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暖气片D形管主通水孔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40306发布日期:2020-02-07 21:54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暖气片D形管主通水孔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暖气片d形管主通水孔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如图1,卫生间暖气片包括两个d形管90,d形管90的平面侧面98内设置多个主通水孔94,平面侧面98的前侧邻面99上设有多个主通水孔93,两个主通水孔94连通主通水管91,两个主通水孔93连通副通水管92(生活中也叫做毛巾管)。

d形管为空心管,主通水孔94、主通水孔93的加工时不能冲压,一般的加工方式钻孔,但是,钻孔加工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何能提高主通水孔94的加工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为:

一种暖气片d形管主通水孔冲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下模固定下夹板,下夹板上面固定上夹板,下夹板与上夹板为空腔,该空腔内为有芯模,芯模外侧的空腔部分为型材空腔,型材空腔的上部分与d形管的平面侧的形状匹配,型材空腔的余下部分与d形管的曲面侧的形状匹配,型材空腔的两端通透;下模的边缘部位固定多个支撑杆,上模边缘部位固定多个套筒,套筒套在支撑杆上,套筒能与支撑杆在轴向发生位移,以满足上模、下模之间的相对运动;上模的上部固定与液压缸活塞端连接的连接部,下部固定冲头;芯模的上表面在冲头对应位置设有冲压腔,冲压腔用来与冲头配合,满足冲压步骤的完成;芯模的后端固定上支撑杆,上支撑杆的下方设有下固定杆,下固定杆固定在下模上,下固定杆的后端固定阻挡块,上支撑杆的后端与阻挡块固定;压腔后侧的芯模的上表面设有定位装置,参加图,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柱,定位柱的上部为中间高四周低的定位头,定位头上表面为光滑曲面,定位柱的下部收纳在定位盲孔内,定位盲孔位于芯模上,定位盲孔的底面与定位柱的底面之间设有压簧,定位柱下端的尺寸与主通水孔的尺寸匹配;上夹板设有用来冲头通过的通孔。

下夹板后侧的下模上固定首孔定位块。

下模的后端固定竖直的测量墙,测量墙上设有通孔,通孔内穿设检测棒,检测棒的内端固定定位块,检测棒在测量墙、定位块之间的部分套设弹簧,检测棒的后端固定拉环,拉环固定拉绳,检测棒、定位柱之间的距离与检测棒、冲压腔之间的距离相等。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本实用新型设计有芯模,其能抵抗冲压对d形管的变形,使冲压方式应用于工业生产,提供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右侧端面的示意图。

图4为芯模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芯模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芯模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从图2中的左侧方向观察定位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7,一种暖气片d形管主通水孔冲压模具,包括上模20、下模10,下模10固定下夹板11,下夹板11上面固定上夹板12,下夹板11与上夹板12为空腔,该空腔内为有芯模30,芯模30外侧的空腔部分为型材空腔38,型材空腔38的上部分与d形管的平面侧的形状匹配,型材空腔38的余下部分与d形管的曲面侧的形状匹配,型材空腔38的两端(图1中左右方向的端部)通透。

下模10的边缘部位固定多个支撑杆13,上模20边缘部位固定多个套筒22,套筒22套在支撑杆13上,套筒22能与支撑杆13在轴向发生位移,以满足上模20、下模10之间的相对运动。

上模20的上部固定与液压缸活塞端连接的连接部,下部固定冲头23。

芯模30的上表面在冲头23对应位置设有冲压腔301,冲压腔301用来与冲头23配合,满足冲压步骤的完成。

芯模30的后端(就是图4的左侧)固定上支撑杆31,上支撑杆31的下方设有下固定杆32,下固定杆32固定在下模10上,下固定杆32的后端固定阻挡块33,上支撑杆31的后端与阻挡块33固定。上支撑杆31的长度与工件(d形管)相当。

压腔301后侧(就是图4的左侧)的芯模30的上表面设有定位装置50,参加图6,定位装置50包括定位柱51,定位柱51的上部为中间高四周低的定位头,定位头上表面为光滑曲面,定位柱51的下部收纳在定位盲孔52内,定位盲孔52位于芯模30上,定位盲孔52的底面与定位柱51的底面之间设有压簧53,定位柱51下端的尺寸与主通水孔的尺寸匹配。

上夹板12设有用来冲头23通过的通孔121。

为了方便检测第一个孔的位置,参见图2,下夹板11后侧(就是图2的左侧)的下模10上固定首孔定位块14。

有些情况下,主通水孔并不等距设置的,比如图1中的第一、第二个主通水孔之间的距离d1大于第二、第三个主通水孔之间的距离d2,为了实现这种情况的快速加工,我们做出如下设计:

使d1等于两倍的d2,同时,参见图2、图7,下模10的后端(图2中的左侧)固定竖直的测量墙40,测量墙40上设有通孔41,通孔41内穿设检测棒42,检测棒42的内端固定定位块43,检测棒42在测量墙40、定位块43之间的部分套设弹簧44,检测棒42的后端固定拉环45,拉环45固定拉绳46,检测棒42、定位柱51之间的距离与检测棒42、冲压腔301之间的距离相等。

其工作原理为:

本专利使用时,参加图2、3,如下:

一、使工件(d形管)从右侧进入型材空腔38,当工件触碰到定位柱51的定位头时,在工件的压迫下,定位柱51下移收缩在芯模内保证工件继续前进。

二、当工件的头部运行到首孔定位块14的位置时,带动下压上模20冲头23向下运动,加工(冲压)第一个主通水孔,加工时,因为工件的芯模30对工件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工件不回凹陷。另外,冲压腔301与冲头23配合,给冲头23向下运动留下空间。

三、当冲压动作完成后,人工推送工件继续前移,直到第一个主通水孔运行到定位装置50时,定位柱51的上方没有了约束,依靠压簧53的推送从第一个主通水孔内穿出,限定了工件继续前行,再次对工件进行了定位。

四、此时,加工第二个主通水孔,加工部分参见第二步骤。此时拉线46位于拉紧状态,弹簧44处于压迫状态,检测棒42后移而不会触碰到工件。

五、然后,使用较大的力继续推送工件,迫使第一个副通水后方的工件下压定位柱51,使压簧53收缩,使定位柱51下移收缩在芯模内保证工件继续前进。

六、再次加工其他主通水孔,加工部分参见第二步骤,这样,保证了主通水孔之间的距离为相等的。重复第五、第六步,直到加工完毕。

在第四步骤中,如果第二、第三个主通水孔之间的距离较大(参见图1,为普通距离的两倍)时,将拉线46松开,弹簧44处于服务状态,检测棒42前移而触碰到工件,此时使用较大的力继续推送工件,直到刚刚加工的孔运行到检测棒42位置,检测棒42伸入到加工的孔内,此时,工件运行的距离d1为正常距离(d2)的两倍,然后再加工主通水孔。加工完毕后,使拉线46位于拉紧状态,弹簧44又处于压迫状态,检测棒42后移而不会触碰到工件,进行正常加工。

在推送工件的过程中,上模20、下模10一直固定在冲压机器上,而芯模30通过上支撑杆31、阻挡块33、下固定杆32与下模10保持静止,不会被工件的摩擦而向后发生位移。

其他内容参加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