及设置在穿孔2113外端侧的闷盖2116。其中,甩油环2112固定在上挡油辊21的辊身上,甩油环2112随上挡油辊21的转动而转动,轴承2111位于甩油环2112和上挡油辊21的辊身端部之间,集油盖2113位于甩油环2112的外侧,且集油盖2113相对于甩油环2112保持静止不动,定距套2114位于集油盖2113和上辊座211的内侧之间,以对集油盖211进行定位。挡油辊组件20的油气出口24设置在集油盖2114上,甩油环2112随着上挡油辊21的转动而转动,从而将从带材表面排至带材侧边的油渍甩出,甩油环211和上挡油辊21的辊身之间的空间即为上挡油辊座21上用于容纳轴承的空间,挡油辊组件20上的油气入口23和油气出口24连通至该空间,润滑油气从油气入口23进入,经滑道25进入到该空间内,以队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211内的轴承2111进行润滑、降温,多余的油气从油气出口24排出。

继续参见图1中所示,吸油辊组件30上的油气入口33和油气出口34均设置在上吸油辊31的每个上辊座311上和下吸油辊32的每个下辊座321上,吸油辊组件30上的油气入口33通过流道和吸油辊组件30上的油气出口34连通,且都连通于吸油辊组件30的上辊座311和下辊座321中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

参见图4和图5所示,图4中示出的是吸油辊组件30的剖面图,图5中示出的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的是上吸油辊31上的左端的上辊座31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中所示,上吸油辊31的上辊座311包括:设置在上辊座311上的穿孔3111,位于穿孔3111内以套设在上挡油辊31辊轴上的轴承3112,安装在穿孔3111外端口上的闷盖3113,安装在穿孔3111内端口上的透盖3114,以及位于透盖3114与轴承3112之间的密封圈3115,闷盖3113和密封圈3115之间的穿孔3111空间即为上吸油辊31的上辊座311内用于容纳轴承的容纳空间。吸油辊组件30上的油气入口34和油气出口35设置在闷盖3113上。

结合图1、图3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还包括:定位组件60,该定位组件60设置在上辊座和下辊座之间,以在上辊座向下辊座的方向运动时,对准上辊座和下辊座。本实施方式中,上挡油辊21的上辊座211和下挡油辊22的下辊座221之间的定位组件60,与上吸油辊31的上辊座311和下吸油辊32的下辊座321之间的定位组件60结构相同,具体的所述定位组件60包括:设置在上辊座的底面或下辊座的顶面上的定位柱61,和设置在下辊座的顶面或上辊座顶面上的定位孔62,该定位孔62的大小适于定位柱61的大小。同时,在定位柱61上还设置有限位凸台62,以对向下移动的上辊座进行限位,使得向下移动的上辊座之间的上辊和下辊之间的距离保持为预设距离,即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之间的距离为带材的厚度,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之间的距离为带材的厚度。

结合图1和图4中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还包括:升降组件70,升降组件70设置在下挡油辊22的下辊座221和下吸油辊32的下辊座321的下方,各下棍座下方的升降组件70结构相同,该升降组件70包括:螺杆71和锁紧件72,螺杆71的一端与架体10的底板11螺纹固定,锁紧件72将螺接在底板11上的螺杆71锁紧,螺杆71的另一端与下辊座之间可拆卸的连接。通过旋转螺杆71将下辊座顶升或降落,以调节上挡油辊21和下挡油辊22之间的间距,或调节上吸油辊31和下吸油辊32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带材。如图4中所示,螺杆71的另一端设置t型头部,在下辊座的底面开设有t型槽孔,该t型头部穿设在t型槽孔中,以实现与下辊座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还包括:移出组件80,该移出组件80用于将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移出架体10,设置在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上的移出组件80结构相同。具体的是,该移出组件80包括:设置在架体内部底面上的导轨81,和设置在下辊座底面上的滑动件82。架体沿导轨81的长度方向的至少一侧面为开口,滑动件82用于沿导轨81往复滑动,从而将挡油辊组件20和吸油辊组件30从架体10一侧的开口处移出架体10,便于对各辊进行更换。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用于轧机的除油装置中,挡油辊驱动组件40和吸油辊驱动组件50的结构相同,在此以吸油辊驱动组件50的结构为例进行说明,参见图4所示,吸油辊驱动组件50包括:驱动缸51和设置在驱动缸51输出端上的连接件52,该连接件52和上辊座可拆卸的连接,该驱动缸51用于输出上下的往复位移。

更具体的,该吸油辊驱动组件50还包括:用于固定驱动缸51的固定座53,固定在驱动缸51输出端上的固定板54,设置在固定板54上的两个导杆55,设置在固定座53上的两个具有导向孔的导向柱56,以及设置在导向柱56的导向孔中的自润滑轴承57。导杆55穿设在导向柱56的导向孔中,并在自润滑轴承57的作用下顺畅滑动,连接件52设置有两个,分别位于固定板54的两端,以分别与两个上辊座连接。具体的是,该连接件52为倒t型结构,其具有螺纹段和t型头部,螺纹段穿设在固定板54两端的过孔中,并通过锁紧螺母锁紧,在上辊座上开设有t型槽孔,连接件52的t型头部穿设在t型槽孔中,以实现与上辊座的可拆卸连接。在需要将连接件52与上辊座分离时,只需松开锁紧螺母并将连接件52的t型头部从t型槽孔中取出即可。

综上所述,带有油渍的带材在上挡油辊和下挡油辊的挤压作用下,隔除带材上大量的油渍,隔除大量油渍后的带材在上吸油辊和下吸油辊的吸附力作用下,吸附残留在带材上的残留油渍,显著的提高了轧机的除油效果。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